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军营的精彩瞬间</h3><h3> 我是一位有着13年军龄的老兵,离开军营已经33年了。虽然一生没有惊人之举,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回忆一生历程,令我向往的还是军营的那段特殊岁月,军营生活增添了我的人生风采,军营的锻炼助我走上了成才之路</h3> <h3> 我想当一名汽车兵</h3><h3> 1974年12月27日到达新兵连,天津市葛古区。进行简短动员后便投入紧张的训练中,从四面转法到跑步、正步、射击、刺杀、投掷循序渐进。训练强度非常大,每天训练时间都在11个小时以上,还要进行理论学习,唱歌、蓝球比赛等活动。在部队文化氛围浓厚,班与班、排与排、连与连之间经常进行歌咏比赛。每当歌咏比赛时,歌声、掌声呐喊助威声响成一片,也只有在部队才能有如此之高涨的浓厚氛围。我在部队学习的第一首歌是“我参加解放军穿上绿军装,走进红色学校扛起革命枪”,每唱起此歌我都热血沸腾,那种责任感、自豪感、光荣感益于言表。部队理论学习抓的非常紧,每天都要组织学习,写心得体会,班务会时交流学习经验,学习笔记写得好的还要在连里展览交流,这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有重要作用。</h3><h3> </h3> <h3> 在部队吃饭时谁也不说话,远远都能听见呼噜呼噜的声音。我的饭量大,早上10个馒头、一盘菜、一碗稀饭,中午4碗米饭一盘菜,晚上10个馒头、一盘菜、一碗稀饭。在战友中最能吃的是张佰喜同志,他一顿能吃16个包子、两碗稀饭。由于部队生活条件较好,两个半月的高强度训练我的体重增长了20斤。</h3><h3>在训练时战友们争先恐后,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是每位战士的行动准则。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是每个战友的共同追求。经过全体官兵两个半月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新兵训练任务。在新兵连综合考核中我取得了投掷、刺杀两项第一,受到了连队嘉奖。新兵分配时,指导员把我叫到办公室征求分配意愿。我的回答是:“革命战士是块砖,那里需要那里搬。高楼大厦不希罕,厕所底层也心干”。指导员严肃地说:“我想知道你的真实想法”。看到指导员认真的样子我说出了想当汽车兵的愿望。他说:开汽车危险,施工连太苦,到修理连既安全又能学到技术,就这样我被分配到修理连。</h3><h3><br></h3> <h3> 处女之著我受宠</h3><h3>我所在部队是铁道兵,部队住在天山脚下,担负着吐鲁番至库尔勒铁路的建设任务。当时部队响亮的提出:“打通天山运输动脉,造福新疆人民”。我被火热的部队生活所吸引,尤其是被战友们的献身精神所感染。为了激发官兵工作热情,连指导员安排我和肖可仁制作幻灯片,对连队官兵进行思想教育。部队住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文化生活单调,电影、幻灯是连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要组成部分,每次放幻灯时,官兵情绪高涨。我想写一篇反映部队生活的新闻稿子,几次提笔又几次放下,因为写新闻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我来说太难了。但强烈的责任心促使我下决心把这篇稿子写出来,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反复修改,一篇题为“土电影意义大“的稿子写好后寄往报社。让我没想到的是此稿被登在《铁道兵报》三版头题,更让我惊喜的是部队宣传股王股長、蒋干事带着3.5元稿费、一枝钢笔一个笔记本到连队看我,激励我好好写作。一名普通战士能得到如此高的礼遇,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事呀!我有受宠若惊之感,激动得两眼挂着泪花,也从此让我踏上了新闻路。</h3><h3>当时部队政治氛围浓厚,舍小家为大家的典型层出不穷,战友蒋维忠一个月内遭遇母亲病逝、孩子烧伤的灾难,依然坚守工作岗位,我了解情况后写了“蒋维忠一心朴在工作上”的长篇通讯,又被《铁道兵报》刊登。在部队的一年时间内我在《铁道兵报》上发表了8篇新闻稿件</h3><h3><br></h3> <h3> 踏进军校的感觉</h3><h3> 刚下连队我干的是锻工,每天在50多度高温的炉火前轮锤锻造,整天是一身汗水一身灰尘,从不叫一声苦说一声累。因工作成就出色,加上能写几篇报道,入伍8个月我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选调我任连队文书。此后,我对自己的要求更严了,工作的劲头也更足了。我一言一行都按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扬我军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的精神,创造性地完成职责内的各项任务,上报的各种材料受到司、政、后等部门的赞誉。对勤杂班既大胆管理,又善于管理,注意调动每个人员的积极性。1976年初,确定我为干部预提对象,组织发涵对我政治历史重新调查。随后让我参加在长沙政治学院举办的马列主义培训班,临行时指导员、干部股长先后找我谈话,要求我珍惜机会,好好学习,准备以后挑更重的担子。坐在去长沙学习的列车上,望着窗外的广阔田野,参军的精彩镜头在我脑海里回荡,排长训练场上的威严,班长火炉前的指点,指导员谈话时的慈祥,干部股长的殷切期望,在我脑海里回荡。是在这些敬爱领导的帮助下使我健康的成长。</h3><h3><br></h3> <h3> 火车到达宝鸡站下车买饼子时,我的钱被偷了,100元钱、100斤粮票及车票全部被盗走,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我哭天无泪。我及时找到与我同车的一位后勤处领导,经他与列车长联系协调,列车给出示证明可兔费坐到长沙。与我同座位的一位河南老乡,他在新疆制药厂工作,当他了解到我的情况后,当即捐助我20元钱。部队首长了解我的情况后及时给我来信安慰,要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同时给我寄过来100元钱、100斤粮票,读了首长的来信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h3><h3>走进长沙政治学院映入眼帘的是高高的楼房座落有序,宽阔的公路纵横交错,路边的花草争艳飘香,眼前的一切令我陶醉神往。培训班的主要任务是马克思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教员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有丰富的讲课艺术,能够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培训效果较好。学院还组织学员到毛主席故居韶山、橘子洲头等名胜古迹参加学习,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展望祖国山川美景,激发爱党爱国情怀。在院校的这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最荣光的时期,因为这段时间我生活在可望不可极的军事院校里,因为这段时间我参观了毛主席故居韶山,目睹了毛主席的人生风采。</h3><h3> </h3> <h3> 天山脚下故事多</h3><h3> 1975年8月,部队奉命移防新疆担负吐鲁番至库尔勒的铁路修建任务。这项任务光荣而艰巨,对于加快新疆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部队住在天山脚下的巴伦台。这里地处腾格尔峰南侧,海跋1500米,黄水沟横贯全境,天山雪水顺流而下。这里气候变化莫测,有着“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传奇,冬季冷到零下30多度。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我官兵发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铁道兵面前无险阻”的精神,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铁路建设任务。部队响亮提出:“打通天山交通命脉,造福新疆各族人民”。先遣部队到达后,虽然也进行民风民俗走访教育,但还是出现了一些意外事故。司令部一位参谋看到黄水沟水浅清澈,却不知道水冷刺骨且流水很急,趟水过河时被水冲走,夺走了年轻的生命。仓库连两位战士爬山累了,在山洞里休息时间过长,没有适时活动身体,一坐下就起不来了,待部队组织人员找到时,他们依然静静地坐着,却失去了宝贵的生命。</h3><h3>1979年,当时我任连队司务长,八一前夕我到新源县采购过节物质,返回时夭气突变,开始下雨,后下雪、冰包,山路奇曲路滑,汽车以每小时10多公里的速度艰难行驶,到达部队时已是第二天的10点钟,途中行驶了13个小时。我虽然挨冻受饿累了一夜,看到过“八一”时官兵们吃着丰盛的宴席,享受着节日快乐的情景,我心里感到无限的幸福。</h3><h3>天山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要在天山腹地修建铁路真是难于上青天。我铁道兵将士以让高山低头,使河水让路的英勇气慨,战胜了一道道难关,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有的身患重病,仍坚守岗位;有的忍受着亲人病逝的痛苦,舍小家为国家;有的一再推迟婚期,一心奋战在施工一线;还有的身受重伤,不顾医生的劝阻返回施工现场。在部队的艰苦奋战下,一座座遂道打通了,一座座桥梁架起了,垫基铺轨,铁路象猛蛇一样在向前延伸。经过5年的艰苦奋战,吐库铁路修通了,天山变通途。但复杂的天山地质,也给英雄的官兵造成了巨大伤亡。多次塌方,多次除危,多次抢险,还是有一大批官兵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名字永远印记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心中,他们的肢体静静趟在和静县烈士陵园的花丛中。</h3><h3>流金岁月栏目稿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