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踏第二故乡 ——知青与小周恒堡村的情缘

张怡君

<h3>岁月如梭,时光流逝,转眼我们下乡插队落户到内蒙古通辽市小周恒堡村整整五十周年了。五十年如歌如梦,每个人都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人生故事,有苦涩,有酸楚,有幸福,有快乐。如今有的记忆模糊,有的淡淡忘去,但始终忘不掉的是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挥之不去的是18名知青互相扶携互相鼓励的知青情谊,割舍不断的是对淳朴乡亲们的深厚感情,抹不掉的是心中那段美好的回忆。在古稀之年重踏第二故乡,再看看我们曾经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的那片热土,看望给了我们真挚帮助和温暖的父老乡亲是我们最大的心愿。2019年7月11日飞驰的列车载着我们一行六人,驶向了那个魂牵梦绕地方。</h3> <h3>终于出发了,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和高兴。</h3> <h3>轰鸣的列车呼啸前行,把我们的思绪带向了远方。</h3> <h3>经过近10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抵达了通辽站。变化真大啊,当年的小城市,如今充满了现代化的都市气息。</h3> <h3>《科尔沁知青之恋》主题雕像——知青雕塑,是我们一定要去的地方,那里记载了我们青春的故事。从1968年起,曾有43000多名来自天津、北京、浙江、通辽的知青走进科尔沁,在那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h3> <h3>开往小周恒堡的长途汽车下午一点才出发,抓紧时间亲身感受一下50年后的通辽,其变化之大,令人叹止。在辽河公园我们遇到了当年的通辽知青,大家一见如故,兴致勃勃地聊起了往事和今天通辽的变迁。</h3> <h3>合影的六人,四名是小周恒堡知青,另外两名女士分别是张忠鑫和王炳伦的老伴,以后再分别介绍。</h3> <h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h3> <h3>这么好的景致,小憩之际,留个影吧。</h3> <h3>这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队长李素坤。</h3> <h3>张忠鑫夫妇。</h3> <h3>王炳伦夫妇。</h3> <h3>开往小周恒堡村的长途汽车出发了,一路上我们思乡心切,盼望汽车快些再快些。途经巴音塔拉村,那里有我天津二中高一三班的同班同学,录了一段视频,让大家看看当年的巴音塔拉变化大不?</h3> <h3>小周恒堡,我们回来了!父老乡亲,天津知青看你们来啦!😄</h3> <h3>村委会大院。</h3> <h3>当年的小老弟王臣家宰羊热情招待,他的女儿、儿媳、亲戚放下手里的工作和自家的事情,一起忙前忙后,准备饭菜。看着她们忙碌的身影和案上新宰的羊肉,我们既为他们的真诚感动,又很是过意不去。</h3> <h3>看到全家人忙碌着给大家做饭,我做些什么呢?他们顾不上喂羊,我来吧,虽然动作生疏,总算能助上一臂之力。</h3> <h3>王臣家可爱的小羊羔,咩咩待哺。</h3> <h3>丰盛的美味佳肴摆满一大桌,盛情难却。</h3> <h3>村党支部书记陈海宁和副书记杨海赶来看望知青,并和大家共进晚餐。当时光线较暗,遗憾人像看不太清。</h3> <h3>久别重逢忆当年,件件往事唠不完,下乡知青踏故土,父老乡亲谈笑欢。</h3> <h3>中间是一直从事教书事业的刘玉清老师,非常善聊,他熟悉每一名知青。</h3> <h3>副书记杨海在和知青亲密交谈。</h3> <h3>大家争先与当地小美女合影。</h3> <h3>走在探望乡亲们的路上。当年坑洼不平的沙土路,如今已修成宽敞的柏油路,不时有小轿车、货运车驰聘而过。</h3> <h3>首先来看望的是当年负责畜牧业的苏队长,老队长人非常好,对知青没少关照。如今80多高寿的老人身体硬朗,记忆力很强,见面基本还能想起每一位知青的名字,另人感动。照片正中间的就是苏队长。</h3> <h3>这位老人我们称“三嫂”,她可是当年的美女哦。如今75岁了,依然美貌,精气神十足,她直接叫出了大家的名字,可见知青们在她的记忆中有多深。三嫂紧拉着我们的手,久久不肯松开,说不完的贴心话,恰似久别重逢的亲人。</h3> <h3>和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人,任风玉的老伴合个影吧,祝老人家健康长寿!</h3> <h3>听说知青回来了,村民们奔走相告,纷纷赶来看望,这几位可是当年的小姑娘,也就十多岁,但她们也能记得我们,好感动。最左边的王臣的女儿,往右依次是杨海的老伴小萍,邵艳梅和任秀兰(大荣子),看她紧紧依偎着素坤,好亲密哦。最右面的是王臣,关于他的故事以后详细介绍。</h3> <h3>进屋里再照一张吧。</h3> <h3>陈永顺的大女儿和小女儿,近中午顶着炎炎烈日从大周恒堡走来看望我们,进门就问我们,知道我是谁不?仔细辨认,才看出来,五十年了,当年她还不到十岁。</h3> <h3>与陈桂云在房前合影,当年经常一起在田间铲地。</h3> <h3>  我们几人专门来到当年集体户的旧址,已是旧貌换新颜。站在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留影,感慨万千,我们的思绪回到了五十年前。</h3> <h3>1969年4月30日我们天津二中高一四班、高一三班的18名学生来到通辽白音花公社小周恒堡村插队落户,其中11名男生,7名女生。豆蔻年华的我们风华正茂,把满腔的激情、汗水和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当时18名知青是队里的主要劳力。出工回来,在自己亲手盖的7间宿舍前开辟了一块实验田,种上了芝麻、花生、西红柿、茄子、苤蓝等(种子是从天津带过去的),看到硕果累累,当时好开心啊。</h3> <h3>与村里社员合影,大多数是十几岁的女孩👧。</h3> <h3>集体户鲁铁相是领头人,组织带领大家养了100多只鸡,20多只鸭,10只鹅还有16头猪。对了,还有一条狗🐶和一只猫咪。热闹吧?</h3> <h3>范钢调到旗里,回队看望大家,在检阅鸡🐔鸭鹅方队。</h3> <h3>男知青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在宿舍前打出了当地第一口压把水井。这是李力在压水。</h3> <h3>杨队长对知青很关心照顾,这是分给集体户的小银鬃,待遇不菲哦😊。张忠鑫跨马奔驰在广阔的草原,帅!</h3> <h3>范钢牵的是队里的大洋马。威武!</h3> <h3>素坤飒爽英姿,巾帼不让须眉。棒!</h3> <h3>来看望的乡亲使我们的思绪回到了现实,这是高俊的儿子高广宾。</h3> <h3>杨海的二姐特意从新立屯赶来,老远就招呼我们,亲切交谈。</h3> <h3>身体硬朗的刘玉清老两口。</h3> <h3>与李柏的老伴合影。。</h3> <h3>王顺的一双儿女与张忠鑫合影。王顺女儿是从八付犁仗村赶来看望大家,太感人了。</h3> <h3>四位女士与王臣的儿媳、女儿和侄媳妇合影,感谢她们一直为我们忙碌,辛苦了!</h3> <h3>上镜率最高的数我们当年的小老弟王臣了。他是我们房东王大爷、大娘的儿子,那年才14岁。刚到时,队里把张怡君、张淑秋、张淑玲分到王大爷家。大爷、大娘对我们关怀备至,每晚王大爷总跟王臣说“给你姐们把锄磨了”,王大娘隔三差五给我们烧炕,伏天也是如此,说是怕落下毛病。大爷经常给我们擦煤油灯,我们的灯总是铮亮。有好吃的从不忘记我们,在我们心中,他们就是亲人。非常怀念故去的大爷大娘,祝他们安好!王臣如今也有一双儿女了,并都结婚生子,日子过得很红火。唯一遗憾的是去年老伴病逝。祝王臣今后的生活幸福美满!</h3> <h3>与李艳萍夫妇合影。</h3> <h3>照片中第二排左二是苏队长的大女儿,从小就精明能干,右边是杨海的二姐,她们都是专门过来看望大家的。</h3> <h3>大家来看望身患脑血管病的徐德夫妇。祝他们早日康复。</h3> <h3>大家来看望原大队会计李耕的老伴。李耕当年可是知青们的好朋友,可惜去世太早了,很怀念他。</h3> <h3>重回小周恒堡村,感受最深的是乡亲们生活富裕了,日子过得非常幸福,有滋有味。当年连电灯都没有的小村庄,如今家家有电视、电脑、智能手机,有的还买了汽车。家家养成群的牛羊,种大片的庄稼和葵花,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看到他们生活这么好,打心眼里高兴。这应感谢党和政府的农村扶贫政策。点赞!</h3><h3><br></h3> <h3>四女士和从南白音花赶来的王臣的蒙族侄媳妇合影。</h3> <h3>这两颗参天大树起码五十多岁了,它们是当年刘庆和(三哥)和三嫂(不是前面那个三嫂哦)种下的,我们去时,它们就在。当年知青也是三哥三嫂家的常客,如今他们不在了,大树底下合个影,表示对他们的怀念。</h3> <h3>  杨海和小萍夫妇二人。我们插队时杨海刚刚十岁,他经常去我们住的王大爷家找王臣玩,那时他太小了,我们都没怎么留意他。现在他已是复转军人,村党支部副书记,两口子对我们知青非常热情,杀了自家养的土鸡招待我们。还有新鲜的咸鸭蛋,自己种的土豆和各种绿色蔬菜。这些在城市是吃不到的。</h3> <h3>举杯祝小周恒堡发展得越来越好!祝大家生活幸福美满!谢谢杨海和小萍的热情接待!</h3> <h3>要回去了,在我们住的杨海家门前留个影吧!哈,红彤彤一片,祝大家生活红红火火吧😄。素坤照相,没在镜头里。</h3> <h3>相聚总有分别时,听说我们要回去了,乡亲们一大早就来车站送行。恋恋不舍,依依惜别。再见了,小周恒堡!再见了,亲人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心里总会留有一块地方,记住你们,记住我们的情缘!</h3> <h3>回到通辽,大家决定去西拉木伦公园看看,那是个历史悠久的公园,有马头琴雕塑,人工湖,游乐园等,很大,很漂亮。</h3> <h3>照片背景就是马头琴雕塑。</h3> <h3>姐妹俩在翠柳下合个影,背后是别致的小桥,有些南国风情。</h3> <h3>炳伦夫妻也来拍一张。</h3> <h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h3> <h3>这个地方适合拍照,大家都来留个影吧。</h3> <h3>炳伦夫妇还参观了薰衣草庄园,好壮观啊!</h3> <h3>祝福我们每个家庭幸福安康!吉祥如意!</h3> <h3>在通辽的最后晚餐,举杯祝福我们知青与小周恒堡结下的情缘,祝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h3> <h3>再见了通辽,再见了第二故乡!</h3> <h3>别梦依稀五十年,知青之路浮眼前,第二故乡常回首,暮至古稀把梦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