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香道、品香、香文化……这些名词虽略有耳闻,但对我来说仍是个十分陌生的领域。我对香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千古流传的诗句上。今天有幸到访“朽木斋”,从而结识了一缕香缘。</h1> <h1> 朽木斋的院落处处体现着主人的情趣和品位,既有田园乡野的诗意,又有古香古色的雅韵。一畦菜园,一架丝瓜,一片爬山虎,几株香椿树错落挺立擎起满满的绿荫。</h1> <h1> 屋内陈设着主人创作的艺术品,各种造型的铜制香炉,雕工精巧的各色香具,木质皮质的摆件饰物……虽然我不懂,但也知道应该是好东西,至少于主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心爱之物。</h1> <h1> 香斋里最醒目的是一个没有经过加工,不知什么材质的木板做成的条案,上面已经摆好了用来品香的各种器物,看着像日常的某种用具,但没有一个物件我能叫得出名字,似曾相识又全然不知。条案两边摆放着几个蒲团,古雅的琴音已经响起,白茶沏好,主客落座。</h1> <h1> 恰好今天有一个姐姐是二次造访,她身着一袭白衣,举手投足就带着娴静淡雅之气,轻声细语似从云端飘来。因为她喜欢香道,喜欢这里的环境,于是今天特意再度前来品香。主人让这位姐姐演示香道的全过程,于是我们这些南来北往的人就有缘坐在一起共品一炉香。</h1> <h1> 其实,古人的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优雅精致。香道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品香的过程和茶道一样有固定的程式,步骤繁琐而严谨。正是有了时间的积淀和磨砺,才把香文化充盈得博大精深,淘漉得精益求精。</h1> <h1> 在师傅的指导下,白衣姐姐小心翼翼,终于完成了繁复的工序,打好一个如意形状的香篆,点燃如意的一边,扣上香炉,青烟缥缈而出。</h1> <h1> 香斋里琴声缭绕、香气氤氲,品香开始。我学着大家的样子打坐、闭目、放松、吸气。虽然我人是坐着不动的,可心里根本就静不下来,总是忍不住睁开眼睛东瞅西看,还趁机选取着不同角度拍照。此时此地,此景此物,一切的新鲜像跃动的兔子一样撞击着我的眼睛,还没有看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我,怎么能抛开纷扰,从容镇定,进入物我两忘的安闲状态。</h1> <h1> 师傅多次提醒我坐稳了,闭上眼睛静心品香,不要上窜下跳。白衣姐姐依旧气定神闲,渐入佳境。可是我又怎能按捺住自己呢?我努力地克制,慢慢吸气、呼气,可是这香的味道是甜是苦,是厚是薄,是花草香还是果木香,我一点感觉也找不到。香能让人平心静气,抛开一切杂念的功效在我这里完全失了效。</h1> <h1> 香气纯洁迷人,是一种让人愉快却抽象的身心体验,就如同欣赏音乐,没有这个细胞和基础的人真的很难体会其中的美妙。而缥缈的青烟却真实的可触可感,无论你见与不见,它都飘在那里,不悲不喜。</h1> <h1> 看那缕缕青烟从半明半灭的微光中,透过香炉精致的镂孔,徐徐飘出,在静定的朝气里袅袅上腾,也许是你的一丝呼吸都可能改变烟气的形态。它们成丝、成缕、成卷、成团,随性随行,忽而悠然凌空去,忽而缥缈随风还。或如水墨般写意,或如轻纱般缭绕;既像行云流水书法的笔触,又像太极八卦游走的痕迹。</h1> <h1> 逆光看去,烟雾把阳光作为背景,幻化出五色光彩,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风情万种。它们频频回首顾盼,依依不肯离去,但最终纯净的香粉经过火的淬炼,化作缕缕青烟,消失的无影无踪。</h1> <h1> 此刻我仿佛品出了一点滋味——原来,香与烟都是有灵魂的。白衣姐姐就像静静燃烧的香,我就像升腾变换的烟。无论是香还是烟,无论是你还是我,都有一个属于自己世界和灵魂就足够了。</h1> <h1> 时间有限,寻香,我只学到了一点点皮毛;悟道,也不知是对还是错。不过我知道,如果要静下心来品香,不仅得有娴静的内心,还得有对香文化的了解,可能需要很久很久的积淀才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