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日晚餐后,与功文兄信步闲走,先来到苏州著名的观前街,走在观前街犹如进入溧水的通济街,除了饶有兴致地找到了玄妙观外,其它见多不奇,遂觉无趣,于是换道准备归去。</h3> <h3> 突然耳边想起苏州评弹的吴侬软语声,心里顿时生出一种遗憾,多次来苏州,为什么从来没有静静地坐下来听一场评弹呢?于是也来凑一点热闹,添一份闲情。</h3> <h3> 两杯西湖龙井,一碟瓜子,开启听评弹之旅。说来也是有缘,第一首曲子是《茉莉花》,第二首是《秦淮景》,这两首曲子都与故乡南京有关,倍感亲切。</h3> <h3> 有人说,苏州评弹是大俗大雅的艺术。其俗表现在内容通俗,大多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其雅则体现为曲调雅,唱腔雅,并大量运用古诗词韵律,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内涵。 </h3> <h3> 我喜欢听这吴语软侬的苏州评弹,尤其是那三弦和琵琶悠扬的丝弦声和清丽委婉的吴语软侬的唱腔,真是赏心悦耳。苏州评弹,把江南水乡水的清韵,味渗入到,弹词丝弦音韵的骨髓里,化作评弹的魂。使我感到,欣赏评弹艺术音韵中,如同喝了一大碗江南水乡,特酿的存年米酒来,味清香四溢,鲜亮甘纯,人微酡沉醉。</h3> <h3> 两首评弹过后,未曾想还有昆曲登场,说实在话现场听昆曲也是生平第一次。唱昆曲与唱评弹是不一样的,唱昆曲因为有扮装,有手势,所以不能借助麦克风,所有昆曲演唱之前,主持者反复强调现场要鸦鹊无声。</h3> <h3> 昆曲唱腔的缠绵悱恻之美,即便是今人听来都觉天籁。它不似京剧的聒噪,秦腔的粗犷,一歌一曲一词都唱出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风流韵味。它的声线近似病态,却勾动人心,我见犹怜。</h3> <h3> 情不自禁地闭上眼睛,想象着唱词背后的故事,只可惜只字未听懂,仿佛穿越到另一端时空之中,遂慌乱中禁不住睁开眼,重又借助字幕去读懂唱词背后的故事。 </h3> <h3> 但听昆曲还是适合闭眼,听不懂才会产生更多朦胧的遐思,邃又闭目静听。不知为何,听昆曲易勾起儿时回忆,暑假在外婆家的放牛与伙伴追逐水畔的顽皮,外公带我水塘摸鳖被我遗漏重又摸起的趣事,爷爷挑着豆腐担走村窜巷的旧影,奶奶拄着拐杖唤我归来的焦急,乡间庙会黄梅戏台前的挤眉弄眼,一应从时光深处浮现。</h3> <h3> “天涯呀,海角呀,觅呀觅知音。小妹妹唱歌郎奏琴,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家乡呀北望呀,泪呀泪粘巾”,悲婉的《天涯歌女》将我拉回了现实。</h3><h3> 10点多,剧场散场,带着从未体验过的恬静与新鲜,恋恋不舍归去,归途余音绕梁之感久不散。</h3><h3> 今后再来苏州定还会听评弹,赏昆曲。,</h3> <h3> 10点多,剧场散场,带着从未体验过的恬静与新鲜,恋恋不舍归去,归途余音绕梁之感久不散。</h3><h3> 今后再来苏州定还会听评弹,赏昆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