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鄠邑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方圆

<h3>  在西安市的红色地图中,鄠邑区占据着一席之地。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户县的党组织成立后,领导户县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在陕西红色革命史上谱写了一曲光辉的乐章。 目前,鄠邑区共有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个,分别是户县甘西革命英烈纪念馆、户县辛垦小学和户县东索村烈士纪念馆。</h3><h3> 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去寻访这三个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3> <h3><b>户县甘西革命英烈纪念馆</b></h3><h3> 户县甘西革命英烈纪念馆,是西安市首批党史教育基地和中共户县县委确定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其主要部分由甘西小学、李萃亭烈士纪念馆、革命传统教育(党史教育) 、烈士陵园共同组成。</h3><h3> 甘西小学位于户县蒋村镇中心街道北侧。该校的前身是李萃亭与其胞兄李沉斋于1930年创建的“静修学舍”,原址在周至县蒋村温家祠堂西侧,1932年秋更名为“周至县私立甘西小学”,李萃亭曾任校长。1941年李萃亭被国民党反对派摧残致死后,学校因遭破坏而停办,1942年秋经社会贤达多方奔走而恢复。解放后,为纪念革命烈士李萃亭,周至县人民政府于1952年将甘西小学改名为“萃亭小学”,1958年行政区划调整。学校随蒋村地址划归户县,1976年经户县教育局批准迁至现址,1988年4月,经户县县委,县政府批准,恢复甘西小学校名。建国后,甘西小学几经整修与扩建,现已成为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的全日制小学(镇属中心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校舍871.2平方米,包括3层26间教学楼一幢,3层7间宿办楼一座。学校设有15个教学班,有教职工30人,学生600余名。宿办楼前矗立着李萃亭生前受业学生146人出资修建的“烈士李萃亭老师纪念碑”,与周围的花园﹑草坪﹑树木交相辉映。环境幽雅,庄严肃穆。为了进一部提高教育宣传效果,在市﹑县﹑镇各级组织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8月该校建起了革命传统教育展室,展室面积70平方米,分为5个部分(即:兴建校舍﹑抗日救国﹑丹心献党﹑为国捐躯﹑甘西风貌)。内有烈士遗著12册﹑革命文物9件﹑历史照片25张﹑校友回忆录8余篇。遗物原著﹑图文并茂,步入展室,就可瞻视革命先烈当年那鲜活的面容,熟悉那一个个飞扬着光辉的姓名,追怀甘西小学那光辉的历程。</h3> <h3><b>东索村革命烈士纪念馆</b></h3><h3> 1925年,何经伟率国民军第二军第四混成旅驻防户县,他勾结土豪劣绅,把持县政,肆意横征暴敛,拼命扩充个人实力,户县人民苦不堪言。中国共产党在户县的组织建立后,立即领导广大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开展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在户县,反对何经伟的横征暴敛是当时农民运动的中心内容,各级农会紧紧围绕抗粮抗款这个中心工作,发动群众,同何经伟的乱摊滥派大肆掠夺的暴行展开了毫不妥协的斗争。东索村在抗粮抗款的斗争中,一直走在前面,村农会成立后,对何经伟的摊派分文未交。因此,何经伟视该村农会为眼中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何经纬认为时机已到,公然举起屠刀,血腥镇压农民运动。5月11日,何经伟派兵一营扑向庞村寺新阳操农民协会,企图逮捕中共党员和农会干部未遂,即绕道乔家庄偷袭东索村。该村农民自卫军团长董新良闻讯后,迅速集合自卫军战士30多人在村中关帝庙商量对策,准备自卫。此时,敌军以秘集火力向庙内扫射,接着,又揭开屋瓦,向庙内投掷手榴弹,董新良指挥战士英勇反抗,他们手握梭镖,冲出庙门与敌军搏斗。战斗中,自卫军战士共有9人牺牲,22人负伤,这就是震惊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东索村惨案”。惨案发生后,长安、三原、咸阳、潼关、三桥等地的农民协会纷纷声讨何经伟罪行。5月15日上午,西安东大街万人游行声援,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国民军被迫给何经纬“革职留任”处分,令其率部出潼关,“将功折罪”。</h3><h3> 1994年,东索村以英雄战斗的关帝庙为基地,修建革命烈士纪念馆,由关帝庙、革命烈士文物陈列室、纪念碑、烈士墓、文化长廊等组成,记载了浴血奋战的烈士照片及革命事迹,被评为“五竹乡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及“全市关心下一代红色基因教育基地”。</h3> <h3><b>户县辛垦小学</b></h3><h3> 辛垦小学创建于1936年,原为私立小学,由共产党员曹希文和其父曹邦彦等人筹备创办。后改为县办公立小学,易名为曹家堡小学。1986年春恢复旧名。辛垦,寓意用辛勤劳动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辛垦小学从创建之日起,就成为地下党的活动基地,户县革命的摇篮。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辛垦小学对户县地下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少从辛垦小学毕业的学生,都踏上了革命的征途,为民族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h3><h3>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为使辛垦小学紧跟时局,曹希文请求党组织给辛垦小学选派进步教师。1937年,党组织派进步青年李奎、韩彦文、共产党员罗枫、陈权生、孟坚、高沂、汪洋等到校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根据当时局势,学校主张“拆墙教育”,既重视对在校学生的教育,亦重视对社会成人和失学儿童的教育,把课堂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首先办起了民众夜校,动员号召社会男女老少参加学习,参加者近百名农民。学校教员每晚轮流上课,既教识字,又讲时局,宣传抗日,女教员还走街串户,联系青年女子,组织她们读书识字,教她们唱抗战歌曲。辛垦小学第一届毕业生刘少民和同学李海奇、刘向党、赵崇熙等毕业后直赴抗日前线。为了扩大抗日力量,教员们在校内外积极发展“青救会”会员,到1938年底,“青救会”会员发展到六十余人。1939年4月,正式成立了“青救会户县分会”。1939年2月,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成立了中共户县工作委员会,同时建立了辛垦小学党支部,学校的抗日救亡运动更加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白色恐怖蔓延至户县,但是以辛垦小学为中心的户县地下党组织,在各方面进步人士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始终没有遭到破坏,一直积极地开展活动,为1949年户县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