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甘肃博物馆的彩陶和青铜器,是笔者早已神往的。前段时间在首博看了青海文物的特展,今又在国博看到甘肃文物的特展,幸甚幸哉。</h3> <h3>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为山地型高原地貌。甘肃之名,取自甘州(张掖)、肃州(酒泉)。 因西夏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唐代设置陇右道,又简称陇。禹将中国分为九州,甘肃境大部属雍、凉二州,旧称“雍凉之地”。<br></h3> <h3> 【人形彩陶罐•四坝文化/玉门火烧沟遗址】(公元前2000-前1600年)甘肃地处中原地区通往西北边疆的走廊形过渡地带,是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印度、地中海等古老文明融合汇流之地。历史上,众多民族在这里交流互鉴、共同创造了灿烂而又鲜明的地域文化。甘肃大地湾文化,与河南裴李岗文化和贾湖文化、河北磁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内蒙古红山文化、陕西石峁文化和山西陶寺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源头。</h3> <h3>【石斧、石锛、石钺、石轮】大地湾遗址,从公元前6000到前3000年,涵盖了中国早、中、晚期整个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与艺术,是已知的西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史前宫殿式建筑、旱作农作物粟和黍的炭化标本、早期彩陶样式、原始地画艺术和刻划记事符号,构成了中华文明之光的序曲。</h3> <h3>【彩绘符号陶残片•大地湾一期文化/泰安大地湾遗址】(公元前5800-前5300年)在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钵、彩陶残片上,出现了↑、ll、十、X等十余种特殊符号,有学者认为属记事符号,且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钵刻划符号的前身。</h3> <h3>【鱼纹彩陶盆•大地湾二期文化】(公元前4500-前4000年)学者认为,鱼是大地湾先民的图腾,鱼纹彩陶盆是仰韶文化的标志性陶器。</h3> <h3>【变形人面纹葫芦彩陶瓶•仰韶文化庙底类型张家川出土】(公元前3900-前3000年)为仰韶文化彩陶中的精品。</h3> <h3>【人头形彩陶瓶•庙底沟类型/泰安寺咀村出土】(公元前3900-前3000前)</h3> <h3>【长颈双耳彩陶瓶•庙底沟类型/泰安焦沟村出土】(公元前3900-前3000年)</h3><h3>【鲵鱼纹彩陶瓶•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武山傅家门出土】(公元前3800-前3000年)</h3><h3> 中国是彩陶艺术的发源地之一,甘肃又是中国彩陶最早产生和发展的地区。甘肃考古发现的彩陶文化,从公元前6000年的大地湾一期,经历了仰韶、马家窑、齐家、辛店文化,到公元前500年的沙井文化,形成独立的彩陶文化体系。其中尤以马家窑文化彩陶最为出名,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高峰,被世界誉为“彩陶之冠”。</h3> <h3>【变形鲵鱼纹彩陶瓶•石岭下类型/礼县石沟坪出土】(公元前3800-前3000年)陶瓶上的鲵鱼脸似人面,具有人格化倾向。</h3> <h3>【弦纹变体动物纹彩陶豆•马家窑类型】(公元前3300-前2100年)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晚期文化的典型代表,一般又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考古证明,马家窑文化彩陶在公元前3500年,开始向西传播、直至河西走廊的最西瑞。</h3> <h3>【波纹弦纹双横耳彩陶盆•马家窑类型】(公元前3300-前2100年)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饰,以蛙、鸟、鱼、鲵等动物纹,漩涡、水波、圆圈、锯齿、网络、弧线、菱形、三角等几何纹,以及神人纹和符号纹所构成。</h3> <h3>【双耳深腹彩陶盆】盆外壁腹部饰水波纹,口沿饰网络纹和斜线纹,内底部饰抽象刻符。</h3> <h3>【对鸟纹彩陶•马家窑类型/天水杨家坪】鸟纹是中国早期彩陶上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纹饰之一,其形象经历了从写实到简化变形的过程。</h3> <h3>【弧线网纹彩陶瓶•马家窑类型/榆中马家坬出土】陶瓶纹饰工整,特别细密的交叉网纹达到了十分精细的程度。</h3> <h3>【孤线扇面纹双耳彩陶壶•半山类型/榆中杨家庄出土】(公元前2900-前2350年)</h3> <h3>【复线交叉双耳彩陶•半山类型】(公元前2350-前2050年)</h3> <h3>【锯齿漩涡纹彩陶鼓•半山类型/永登乐山坪出土】(公元前2900-前2350年)陶鼓是泥质橙黄陶,采用泥条盘筑经慢修胎制成的单面鼓。鼓是人类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之一,是原始艺术发展的标志之一。</h3> <h3>【水波纹圆点纹提梁彩陶罐•马厂类型】(公元前2350-前2050年)提梁陶罐出现于新石器中晚期,饰水波纹显示陶罐为盛水器。</h3> <h3>【三角网纹彩陶罐•齐家文化】(公元前2200-前1600年)齐家文化最早发现于广河齐家坪遗址,距今约4000-5600年,主要分布于甘肃洮河、渭河上游、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及青海湟水流域。齐家文化彩陶以双大耳罐和高颈双耳罐最具特色,彩绘以黑色为主,纹饰常见多菱形、网格、三角等几何纹。</h3> <h3>【狩猎纹彩陶罐•辛店文化/泰安邵店村出土】(公元前1600-前1000年)</h3> <h3>【鹰形彩陶壶•四坝文化/玉门火烧沟遗址】(公元前2000-前1600年)四坝文化彩陶发现于山丹四坝滩遗址,距今约3950-3550年,相当于夏代中晚期至商代早期,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中西部,包括玉门火烧沟、酒泉千骨崖、瓜州鹰窝村等遗址。四坝文化彩陶造型奇特,有矛形钮带盖罐、方鼎、靴形罐、鱼形陶埙、四耳罐等。纹饰三角、折线、菱形、网格、竖条带等纹样。</h3> <h3>【回纹双大耳彩陶罐•四坝文化/火烧沟遗址】(公元前2000-前1600年)在陶罐上镶嵌绿松石,在彩陶文化中极为罕见。</h3> <h3>【倒三角纹彩陶壶•沙井文化/高浪县出土】(公元前1100-前400年)沙井文化典型器。沙井文化,发现于民勤沙井村,距今约3100-2400年,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的高浪、民勤、永昌等地。沙井文化彩陶多为红彩,造型有单耳桶状杯圜底罐、双耳平底罐和圜底罐,饰有三角、菱格等几何形和水鸟纹的纹饰。</h3><h3> 纵览这些彩陶精品,笔者以为,甘博收藏的甘肃地域的彩陶,其艺术性远超青博收藏的青海地域彩陶,也许这是文化源头与文化边界(经济不发达)地区,在传播中的文化减化效应使然。</h3> <h3> 看甘肃文物特展,说是专门为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而来,一点也不为过,它太有名了。在笔者仔细观赏青铜刀的时候,有一位女士好奇地问,这有什么好看的?我说,仅凭这把看似非常不起眼的小刀,甘肃的文博就能傲视全国!这位女子笑了,说她是兰州人,虽在北京工作了十几年,却也经常回甘肃,自己的妹妹也是在省文化部门工作,竟不知道家乡出了这样的好宝贝。</h3> <h3>【青铜刀•马家窑文化/东乡林家文化遗址出土】(公元前3300-前2100年)铜刀由两块范浇铸而成,刃部经冷锻或戗磨。经金相检验,铜刀含锡量在6-10%之间。铜刀长12.5厘米,短柄长刃,刀尖圆钝、上翘弧背,刃部前端磨凹入。柄端内收较窄,有明鲜镶嵌木把的痕迹。</h3><h3> 人类进入铜器时代,有红铜(纯铜)与青铜(合金)的先后分期。有学者考证,最早的红铜冶炼,发现于欧洲的东南部(距今8000年,以饰物形式存在),以后向两河流域、经欧亚草原向中亚和东亚传播。</h3><h3> 笔者以为,东、西亚两个地区,使用青铜器的方式,至少有很大一部分的不同。西亚(包括埃及等地中海地区)将青铜多做工(兵)具和饰物,而东亚则多做盛器和工(兵)具。(三星堆青铜器与两者均不同,它更多表现的是使用和制造者精神层面的追求)</h3><h3> 中国学者在陕西姜家寨文化遗址发现黄(纯)铜饰物,在红山文化遗址和陶寺文化遗址均发现青铜饰物。但笔者认为这几处遗址,虽在时间上比马家窑文化遗址或早或晚,但都称不上青铜器,即没有表现出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生产与设计。马家窑文化的铜器,既有红铜器、又有青铜器,並掌握了锻造和铸造的工艺,其水平与同时期世界其他文明的铜器不相上下。由此,马家窑文化青铜刀的重要地位就突显出来。</h3> <h3>【铃首青铜短剑•寺洼文化/庄浪柳家遗址】(公元前2500-前2300年,相当于商中期至春秋中晚期)寺洼文化是氐、羌先民所创造,具有鲜明北方系青铜器的特点(以游牧文明特点为主,同时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h3><h3> </h3> <h3>【环首青铜短刀•齐家文化/康乐塔关村】(公元前2200-前1600年)青铜短刀用于切割肉类,兼有匕的功能,是齐家文化冶铜技术的代表作。与马家窑文化青铜刀相比,齐家文化青铜刀在冶铜技艺(造型和工艺)方面有明显进步。</h3> <h3>【弦纹青玉琮•齐家文化/静宁柳沟村】(公元前2200-前1600年)同地出土的还有蚕节纹和素面纹玉琮。玉琮是浙江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学者推测齐家文化的玉琮,有可能是受山西陶寺文化的影响,经陕西石卯文化西传的结果。</h3> <h3>【嵌绿松石兽面纹青铜牌饰•齐家文化/天水】(公元前2200-前1600年)洛阳博物馆藏有在二里头(夏)遗址出土的类同器物,年代稍晚、工艺更精,应当两者至少有文化交流的关系。</h3> <h3>【嵌绿松石青铜扁壶•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在青铜器上嵌绿松石,从齐家文化延续的战国时期,似乎表明地域文化流承的长久。扁壶则是草原游牧民族文化青铜器的特点。</h3><h3> 学者将在中国北方发现的以动物纹样与造型为主的青铜器,命名为北方系青铜器,常见的有兽首刀、短剑、战斧及佩饰。北方系青铜文化,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融合产生的文化,从甘肃东部的庆阳、泰安、灵台到西部的永昌、酒泉,所发现的风格迥异、形制特异的青铜器就是明证。</h3> <h3>【人面柄首青铜匕•辛店文化/广河】(公元前1600-前1000年)铜匕背面有条形钮,可能用于穿系佩戴。学者认为,铜匕当为食器,用于切割、挹取食物,兼用食勺。人面柄首青铜匕,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人面雕像,其形制与欧亚草原文化动物首青铜短剑同类。</h3> <h3>【鸮首形青铜权杖头•沙井文化/永昌水源镇】(公元前1100-前400年)</h3><h3>【鹰首形青铜权杖头•沙井文化/永登柳树沟遗址】(公元前1100-前400年)权杖头,应是月氏或匈奴部族首权威象征。</h3> <h3>【竹节状青铜针筒•沙井文化/永昌柴湾岗遗址】(公元前1100-前400年)出土时铜针筒内有一圆形皮囊,囊内有四枚骨针。当是月氏或匈奴人缝补衣物和皮件的日常用品。</h3> <h3>【青铜立鹿•沙井文化/永登榆树沟】(公元前1100-前400年)沙井文化,是以河西走廊东部土著文化为主,吸收草原游牧文化而产生的甘肃地域最晚一支青铜文化,其主人应是月氏人。出土铜器以小型工具和装饰品为主,同时伴有少量金银饰品和早期铁期。</h3> <h3>【“父丁”青铜角•商晚期/灵台白草坡】(公元前14-前11世纪)角与爵同用,最早出现在二里头文化期。青铜角的牛首鋬内侧有铭文:口父丁。</h3> <h3>【“父辛”青铜斝•商晚期/灵台白草坡】斝是盛行于殷商、西周早期的贮酒,用于盛酒和温酒。作为礼器,在行“裸礼”(祭祀祖先)时,用于向爵中注酒。此斝当为泾伯的战利品,或是西周王给予泾伯的赏赐品。</h3> <h3>【鸟祖癸青铜爵•商晚期/庆阳庙嘴村】</h3> <h3>【云雷纹青铜觚•商晚期/庆阳庙嘴村】</h3> <h3> 甘博文物馆藏撷珍</h3> <h3>【兽面纹青铜鼎•西周/灵台洞山村】(公元前1046-前771年)双耳厚大,腹部微垂,服、足以扉棱间隔纹饰,以兽面纹为主纹饰,並单名族徽,为西周早期圆鼎的特征。此鼎是甘肃地域商周青铜礼器的代表性器物。</h3> <h3>【龙提梁飞虎凤钮青铜盉•春秋/泾川】(公元前770-前476年)铜壶以飞虎为壶身,以龙为提梁,以凤为盖钮。有翼兽的造型与纹饰,最早流行于西亚、中亚地区和欧亚草原,在中原地区则到战国中期始出现。这件春秋时代出现的铜盉,是中西方文化融合和交流的见证。</h3> <h3>【花角铜麋鹿】</h3><h3>【透雕双马咬斗青铜牌饰】</h3><h3>【虎噬鹿纹铜佩饰】</h3><h3>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特有的饰器,鹿被尊为神兽。</h3> <h3>【异形柄青铜剑•战国/武都青崖沟】(公元前475-前221年)异形青铜器多用于礼仪和祭祀。该异柄铜剑,与古蜀国异形剑风格近似,说明在战国时期,陇南与古蜀国有密切的交往。</h3> <h3>【几何纹青铜鍑•战国/庆阳】(公元前475-前221年)青铜鍑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日常生活炊具和祭祀容器。由匈奴西迁时带入欧洲,形成不同文化的各式青铜鍑。</h3> <h3>【青铜敦•战国晚期/马家塬】(公元前三世纪初-前221年)器身造型为西戎文化,兽首衔环辅首和三蹄形足又属中原文化,显示了两地文化的融合。</h3> <h3>【对凤纹青铜方壶•春秋(秦)/礼县圆顶山】早期秦人的精品之作。(公元前770-前476年)</h3> <h3>【蟠虺纹青铜盉•春秋(秦)/礼县圆顶山】</h3> <h3>【秦青铜镈钟•春秋(秦)/礼县大堡子山】镈钟鼓部铸有28字铭文:秦子作宝龢钟,以其三缚,氒(Jue)鉠鉠雍雍,秦子畯命在位,寿眉万年(人)无彊。</h3> <h3>【蟠虺纹青铜车型器•春秋(秦)/礼县圆顶山】用途不明,推测有三:首饰盒、玩具、微型挽车。</h3> <h3>【带耳青铜矛•春秋(秦)】礼器,国内极少此类器型。</h3> <h3>【彩绘木轺车•西汉/武威磨咀子】(公元前202-公元8年)用于官吏出行和王命宣达的乘用车,常见的木轺车多是单马驾辕。汉代礼制“一马曰轺车,二马曰轺传”,伞盖以颜色分等级,二百石以下官员用白布盖,三百石以上黑布盖,千石以上黑缯,王用青盖,帝用羽盖。该轺车,主人应是六百石到千石的官员,是全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套木轺车。</h3> <h3>【彩绘车马出行图墓画砖•魏晋/高台骆驼城】(公元220-420年)在出土的墓画砖中,此件是精品。</h3> <h3>【铜獬豸•魏晋/嘉峪关新城乡】(公元220-420年)此件獬豸由狮头、马身、豹尾和鹿角构成。汉晋时期又称公平兽、镇墓兽,是法律诉讼时公正执法的标志。</h3> <h3>【都中赵双衣疏•前凉/高台骆驼城】(公元318-376年)墓主人赵双,是前凉都中。衣疏是随葬衣物的清单,计录了随死者在冥间的衣着42种件。</h3> <h3>【六簙戏青铜俑•西汉/灵台傅家沟】(公元前202-公元8年)六簙是一种智力博弈游戏,由两人或四对弈,流行于春秋,盛行于汉,唐宋开始衰落,其规则和方法已失传。</h3> <h3>【雷音台青铜仪仗•西汉】</h3> <h3>【泥塑菩萨立像•北魏/麦积山石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