<h3> 篇 序</h3><h3> 一、 留驻城市记忆</h3> <h3> 江城武汉是一座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光荣城市。</h3><h3> 从中国的近代史看,如果说武昌是政治、军事重地;那汉口则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举目凝望,汉口码头;江汉关钟楼,洋行大楼,租界。汉口之古老,称之为大,“大汉口”。特点有“土洋”之别,那就是本土的土街与租界的洋街,有“洋汉口”之称 。 自1926年9月至1927年3月,武汉三镇成为大革命中心,汉口、留下的一片片红色遗迹。</h3><h3> 如今,长江中轴,滨江北岸。在黎黄陂路与洞庭小路交汇处,有一座颇有年历的俄式建筑“巴公房子”很特别,那种已陈旧砖红色,仿佛去浮想过去,这地盘原属俄租界的三教街(现叫鄱阳街)。它的对面是一幢英国人修建的俄式三层楼的公寓,叫“怡和新房”。相比之下显得年轻,因为是遗址,经过整修后仍保持了原貌,达到了修旧如旧的效果。历史的风云曾蕴藏在很小的地方,而日后的今天成为无数人敬仰的地方,它就是鄱阳街139号~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这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胧罩下,继中共五大后,又一次召开的紧急会议。</h3> <h3> 二、红色之地 心中向往</h3><h3><br></h3><h3> 7月13日早上,雨过天晴,武汉进伏的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八七会址纪念馆,抬头的瞬间,望见大门中间上方挂一块耀眼的红底金字大匾,由邓小平亲笔题字的“八七会议会址”引人入目。离开馆九时整还差半钟头,环顾四周,行人稀少,比较肃静。为何中共中央选择此地召开特别会议?参观过后才知道,一是俄租界,有苏俄国际友人的帮助;二是这里四通八达,有暗房通小巷,易于疏散,尽管处于白色恐怖下,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据邓小平后来回忆,他一路艰辛、第一批先期到达会址,负责会议后勤、食宿、警卫工作。虽然会议只开了一天,但他住了六天,送走代表后,也是最后一位离开会场的。</h3><h3> </h3> <h3> 三、走进纪念馆</h3><h3><br></h3><h3> 那天早上九点,我是第一位走进“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的。</h3><h3> 进入检测的安全门后,请留心注意右手边是一面时间墙。1921/1927/1935/1978/2011这五位特殊的年号数字深深地烙印在会议纪念馆的墙壁上,仿佛在向我们述说着他们的故事,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h3><h3>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1927年,在大革命失败的危险时刻,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纠正党内的右倾错误;1935年,纠正党内左倾错误的遵义会议召开;1978年具有两个意义,一是改革开放,二是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八七纪念馆也获得了新生,由原来的1600平米扩展到3036平米,采用大量高科技展示手段,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生动。</h3><h3> 展览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二层是开会的会议室,会场是国民政府农运顾问洛卓莫夫(夫妇)的住宅。</h3><h3> 参观馆厅正式入口,“伟大的历史转折”八七会议历史陈列,一幅具大的浮雕呈现在眼前。1927年在这里显得特别醒目,那是风起云涌多变的一年。馆内基本陈列大量弥足珍贵的图片,实物文稿等资料,让参观者近距离接近历史。了解八七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会议历程以及历史意义。这些真实详实的历史画卷,向我们述说这段峥嵘岁月的往事,紧急会议虽然只开了一天,那八月盛夏的武汉,会场门窗紧闭,不能大声喧哗。毛泽东坐在獈小会场第二排位置,首先站起发言,阐明那句著名的论断:“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h3><h3> 纪念馆共分五个展厅,分为三个部分。</h3> <h3> 四、第一部分 风云突变</h3><h3><br></h3><h3> 树欲静而风不止。1924年开始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迅猛发展,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推向长江流域,武汉成为革命中心。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勾结新军阀,革命阵营分裂,共产国际指导失误和中共中央的右倾错误,大革命在掀起高潮的同时,日益加大的危机四伏,终于在1927年从局部失败走向全面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全面失败,无数中共领导人和共产党人喋血刑场,慷慨就义。在这紧要关头,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的紧急会议,其主要任务就是纠正这一时期党内右倾妥协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是中国革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历史性转变的标志。</h3><h3> 八七会议的精神和意义,在展厅前言板上是这样概述的:“八七会议着重批评中央在大革命后期所犯的右倾错误,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讨论党的工作任务,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使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看到新的出路,重新鼓起斗争勇气,踏上新的征程,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h3> <h3> 五、第二部分 力挽狂澜</h3><h3><br></h3><h3> 在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危急时刻,中共中央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由瞿秋白、李维汉主持,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作报告和结论,瞿秋白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毛泽东第一个在发言中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等决议案,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h3> <h3> 六、第三部分 星火燎原</h3><h3><br></h3><h3> 八七会议以后,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按照八七会议确定的方针,在黑暗中高举起革命的旗帜,以血与火的抗争回答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先后领导秋收起义、黄麻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平江起义、年关暴动等一系列武装起义,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逐步走上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h3><h3> 随着八七会议的精神传达到全国各地,仅1927年至1934年期间全国各地爆发武装起义就达800多次,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八七会议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迈出的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关键一步,显示出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已具备相当的危机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在走向成熟。八七会议以其在中共历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将永远辉耀史册。</h3><h3> </h3> <h3> 七、烈士遗书 可歌可泣</h3><h3><br></h3><h3> 在参观纪念馆的过程中,呈现出多位烈士的遗言和红色家书,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他们践行了对党的事业忠诚,对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不移。这其中有(一)、苏兆征临终前遗嘱:“大家共同努力奋斗,大家同心合力起来,一致合作达到我们最后成功。夫人,小孩送莫可以,小孩子去莫与团体商量”。(二)、夏明翰在狱中写给妻子的遗书:“亲爱的夫人钧:同志们曾说世上惟有家钧好,今日里才觉得你是帼国贤。我一生无愁无泪无私念,你切莫悲悲凄凄泪涟涟。张眼望,这人世,几家夫妻偕老有百年。抛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红珠留着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h3><h3>(三)、瞿秋白的红色家书,字里行间透出作为知识分子的中共领袖,不仅文采飞扬,更凸显这位革命家对亲情的无限眷恋,信中读来感情至深。现如下:</h3><h3> 亲爱爱:</h3><h3> 亲爱爱,你准备着自已的才力,要在世界革命及中国革命之中尽我俩的力量,要保重你的身体。我想,如果,我俩都凑着自已能力的范围,自已精力的范围,做一定的工作,准备着某种工作能力,自已固然可以胜任而愉快,对于工作也有益处。</h3><h3> 我过一礼拜便回来了~三月二十二日一定到莫斯科。你如果要上课,可以不要来接我,我偷偷地回家,等你回来,你是要知何高兴呵!那时,独伊也不能哭,而笑了!</h3><h3> 好独伊,亲独伊!</h3><h3> 小小的蓓蕾含孕着几多生命,陈旧的死灰几乎不掩没光明。看那沙场的血花灿烂,经过风暴之后的再生,谁道是无意中的赤化?却是赤爱的新的结晶。刚要发信,你的三月十一日的信来了。太阳好,心绪是要好些。我三月二十一日动身,二十二日早晨九、十时可以到了。</h3><h3> ——瞿秋白给妻子杨之华的信(一九二九年三月十五日)【节选】</h3><h3>(四)、杨匏安烈士,这位卓越的共产主义先驱者,在中共五大会议上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后又出席了著名的八七会议。他一生廉洁清正、勤俭克守,他被捕入狱后,托人带出一封信给家人,说他难免为革命牺牲,告诫家人不可接受任何不认识的人的任何资助,如果实在没办法生活,就回老家去,并特别嘱咐:千万别把缝纫机卖了,那是全家今后生活的依靠。(遗言见图片)</h3><h3> 临终遗言和一封家书,倾诉无尽相思,诉尽家国情怀。虽家书写的是小家庭、小感情,但反映的是大背景、大道义。包含了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以及他们的初心使命,是最真实的党史读物,留给我们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h3><h3> </h3> <h3> 八、历史的瞬间 二楼会址</h3><h3><br></h3><h3> 旧时的俄式风格建筑,即八七会议三层公寓楼房,纪念馆为了再现客观真实,复原了当时会场的原貌。房间简单朴实的摆设,油漆涂新的门窗地板。老房子走道有点獈窄、氛围有些沉重感,登入木板楼梯来到二楼会议会场,屋内空间略高,一个套房里两间并不大的房子,右旁里的那间便是会议室。门上方悬挂的框架里是邓小平在1980年题写的 “八七会议会址” 字迹,曾当年任中共中央秘书的邓小平,这次会议是他革命生涯的一个新起点,对这次会议有着特殊的感情。</h3><h3> 这里有个小插曲,为了保密安全起见,代表们一进入会场,就不能再出去。中午吃的是俄式面包,当邓小平把面包递给毛泽东时,毛泽东风趣地说:“你们留过西洋,我没去过,吃洋面包,这回全补上了”(看展馆播放的视频)。炎热的武汉,在形势危险下,就这样会议开了一天一夜,会后代表们在暮色掩护下分头散去,邓小平是最后走的,走的最晚。</h3><h3> 历史的风云变化有时会浓缩在一个很小的地方,也正如一滴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前赴后继,始终不间断地同党内各种错误的倾向进行不懈的斗争,完成自已的最初使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h3> <h3> 九、结束语</h3><h3><br></h3><h3> 站在汉口文化老城区的十字路口抬头仰望,那砖红旧楼之上,醒目的“巴公房子”风韵犹存。华丽的背后,感叹现代化楼宇快速拔地而起,与之强烈的反差犹如梦幻般。武汉两江三岸百年历史风云凝聚近在咫尺,那革命先驱者在三镇留下的片片足迹,历经腥风血雨,铸就一座永远的丰碑。</h3><h3> 无论是参观红色教育纪念馆,还是拓宽了解党史知识;如果仅停留在这个界面上仍是不够的。心中要感知历史,缅怀先烈,不忘初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地领悟过程,都明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和“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像苏兆征、瞿秋白、杨匏安、彭湃、蔡和森等英烈,他们当年都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革命者。为了党,为了全民族,可以舍命舍小家,其赤胆忠魂怎能不感天动地?他们心中那股坚毅的气节与信仰,宁死不屈的硬骨头精神力量从哪来的?这是我常常思索的问题,没有当年他们生命的付出,岂能有今日辉煌之中国。因此发扬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绝不是一句随口说说的空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