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德游记:探秘安阳龙山文化——永安寨遗址

谧雪情感文化

<h3>今天去安阳市殷都区办事,回家时看时间还早,何不再去云游一翻呢!于是开启导航,直奔目的地——永安寨。</h3> <h3>这两天和南水北调飚上了,到哪都在她附近,这次干脆就在边上。</h3> <h3>永安寨遗址位于殷都区西郊乡南士旺村西约1公里的一块高台地上,东距殷墟约3公里,在现在南水北调西岸50米。遗址地势东高西低,西南紧临洹水,东、北两面均为比较平坦的农田。遗址平面为椭圆形。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近50米,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br></h3><h3>从遗址的断面可以清楚地看出,文化层一般厚约4~5米,最薄的地方以达3米,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有较大的灰坑、袋状窑穴、数目众多的半地穴式房屋基址等遗迹,大量的陶片、红烧土块、石器等遗物。从采集的遗物观察,此遗址的上限为龙山期,下限可以延至西周及战国时期。</h3><h3></h3><h3>该遗址于2004年11月19日公布为安阳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8日公布为河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在发现的遗迹中房基在断层中可以看到的有8座,多为袋状半地穴式。残留的地面及室壁上涂有白灰面,白灰面厚0.3~0.6厘米,其下为烧土层,厚5~10厘米,烧土层下为纯净的黄土,厚约35~40厘米。</h3><h3></h3><h3>灰坑,在调查中发现3个,规模均较大,呈不规则的大口尖底状。坑内堆积大量的草木灰土及红烧土,内含兽骨、陶片、鱼骨、石块等遗物。窑穴发现2个,均为袋状。</h3><h3>采集文物85件。其中石器3件:长方形石铲、石杵、石锤各1件,陶片82件,包括鼎足、圈足盘、碗、壶、盆、瓮、甗、罐。</h3><h3></h3> <h3>修永安寨碑记</h3><h3>永安寨,寓意着祈求永远平安,位居洹河沿岸十八寨之前列,为周围五村祈福的场所。地势险峻,钟灵毓秀;远眺五村,尽收眼底;数百年来,香客络绛;虔诚膜拜,有求必应;烟雾缭绕,景象繁华;传说众多,趣味浓厚。</h3><h3></h3><h3>永安寨占地约三十亩,内涵十分丰富,曾发现有大灰坑、袋壮窑穴及数目众多的半地穴式灰面房基等遗迹,出土有石铲、石杵、石锤和鼎、盘、瓮、盆等陶器和陶片,以龙山文化为主,下限延至战国时期,能为研究安阳地区史前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状况提供翔实的物质资料。</h3><h3></h3><h3>寨上原有殿堂数十间,分前后大殿,以佛主殿、关帝庙为主,雕梁画栋,建筑古朴,飞檐斗拱,严整典雅,有往前看屋楼大券,往后看深宅大院之称,随着时间的流逝、洹水浸蚀和战乱毁坏,清末民初夷为废墟,后被耕作为田。</h3><h3>上世纪末,安阳市殷都区西郊乡南士旺村民王公讳(义生)(化南)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积极筹集资金、建材,村民慷慨捐助,初步建成佛主庙、大仙庙两处,关帝庙正在筹建中。</h3><h3></h3><h3>永安寨2004年被安阳市人民政府安政(2004)63号文公布为安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2006)31号文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弘扬村民善士保护祖国文化遗产之热情,勉励后人更加珍惜,特立此碑,以志纪念。</h3><h3></h3> <h3>在永安寨的土层中,随处都可看到历史留下的印迹,验证了华夏文明在新石器石代与战国时代之间的存在。</h3> <h3>永安寨的传说(一)日久能得道</h3><h3>永安寨建寨久远,为周围五个村庄祈福的场所,选址考究,依(寿安山)岭靠(洹)河,寨高水深,犹如平地隆起的一座山峰,寨下流水潺潺,腰间树木丛丛,可谓山清水秀,环境幽雅;寨上晨鼓暮钟,诵经朗朗,外来者除了祈福的善男信女以外,很少有闲杂人等。</h3><h3></h3><h3>相传寨上的幽静深处,居住着一班狐仙,她们的家族很大,几代都在修炼,数千年来,她们中间的几位长者都已基本炼成。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此处毕竟寨小,难容她们庞大的家族。在某一天晚上,夜深人静,狐仙们扶老携幼,忙于搬家,有人曾在庄稼地里见到过她们搬家走出的一条很宽的路,她们选中了环境更加优雅的九龙山,紫金山等名山大川,建立了新的修炼去处。再后来,她们都成了正果,位列仙班。其中的老狐仙夫妇及其三个儿子,儿媳们都多次显灵,施恩于民间,深被人们所敬仰,永安寨上为她们修起了庙宇,紫金山、九龙山上,下堡村内都有敬奉她们的庙宇,规模之大,无以言表,纷纷立碑,颂其公德。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是狐大仙的生日,老家故里永安寨上总要唱戏贺寿,下堡村大戏庙会,热闹非凡;十月间,九龙山上,大仙庙内,香客络绛,焚香祈告者,有求必应,景象确实壮观;紫金山的山上山下都有敬奉狐大仙的庙宇,凡间人等,前来朝奉,祈福所求,十分灵验。人们对善施恩泽的大仙们敬奉有加,直到今天。</h3><h3>永安寨的传说(二)摽</h3><h3>永安寨紧临洹河,数百年来,每逢秋涝,河水暴涨,因河道弯曲,洪水肆虐,日久天长,便冲刷出许多好几丈深的大坑,如黑猫坑,李家渟、东南拐、石板头……,都在河道的拐弯处,并且都是令人生畏,谈水色变的地方。</h3><h3>相传,很早以前永安寨上居住的僧人中,有一个绰号叫绿眼和尚的,三粗身材,黑黝的脸上布满胡须,性情豪横,练就一身遁水功夫。</h3><h3></h3><h3>有一次,道徒来访,偷偷暗示他,想以甲鱼为食,解荤吃腥。绿眼和尚心领其意,翻墙出寨,到黑猫坑旁,和衣钻入水中,在一个洞穴里面用绳索栓住了很多小甲鱼,正要回身,不料洞口被老甲鱼死死封住了。绿眼和尚连推数次,老甲鱼稳丝不动,看来难以出洞了。一连僵持数日,绿眼和尚开始腹中饥饿,但仍然挺着。又过了几天,绿眼和尚实在饥饿难忍了,便开始生吃甲鱼,他先将小甲鱼摔死或掐死,然后生吃掉,之后再练遁水功夫,一个、二个、三个……,老甲鱼看看拿他没办法,后代们一个个减少又被吃掉,心中焦急不安,便与绿眼和尚对话,商量只要绿眼和尚答应以后不再来捉拿小甲鱼,便放他出来。绿眼和尚心想,“我一连数日不在寨中,师傅一定恼火,况它又会人言,看来已有气数,不如给它一个面子且回寨中”,便答应了老甲鱼的要求,但老甲鱼必须先放开洞口。无奈,老甲鱼放开了洞口,绿眼和尚将小甲鱼一一解掉,脱出洞口,上岸回寨练功去了。</h3><h3></h3><h3>永安寨的传说(三)狩猎奇遇记</h3><h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猎人,十九世纪晚期人,就住在永安寨附近的村庄里。他的家境贫寒,人口较多,虽然居住着几间破瓦房,但却地无一垅,专以狩猎为生,把打来的猎物拿到集市上,换些钱粮,养家糊口。因自幼就开始狩猎,而今已五十有余,在这漫长的狩猎生涯中,使他练就了一手百发百中的娴熟枪法,因此每日都有收获,小到兔子,大到豺狼,飞禽走兽只要被他发现,无一逃脱。</h3><h3></h3><h3>一天早晨,天刚朦朦亮,西边还堕着未沉的月牙,天上也挂着几颗星星,猎人便扛着猎枪,带着干粮走在了永安寨后边的小路上,这是途径永安寨的必经小道。正行走间,猎人突然发现一只狐狸,眯眼长卧,似乎在睡。狩猎人有狩猎的规矩,凡发现野生动物,无论是什么,必须事先惊跑它,然后开枪射击,不打卧窑兽,从道义上讲,这怨你没躲过我的枪口而被我击中,是你命短。因此猎人故意摆弄枪支和行囊,并发出声响,以便惊动它。芑料,它并不动弹,猎人继续摆弄了好一阵子,并且发出辟雳啪啦的响声,那只狐狸并不理会这周围发生的一切,仍然闭目养神,猎人心想,这就不能怨我不讲仁义,再三惊扰你却不动,我可要出手了啊!随即就举起枪支,看看狐狸还无动静,便瞄准目标,扣动了扳机,……,就在这一刹那间,只见一只大手将他的枪管猛然托起,“咚”的一枪直射天空,耳边有人在讲:“不得无理,怎敢随便放枪,幸被我及时发现,要是老三,定要与你理论,快去吧!”猎人回神四顾,并无一人,再往前看,只见那只狐狸仍在闭目养神,只是随眼瞟了一下,示意他赶快去吧。猎人赶紧收起猎枪,带上干粮,匆匆离开了这个地方。</h3><h3></h3><h3>原来,这是在永安寨上修炼的狐仙,因寨上地方所限,每晚夜深人静,他们便到寨外,寻找僻静之处,养神练功。老狐仙在寨中练功忽然心血来潮,急忙出来察看,发现猎人正要射杀,于是便发生了上述故事。这个故事至今仍在传颂。</h3><h3>永安寨的传说(四)歌乐升平</h3><h3>“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这是小说西游记里对花果山猴子们的描述。花果山的猴子们漫山遍野,嬉戏玩耍,无忧无虑,冬夏春秋,从不计较。然而对得道成仙,修成正果的仙家们来说,就大不是如此了。她们与人类一样,要过寒暑四季。照样逢年过节,遇节庆贺,老少齐欢,妇孺同乐。</h3><h3>相传,永安寨因为有险峻的地势和优雅的环境,所以,数千年来,寨中居住着修炼的狐仙。有一年大年初一,小狐仙们在寨的周围,三五成群,结伴嬉戏,蹦跳追逐,且歌且舞,一派歌乐景象。</h3><h3>有一个常年在外狩猎的猎人,这年春节,他返回家中,举家团圆,好不快活。吃罢初一早饭,拜年的街坊,围拢在他家,谈起枪击射杀,他震震侃谈,之后便带上几个人出外操练演习去了。他们一行来到永安寨附近,发现一帮小狐子在蹦跳嬉戏,不时发出轻嘤的叫声……,他举枪接连放了几枪,都没能影响到小狐子们的继续歌舞。他便加多了药量,装入枪管,又要射杀时,一只手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回去吧,大家都要过年,不要再扰乱她们”,其他的几个村民都莫名其妙地看着这位来劝的不速之客,慈祥的面庞,冉冉胡须,笑容可鞠,瞬间消逝在眼前,大家目瞪口呆,知道此非凡人,急急返身回村。这次见闻,虽经几代,但多数村民耳熟能详。</h3><h3>永安寨的传说(五)柿饼茶</h3><h3>柿饼,由山民精心加工而成。因为是秋冬加工,所以柿饼表面结有一层薄薄的白粉,叫柿霜,味道很甜,中医可以入药,其药理效果(待查)甚佳。</h3><h3>永安寨原是佛门净土,长久居住着僧人。其中有一个师傅,为了培养高僧,对弟子们要求十分严格,除了诵经以外,还训练他们习文练武。这门徒弟子中有一个练的特别出色,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代高僧,练就的功夫久远流传。</h3><h3>永安寨上有殿堂数十间,分前后大殿,两串院。这位高僧每日清晨总要早早起床,手扒椽头前后院转上几圈,只练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稍后,再随师傅打坛诵经。日久天长,他练得不仅心平气和,而且练就的轻功十分了得,其程度出神入化,走起路来健步如飞,真真是出入人不见,来往一阵风,夜走千里路,日行八百程。</h3><h3>有一年冬天,某寺院的道友来访,交谈间道友说出要喝柿饼茶,还介绍了喝柿饼茶的好处。当时已是深夜,寨上没有这种物品,要想用到,必须到三十里以外的水冶东门那儿才能买来,让谁去呢?众僧正在琢磨,这位高僧爽朗地说:“你们烧水,我去一趟”,说罢步出寨门,飞奔过河向西南而去。没过多大工夫,他便手提柿饼站在了门口,他已从水冶东门那里返了回来。而这里,水壶才发出“吱吱”的响声。看到此景,师兄弟们无不咋舌称奇,道友则非常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师兄弟们都不知道他啥时候练就的如此功夫,而这柿饼真的必须到水冶才能买到,也确是三十多里,道友们不知道水冶到这里的路程有多少,见到柿饼,只是高兴。又过了好一阵时间,众师徒和道友们纷纷把盏,品尝起了香甜爽口的柿饼茶来。</h3><h3>永安寨的传说(六)末 代 僧</h3><h3>末代僧,顾名思意,就是最后一个和尚。</h3><h3>永安寨曾经繁华鼎盛过,里面居住着上百的僧人,练文习武,维护了四方的平安。因为虔诚膜拜者有求必应,所以一度香客络绛,呈现出一派升平气象。</h3><h3>社会的步伐迈向十九世纪末页,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软弱和无能,外国列强入侵,践踏着华夏大地,四方土豪蜂拥而起,成立这局、那局,各霸一方,掳掠民间财物,休说一个寺院的僧侣,就是政府的军队也难以控制当时那纷乱的局势。永安寨毕竟寨小人少,加以佛家以慈悲为怀,对豪绅恶霸只能以佛旨感化,良言开导,这,岂能扶正在那种形式下他们早已扭曲了的灵魂。佛门道士只有忍痛离别这难以割舍的容身之地,到山中避身,以求佛法的传承。</h3><h3>到了民国初期,永安寨只剩下年迈的师傅建贵和幼小的徒弟榛良,师徒二人相依为命,维持着永安寨的香火,师傅每日出外化缘,留下徒弟独守这空犷的小寨。院内长起了草,慌草护岸;屋内筑起了网,蛛网密布,一个未满成年的贫家子弟,自幼失去双亲,被收留寨中,以求未来。谁料,动荡的局势,打碎了榛良的梦想,使永安寨沦为如此境界:荒凉、凄楚、畏却、恐惧,一起向榛良扑来。不知师傅是年迈体衰难以支撑而中途身故,还是另求他处谋生,有一天,师傅不回来了,“师傅——”,“师傅——”,一声声悲切的哀鸣,宣告了永安寨——旧中国的末日。后来,有人说榛良随着在周围村庄演出的戏班子糊口去了。</h3><h3>永安寨成了空寨,在那弱肉强食的社会里,永安寨的殿堂被大正村的一个绅士程某拆掉了,史车村的一个绅士史某则在永安寨上筑起了坟墓,震响五村的朗朗大钟流落到了第三个村庄——清正,另外的两个村庄——南士旺和卢士旺只有哀婉,叹息和无可奈何,——因为村上没有可与那几个劣绅能抗衡的人。</h3><h3>几年过后,榛良曾出现过,是在那个戏班子回演的戏台上,他扮演了《辕门斩子》戏中的杨宗保、《虎西门》戏中的老虎和其他戏中的头面官,虽演的形象逼真,耐人回味,但他依然是憔悴的面容和企盼的目光,可以看出他的身心烙下的永难磨灭的伤痕和他希望拥有的幸福未来……,再后来,这个熟悉的面孔就永远地在这一带消逝了……</h3><h3>永安寨的传说(七)不再出山</h3><h3>永安寨上居住的僧人,之所以能维护四周村庄的平安,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师傅善管民间纠纷,能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查出问题的根源,理出头绪,然后对主要的一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化干戈为玉帛,使矛盾的双方握手言和,重归于好。周围村庄的村民对永安寨上的僧侣非常敬佩,村民之间差一隔二就不再去争是非曲直,而以宽厚待人,相好处世,户户则安居乐业。因此,永安寨上的师傅处理矛盾的名声久负盛誉且远播四海。</h3><h3>远方有一个寺院就大不相同了,他们自持“艺高人胆大”,遇事、管事总是处理不恰,老想强人所难,与周围村庄的矛盾屡有发生,下不了台的时候,就来永安寨搬师傅前去化解。而永安寨的师傅虽说年迈,但总是不惜路途遥远,行程颠簸,也不辞劳苦地有求必应。处理事务时,身教言传,向该寺院传授了不少避免矛盾发生和解决矛盾的办法。</h3><h3>有一年秋天,那个寺院又来了两个同仁,请求师傅前去处理一桩纠纷。师傅为了促使、验证他们处理矛盾的效应,决计不再前往。两位苦苦相求,无奈,师傅说:“要叫我去,你们得先答应我一个条件”,来者说可以,师傅说:“你们先到寨外边去,今晚你们若进得寨来,我便与你们同行,否则,你们看着办吧”,二人心想,凭我们的功夫,这又算何难,便欣然答应,尔后二人便出寨去了。次日早晨,只见他们二人疲惫地分别鼾睡在永安寨墙外的西北角和东南角。</h3><h3>原来,昨天天黑以后,他们便设法进寨,他们先一齐从东边打算越墙进来,但上到寨墙顶端,就被师傅的一双大手推了下去,上来又被推了下去,……他们几次翻越都没取得成功,便商量一个从西北角,一个从东南角(为什么他们不选择东北角和西南角呢?因为永安寨的西边、南边地势比较险峻,墙高岸陡,足有数丈,极难攀越),谁知,他们折腾了大半夜,只闹得精疲力尽,浑身瘫软地倒在地上,醒来时已日上三杆。看看自身仍在寨外,知道这次是请不去师傅了,只好返回寺院。遵照师傅平时传授的办法顺利地化解了纠纷。</h3><h3>至此以后,那一带的民风大为改观,乡情日趋良好,逐渐形成了一片平和的安泰景象。</h3> <h3>半截石器</h3> <h3>有花纹的陶器</h3> <h3>烧制陶器时流出的黑渣,遍地都是。</h3> <h3>捡到的一块石头,估计是龙山文化以前的,看的象张茶几,只是断个腿,哈哈!</h3> <h3>永安寨的传说(八)引路灯<br></h3><h3>伸手不见五指,是对几千年来旧中国的夜晚的描写。也的确如此,在那些除了月亮星星之外没有任何发光物体的夜晚,特别是阴天,更是如此真实的漆黑一团。</h3><h3>农村的集会,是几百年来农村市场的习俗,会上各种买卖行当,工农商品,三教九流,五花八门,都要齐集于此,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借此机会也来走亲访友,谈新叙旧,场面热闹非凡。庙会则更有趣味,庙前搭起戏台,唱上几天大戏,特别是正会那天,上午、下午、夜晚连唱三场,叫做三开箱,庙前人头攒动,挤挤攘攘,来自远方的善南信女,参神拜佛,焚香烧箔,祈福的,还愿的,景象犹为壮观,更增加了集会的浓郁气氛。</h3><h3>在永安寨修炼成仙的狐仙们,因为寨小难容他们庞大的家族,搬到了西南的九龙山区,山脚下有个村庄叫下堡村,农历七月二十三日狐大仙生日那天,该村起了庙会。永安寨周围的村民,离那里虽远隔三四十里,这一天,都会有村民在当时无一代步工具的社会条件下徒步前去赶会拜寿,以此来表示对狐仙们的虔诚的崇敬之意。</h3><h3>七月的天气,虽然白天时间较长,但气候炎热,村民去赶会都是趁早晨凉爽,起早赶路,在会上参拜罢大仙庙后,选购些必需用品,然后乘凉,只到傍晚暑气过后才起程回家。这样,一过水冶,离家还三十多里天就黑了。但有一样,虽然搭了几十里的黑,无论阴天晴天,在那样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村民们所走的路却是明朗的,路上的坑洼、高低,清晰可辩,因此,村民一路谈笑风声,轻松愉快地回到村庄。年年如此,而且,惟独从下堡赶会回来才有这样的现象。</h3><h3>具说,这是狐大仙为了护送老家的乡亲,专门指派了他们的家人点灯引路,只送到乡亲们平安到家。这都是村上八九十岁的老人们亲身经历过的事情。</h3><h3>永安寨的传说(九)“罢”</h3><h3>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一,停止;二,免去、解除;三,完毕。在这个故事里,应以第一种释意为准。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罢”字还有另一种说法,它是一种灌溉用具的名称。直到建国以来的十几年后,这种灌溉用的工具“罢”才逐渐被较之先进的水车——抽水机——潜水泵所代替,它从此便成为历史,甚或被遗忘。</h3><h3>“罢”是这样一种形状;它架在一个比一般水井要稍偏长的水井上,用木材制作而成。由四条作为柱子的腿上下支撑,呈梯形状,腿与腿之间用木牚开榫连接,非常牢固和结实,顶端有两根宽厚的横梁,横梁上再架一个木制的圆形滚筒,滚筒的两端安有可使滚筒旋转的把,由两个人绞动,旋转的滚筒上绕有一条很长的供提水用的绳索,绳索顺滚筒旋转的两个方向,一端往井里下卸提水用的空桶或栲栳,另一端则往上提已装满了水的桶或拷栳。这样一上一下的提水浇地,要比一般的辘轳浇地提高一倍的效率。永安寨上的师傅就是为解决两家的争端而发明制作这个“罢”的人。</h3><h3>相传,很久以前,永安寨上的师傅为周围的村庄调解过不少纠纷,且都是化干戈为玉帛,使得村村友好、邻里和睦。这位师傅还不时被外寺请去,调解那里的纠纷。要说的这个“罢”则是他调解众多纠纷中的一个凡例。</h3><h3>当时,永安寨附近的一个村庄有这么两户人家,房屋紧挨,土地相邻,两家世代和睦无间,还在相邻土地地头的灰界上边打了一眼水井。平时,你一天,我一天,轮流着为庄稼浇水,庄稼也随着浇水而长势喜人,收成递增。几年过去了,两家倒也相安无事。但,后来发生了旱情,连年狂旱,滴雨未落,庄稼十死八九,土地一片血红,几无收成。一口水井,你也想浇,我也想浇,最后,两家发生了争执。这一天,两家都把辘轳搬到井旁,但谁也不让谁把辘轳放到井口上绞水,一时间气氛紧张起来。</h3><h3>永安寨的师傅闻讯后迅速来到他们的地头,劝阻了两户人家,说;“容我一夜工夫,解决你们两家争执”。这两户人家对永安寨的师傅是非常敬佩的,听了师傅的话,知道他一定有好办法,所以,双方都回家了。师傅则连夜赶制了这样一种从来没有过的从井中取水的工具。</h3><h3>次日,两户人家来到地头,看到井上架着一台不知名的怪物,正在发愣,只见师傅笑容可鞠,健步来到地头,不仅开导了两家,还教会了他们使用的方法。两家人用“罢”联系在了一起,双方共同出人,合力绞动滚筒,你一栲栳,我一栲栳,不偏不倚地浇着各自的庄稼,自是无话可说。当问及师傅这叫什么名称时,师傅说;“为了停止你们两家的争执,就叫它“罢”吧!”从此,这样一种略带先进意味的灌溉工具便在这一带开始使用,并逐渐应用到外地去,人们都管叫它“罢”,一直延用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被替代而结束了它的使命。</h3><h3>永安寨的传说(十)罗成枪</h3><h3>洹水河,宛转曲折,流经林州、安阳。沿河建有十八座庙寨,是沿河两岸的村民祈祷四时风调雨顺、八方国泰民安的场所,寨庙或大或小,终日晨鼓暮钟、香烟缭绕。相传,沿河村民为彰显该寨的灵气,十八寨中,寨寨都藏有镇寨之宝,称做“沿河十八寨,寨寨有宝”。</h3><h3>永安寨位居十八寨之前列,她的镇寨之宝是罗成枪</h3><h3>罗成,隋唐战将。父罗艺,镇守燕州,擅长使用的罗家枪法,戏剧、文学、千古传颂,被称为“大漠神枪”。到罗成之时,更是发扬广大,精练娴熟,一杆银枪出神入化,弛骋沙场、克敌致胜、威震隋唐,罗成被称为隋唐第八条好汉。后汉王刘黑闼兵围长安的紫金关,唐太子建成、三王子元吉兄弟二人被困城中,因其兄弟二人平庸无能、指挥无方,致使军队无法退敌。危急关头,罗成将军受唐王李世民所求,前去解围退敌。解围中,罗成将军被建成、元吉陷害,拒之城外,久战数日,终因饥寒交迫、人乏马困,陷入圈套,被苏定方困于淤泥河中,战死沙场,1 银枪失落民间。随着历史的推移,罗成枪被永安寨作为镇寨之宝收藏寨中。据传:银枪专等(侯)有福之人到来,方才现身,或蛇、或蟒、或银枪……</h3><h3>数百年来,人们守侯着、等待着(也有人寻找过),企盼着有这么一天,银枪真的现身了。……</h3><h3>永安寨的传说(十一)乡情</h3><h3>永安寨的附近村庄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h3><h3>相传,解放以前,旧中国的运输工具极为落后。在农村,除去牛骡拉的铁轱辘车以外,唯一的运输工具就是“红车的”,也就是由一个人推,一个人拉的小平车(平头车),木制的,就连轱辘也是木制的,轱辘轴头上加一个木摽子,走起路来,摽子会发出有节奏的“吱吱扭扭”的响声,悦耳动听,……直到解放初期,这种轱辘才由木制的改为稍有现代气习的胶轮轱辘。</h3><h3>那时侯,彰德府(今安阳)一带的烧煤,有的是从下堡村西南一个叫三角地的小煤窑购买的。下堡村就坐落在通往这个小煤窑的路旁。民国八年(1919年),狐大仙(纪脸)在这个村显了身,给人们治病、施药,做了很多好事,村上的人们为了颂其公德,在村头给狐大仙修筑了庙宇。</h3><h3>庙宇前,就是通往这个煤窑的道路,是一个又长又陡的坡的下端。多数推煤的人,到这里都要小憩,养养精力、整整行装,然后推车上坡。那时的道路是土路,雨天泥泞难行不好走、干天尘土飞扬灌满鞋,在这小憩期间,人们免不了要脱下鞋袜扳扳袜子扣扣鞋,以清理内里的杂物。这下麻烦就来了,因为是在狐大仙的庙前,扳袜扣鞋是大不敬之事,若怒了大仙,有的推车上不了坡、有的上坡走不了多远,不是摽子坏了不响就是轴头伤,总之不能正常行走。但有一则网开一面,就是永安寨附近村庄的人随便,扳袜扣鞋,不但不责怪,庙内还会有人高喊“老乡”来了,又是送水、又是管饭,客气非常。原来,这位喊话的人就是在永安寨上修炼得道的狐大仙的附体。</h3><h3>永安寨的传说(十二)提醒</h3><h3>曾经听我父亲(王占孝,生于1909年)说过他小时候经历过的一件事。</h3><h3>那是某一年的秋天,我父亲和村上王辰明大伯一块在(永安)寨前面玩耍。寨前面是轻轻流淌着的安阳河,那时候的生态环境还很好,岸边是一片片的芦苇荡及小树林,和一片片的沙滩,经常有野兔或小鸟在芦苇中出没,偶尔一会有鳖把蛋产在河边的沙滩上,或在岸上晒盖。他们在河边玩的时候就发现了一堆鳖下的蛋,当时这堆蛋中已经有小鳖仔破壳而出了。也有的正在往外出。于是,他俩便把那些未出壳的蛋拣到(永安)寨前的一口井的井池里,再看别的蛋中小鳖仔的出壳过程。但是,这些小鳖仔的出壳是不确定时间的,有的过很长时间还不出来,他们就一直在等小鳖仔的出壳。那时候又没有表、地里又没有干活的,他们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中午,正看得入神的时候,突然一个声音说:“那俩小孩咋还在那耍呢?都过上午了,还不回家!大人在找你们呢”,有人在提醒他们了。我父亲和辰明大伯寻声四顾,周围并无一人,再仔细端详,只见(永安)寨的墙头上有一只狐狸在那里看他们,小孩家都害怕了,他们匆忙返回家中,而家中的大人也正在找他们,看到他们回来,倒也相安无事。</h3><h3>后来,辰明大伯还出了场汗(是一种病),据说是他的“福分”浅导致的,他的家人备了些供品和香箔,到(永安)寨上完结了完结,辰明大伯就康复无恙了。</h3><h3>自此,村上的人们便知道永安寨上的狐狸真的成仙显圣了,并逐渐传遍了周围的村庄和十里八乡。</h3> <h3>现在政府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安阳的历史古迹到处都是,可都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开发,本来慕名兴致而去,结果让人失望,实为惋惜,希望能得到政府重视!</h3> <h3>本文部分图片及文字来自于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