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总是让人难以忘却,鱼鹰、"非遗"理应留存,因为历史留下的只有活化石。
然而,历史可以从记忆中回放,但不可重新再现。洱海鱼鹰正从人们眼中消失,也就是说洱海里最后的"鱼鹰部落"将成为千百年来洱海渔文化历史的终结。
一年前,在册登记的为数不多的鱼鹰,甚至上千年来的数不清的鱼鹰展翅飞翔在洱海水面上,激起层层浪花,嘴刁起数不清的大鲤鱼……。可曾想到,鱼鹰、渔民、洱海荡漾的碧波,以及鱼鹰跃入水中矫健轻盈的身影,展示出一种不忘却的力量一一生产的力量、生活的力量、神性的力量和地域文化力量。 鱼鹰,野生鸟类,经渔民驯化后成为捕鱼好手。经历数千年,无法想像的是,洱海鱼鹰驯化一直没有文字记载,基本做法沿习了祖传口诀,全国有鱼鹰的地方驯养捕鱼时只有靠绳索进行。而洱海鱼鹰却是密传口诀驯养,无绳放养和无绳下水捕鱼。
20年前,沙村的洱海鱼鹰在日本举行的国际鱼鹰表演中,凭借高超的捕鱼技术和人性化的表演,征服了在场所有观众,荣获金奖。 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有一个风光秀丽的渔村,与洱海周边所有渔村一样,这里有一种出没烟波浩渺之上,现身于雾霭蓝天之间的飘逸脱俗之美,这就是沙村。
沙村是洱海鱼鹰文化发展的源地,是《五朵金花》的故乡,方园几十里看到的不仅仅是洱海泛舟、鱼鹰捕鱼,真正看到的是白族优秀儿女的优秀文化在此传承。
魅力苍洱,文化灿烂悠久。4千多年前洱海地区白族先民劳作生息,鱼鹰与先民一样,共同积淀形成丰富的渔文化。如今,鱼鹰在云南、在大理成了真正的活化石。 镜头里的主人一一杨玉藩、白族、37岁、大理喜洲沙村人,鱼鹰驯养基地创建人,洱海鱼鹰捕鱼技艺第五代传人。自幼跟随父母进行鱼鹰养殖和鱼鹰猎鱼活动,2004年开始从事洱海鱼鹰驯养研究与传承工作,2009年组织创办"洱海鱼鹰驯养基地",同年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遗产"。2014年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在人们走进的新世纪时,看到洱海鱼鹰很快消失于洱海,鱼鹰保护和驯养传承后人无法接上。2004年6月杨玉藩经母亲同意,决定担负起保护、驯养鱼鹰的工作。 人与海鸥、鱼鹰和谐相处于洱海之滨。 据历史记载,大理国时期,第一代国王文武帝段思平,在沙村修建了避暑行宫,每到炎热夏季,国王便携带家眷亲信等众臣到沙村避暑纳凉,命朝内专设直属驯鹰人在洱海朝夕捕鱼,供国王享用。 自2006年以来,杨玉藩第一次接受央视采访后,就被称为"鱼鹰王子"。先后有央视的1、2、3、4、7、10、12频道,云南、宁夏、江西、湖南等省卫视,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影视电视摄制组,英国BBc影视摄制组等10多个影视、电视媒体对其做了系列报道。 著名导演童年跟拍鱼鹰。杨进成/提供 杨玉藩与央视2频道《经济栏目》摄制组导演,交流渔民驯养鱼鹰捕鱼技巧。 据历史记载,洱海鱼鹰的出现时间与白族先民的出现时间基本是交替在一起的,也就是从某种意义说鱼鹰与白族先民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甚至是唇齿相依的。20世纪年代从祥云大波那出土战国时期铜棺和手杖就铸有鱼鹰铜像。 鱼鹰,学名鸬鹚。体羽有金色光泽,颈部白羽状,鹰脸,大眼,嘴角锐钩,下喉有小囊,脚后位扁趾,立高0.8米,展翅1.2米,均重3一4公斤。因生活在沙村、生活在洱海,故称作洱海鱼鹰。
鱼鹰出生100天后以鱼为食,善于潜水捕鱼,灵通人性,是捕鱼能手。沙村渔民祖先根据鱼鹰这一特性,对其驯化,使之服务于渔民,因此鱼鹰捕鱼成为了历代渔民的一种生财之道。 冬天到来,雄鱼鹰进入发情期。 交媾季节到了,雄雌开始交媾。 "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观看鱼鹰水上捕鱼技能表演。杨进成/提供 每年开海节到来,鱼鹰水上捕鱼表演成为重要的节日活动项目。 驯养基地成立后,鱼鹰在《希夷之大理》艺术大舞台上表演捕鱼技能。 外国游客体验鱼鹰捕鱼 杨进成/提供 渔民祖祖辈辈生活在洱海里,养鱼鹰捕鱼成为他们的基本生活方式。 由于祖辈传习下来的生活,渔民的生息劳作随着冬去春来,始终自由地飘荡在洱海里的渔船上,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 杨玉藩正通过口诀驯养幼鹰 非遗传承人杨应珠喂养幼鹰 非遗传承人杨月岗和杨月祥对鱼鹰驯化嗅觉 非遗传承人杜顺藩准备出海捕鱼 渔文化伴随着洱海边的白族先民几千年,同样,鱼鹰伴随了洱海边的渔民几千年。几千年不离不弃相濡以沫,鱼鹰与渔民之间有了一种无法割舍且令人动容的情义。
鱼鹰还代表了地域,代表了人的某种信仰,它以灵异的一面,以及在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而曾成为渔民的图腾,成为苍洱大地上古老而睿智的图腾。 无论是日出,还是日落,渔民与鱼鹰在洱海的水面上动静结合一体,构成了自然、完美的景色 鱼鹰在水中捕鱼,谁捕上就羡慕谁。李现伦/摄 渔民劳动一天的收获 2009年以来,鱼鹰驯养及水上捕鱼表演成为最好的旅游开发项目,取得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鱼鹰驯养基地工作人员闲暇时跳起广场舞。 洱海鱼鹰的保护与传承受到社会和游客的关注。 可喜:为了保护鱼鹰、传承渔文化,2009年8月经政府批准,在沙村正式成立了"洱海鱼鹰驯养捕鱼基地"。
可惜:为了支持政府,,保护洱海、保护生态,2015年7月洱海鱼鹰正式告别洱海,4千多年来最后的"洱海鱼鹰部落"在云南、在大理、在沙村、在洱海消失了。 面对社会的关注,养鹰户没有低下头来,而是以新的姿态去迎接未来的生活挑战。 不能养鱼鹰了,渔民忍痛割爱,就地开展多种养殖业。 由过去的热闹变为如今的宁静湖湾。 自然和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