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晋风度,至情至性</p><p class="ql-block"> □李德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魏晋时代, 政权更迭频繁,长期战乱,死亡常常不期而至。太轻易的生离死别、妻离子散,让魏晋人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于是,魏晋人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既然生命的长度很难增加,那就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追求生命的最大丰富和充实。随之而来,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世说新语》便是这个时代的最好纪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此,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人的觉醒’,魏晋人开创了中国的‘世说新语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时代,即刻的感受超乎一切,生命之花开得绚烂之极、光耀千古。超越世俗,崇尚自然,风流自赏,不慕功利,纵情任性,潇洒飘逸……一切都直逼本心,超然物外,令人叹服。为一杯酒放弃身后之名的率真、闻美人殁而往吊之的坦荡、裸形体而法自然的放浪、一任狂澜既倒宠辱不惊的淡定、为人不拘小节的自然、处世维艰幽默对之的旷达……这一切的至情至性,无不让我们深深震撼和景仰,这就是魏晋风度。中国文化史上鲜有如此放旷自然的生命!这个时候的追求感观与心灵享受,绝非堕落淫靡,而是一种自觉高尚情趣的体现。窃以为,中国文化史上颇具一格的士大夫文化便发轫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晋之后,儒、释、道各自成型,中国的文人们再不用效穷途之哭;魏晋之后,经世匡政重走正道,中国诗篇里再难见到陶潜式的悠然菊花香了;魏晋之后,义理成风,规矩长存,中国名士们便少有纵酒狂歌、白眼向权贵、折齿为美人的任性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广陵散》绝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嵇康,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也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维护了自身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从而赢得了后世文人永远的尊崇和敬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嵇康之死,直接的原因是得罪了官居要职的钟会。一次,钟会邀请了当时社会各界名流,一起去拜见嵇康。他们穿着名贵的衣服,驾着豪华的马车,宾从如云,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地前往嵇康住处。嵇康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树,钟会一行人来时,嵇康正在树下打铁(现在看来,嵇康打铁,就像诸葛亮耕田,刘备编织工艺品,未必是为了谋生,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情趣或政治态度)。为嵇康拉风箱的,则是为《庄子》作注的著名哲学家向秀。向秀和嵇康,都不理睬钟会他们。钟会很没面子地等了一阵后,只好与随从悻悻而去。就这样,钟会对嵇康怀恨在心。于是,欲治之罪,何患无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262年,这一天,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痛心的日子,嵇康被钟会污以破坏礼教之名判处极刑。这天是哪一天已无法确知,只知道这天出了太阳。嵇康身戴木枷,被兵丁押往刑场。刑场之上,嵇康看了看地上太阳照射的影子,知道离行刑还有一小段时间,便对哥哥说:“速取琴来。”琴取来后,嵇康抚琴长叹:“袁淮曾让我教他《广陵散》,可我没答应,此曲于今绝矣!”他随即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弹毕,从容赴死,年仅39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魏晋风度——不求苟活,活得无人格,宁可一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41岁时,当上了彭泽县令。上任还不到三个月,就碰到督邮刘云来巡视。刘云常以巡视之名索贿,凶狠贪婪远近闻名。县吏提醒陶渊明:“我们当备好礼,穿盛装,恭敬迎之。”陶渊明一甩衣袖:“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他随即脱下官服,交出官印,绝尘而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回家了,从此再不做官,他开始了自己的田园生活,并获得了“田园诗人”的桂冠,甚至被视为真隐士的典型。因为他不像某些号称隐士的人,隐居的目的是为了抬高身价。陶渊明可是再也不曾出山的,交往的对象只有农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天早上,有位农夫拎着一壶酒来看望陶渊明。这位好心肠的农夫诚恳地对他说:“这样的地方不该是先生您屈就的。现在举世都在同流合污,先生又为什么不可以随波逐流呢?”陶渊明谢绝了农夫的好意。他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还是一起喝了这杯酒吧!我不会改变主意的。”后来,陶渊明把这件事写进了诗中:“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辞去彭泽县令职务的第二年重阳节,陶渊明坐在宅边菊花丛中,满手把菊,写下了这一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魏晋风度——不求一世奢华,只求活得自在、活出自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礼岂为我辈设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晋时代是一个最蔑视礼法的时代,魏晋人觉得:要活得美,就要脱俗。正如阮籍所言:“礼岂为我辈设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次,阮籍的嫂子要回娘家,按照礼数,“男女不杂坐,嫂叔不通问”,阮籍不能去送行,可他不仅设宴为嫂子饯行,还特地来了个十八里相送。一些道学夫对此指指点点,阮籍白眼一翻:“孔孟礼教,与我何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邻家美妇,当垆卖酒。阮籍经常前往,喝得酩酊大醉。醉后,就直接躺在美妇身边呼呼大睡。一些道学夫对此唾沫横飞,阮籍白眼一翻:“关你等屁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邻里一美少女因病夭折,阮籍并不认识,竟跑到灵前大哭一场,直到哭爽了,才尽哀而返。一些道学夫对此议论纷纷,阮籍白眼一翻:“老子就是喜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阮籍几乎是泡在酒坛子里度过一生的,这并不奇怪,因为饮酒是魏晋名士的标志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司马昭想跟阮籍联姻,阮籍不愿意,便连续大醉两个月,以醉的方式来敷衍,司马昭只好作罢。后来司马昭加九锡,需要有人写劝进表时,阮籍便故伎重演。可惜这回大家都不放过他,阮籍被叫醒后,知道难以敷衍过关,只好提笔,于是一气呵成,写了一篇文词清壮的锦绣文章《劝进表》。众人阅后,皆赞神来之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阮籍发明了一种待人处世的方式:青白眼。其母病故后,朝中大官嵇喜来吊丧。阮籍不喜欢他,就一直对他翻白眼。弄得嵇喜很尴尬,最后悻悻而去。随后嵇喜弟弟嵇康带着酒来吊丧,阮籍立即将白眼转为青眼,笑而迎之。喜欢你就给青眼,不喜欢你就翻白眼,阮籍就是这么率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魏晋风度——恃才傲物,卓尔不群。</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生贵得适意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晋文学家张翰,字季鹰,本在齐王司马囧处做官。那年秋天到了,秋风簌簌而来,张翰便思念起老家的菰菜羹、鲈鱼脍来,于是他立马辞去官职,驾一叶扁舟直奔家乡而去:“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朋友劝他:“你只图一时的享乐,难道不考虑以后的名声吗?”张翰回答:“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真是超逸豪迈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辞官还乡后,他为此写了首《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这使他一下子在魏晋名士中脱颖而出,也使菰菜羹、鲈鱼脍成为江南名菜。唐浩明先生在《曾国藩》中曾写道,曾国藩主持江南科举,李鸿章请吃“吴下三道最负盛名的菜”菰菜、莼羹、鲈鱼脍,曾国藩说:“眼下正是西风肃杀之际,你端出这几道菜来,是想把我们这些人都赶回老家去吗?”可见张翰的名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司空贺循赴洛阳,经过吴阊门,在船中弹琴。张翰本与他不相识,听到琴声,下船拜访贺循,两人相见恨晚。张翰问:“卿欲何之?”贺循回答:“入洛赴命,正尔进路。”张翰说:“吾亦有事北京,因路寄载。”随即便与贺循同行,连家人都没有告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翰的好友顾荣平生好琴,死后家人将琴放在灵床上,张翰前去吊唁,十分悲痛,径直上床,操琴弹奏数曲,弹毕抚琴道:“顾彦先颇复赏此不?”竟未与孝子握手就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翰的洒脱倍受后世推崇,李白有诗云:“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而且,鲈鱼这道名菜也和张翰紧紧联系在一起了,莼羹鲈脍已经成了思乡的象征,辛弃疾有词曰:“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秋风瑟瑟,那个一叶扁舟上追随鲈鱼而去的身影,瞬间成为历史上的经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魏晋风度——超然洒脱,纵任不拘。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惟重生命体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徽之,是东晋时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才华出众,却生性落拓,随性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徽之在车骑将军桓冲手下担任骑曹参军。有一次,他骑马随桓冲出外巡视,不料,老天突然下起了暴雨,桓冲是坐的车,王徽之便下马钻入桓冲的车中,说:“怎么能独自坐一辆车呢?我来陪陪你吧。”桓冲知他不拘小节,便让他同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徽之有一次经过吴中,知道一个士大夫家有个很好的竹园。竹园主人已经知道王徽之会去,就洒扫布置一番,在正厅里坐着等他。王徽之却坐着轿子径直来到竹林里,未去拜见主人。主人感到失望,希望他走时派人来告别一声,可他赏完竹林竟然就要出门去。主人忍受不了,就叫手下的人去关上大门,不让他出去。王徽之因此更加赏识主人,便留步坐下,尽情欢乐了一番才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次,王徽之坐船进京,还停泊在码头上,没有上岸。过去听说过桓子野擅长吹笛子,可是并不认识他。这时正碰上桓子野从岸上经过,王徽之在船中,听到有个认识桓子野的客人说,那是桓子野。王徽之便派人替自己传个话给桓子野,说:“听说您擅长吹笛子,试为我奏一曲。”桓子野当时已经做了大官,之前听到过王徽之的名声,立刻就掉头下车,上船坐在马扎儿上,为王徽之吹了三支曲子。吹奏完毕,便下船而去。宾主双方竟然没有交谈一句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天夜里,天降大雪。王徽之半夜醒来,推开窗户,四望皎然。赏雪吟诗间,他突然忆起朋友戴逵。戴逵是雕刻家,住在几十里外的剡县。王徽之不顾天寒路遥,立即乘船溯江而上。翌日,抵达戴家后,王徽之没有敲门,而是转身对随从说:“我们回去吧。”随从问:“既然来了,怎么不进去呢?”王徽之答:“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魏晋风度——不计最终结果,惟重生命体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要活得美,就要活得真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晋人十分崇尚真率,认为人的一生要活得美,就要活得真率。我们就来看看魏晋人的真率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晋名臣(太尉)郗鉴,听说丞相王导家的子弟非常优秀,便想从王家挑选一个女婿。王导知道后对他说:“凡你相中的,我都同意。”郗鉴于是派管家前去王家仔细挑选。管家回来后对郗鉴说:“王府子弟个个都很好,只有东厢房一个青年,袒胸露腹,毫不理睬地在那里看书。”郗鉴眼睛一亮:“够真率,就他了!”这位袒胸露腹的青年,就是王羲之。这便是成语“东床快婿”的由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不但男人崇尚真率,连女人也崇尚真率。大将军桓温灭巴蜀成汉后,将李势之妹偷偷纳为小妾。桓温之妻南康公主是个有名的醋坛子,知晓此事后,立马提刀:“我要杀了那个贱女人!”南康公主闯进书房,见李氏正在梳头,青丝如瀑,肌肤胜雪,容颜照人,不可方物。李氏知晓南康公主的来意,便淡淡地说:“我国破家亡,本来就不想苟活了。你要杀我,正合心意。”没想到南康公主却扔下刀,一把抱住李氏说:“我见你尚怜惜,何况那个老色鬼呢!”于是便有了“我见犹怜”这个成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学家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他死后,文帝曹丕来吊丧,对同来的人说:“我们一起学驴叫,来为他送行吧。”于是,大家便一起作“驴鸣”。你看,魏晋人是多么真率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晋人就这样追求“真率美”——内不以自欺,外不以欺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要活得美,首先仪容要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晋时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看脸时代,魏晋人觉得:要活得美,首先仪容要美。怎样做到仪容美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要懂得剃须。今之剃须刮面,便始于魏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要懂得敷粉。不但女人敷粉,男人也要敷粉。说到敷粉,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大美男何晏,天生肤白。白到别人都以为他抹了粉。有年夏天,魏明帝曹睿心生一计,他宴请何晏吃热汤面,何晏吃得大汗淋漓,不断用袖子擦脸。结果没想到他擦汗之后脸竟然更白了。曹睿羡慕得连连感叹:“君原来是真白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要懂得穿衣。热衷于新奇美服,甚至以着女装为时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要懂得熏香。熏香,就相于咱们现在的抹香水。说到熏香,也有个有趣的故事。魏文帝曹丕,有次熏香熏得过分了,连马都受不了,就咬了他膝盖一口,气得曹丕把马给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晋人为何如此注重仪容之美呢?因为仪容美最能得到女人的青睐。如西晋的潘安,生得容貌俊美、身材修长,有玉树临风之态,飘逸飒爽之姿。他每次坐马车出去闲逛的时候,女人们就会像潮水般蜂拥而来,手拉着手把他围在中间,向他温柔地抛掷水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掷果盈车”的故事。你看,仪容美竟有这样的美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了潘安,不得不说与他齐名的美男卫玠,更是有趣:卫玠出门既不坐马车,也不坐牛车,而是坐羊车。因为他觉得羊漂亮,还能衬托出他的皮肤之白。他每次出门,都是“观者如堵墙”。有一次他生了大病,强行外出。结果被女粉丝们围了个水泄不通。为了让粉丝们看个够,他苦苦咬牙硬挺。结果当天回家,就一命呜呼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看杀卫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美不帅,毋宁死!——这也是一种魏晋风度。</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要活得美,就要活得深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晋人重情,也是令后人景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说爱情: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其人“风流蕴藉,乃一时之冠”。新安公主十分喜欢他,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可王献之已是有妻之夫,她便央求孝武帝:“我要嫁给王献之,你让他把妻子休掉吧!”孝武帝疼爱公主,便颁发了圣旨。圣旨一下,谁敢违抗啊?王献之舍不得结发妻子郗道茂,便用艾草烧伤双脚,落下终身足疾,希望新安公主知难而退。哪知新安公主毫不介意,还是强行嫁给了王献之。从此以后,王献之便躲在书房里,用优美的书法,一封一封给郗道茂写信,于是留下了一张张千古名帖:《思恋帖》、《姊性缠绵帖》、《奉对帖》……临死之前,他念念不忘的还是郗道茂:“不觉有馀事,唯忆与郗家离婚。”对郗道茂情深如此,真是让人扼腕而叹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次说亲情:“竹林七贤”之一王戎,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一次,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前往拜祭,说:“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随口说出了千古名句:“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圣人心涤世外,不会被情所扰;最底层的人忧于生存,顾不上追求感情;能情有所钟的,正是我这样的人啊!人不深情,那是多么无趣啊!可见重情之程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说友情:东汉颍州人荀巨伯,最重友情。一次,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人来攻打这座城池。朋友说:“我就要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你,你让我离开,让我背信弃义而求活命,这怎能是我荀巨伯所做的事呢?”不久胡人杀进城来,问荀巨伯:“整座城的人都逃空了,你为什么不逃?”荀巨伯说:“朋友生了重病,我不忍心丢下他,我宁愿用自己的身躯替代朋友的性命。”他把朋友情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胡人首领听后竟被感动:“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却闯入了有道义的国家。”于是胡人全军撤走。荀巨伯之情,竟保住了一座城池!焉不传为美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魏晋风度——怎一个情字了得!</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要活得美,人格必须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魏晋时代,总有那么一群人,不求生命之荣华,不求生命之长远,只求活出人格活出骨气活出血性,所以魏晋风度,便也成了“魏晋风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晋玄学的开山宗师夏侯玄,不幸成为曹魏家族与司马集团斗争的牺牲品。他被司马师抓后,无论对他怎样严刑拷打,他始终一言不发。眼看司马师规定的期限就要到了,负责审讯的廷尉钟毓无法交差,只好代笔替夏侯玄撰写供词。写完,钟毓还装作流泪让夏侯玄过目。夏侯玄看后大笑:“难道不就该如此吗?”此后直至走上刑场,他仍然神色不变,举动自若,从容受刑,时年四十六岁。这就是魏晋人追求的一种人格美:威武不能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晋阮裕,以德行著称。他有一辆很精美的豪华马车,尽管他视此车为自己的心爱之物,但是,凡有人来借,他都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一天,有个人想为母亲送葬,本想借阮裕的车,却又不敢对他说。阮裕听说此事后,叹息道:“我有车却让人不敢来借,那要这车有什么用呢?”他觉得不能助人解难,是自己的人格有问题,于是立即就把这辆豪车给烧了。这就是魏晋人追求的一种人格美:爽快而无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王之乱时,嵇康之子嵇绍奉命护驾晋惠帝。临行前,有人提醒他:“你准备好马了吗?”意思是见势不对以便立马撤退。但嵇绍却说:“此事只有两种结果:要么逆贼伏法,要么忠臣死节,带好马干什么?”结果朝廷的军队在荡阴战败,随行官员和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立在晋惠帝身前,用血肉之躯挡住了万千刀剑和满天箭雨。这就是魏晋人追求的一种人格美:忠臣死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晋名僧支道林才思俊逸,赴京城讲学时吸引了一众名流。学堂上,人人都以坐在他身边听课为荣。有一次,坐到他身边的人有事离座,宰相谢安连忙跑过去抢占了他的座位。那人回来后,二话不说,一把将谢安抱起扔开,自己重回旧座。谢安被摔得衣帽歪斜,老半天才站起来,坐回原座,也不生气,一幅很知足的样子,并不因为自己是宰相而高人一等。你看,魏晋人是多么追求人格之美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要活得美,就要活得有趣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晋人认为,要活得美,就要活得有趣味。而要活得有趣味,就必须培养一癖好。这种癖好,有种花木之癖,有养鸟兽之癖,也有琴棋书画等艺术之癖。正如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张岱所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正因为追求兴趣之美,魏晋人不但活出了趣味,还将中国所有艺术门类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书圣王羲之除了书法,还有一癖好,就是特别喜欢养鹅。谁家有好鹅,不管路多远,他都要跑去欣赏。山阴一道士,想让王羲之给他写卷《道德经》,但是又怕王羲之不愿意,于是灵机一动,养了一群俊美白鹅。王羲之知道后,果然兴冲冲跑去观赏。见到这群白鹅,他眼睛都直了:“卖给我吧!”道士说:“这是供香客观赏的,不卖。”王羲之说:“那我用鹅给你换。”道士说:“换是可以的,但用鹅换不行。”王羲之说:“那得用什么换?”道士说:“您替敝观写一卷《道德经》吧。”王羲之喜出望外,立即提笔,抄写了一卷《道德经》,便用笼子装着这群大白鹅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这卷《道德经》,便是书法史上著名的《换鹅帖》。后人将王羲之爱鹅,与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并称为“四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晋人喜欢养动物,喜欢到什么程度?连庙里的僧人都不顾非议养起了鸟兽,比如名僧支道林,也都养了骏马和仙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晋人的一些癖好,可谓奇怪到了极致。晋简文帝司马昱特别喜欢老鼠,他曾任抚军大将军,所坐的床榻上有了灰尘,不允许别人擦掉,看到上面有老鼠爬过的痕迹,他觉得非常满意,而在下属打死老鼠以后,他甚至想惩罚那个人。阮籍的侄孙阮孚喜欢木屐,堪称晋代木屐收藏家,有人去拜访他的时候,常会看到他在为木屐打蜡,废寝忘食。东晋学者张湛好于在屋前种松柏,而此前松柏都是种在墓地的。东晋大臣、文学家袁崧则喜欢高唱挽歌。酒酣高歌,听者无不下泪,时人号为一绝。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王粲喜欢听驴叫,西晋王济也喜欢听驴叫,他生前尤其喜欢听孙楚模仿驴叫,他死后,孙楚于是在他灵前数次模仿驴叫,传为美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晋人的这些癖好,如果能仔细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不足为怪了。其实这就是他们率性的体现:活得超逸,活出趣味。</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魏晋人为什么活得这么超逸这么有趣?因为他们深深意识到生命短暂无常,所以要竭尽全力去活得漂亮。所以他们全力追求“内不以自欺,外不以欺人”,所以他们全力追求“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深情”,所以他们全力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于是他们活出了仪容之美、脱俗之美、真率之美、深情之美、人格之美、思想之美、自然之美、兴趣之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晋人,创造了至情至性的魏晋风度,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有趣的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9年7月19日撰于贵州赤水天岛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范曾先生的《竹林七贤图》:</p> <h3><br></h3><h3>(说明:本美篇所用图片选自网络)</h3><h3><br></h3><h3><br></h3><h3>本文作者李德佑近影</h3>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李德佑,号勉耘斋耕夫,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荣昌区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重庆市荣昌区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已发表6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有部分作品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出版有长篇小说《螺罐山传奇》。赋作《陈子庄广场赋》、《客家赋》、《思善广场赋》等已勒石,并有数十副楹联作品镌挂于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