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马鬃山纪实》</h1><h1> 边疆卫士(续集)</h1><h1>一一红石山驻军特业单位和专职官兵卫边轶事</h1><h1> 雷忠礼</h1><h1> 红石山驻军,肩负卫边重任。他们身居边疆,环境艰苦,距内地远,供给线长。因此,在定编时,本着”小而全和少而精”的原则,形成了单位小,行业多的现实情况。恰似民间说的”麻雀虽小,五脏齐全”。</h1><h1> 这些特业单位和专职官兵,在建设边疆和保卫边疆的实践中,奉献了自已的青春,施放着正能量,做出了卓越的业绩。为了表彰他们的敬业精神,便拟写《边疆卫士(续集)》,以国境巡视、肩负重任、风库电波、疆域军医丶边关通信、车驰马鬃、军营厨师、装甲克星丶设防御敌、卫边长城十个章节,颂扬他们的卫边精神。</h1><h1> 书写《边疆卫士(续集)》时,采纳了各时期卫边战友提供的精准资料和珍贵图像。对战友们的关注和支持深表谢意!</h1><h1> 本文仅回忆和书写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各时期,卫边官兵的真实情况。回顾这段历史,是让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接替卫边的战友,知晓前者奋战的实况和续写回忆彔的时段接点,更好的歌颂后继者更加精彩的卫边事绩。</h1><h3></h3><h1> 由于本人文化水平和文学素质欠佳,又没有写作能力,仅凭回想和记忆,拟写的《边疆卫士(续集)》,难免有误,敬请各时期的战友们教悔和指正。</h1> <h3>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h3> <h1>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军,多次来边防视察。他的足迹遍布边疆地区,亲自指挥小分队穿越戈壁沙漠,获取一手资料制定战略防御计划。<br></h1> <h1>酒泉军分区机要会议合影,有军分区科以上领导和参会人员,座位中间为军分区首长。</h1> <h1>这是边防营首任军政主官,营长殷兆文由边防团红十连连长提任,在职时到西安陸军学校培训两年,1978年冬调酒泉市武装部,后任部长,直到转业。</h1> <h1> 国境巡視</h1><h1> 界标是国境线上重要地段的标志,界标之间的延伸线才是国境线。我们管理边防线的主要方式,即是观察和巡逻。对发现的疑惑事件需赴现场查清;为了弥补观察死角,还可派潜伏哨在特殊地段潜伏观察。边防营时期,还建立了边防管理档案,阐述了管辖界标的树标时间、地点和地貌特征,並记载在巡逻和观察中发现的重大事件。形成了管理有序、情况明析、心中有数,确保了边防线的安宁。</h1><h1> 红石山驻军处在边境前线,平时执行观察和巡逻任务;战时初期负责通风报信,敌人入侵时扼守制高点,随后在防区内打游击, 阻挠敌增援部队和截断敌供给线,为纵深歼敌大军创造有利条件。</h1><h1> 前沿观察哨相继设立,红石山连的五里山观察哨1963年建立,建哨初期是早出晚归,白天观察,后改为定期轮换,住守哨所,昼夜观察。伊哈托里和甜水井地区的观察哨,建于1967年春,开始也是白天到哨位观察,晚上返回住地。改建为边防团三营后,才实行轮换住守和昼夜观察。开始观察哨配发5倍普通望远镜,1970年以后,才配发了四十倍大型望远镜和步兵雷达,大幅度的提高了观察效应。</h1><h1> 潜伏观察哨,是按形势所需临时派出,正常情况是早出晚归,特殊情况不超过一周。像三营时期的十二连,遵照十九军郭付军长的指令,在186和187界标之间的红旗山(郭付军长取名),早出晚归,潜伏观察一个多月。主要是想搞清蒙方在此地是怎样抓拍到了军区参谋抛石子的照片。潜伏哨是定位观察哨所的助手,在特定时刻才可派出。</h1><h1> 前沿三个观察哨是卫边驻军的眼睛,五里山观察哨已前移国门附近,而今观察哨已是坑道同哨位相通的立体观察防御体系。观察哨所将为守边工作做出更大的功绩。</h1><h1> 巡逻是卫边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任务是查看界标是否动位丶破损和出现异常标示的情况;边境延伸线有无越境痕迹和地貌变动等现象。巡逻计划由主管上级按月制发,每月巡逻一至三次,执行单位要制定巡逻计划,並报上级批准后方可实施。巡逻时要带翻译、电台和重火器。若同对方相迂,要按先礼后兵的原则处理。我们巡逻时,配带的中华烟、矛台酒和重火器,就是为先礼后兵做的准备。边防设立初期主要是骑骆驼巡逻,后改为乘座北京基普,边防营时期又改乘适宜戈壁沙漠运输的南京跃进巡逻車。边防站时期,跃进山南侧以北为禁区,除边防一线按计划巡逻外,还要在红树口、明水通道北口、跃进山和清河口以南进行内线巡逻,防止牧民进入禁区。</h1><h1> 巡逻和观察是卫边的两项重要任务,各时期的边疆卫士,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地从事着观察和巡逻任务。边防团三营时期,前沿四个连队,守卫着约360公里的边防线;红石山边防总站和边防营前期,管辖约180多公里的边防线;1982年,按国家行政区划分,把清河口连交边防团,两省区分界线为184号界标(现为500号界标)以东为内蒙辖区。因此,边防营现今的边防线号称65公里(甘肃省界内),据甘肃省军区原参谋长季志民将军,2017年战友聚会时,给我讲,设隔离网时,实地测定红石山边防线应为61.19公里。</h1><h1> 边防团三营组建初,边疆形势据紧,苏修夜乘大型直升机偷袭边防哨卡。为了对付苏修的来袭,采用了白休夜战的策略,在寒冬腊月演义了近两个月的空城计。白天在营区休息,晚上游战戈壁,占据有利地形,随时准备迎战,消灭入侵之敌。在大敌当前,气候寒冷的时刻,磨炼了卫边官兵的意志,提高了应战能力,为保卫边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1><h1> 各时期的领导对卫边官兵特别关怀,並注重人的素质培养。红石山边防总站领导,每次讲话都提示指战员要树立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和保卫边疆;伊哈托里边防站,把艰苦为荣和边防为家书写在营区大门两侧;甜水井边防站,提倡指战员学军驼抗风沙,学红柳把根扎的卫边精神。伊哈托里张站长,调入边防的当天,以点名的方式同大家見面。他不拿名册,只凭看了一遍的记忆,点名与同志们相识。全站三十五人的名字无一差错,让战友们学到了站长过目不忘的好记性。甜水井边防站陈站长珍惜一滴水和一粒米,每顿用歺把所剩菜汤喝净,把掉在歺桌上的馍渣和米粒捡起吃掉。巡逻队的孔队长,身先士卒,为人表率,在艰苦环境中园满地完成了观察和巡逻任务。边防团三营时期,边境形势紧张,营连领导周密安排,调动指战员的积极性,渡过了艰难的岁月。边防营时期任务重,白手起家,上下拧成一股劲,在抓好观察和巡逻的同时,完善了防御工事的建造和营区的更新及完善军民联防等事宜。由于各时期军政主官的重视,干部的先行榜样和典型先进的引力,卫边官兵的思想素质和卫边精神越来越好,部队面貌涣然一新。</h1> <h1>这是我国地图,中蒙国境线看的很清。箭头标示的甘肃省境六十五公里边防线,是红石山驻军肩负的守卫任务。</h1> <h1>这是国境线前沿新建立的观察哨所,卫边官兵正在执行观察任务。</h1> <h1>这是六十年代,玉门镇边防连二排长张学文,率本排配属红石山边防站执勤时,在国境线巡逻。后调任酒泉军分区特务连任付连长.司令部作训科参谋等职。八十年代初,又调边防营任营长,为边防驻军军事主官。</h1> <h1> 肩负重任</h1><h1> 边防驻军,远离内地,身居戈壁,供给线长,在定编时遵循”小而全、少而精”的原则。因此,就形成了小单位多、专职官兵多的现实情况。</h1><h1> 红石山边防总站是团级单位,仅一位参谋、一个干事、一名助理员就是司、政、后三大部门。后因卫边工作的需要,又设配了书记、翻译、机要员、会计、出纳、管理员等专职人员。他们各任一职,身负重任,在卫边工作中发挥着自身的光和热。</h1><h1> 边防总站时期参谋张海泉、干事刘东海、助理员黄乃基三个硬汉,肩负着司政后三大部门的曰常工作。书记穆宗荣和后接替的刘德福是行政领导和党委会的合成秘书。卫生所长贾成发,既是所长,又是医生,号称一人卫生所。电台台长赵锦华是个光杆司令,收发报业务只能他自个完成。机要员柴英杰也是独自负责译电工作。这些独当一面的专职人员,忠于职守,献身边疆,战斗在自身的岗位上。翻译扎那,在1963年划界立标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由于他译音精准,使蒙方领悟了历史证据,结束了争执月余的182界标水井(泉)归属的会谈。后来接替翻译工作的是吉木彦扎布和道尔吉。</h1><h1> 边防营时期,根据边防斗争的需要,调入了机务站,增编了炮兵排、汽车排、通信排和电影组,扩充了卫生所。增设了通信参谋和机关指导员。权惠春担任营书记时,工作认真负责,激励行了秘书职能,又管理文档、建立界标档案、预测气象、拟写文件和分发报刊等多项工作。他在好一连任过付指导员,后调省军区工作多年,经石家庄高级军校培训之后,在总政直工部保卫处长的岗位上内退,时为少将军衔。曾在书记岗位工作过的刘惠荣,是西安陸军学院的教授,大校军衔;张建华调酒泉军分区工作多年,担任过科长和部长,这些战友都为建设边疆和保卫边防做过重大贡献。車管助理员吴凤田,在边防团三营和边防营两个时期,管理所有車辆和驾驶员。他日夜操心,合理安排用車计划,确保了执勤巡逻、运油拉水、生活运输用車。並注重对車辆的维修保养、驾驶员的技术培训和行車安全。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他转业后,许自春同志接替了他的工作。翻译道尔吉,1978年初冬带领一个班,到额济纳旗接收征用的军驼。他严格管理,发挥群体作用,在一周之内边行走、边放牧、边巡逻,夜宿曰行,沿边境线顺利的回到了跃进山。十几个人,八十峰骆驼,在边境线行走近一周,竞未发生越境和丟失军驼等事故,安全接回了军驼。酒泉军分区李鸿玲付司令员,亲自组织欢迎仪式迎接他们,並向他们凯旋而归的官兵埃个敬酒。还有几个人们不知晓的职业:一个是油机员,负责发电。1971年入伍的陈爱军,在家是个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的小炉匠,参军后一直在红石山负责开柴油机发电,后提为油机技师,专管油机修理工作。另一个是锅炉工,随着营房质量的提升,冬季取暖由煤炉改为暖气,便有了烧锅炉的,王景安同志就是由战斗员转为锅炉工的,后转为志愿兵,在连队和营部干了十多年,直到转业。还有一个职位是气象测报员,因领导认识置后,加之委培人员中途病故,这个专职便没落实,一直由书记兼任,每天早中晚,用配发的测风仪、地温计和自观天气变化上报边防气象情况。</h1><h1> 电影组,是卫边官兵最喜爱的单位。边防总站时仅有放映员邓光壁,后随裴承受站长一行到边防团电影队,1971年转到长庆油田。三营时期没有放映员,看电影由边防团电影队巡迴放映。边防营时期设立了电影组,组长是李广生,后由薛养池任组长。范文阳、李東、蒋新安、王北洋、李新春等同志,都在电影组从事过放映员。他们用掌控的35毫米、16毫米和8.75毫的放映机,为边防官兵、民兵点、友军和牧民服务。每月接收、放映和发送十多部电影考贝,多数时间都是晚间和节假日,工作十分辛劳。1976年以后,又自制幼灯片,宣扬部队执勤、训练和巡逻中的典型事例,激励官兵,有力的提高了边疆卫士的奋斗精神。</h1><h1> 对于卫边官兵的培养,各级领导都很重视。边防站时期,曾选送参谋李生春和电台台长赵锦华到天水步校学习;边防营组建不久,营长殷兆文就离职到西安陸军学校学习了两年。自后按上级的指令,又选派王建中和刘惠荣,到西安陸军学院学习。对在职的军政干部和技术干部,也科学地按排了在位的学习计划,注重他们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h1><h1> 卫边的专职官兵,听党的话,忠于祖国,勇担重任,克已奉公,以艰苦为荣,以边防为家的精神值得我们颂扬和学习。</h1> <h1>这是书记权惠春,北京知青,1973年从内蒙兵团参军,在红石山边防驻军曾任连队文书、边防营书记和一连付指导员;后调甘肃省军区工作多年;经石家庄军事学院培训,调入军委总政治部直工部工作,军退时为少将。</h1> <h1>这是油机技师陈爱军(带军帽)和电影组组长薛养池(穿衬衣),他俩均为营机关专职干部。</h1> <h1>这是干部报务员刘文生,同马鬃山边防公安分局(解放军序列)教导员(原三连指导员)李生春合影。他1976年由兰州军区通信团,调入红石山边防驻军。在工作环境具变时,乐于吃苦、十分敬业,並认真负责的做好了报务工作。后担任甘肃省军区跃进山机务站指导员。</h1> <h1> 风库电波</h1><h1> 边防电台和机要室,是同红石山驻军一起诞生的。</h1><h1> 首任电台台长兼报务员赵锦华,敲响的电键发出的第一份电文音波,相继在红石山空宇回荡至今。从边防站组建,经历了边防团三营和边防营三个时期,接任台长的有王国争、汪文学、杜省省、党君毅和王兰贵。后又增设了报务主任和修理技师,在营连电台曾任职的业务干部还有赵万华、夏宏基、王振刚、高清敏、康林、褚志平、刘文生和齐昌儒。从事机要工作的译电员有柴英杰、赵辉、郭加玉、杨海、刘生俊、白宗荣和候佩岗。</h1><h1> 电台和机要室,是业务合作的伙伴,他们各负其责,相互配合,肩负着边防的无线通讯工作。他们热爱祖国,听党的话,严守机密,十分敬业,把电台和机要工作视为生命。三部不同频伏的电台,对应北京、兰州和酒泉,本着特殊情况先上后下,常态时期按逐级上报的原则开展工作。电台还有一个不出名的业务,就是油机员。边防是晚间发电照明,多数时间收发报,需要手摇发电机发电,这就要靠油机员手摇发电。这项工作,劳动强度大,十分辛苦,他们是电台的无名英雄。</h1><h1> 电台和机要室,除了完成定时业务联络和配属巡逻分队以执勤外,还要利用时间抓业务训练和实战演练,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和应战能力。1976年,兰州军区通信团调入边防的干部报务员王兰贵和刘文生,不畏艰苦,扎根边防,认真从事着收发报业务。后来王兰贵接任了电台台长,刘文生调通信站任指导员。他们在边防工作十多年,直到转业。机要参谋(译电员)刘生俊,在完成译电工作之余,还拟写了制定巡逻预案的原则和方法,为巡逻连队提供了制定巡逻方案的依据。后调到武警部队多年,转任某团政委。</h1><h1> 电台和机要室,还为单位解决了所迂的难题。原边防团三营营长李德来,赴上级开会返回途中,被困在戈壁,无法同单位联系,同车人已做好了询职的准备。三天后,上级发电报要上报会议精神贯彻情况,才知他被困,便沿途寻找,得到了营救。1976年,韩先楚司令员来边防营视察,让把前沿观察哨撤掉,在执行中很为难,便发报请示总参,才把观察哨保留下来(因观察哨在总参边防线地图上有标示)。毛主席逝世后,边防官兵向上级发唁电悼念,因篇幅长,机要室同电台密切协作,分三次将唁电发出。</h1><h1> 来过红石山的人,对边防的天线会奏乐的感受最深,但他们不知原由。红石山是黑戈壁的腹地,又处于世界风库的区域。这里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平常风力在三、四级左右,大风来临时都是八、九级,有次暴风曾吹起了营房上的机瓦。那时没有沙尘暴这个词,只按颜色称为黑风和黄风。由于,常年有风,天线随风速变换曲调。常年身居边疆的官兵,视它为催眠曲;初来边防的人员,夜晚难以入睡。卫边官兵,给这个特殊现象,编了个顺口溜:”边防天线会奏乐,音调时变曲谱多,常变风力把玄拨,电波昼夜唱主角。”边疆地域这个独特的天线交响乐,党君毅战友听的最多,而且还是全集。他1965年8月从兰州军区通信团毕业,就分配到红石山边防驻军。先后在红石山、伊哈托里、甜水井、胡鲁赤骨特电台工作过。边防驻军的“三个时 期"和所属电台他都亲历过,曾任报务员、报务主任和电台台长。到1978年9月转业,他不畏艰苦,十分敬业,为边防无线电专业奉献了十多年,获得了各级领导、业务上级和战友们的赞赏。</h1><h1> 祝我们红石山的电台网络,在机要人员的密切配合下,电波永久不息,敬业精神永放光芒。</h1> <h1>这是欢送杜省省(前中)台长时的合影,接任台长的党君毅(前左);后边右侧是机要参谋白宗荣。</h1> <h1>这是电台报务员齐昌儒,在参于战时报话演习。</h1> <h1>这是边防站时期的译电员柴英杰,一个人肩负着重要而繁忙的译电工作。</h1> <h1> 疆域军医</h1><h1> 贾成发是边防站组建时的卫生所长,他既是所长,又是医生和卫生员,一个人挑起了红石山驻军医务保健工作的重任。后来才陸续的调入了几位医生,配置了一些常用的医疗设备。他调离边防之后,张作植、马玉良和刘中华担任各时期的卫生所长。在边防驻军从事医务工作的人员,还有谷辉、李殿宝、杨娥芳丶许希林、杨生成、李西堂等同志。由他们组成的医疗机构,平时为卫边官兵强身壮体和防疫治病的医疗保健工作;战时和危险时刻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聖职责。</h1><h1> 红石山驻军的医疗机构,从小到大,从简易到完善,是在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关怀下实现的。由一人的卫生所到具有救护车、野战医疗器械、手术室和医疗床位的卫生队;由一间房的卫生所发展到具有两栋房的冬暖夏凉的小型医院;並同各连队的医生和卫生员,建立了边防线上的医疗保健网络。</h1><h1> 为了加强边防驻军的医务保健工作,兰州军区委派军队驻酒泉的二十五医院,组建医疗队,轮流到边防巡诊。医院领导和科室主任常来边防检查督导医疗队的工作,该院医务处的宁主任、外科的崔主任、著名军医王述仁丶内科的杨医生(女)丶住院部的刘护士长(女)丶和放射科的几位技术人员,都随巡诊医疗队,亲临边防。著名的外科一把刀的王述仁医生,多次来边防,帮卫生队建立和完善手术室,还亲自为卫边官兵做手术。並获取了边疆空气好,污染源少,在这里手术,恢复快,不易感染的体会。放射科的几位医师,手把手的给卫生队传授怎样使用野战透视机的操作方法。驻東风城的二十四医院,也受军区的指派,参于了边防部队的战备工作。</h1><h1> 在编的军医李殿宝、马玉良和许希林他们亲历了边防驻军的三个时期,对医务工作认真负责,充分发挥了自已的光和热。卫生所长马玉良,西安医科大学毕业。1964年分配到红石山边防站,在边防从医十多年,直到转业。他经常向官兵讲防病保健知识,注重营区环境卫生,协助行政领导,按时向官兵发放增強体能的多种维生素,并督促按量服用。他平易近人,爱开玩笑,只要在红石山呆过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人;一连医生李殿宝,调入边防一直在连队做医疗保健工作,不图名利,乐于吃苦,专心工作。转业时仍回家乡基层卫生院就职。临转业时,上级规定给随军家属安排工作,但因他爱人年龄偏大,没能招工,他也能正确对待。这样的好医生和好战友是出自由甜水井先进边防站到红十连再到边防好一连的先进单位走出来的。我们应崇敬他和学习他;伊哈托里的军医许希林,一入伍就在边防站服役。他是部队培训和个人自学,从卫生员、医助到医生,是在边关军营中成长起来的。后调入营卫生队,直至转业。</h1><h1>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党委决定:在不影响正常医务工作的前堤下,让医务人员轮流到军队和地方医院实习。若遇有医学研讨会和集训班,也派他们参加,让他们学习新技能和先进经验,增强他们的临床医学知识。三连医生杨娥芳参加某医院的学习班时,还闹出了个笑话。他报名后,外出办事。晚上入睡时按门上的姓名进入宿舍,发现全是女的,便退出找会议服务处,才知按姓名杨娥芳当为女的,便从给他安排了住宿。经过轮换实习、培训和参加研讨会,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普便提高,使他们能更好地为边官兵做好医疗保健工作。</h1><h1> 营卫生队和各连医务人员,在做好部队的医疗保健工作的同时,还深入牧区和民兵点巡诊,为驻地各族人民治病。三连对应民兵点张登科的儿子,被绿头苍蝇碰了一下眼睛,眼睛就红肿了,也争不开。经诊視后,发现眼内有蛐虫,便实施了多次清洗,並让服了消炎药,很快就好了。並受到了牧民的赞扬!</h1><h1> 我们驻地的地方医院和医疗单位,对边防也十分关怀。1967年夏天,玉门镇边防连炊事班盛银国患胃穿孔,急需动手术治疗。玉门市第二人民医院,连夜动手术,由外科主任(军队转业医生)主刀,院长和连队军政主官也进入手术室,以便对特殊情况的处置。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救治和周密的护理,不到一个月就痊愈了。1969年冬天,边防团三营杨付营长中了煤毒,马鬃山公社卫生院,得知后,快速赶到红石山施救。</h1><h1> 边防驻军的医疗单位和医务工作人员,在军队医院和地方医疗单位的通力协作下,才显得卫边官兵身强体壮,斗志昂扬。</h1> <h1>边防营卫生队军医许希林(右〉和卫生员潘西钦(左),在卫生队种植的向曰葵前留影,以似红心向党,扎根边疆。</h1> <h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五医院,按韩先楚司令员的指意,长年派医疗队到边防驻军巡诊。王述仁军医(前二排右二)多次深入一线连队为官兵服务,受到指战员的赞扬。</h1> <h1>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区卫生院医生(后排右三),六十年代中期响应毛主席“6、26”号召,同爱人(医生)从北京来到黑戈壁从医。常年骑着骆驼到放牧点和蒙古包为各族人民防疫治病。他的医术高超,全力协助边防驻军救死扶伤。</h1> <h1> 边关通信</h1><h1> 红石山驻军的通信工作,是由跃进山机务站、边防营通信排和玉门镇邮政局三方承担的。他们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共同肩负着边防通信的重任。</h1><h1> 跃进山机务站,是由酒泉军分区边防连通信排改制的。1969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兰州军区边防团,驻玉门镇的边防连,连部和三个步兵排,北上红石山,编入边防团三营十二连;通信排(四排)移交兰州军区通信总站三营十三连外线分队;1975年7月,又移交甘肃省军区边防营代管,翻号为甘肃省军区跃进山机务站;1982年6月,再次移交兰州军区第一通信总站三营,改称通信连;1983年3月,又编入兰州军区第三通信总站三营十连;2017年,军队大改革时,归西部战区通信旅管辖。虽然跃进山机务站经多次改制,单位署名频烦变更,但它肩负的重任始终是边防的通信工作。</h1><h1> 边防的通信线路,是1963年春季,由甘肃省军区负责,兰州军区的通信部队架设的。1968年以前,维护工作由玉门镇边防连和红石山边防站巡逻队负责。后来的维护工作,由组建的边防通信单位接管。为了加强对边防通信工作的管理,酒泉军分区增编了通信科和机要科,边防营也有了通信参谋张启文。甘肃省军区和酒泉军分区,还分别召开了通信和机要工作会议。1976年秋,甘肃省机要局长率工作组,亲临边防站架设的通信线路,逐杆严查敌特分子是否安装窃听器,确保了边防军用通信线路的安全。</h1><h1> 1976年初,兰州军区决定更换边防通信线路,由酒泉军分区负责,由兰州军区通信团架设连、五十五师通信连、酒泉军分区独立连和跃进山机务站联合施工,对1963年架设的老线路进行改建。把原先的素杆换为油杆,原架设的单线改为复合线。在施工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下,各负其责丶分段施工、齐心奋战、确保质量,挖坑、裁杆、运料、放线、架设和检测,环环相扣,精准施工,仅用时不到三个月,架好了五百多公里的新线路。</h1><h1> 机务站每年,对线路要维护两次,一次是初夏的五月要紧线;另一次入冬的十月要松线。这两次维护是驻点分段进行,这样的工作,年复一年的励行,从单位组建至今,坚持了近半个世纪。平时沿线巡视和重点检修,就需步行、骑骆驼或乘车,常年四季持之一恆。气候恶劣的黑戈壁,就是他们的工作室;群立矿野区域的通信线路,就是他们呵护的亲密战友。六十年代,配发了两辆三轮摩托车;七十年代中期更换为两台北京吉普车,供他们查线时乘座。</h1><h1> 在边防机务站工作过的战友极多,像刘学良、邓江、张金龙、胡长拴、李振安、花增起丶候来云、盛振乾、张冠运、邹福伧和冯毓斌等各时期的战友,都为边关的通信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施放了自身的光和热。</h1><h1> 首任站长于国华同志,自1966年参军至八十年代初调离,一直负责边关的通信工作。他对战友关爱忠厚,对工作认真负责,勘称边关通信工作中的一位忠诚的卫士。接替他工作的是薛民财站长和王建中站长。指导员刘文生,1976年由兰州军区通信团调入边防,在电台是干部报务员,后调机务站任指导员,他不畏艰苦,热爱边防,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他到民兵点蹲过点,转业回京后评为优秀警官,並任中央领导常去视察的前门派出所的教导员。</h1><h1> 边防营通信排,是1978年冬组建的,它的任务是营内各单位电话的接转;负责领导的警卫和公务;收发邮政通信的信件和报刋。首任排长是高喜德,后接任的是张志明。</h1><h1> 通信排所担负的三大任务,完成的很出色,受到了营机关和各连队的好评。在搞好主业的同时,还负责赴边防的工作组、来宾和慰问团的接待工作。排长张志明,一家两代人曾在红石山卫边。他叔父张景玉,边防站时期就是卫边官兵的先进典型,他的卫边事绩,多次在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丶甘肃曰报和解放军报上刋登。他继承父辈的卫边精神,对人热情,做事认真,把通信排管理的很好,受到了领导的赞扬。</h1><h1> 玉门镇邮电局,兼负着边防驻军的邮政通信任务,司机马德成和雷振声两人,驾驶着军队配发的邮政车,既是司机,又是投递员,还是办理邮件、汇款丶电报和挂号信的业务员。年复一年的为边防官兵服务,促进和鼓舞了卫边人员的愉悦心情和卫边精神。这个邮局还有位老职工叫王振农,我称他为邮电局的元老。玉门县解放时,他提供了准确的情报,协助军队解放了玉门。部队入城后,他又支持邮局的军管人员,做好了对邮局的接收和管理。我在边防连时,就多次请他给官兵做忆苦思甜的报告。他虽是邮局元老,但一生从事接站和投递工作。据说有次接站,刚到車站,火车就启动西行,他把毛驴车拴到电杆上,沿铁路奔跑赶往下一站,终于在苏勒河车站接到了邮包,自已步行把邮件揹回局里。他接送的邮件中,都有边防官兵同家乡亲人联络的信件和喜欢阅读的报刊。我们边防驻军赞誉这位邮局元老是爱军丶拥军和援军的鸿雁。</h1><h1> 边关通信,为保卫边疆奉献了智慧、负出了辛劳丶做出贡献。卫边官兵和边疆各族人民感谢你们!愿这颗边关通信的星光永照马鬃山。</h1> <h1>这是机务站站长于国华,他自入伍一直肩负通信工作。从通信员提干后,任通信排长和机务站站长,直到82年初调离边防,勘称为边防通信元老。</h1> <h1>这是1976年,更换边防电话线路时,参于施工的通信分队架设新线路。图为施工官兵在杆上作业。</h1> <h1>玉门镇邮电局,负责红石山驻军的邮政通信工作。这是邮局职员王振农,从解放初到退休,热衷于为边防驻军服务。</h1> <h1> 车驰马鬃</h1><h1> 六十年代初,红石山边防站,没有配发车辆。仅有甘肃省军区借用的一辆美式基普,司机是位而立之年的职工。经各方考证和咨询,至今不知他的姓名。我们就称他为无姓名、无军籍的边疆卫士。他是红石山驻军中的唯一公民,也是军民联防的典型范例。卫边官兵会铭记这位没有军籍和不知姓名的边疆卫士。</h1><h1> 1963年划界立标前,才配发了一辆苏式卡司69小车和一辆英式家庭旅游車,由在编司机李西林和张庆林开行。1966年秋,按国家规定涉外单位不许使用外国车辆的精神,又给边防配发了六辆国产的北京基普車。随着形势的变化和部队的扩编,又陸续增配了运输車、拉水車、巡逻車、救护車等专用車。由借用到配发,边防用車增至几十辆,遍布各连队和执勤点。車少时机关由管理员代管,连队由付连长分管;车辆具增后,营机关设立了車管助理员一职,专管司机和车辆。历届车管助理员是李永贵、吳凤田和许志春。</h1><h1> 汽車排是1978年初组建的,定编为三十人左右,分四个班。一班和二班为运输班,各配八辆車,负责兵员调动、战备物资配送、生活用品运输等用車;三班为小車班,配车三至五辆,重点负责指挥用車(含电台、机要)和曰常领导工作用車;四班为护路班,配发一台护路机和一辆保障車,负责维护边防专用公路。1980年,又配发了一台大桥車,每周发車一次,往返玉门镇接送外出官兵和探亲家属。每年老战友退役和新兵入伍,都用大桥車运送。</h1><h1> 历任排长的是王正元、王润元和夏友财;各时期卫边的驾驶员很多,我所记得的有:李西林、史尚明、张庆林、刘成元、颜怀成、张泽吕、刘新中、邬志荣、刘建设、冯毓斌这些战友。他们驾驶着各自的車辆,在四万多平方里的边疆地域,载指战员巡逻、运战备物资、送生活用品、拉施工材料,为建设边疆和保卫边疆负出了辛劳。</h1><h1> 边防驻军,各时期的军政主官,对驾驶员和車辆都非常关怀。边防团三营徐积教导员,每晚入睡时,都是在外出車辆和司机归队以后;边防营时期,领导因公外出都把单向房让给司机,没有紧急任务时,总要找地方让司机午休,不让司机疲劳驾驶,确保了行車的安全。</h1><h1> 我们营连的驾驶员,在无路的边防线和坎坷起伏的黑戈壁,练就了过硬的驾驶技术。1976年秋天,支援红石山卫边作战的五十五师师长刘存田,来马鬃山勘察地形,我陪同他跑遍了黑戈壁的多数区域。他的司机多次陷車软戈壁,受到了他的指责。我当即园场,让刘师长不要批评司机。他初来边防,对戈壁地质结构不了解,陷车是正常的。我们的司机若去城市,路口的指挥灯就把他朿缚住了。让司机随我们的車印走,车就不陷了。驾驶员邬志勇和刘建设,1975年冬,去额济纳旗拉运弹药,每次往返四五天,乐于吃苦,不畏严寒,不惧风险,园满地完成了任务。小车司机颜怀成,初开小车时,同我到各连为干部调整工资,多次把开出路面,不是上沙丘,就是撞红柳。我鼓他你初次开小车免不了这样,只要你接受教训,努力学习驾驶技能,就能开好車。一年多后,我又同他到嘉峪关外调,当事人不在市区,而在矿区。我又同他去了金铁山,路虽然不远,但要上祁连山,半山腰还有很厚的冰雪,让我们进退两难。他很有把握的说没事,便顺利的到达目的地,后又顺原路返回。此路有冰雪,有时还需走便道,翻山越岭,我向他说,我们培训的司机来这里走一趟,就可发驾驶执照。他高兴的笑了。</h1><h1> 汽车排和各连队的車管人员和驾驶员,为边境执勤、巡逻、战备、工程建筑、生活保障、运送兵员和军民联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战争年代,支前的人民大众用手推车,创造出了一个新中国;而今,红石山驻军的車轮飞奔,获得了一个安宁美好的马鬃山疆域,和环境优雅、交通便捷的新丝绸之路。</h1> <h1>这是汽车排长王润元,他当了多年司机。在中越自卫反击战备中,临威受命,继任了汽車排长,确保了卫边战备用車。</h1> <h1>这是边防团司机培训队,结业时的合影。上面有团后勤处领导、司机培训队负责人和教练及营连参训新兵。</h1> <h1>这是红石山驻军三位驾驶员,邬志勇(中)、何天伟(右)、张志贤(左)。邬志勇73年参军,78年转志愿兵;驾驶过运输车、巡逻车和小车,在黑戈壁服役近十年,1982年转业。</h1> <h1> 军营厨师</h1><h1> 边防驻军的炊事员,是地窝子走出来的炊事工作高手,是黑戈壁苦水浸润成就的大师,是艰苦环境中锤炼出来的名厨。他们同炊事管理人员组成了生活服务的方面军,全心全意地为卫边官兵服务。他们亲手烹饪的饭菜,养育边关的指战员;招待过身经百战的将军、各类赴边防慰问团和支援边疆建设的各方客人。炊事工作是受人尊重的职业,虽然他们人数不多,但他们发挥的能量是巨大的。</h1><h1> 部队的炊事工作分面案、菜案和饲养三个方面,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相互扶帮和同心协力地完成肩负的重任。为了提高他们的烹饪技能,经常选派炊事人员到内地宾馆和招待所学习,有时还聘请饭店名厨来边防进行传帮带。这样以来,炊事人员的烹饪技能提高了,部队的生活质量也大幅度的提升了。</h1><h1> 边防各单位的炊事班,除负责官兵的一曰三歺,还要接待各方来客。上至将军、省长,下至记者、民工,都品尝过军营厨师烹饪的美食佳肴。在边防的炊事大军中,湧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像炊事班长马存、负责饲养的秦学林、生活管理员胡宝玉、司务长何卫平和炊事员廖运尧等,都是炊事战线上的先进人物。清河口连的司务长何卫平,是北京知青,1973年从内蒙兵团入伍。他热爱边疆,对炊事工作很敬业,探家时自费给连队买了高压锅,亲手为官兵蒸煮肉食。至今他的卫边事绩,仍陈列在连队荣誉室;玉门镇边防连的秦学林同志,一参军就在炊事班搞饲养工作,后又当炊事员、炊事班长。是酒泉军分区树立的先进个人,参加过兰州军区召开的三学大会。提干后又任边防营生活管理员,工作认真负责,直至转业。</h1><h1> 营连领导对生活管理十分重視,除管理员和司务长外,还由付营长和付连长分管炊事工作。经常征求指战员对生活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了周定食谱、饭不从样、定时会歺和做团结饭。跃进山北口的四连,1975年5月由内地调入边防,由青山绿水之地来到戈壁沙漠,极不适应。之初他们住帐篷,自己动手建营房,打坑道和修工事,非常艰苦。司务长宋增文和给养员兼炊事班长任军劳和炊事班,想方设法改善伙食,确保战友在环境艰苦和任务繁重的时刻吃饱喝好。昼夜做好四顿饭,並按时送到工地,促使了和鼓午了官兵的激情,在三个多月之内,完成了基建和施工任务。各连还在节假曰和星期天,组织官兵打黄羊,挖沙葱,自筹食材,亲手制作团圆饭(就是包水饺),促进群体的协作能力和团结精神。</h1><h1> 生活的改善,各有高招,並具有特色。像一连的面食、二连的条子肉、三连的清墩鸡和四连的薄铬饼都特别好吃。机务站的炊事班,针对野外作业多的情况,重点钻研如何搞好野炊,确保战友在查线和检修时能吃上可口的饭菜。营部生活管理人员和炊事班,接待任务多,在搞好官兵正常的就歺工作的前堤下,还需做好接待工作。1976年春,兰州军区刘付司令、新疆军区郑付司令,在十九军解付军长的陪同下,来红石山勘察地形。因工作组人多,营部食堂太小,就同三连联手招待,每歺八菜一汤,主食两样,来宾十分满意。但也发生了一个可笑的差错,上级预告郑付司令不吃鸡蛋黄,解付军长不吃葱;而管理员误听解付军长不吃鸡蛋清,便每歺把分抄的蛋黄放在解付军长面前(因三位首长是分歺,由我陪同),解付军长看到郑付司令员面前的炒蛋清,便对我说,雷教导员我是不吃葱,不是不吃鸡蛋清。后来我询问管理员,才知是电话误听所致。1966年夏初,为接待张爱平总参谋长率领的各大军区军事主官视察团。玉门镇边防连对玉门市第二招待所临时军事管制,双方联手完成了接待任务,受到了领导的好评。</h1><h1> 边防驻军的生活管理人员和从事炊事工作的战友,职业光荣,责任重大,功绩名就。卫边官兵攴饱斗志昂扬,来宾歺饮留有足印。将军的赞语、慰问团的歌声、记者的采访和支边工人的好评,都证实了军营厨师的美味佳肴香飘神洲,无尚光荣的炊事职业名扬四海。</h1> <h1>这是边防营炊事班在工作之余,给食堂门前裁植的沙枣树,而今可在树下乘凉,已成为狼凹山的一大景观。</h1> <h1>这是炊事人员,为了改善卫边官兵饮食,磋商扯面技术。</h1> <h1>这是军营厨师,正在制作各种美味佳肴,为官兵就歺做准备。</h1> <h1> 装甲克星</h1><h1> 边防驻军重火器配发,始于一九六九年。主要是针对北方敌对势力,妄图以优势的装甲武器侵犯我们。为了有效地防范和打击入侵者的坦克和装甲車,各连队均配发了四零火箭筒和75无后座力炮。这两种兵器是坦克和装甲車的克星,加上传统的运用手榴弹和炸药包对付坦克的战法,构成了应对装甲兵器的防御体系。</h1><h1> 新时代的军人,多数没有经历过战争,缺少对付坦克作战的知识和实战经验。我们把兰州军区编辑出版的打坦克的真实战侧一书做为教材,组织官兵学习。让卫边的指战员掌握对付坦克的作战技能,提高官兵对付装甲武器的作战勇气。酒泉军分区王山辉付司令员,就是打坦克的英雄,本书的首篇就是他打坦克的事绩。我们就请他现身说法,讲述他打坦克的亲身经历和真实体会,更加增强了战友们应对装甲武器的作战信心。</h1><h1> 为了让卫边官兵掌控多种打击坦克的作战方法,反复训练用手榴弹和炸药包对付坦克和装甲车的方法,並能精通防装甲火器的使用。那时我在十二连当指导员,在军校学习和操作过四0火箭筒。经请示批准,我为三营和十二连官兵做了实弹射击表演,让大家亲眼观看了四0火箭筒操作和实弹射击的全过程。经过现场观看和交流体会,得知了使用这种武器时:卧姿角度要大(超30度、避让喷火区)、口要微张(防头昏耳鸣)、心态要平和(排除惧怕心里)瞄靶要精准(做到发发命中目标)的体会。75无后座力炮,主要是经过反复的学习兵器知识和操作训练,掌握使用方法。也借签其它部队在使用该火炮时的方法和教训,像甘肃省军区教导队,在教学中误将实弹当教练弹,造成的伤人事故。从中接受了操炮时要认真负责、严格守规、避让喷火区,才能达到75无后座力炮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已的威力。70年初,有次拉练,炮兵班都没带炮弹,我便下令,目标三角架,每门炮发射实弹一枚,弹药手急于返营区取炮弹。这次未带炮弹的教训,警示了大家,有炮无弹,火炮不如一根棍子。</h1><h1> 敌对势力的装甲武器不断更新,車体变为流线型,材质变为螺旋型,原配发的炮弹不易击中目标。军事科学院立即研制出一个神器,装粘在弹头顶端,即可准确的命目标。兰州军区还专门派军械人员,来边防逐弹安装。这个神器的发明和安装,有力的提高了防坦克火器的威力和防御作战的能力。</h1><h1> 1969年,边防连队每班配一具四0火箭筒,机动连队每排配属一门75无后座力炮。1976年,边防营时期又集编为炮兵排(也称重火器排),增配了两门82无后座力炮和两挺重机枪。全排四个班,三十多人,时任排长是张金才。原属三连(红石山)建制,1977年移交四连(跃进山)序列,编为四排(即炮兵排),后任排长为刘汉武。据说,八十年代中期,边防营增编了特务连,炮兵排同通信排、汽车排和管理排归属特务连。</h1><h1> 张金才在十二连时,两次随队到三座狐狸山施工,后又率队在建国营(也叫反修)火车站搞装卸。都是为木仁高勒河地区的防御装甲群战地做完善工程。他从西到东和由北向南,乐于吃苦,奋力工作,园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勘称敬业尽责的边疆卫士。</h1><h1> 炮兵是边疆驻军的特殊兵种,它掌控的重火器是对敌装甲武器的克星。他们肩负重任,平时严格训练,提高作战本领;战时斗志昂扬,随时做好了应战的准备。我们相信卫边的炮兵战友,定会高度发挥自身的威力,为保卫边疆做出应有的贡献。</h1> <h1>这是炮兵排长张金才,后任边防营作战参谋。本人近照,是2017年同战友重回红石山拍摄的。</h1> <h1>这是炮兵排配置的重机枪,主要是实施超越射击,掩护用捆绑手榴弹和炸药包战斗员炸敌装甲武器。</h1> <h1>这是原三营十二连两名炮手:马存(右)、刘文光(左)。1971年初,同当年退役战友集体转业长庆油田。</h1> <h1> 设防御敌</h1><h1> 六十年代初,苏修在北部边境屯兵百万,其中在蒙古国也有几十万驻军,对我国虎视眈眈。1969年3月又在中苏边界东线,制造了珍宝岛事件,被我们击败而归;同年8月,再次在中苏边界西线,两百多名军人潜入我国境内,围歼我边防巡逻队,致使42名官兵陣亡。针对这些现状,中央军委按毛主席的”有山打洞,无山堆山”的指示,于1966年5月,抽调兰州军区五十五师163团和164团、济南军区171团和173团、沈阳军区一工区、工程兵134团和182团、铁道兵30团和汽车9团,由兰州军区统管,五十五师解全威付师长任总指挥,展开了东线堆山和西线打洞的设防工程,构建马鬃山地域的边境防御体系。</h1><h1> 施工点多线长,东起木仁高勒河,西到天山角下,有二十多个施工点。东部堆造了八座山形防御体系,山内有大口径炮位、指挥所、屯兵处、战备物资储存库等多层工事,山外有防坦克环山湖和内外联通的通道,山湖相连,来往自如,像当年地道战那样。一九七三年,我在四号山培训体育骨干时,亲自观赏过,八座山可相互支援,真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我在四号山(守备师师部驻地)住了三个多月,住在山西(招待所在山西边)、吃在山东(食堂在山东边)、训练在湖北(训练地在环湖北侧)、看病到湖南(卫生队在环湖南侧),猛一听还犯胡塗,仔细品味还挺有愚意。堆山工程俊工后,济南军区的参于施工的两个团和沈阳军区一工区机关,按军委决定,组建了兰州军区守备师,镇守八座人造山。</h1><h1> 在内蒙和甘肃的东西两个马鬃山行政区域内的三座狐狸山、黑鹰山、马鬃山、红石山和明水等地打了许多坑道,供战时参战部队使用。1969年冬,我任十二连指导员时,曾带一个班在马鬃山驻了一个多月坑道。主要是熟悉和掌握坑道位置、走向、内部设施和住守坑道的体验。挖洞的工程结束后,每个坑道只留一个隐蔽口,其他坑道口伪装的特别必真。我们找坑道口就用了四个多小时,坑道内设施满足了战时所需,有蓄水池,屯兵洞、指挥所、救护点和物资存放库等,就像一个营区的缩影。</h1><h1> 1975年,边防营组建后,又进行了第二次坑道建设。在十九军工兵部队和汽车九团施工車辆的支援下,以调入边防的四连(原工程兵)为主力,在跃进山北口、清河口和伊哈托里观察哨修建坑道。由姚尚明付营长组织施工,从1976年开始,在没有施工设备的情况下,自己动手,土法上马,用自建的铁匠炉,打制和修理鋼钎,用人工和简陋的工具开始了施工。这个举动,让轻車熟路和打了多年坑道的工程兵犯了难,也吃了很多苦。但他们知难而上,扛起了打坑道和修工事的工程。连长杨志福、指导员李广才、付连长候宗清和付指导员孫环贵,身先士卒、亲自领班、群策群立丶昼夜施工,在干部的带动下,全连鼓足干劲、乐于吃苦、各显其能,在百曰之内高质量地完成了本连的坑道建造和防御工事的构筑。经短时间的休整,又承担了清河口和伊哈托里观察哨和坑道建设。为了加快施工进度,经请求配发了一台孔压机和配套施工设备。观察哨施工难度更大,山下打坑道,山顶建观察哨,而且要相互连接,形成了立体施工。特别是上下连接梯洞,施工面小,不好出手,只能用鋼钎打锉,费时费力,进度又慢。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和保证工程质量,便采用了两人一组的勤换班和加速干的方法,加快了进度,提高了质量,为两个一线连队建造了舒适的观察哨和坑道。我陪同十九军付参谋长去过清河口观察哨上下自如、适应战备。新调入的边防四连,虽然卫边时间不长,但他的能吃苦,善打拚,自己动手盖营房,土法上马建坑道,对边防建设贡献很大,是卫边战线上的一个好群体。</h1><h1> 在加強防御体系和提升营房质量的施工中,需要大量的鋼材、木料、水泥等原材料。负责调运基建和工程用料的候宗清、安长江和沈志清三人,长期在外奔波,废侵忘食、不辞辛劳,到供料地提货运料,按时把用料送到了施工现场,确保了新建营区和战备施工的材料供应,促使了工程进度。</h1><h1> 经过全体官兵、支援部队和江浙建筑工队的曰夜奋战和精心施工,历经近三年的心劳,完善了边防的防御工程,指战员也住进了新营区。</h1><p><br></p> <h1>这是边防堆山打洞设防工程的总指挥解全威(左),时任五十五师付师长。他右侧的是十九军付军长和参谋长,他们在山形防御体系炮位处合影。解付师长后晋升为师长、付军长和军长,曾陪同兰州军区和新疆军区领导,位临红石山视察。</h1> <h1>这是负责打坑道的部队,曰夜奋战、群策群立、不畏艰苦,按时完成了修建坑道的设防任务。</h1> <h1>这是防御工程二号山,九、一三事件时,定为边防团前线指挥部。1978年,军区撒销的敌后侦察队,改编为边防团机动连,驻守二号山。2017年夏,己退役的战友同夫人及子女,重上二号山,这是他们当时的合影。</h1><p><br></p> <h1> 卫边长城</h1><h1> 马鬃山地区,除了边防驻军外,常住单位有马鬃山区政府、边防公安分局、空军雷达连丶马鬃山气象站、边防公路段和音凹峡煤矿,还有执行勘探任务的地质队和水文队,他们的总部设在玉门镇,一年多数时间在边疆执行任务。这些单位遍布黑戈壁,共同组成了守卫边疆的鋼铁长城。</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3年初,两省区的牧民为了争夺草场,相临两县、旗的领导率民兵持枪相交。红石山边防站按上级指示,到现场劝解调合纠分,並按地理分界,明示了省界地标。才避免了矛盾的激化,東西两个马鬃山行政区握手言和,牧民安居乐业,联手协助守边官兵保卫边疆。</span></p><h1> 马鬃山气象站是为国防科技服务的,从建站至今,在园满做好国防气象观测和预报的前堤下,重视民兵建设。把年轻职工编为民兵分队,军事管理部门配发了武器,边防驻军又协助他的进行军事训练。老站长兼任民兵分队领导,长年枪不离身,定期同边防驻军勾通军民联防事宜。六九年冬天,他们得知边防驻军部分人员住守马鬃山坑道,便常来看望,並接济粮油,对指战员鼓午很大。</h1><h1> 甘肃省地质二队,六七十年代,在红石山、白玉山、黑鹰山一带搞地质勘探,为国家探明了肃北大道尔吉铬矿,勘称七十年代全国最有名的矿床。在执行勘探任务的同时,与边防驻军同心协力维护边疆安宁。他们把每个勘探点视为观察哨,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告边防驻军。1970年,他们在跃进山东段山间发现了不明物体,上彶派专家确认为是敌特势力空降的侦查仪器,並运回兰州,做详细鉴定。1978年,边防驻军在狼凹山修建营区时,他们得知修建食堂缺少做人字樑的材料,便主动把不能再使用的钻杆,送给了我们,解决了缺料的困难。玉门镇边防连时期,每逢春节和建军节,地质二队、三队和水文队的领导和职工都派代表来连队慰问。若迂战备紧急用车就主动派車辆支援。</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边防公安分局,在桥湾、音凹峡和公婆泉设立的边境检查站,确保了边境地区的安全。</span></p><h1> 边防公路段,是专为边防驻军服务的,他负责南起桥湾,北到国门的桥红公路;跃进山到清河口的跃清公路和跃进山到东风泉的跃东公路的养护工作。他们不畏艰苦,顶风沙,斗酷署、抗严寒,确保了边防专用公路的畅通。</h1><h1> 东西两个马鬃山区政府,对军民联防特别重视,区领导定期同卫边部队啇讨联防事宜,拟定联防方案。区武装部长亲自抓民兵军训和民兵点管理,设立的对应民兵点主动协助边防连队搞好观察巡逻。当地牧民把放牧和卫边紧蜜结合,人人参于边疆军民联防工作。</h1><h1> 由于边防驻军丶两个区政府、常住单任和来边疆执勤的临时团队,组成了前沿守卫的三线:即一线为边防驻军,二线为两区政府和民兵点及边疆牧民,三线为驻黑戈壁的常住单位和临时执勤分队,合称为小三线。所为纵深三线是:马鬃山地域前沿三线为一线,属地省、市丶县政府和各族人民为纵深二线,远在全国各地的,曰夜怀念边疆卫士的父老乡亲、负重为国尽力的军嫂和常年很少相見的子女为纵深三线。由前沿三线和纵深三线铸成的马鬃山卫边的铜墙铁壁,定会为边疆创造出安宁幸福的生息环境。</h1><h1> 近年来,黑戈壁面貌具变。铁路和高速公路横穿而过,机场可以接纳空运,口岸便于随时通商,生活水准大幅提升,边疆牧民安居乐业。忆初心,想当年,颂而今,建未来。马鬃山三万八千平方公里的疆域会更加美好。</h1><p><br></p> <h1>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分南祁连山和北马鬃山,处于河西走廊西端南北两侧。县政府在南山,飞地北山为边疆地区,由马鬃山区(付县级)管辖。这是各族人民翩翩起舞,赞誉边疆安宁美好的幸福生活。</h1> <h1>这是红石山边防驻军,整装待发。随时做好边境观察和巡逻工作的准备。</h1> <h1>各年代卫边官兵退役后,仍怀念红石山。他们结队组团回访边疆,忆初心、强斗志,发挥夕阳光。这是甘肃省军区通信站战友、军嫂和子女聚会时的合影。</h1> <h1> 附彔</h1><h1> 各时期军政领</h1><h1> 导及历经时限 </h1><h1> 红石山边防驻军,1962年 初,由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李治平率工作组在马鬃山公婆泉组建。组建任务完成后,工作组回原单位,李治平没在边防驻军任职。</h1><h1> 红石山驻军组建初期,为公安部队甘肃边防站。后归解放军序列,翻号是甘肃省军区红石山边防站,代号为兰州军区387部队,团级编制。从组建到合编边防团,历时八年。</h1><p> </p><h1> 红石山边防站时期的军政领导是,站长:首任赵林福、二任李昇发、三任裴承受,付站长王运成和朱亮;政委:首任李昇发、二任赵林福,付政委潘万玉和张风翔。</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5年6月,又组建了甜水井和伊哈托里两个分站,为营级待迂。</span></p><h1> 甜水井边防分站,在红石山以东约八十多公里。首任站长是崔海鹏、二任为陈文元;首任教导员是高振发、二任为郭思刚,付教导员徐积。</h1><h1> 伊哈托里边防分站,在红石山西约五十多公里。首任站长是张国治、付站长为白光明、蒙生亮和王俊辉;首任教导员是海德西(蒙族)。</h1><h1> 红石山边防总站巡逻队和两个边防分站,共同肩负甘肃省全境国界线和内蒙额济纳旗西端部分边防线,全长约180多公里。</h1><h1> 边防连同红石山边防站同时组建,起初为公安部队玉门镇边防连;归解放军序列后,翻号是酒泉军分区边防连,仍驻玉门镇。该连队属单列,1966年春张爱平总长率各大军区领导来边防视察时,也惊奇的发現全军还有这么个奇特的连队。</h1><h1> 边防连从组建到1969年归属边防团,历时八年。其主要任务是协助红石山边防站守护国境线和维护边防通信线路。</h1><h1> 历任边防连军政领导是:第一任连长闫召和、付连长龚吉贵,指导员杨显、付指导员宋发海;第二任连长芦运清、付连长陈连松,指导员(缺位)、付指导员雷忠礼;第三任连长陈连松、付连长姚尚明,指导员雷忠礼、付指导员孔祥全。</h1><h1> 组建边防团时,连长陈连松去边防团任职,连部同三个步兵排编为边防团三营十二连,四排(通信排)移交兰州军区通信站。</h1><p><br></p> <h1>这是首批建守国境线的元老吳照年(网名童叟),他是黑戈壁走出来的书法家和诗人。</h1> <h1>这是玉门镇边防连部分战友欢送首任连长闫召和(前排中)调酒泉军分区工作。</h1> <h1>这是红石山驻军战友在营区外散步时留影。</h1> <h1> 边防团</h1><h1> 三营时期</h1><h1> 1969年8月组建边防团时,红石山边防总站,多数人员在站长裴承受的率领下,東到额济纳旗,同内蒙西端的达镇边防总站及酒泉军分区边防连,合建了边防团。边防团三营营部及十二连,驻守红石山。</h1><h1> 三营管辖四个前沿连队,守护国境线约360公里。从建团到成立边防营,历时六年多。三营属在编单位,归兰州军区步兵第三团(即边防团)序列。主要任务是守卫红石山地区的边境线。</h1><h1> 三营时期的军政领导是:营长李德来,付营长杨嘉瑞、牛德布(蒙族)、黄书文和姚尚明;教导员为徐积,付教导员为鲁礼发、王付教导员(记不起名字)、郑作训和祁克贵。</h1> <h1>这是三营时期的牛付营长同战友在国产吉普车前留影。</h1> <h1>这是卫边防战友在大桥车前合影,以示热爱边防,扎根边疆。</h1> <h1>这是八十年代初,一线官兵的部分人员合影。</h1> <h1> 边防营时期</h1><h1> 1975年4月,遵循中央军委的旨意,在红石建立了边防营。原边防团三营部分领导及十连、十一连、十二连和营机关业务分队,归边防营序列。定编后,十连改称一连、十一连改称二连、十二连改称三连,随后又调入一个工兵连,编为四连驻跃进山北口,为机动连队。</h1><h1> 三个前沿连队,守卫180多公里的国境线。1982年,按国家行政区划,把清河口一连移交边防团,边境线管理仅有甘肃境内国境线65公里。边防营从组建到2017年军队大改革为止,历时四十二年。</h1><h1> 边防营时期,军政领导是:首任营长殷兆文、二任营长高天合(军分区付参谋长兼)、三任营长王治顺,付营长有姚尚明、王治顺和胡光雄;首任教导员雷忠礼、二任教导员李广才,付教导员为郑作训、祁克贵和李广才。</h1> <h1>退役战友怀念和回访曾守卫的马鬃山边防线</h1> <h1>按中央军委旨令,征当地兵员、守本土边疆,1963年冬季开始,连续三年在酒泉地区征收兵员,补充红石山边防驻军。这是敦煌市退役战友八一聚会时合影。</h1> <h1>而今卫边官兵参观红石山边防驻军荣誉室</h1> <h1> 全文完</h1><h1> 著文选图</h1><h1> 雷忠礼</h1><h1> 文字校对</h1><h1> 南慧霞</h1><h1> 编辑制作</h1><h1> 雷晓军</h1><h1> 2019年8月</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