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暑期英伦行(7日15日)二逛伦敦城

青山

<h3>7月15日,一行人整整齐齐二进伦敦城。</h3> <h3>先去看国会。国会边著名的大笨钟被裹得严严实实,这大钟重13.7吨,算是世界之最吧。从2017年起要维修四年,到2021年才能重摆,这英国速度确实与中国速度无法相比。</h3> <h3>我只好从网上下载了一张大笨钟好好看看。大笨钟是个四面钟,重13.7吨,钟摆重305公斤,钟盘直径7米,时针2.75米,分针4.27米,每15分钟响一次,在新年来临和英国阵亡将士纪念日,它发出浑厚悠长的钟声响彻四方。</h3> <h3>英国的天就这样,上午常云低天阴的,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兴致。</h3> <h3>远处的"伦敦眼",上去可看全城,是年轻人的最爱。</h3> <h3>我们这爷爷奶奶辈的,就不上了吧。</h3> <h3>来个全景。</h3> <h3>  威斯敏斯特宫于1987年被列入世遗,是伦敦地标,以磅礴的身姿耸立在泰晤士河边,它的气势与线条,它的宏大与精致,真是一首建筑的颂歌!这是一座维多利亚时期的歌特式建筑,宫里有1100个独立房间,100座楼梯,4.8公里长的走廊,还有无数馆藏,它不仅是君主政体的象征,也代表着英国民主政治精神。</h3><h3> 网上下了张俯瞰图。</h3><h3><br></h3> <h3> 走近威斯敏斯特宫, 外墙也在维修。奇怪,怎么找不到入口处?一问,什么鬼?居然周一不对外开放,搞不懂啊。原以为七月到这可以进去看议员们开会,英国议会一直延续两院制,上院(贵族院),下院(平民院),议员们每年二次要开八个月的超长会议。之前我看过一些英国议会开会的视频,那叫一个热闹有趣:说的,笑的,站的,坐的,跺脚的,斜靠的,指鼻子的,瞪眼睛的,喝茶的,嚼口香糖的……千姿百态!也难怪,开那么宂长的会,不随意点怎么受得了。</h3> <h3>下了张内部图,算是看了。</h3> <h3>进不去,不甘愿,围着四周转了一圈,拍拍。</h3> <h3>侧面。</h3> <h3>这应该是议员们上下班进出的一面。英国政治的议会制,政党制,选举制,司法独立等现代民主一系列制度,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至今仍为世界各国借鉴沿用,确有许多先进合理的地方,如民主与自由的表述,立法与监督的制度设计等等。但英国人也写出了《纸牌屋》这样的作品,揭露了许多政治背后的肮脏与腐朽,再看看现实中的各国,我觉得这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政权,都无需标榜自己的体制绝对正确,只有能倾听人民诉求,能不断试错纠错,能不断创新前行的,最重要的是能给本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才是合理的好体制。</h3> <h3>国会前有座雕像,是查理一世,就是那个率领十字军东征的“狮心王"。</h3> <h3>这守卫高大魁梧有颜值,特别乐意地配合拍照,应该是老乐用英语夸他的结果!</h3> <h3>隔着一条马路,对面聚集着许多举着欧盟旗帜的抗议者,哦,这是群反对脱欧的人们。说说这英国脱欧,经过最公开最民主的全民公决以微弱多数取得脱欧结果,却让卡梅伦暗然辞职,让梅姨洒泪离去,让约翰逊停了国会,让英国和欧盟都纠结了一年多,这民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未来还不知是好是坏?这民主闹的呀!不过,任何选择都伴随着责任与代价,但愿英国会更好吧。</h3> <h3>离开威斯敏斯特宫,去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又称"西敏寺",我喜欢这译名,简单优美好记。西敏寺是英国地位最高的教堂,始建于公元960年,一千多年来几经重修扩建,是历代王室举行登基加冕,婚丧仪式的教堂,也是英国皇家陵墓所在地,被称英国王室的石头史书。它的镇堂之宝是一张700年的古董加冕王座椅,有近40位国王坐上此座接受加冕。王座椅下有一块大石头,叫"命运之石",是爱德华一世从苏格兰掠夺来的,一直以来苏格兰都有说要夺回的发声,得看看。</h3> <h3>西敏寺背面。</h3> <h3>西敏寺正面:双塔嵯峨高耸,用手机近距离拍照,无法框入全景,因此分上,中,下三部分。</h3> <h3>左侧排队购票及入口处。</h3> <h3>这是入口处大门上方,进了大教堂就不允许拍照了,领了中文解说器。西敏寺的解说词很不错,位置指引明确,介绍简单扼要。</h3> <h3>柱廊庄严凝重。</h3> <h3>拱门镂刻优美。</h3> <h3>玻璃色彩绚丽。</h3> <h3>室内雕塑。</h3> <h3>依次看了大约有二十多间格调大同小异的墓室,你们参照雕塑高度,可以想像一下:历代皇家各自的墓室大约二,三十平米左右,天花板是金碧辉煌色彩华丽无比的装饰画,四面站着高大的塑像,皇帝皇后的石棺高于视线地摆在你的面前,狹小逼仄的空间,川流不息的看客,充满着一种压抑的情绪。</h3> <h3>教堂中心,老乐拍的唯一一张内部照,好珍贵的。</h3> <h3>西敏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场所:"诗人角",被誉为"荣誉上的宝塔尖"。在这里,人们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伟大人物的纪念碑(牌),是英国人民对才智的尊敬。牛顿,达尔文,伏尔泰,大诗人丁尼生,布朗宁,写《雾都孤儿》、《双城记》的狄更斯,写《德伯家的苔丝》的哈代,写《失乐园》的弥尔顿,苏格兰诗人彭斯,还有作曲家亨德尔,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也长眠在此。还有令人记忆深刻的一战无名战士之墓。关于这无名之墓,请看老乐的英国行记载,她写的非常好!</h3> <h3>西敏寺外廊道。</h3> <h3>你说,我听。</h3> <h3>隔着花窗,我望着庭院中的绿地,想到欧洲的墓地文化,我尤其欣赏我所见过的如俄罗斯的"新圣女公墓",公墓中安葬着所有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名人,有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战士,他们一一被介绍,对政要,如戈尔巴乔夫的黑白两色墓碑,意味灰谐。想起去过的卢森堡巴顿将军和他的战士公墓,兰天白云下,面对开阔的前方,巴顿列第一排,身后是五千战士相随,我想这一定是将军所喜欢的形式。我也瞻仰过列宁,毛泽东那被装在水晶棺内的处理过的遗容,说实话,我不喜欢,倘若问问他们的意见,我猜也不会喜欢的。就说这西敏寺中的各间墓室中的那些名为几世几世的实难让人记住。人去就应归于尘土,哪来永恒。</h3> <h3>出来后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前的留影。</h3> <h3>接近正午,天放晴,大家朝白厅街走去。</h3> <h3>白厅街相当于中国北京长安街。两边都是政府部门,街道中心有不少雕塑。回来查了资料,知道还有个白厅广场,人物雕塑更多,故事更多,逛不完的伦敦城啊。</h3> <h3>我和老孙在前面走着走着,竞然过了唐宁街十号的路口都不知。一会儿,刘岩赶上来告知,唐宁街十号街口树了栅栏,过不去,只能望望。于是作罢,继续朝人多的地方走。</h3> <h3>皇家骑警!游人可以贴近拍照,有趣的是无论游人如何逗比地和骑士拍照,他们都一脸严肃,一动不动,超有范!</h3> <h3>注意,马儿蹭我了,它想和我好!</h3> <h3>午后2时,饥肠辘辘,找了家专喝下午茶的门店,也学回英人习俗。</h3> <h3>点了一桌子精细的茶点,红茶,咖啡,一番嗔笑中,舞着刀叉,举起杯壶,高兴。到欧洲消费,得忘掉汇率。</h3> <h3>这温馨的姐妹俩。</h3> <h3>肚子饱了,看他乐得!</h3> <h3>白厅街尽头是特拉法尔加广场。广场上竖着"纳尔逊纪念碑",碑高53米,顶端屹立着英国民族英雄纳尔逊将军,1805年,他带领英国海军击败拿破仑法国舰队的入侵,取得以少胜多的伟大胜利。纪念碑下是四只雄狮,基座四面是反映当时海战的青铜浮雕。崇拜英雄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值得推崇。</h3> <h3>两座漂亮的喷水池,不少人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坐着发呆。</h3> <h3>广场一边是国家美术馆,很有气势。</h3> <h3>广场四周。</h3> <h3>特拉法尔加广场建成一百多年来,成为伦敦政治文化活动中心。每年的除夕,圣诞夜,广场张灯结彩,灯火辉煌,人们高歌欢舞,彻夜不归。近年来,中国的春节期间,常有中国元素的文艺演出活动在这进行。当然,它也是伦敦人民举行大型集会和政治示威的地方。</h3> <h3>我们继续步行向前,来到莱斯特广场。莱斯特广场是伦敦的平民娛乐广场,不宽的街面两边商店林立,人与人擦肩而过,热闹的很啊。</h3> <h3>喜欢一路看人。</h3> <h3>三三两两斜躺在草地上的人。</h3> <h3>街心花园据说有4尊名人塑像,可我们找来找去只有3座,分别是莎士比亚,牛顿,卓别林。还有一尊不知躲哪儿了?</h3> <h3>模仿一下这卓别林,大家大笑。</h3> <h3>又站着看了好一会儿街头黑人杂耍。</h3> <h3>披着金色的落日,心满意足地回吉尔福德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