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罢江南园林艺术魅力,又思姑苏老城文化意蕴

浅水小鱼

<h3>  2019年7月17日,苏州天气闷热,依旧不能阻挡北京市海淀区中学语文骨干教师们研修的热情。早餐后,老师们乘班车到达向往已久的研修地——苏州大学。</h3> <h3>  苏州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老师们参观了古树掩映的美丽校园,感叹苏大建筑的古典雅致,最后在王健法学院拍集体照留念。</h3> <h3>  参观完校园后,老师们到达苏大校园的继续教育学院参加了开学典礼。苏州大学文学院培训中心的徐永主任主持典礼,苏大文学院的束霞平副院长、海淀进修学校的王永祥副主任、迟淑玲老师分别发言,对学员们提出了研修要求,并表达了美好祝愿。</h3> <h3>  17日上午,苏州大学郭明友教授为老师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江南传统园林的文化精神与价值》。讲座以苏州园林为例,从视觉美、生态美、情感美、文化美四个层次,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江南传统园林的审美特质和文化内涵。郭教授学识渊博,以一张张的园林图片,很快就把老师们带入了苏州园林的画境之中,欣赏苏州园林的艺术之美。</h3> <h3>  苏州园林反映了古人的一种生活态度。蕉窗听雨、蝉鸣、琴瑟的天籁,和着园林里光与影摇曳出的光阴——怡园的风雅,让老师们心中迷醉着读书生活的情趣。</h3> <h3> 苏州园林也是一种博大精深的风水技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美。郭教授以网师园为例,带领老师们认识了园林设计的天地四方、八神意象和五行八卦;以留园为例,让老师们体验了陶渊明世外桃源的别有洞天之美;以拙政园为例,告诉老师们园林设计中的四季美以及用空间抒情的绝美。在郭教授幽默风趣的讲解中,老师们无不惊叹于园林设计的文化意蕴丰厚及内在神韵之美。</h3> <h3> 苏州园林更是园林主人与今人的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园林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水,千百年来流露着时光长河中园林主人的情愫。耦园,处处是沈秉成先生对妻子严永华柴门小隐的深情;沧浪亭,诉说着苏舜钦“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故事……</h3> <h3>  讲座后,王华蓓班长进行结课,代表学习班级的所有老师谈学习收获,并表达了对郭教授的感谢。</h3> <h3>  读不尽的苏州园林——一上午的讲座,我们被苏州园林感动着,被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动着。</h3> <h3>  17日下午,苏州大学文学院的杨旭辉教授给学员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古典文学的城市书写》的精彩讲座。</h3><h3> </h3> <h3>  杨教授以“荒台残树”终成“赤壁名山”来引出“山川得名,多因人杰”的开篇语,指出研究文学要关注地方地域特征,而一个地方主要是通过文本以它们的程式化的意象而被知晓、被记住并且成为值得追忆的。</h3> <h3> 杨教授从古典文学书写中的城市自然生态与景观风物、《竹枝词》等书写方式与城市之岁时风俗与社会风貌、文学艺术活动景观与城市人文历史内涵之积淀、城市历史沧桑的情感记忆与文学写作、城市文化精神之传承衍生的文学书写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h3> <h3>  最后杨教授指出文学经典与城市文化的传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将思想教育放在学科课程教育之中,实现学科育人。</h3> <h3>  杨旭辉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厚重而又灵动轻盈,幽默风趣而激情澎湃,学员们不仅再次认识到了苏州城的悠久的历史与崇文重教的传统,感受到了江南之地深厚的文脉底蕴,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更坚定了传承与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决心。</h3> <h3>  最后,卢宏学委进行结课,谈学习收获,表达了对杨教授的谢意。一天的学习,在学员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大家感觉意犹未尽。</h3> <h3>  </h3> <h3>【学员感想】</h3><h3> 孟邻老师:以前我对园林的感知,仅限于如何欣赏它的美,说到底是有距离的,觉得园林是离我很远的东西。但今天上午听郭明友教授的讲座,听他说到园林是一种生活态度时,忽然心动,非常震动。好像突然提升了我对此行的意义的理解。园林作为士大夫志趣的外显,如果我们能从欣赏园林走向人的内在世界和精神追求,就能丰富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所以,尽管我们身处三尺讲台,一介书生,但不妨碍我们心怀天下,悠游艺术境界。即使身居斗室,又何尝不能修翠竹、植腊梅、捧一方砚台,书一笔好字,以宁静淡泊之心,行轰轰烈烈之事。那么,以自己的做人原则、艺术修养去影响学生,带动另一个灵魂,也就顺理成章、水到聚成。</h3><h3> 在苏州公交车的扶手上,看到这样的句子:“微笑是最祥和的语言”,“人生的责任是要做利益人群的事”“以善以爱传家”,是无上至宝”,公交站牌间,有小学生的书法作品,更是感动于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比到处写着“立德树人”让人心动。</h3><h3>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春风化雨,行不言之教,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这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像这幅踩在地上的扇子(善),用陶瓷(慈善)做成,用荷花相衬(和善)。怎能不让人留连往返,回味无穷,如果带学生来看,这形象的画面一定会印在心里。</h3><h3> 如果学生来看沧浪亭,知道“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集句联是近一千年,欧阳修、苏舜钦等四位大家共同的文化杰作,直到今天,仍成为文化符号,再写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文明的韧性,又有何难呢?像这样的地域文化、中国文化的浸润自会给人丰厚的底蕴和文化自信。</h3><h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有益书,交有品人。不虚此行。</h3><h3> 张慧丽老师:尤记得八年前,我曾来到苏州,游过拙政园,狮子林,便自以为将苏州园林之精华尽览。而今有幸听到郭明友教授名为《江南园林文化艺术鉴赏》的讲座,才让我讶然:原来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不过是点皮毛而己,只观两座园林,并不能让我得见苏州园林全貌。哪怕是那些小园林中,一抹粉墙,一树老梅,一株芭蕉,一杆幽竹皆可为画,皆有一种用心……如此精巧的景致,可惜,我竟错过了许多。</h3><h3>&nbsp;&nbsp;&nbsp; 以苏州园林为例,郭教授引领我们从视觉美、生态美、情感美、文化美等角度解读江南传统园林。他的精彩讲座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在整个学习中,我们的课堂也充满了智慧与人文精神的芳香。而我的心中一直是满满的感激:再讲授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我的课堂一定不会再停留于对苏州园林的粗浅认识上,我要引领学生徜徉于苏州古典园林内,体会吴地古人内心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h3><h3> 地方特色文化是一方水土的根脉,体现了人文气质和精神内化。苏州文化内容类型各异、人文性深厚,是苏州人民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苏州园林则是其中最美的剪影。每一座园林均有自己独特的美,皆应放慢脚步,观其细节,沉浸其中,这样,就会为真正为中国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从建筑布局、厅堂之名、匾额楹联到书条石、雕花镂窗、花木叠石……不只使园林成为精美的艺术品,更化景物为情思,引着读懂它们的人去发现小园林中蕴含的巨大文化宝库,成为人们赖以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h3><h3> 庆幸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聆听专家的声音,让我对文化传承与理解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启发了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必将促进我扩大语文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的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h3><h3> 王娜老师:行走于江南小巷,感受苏州园林之美!今日上午,我的思绪跟随郭教授的生动讲解,深刻体味江南园林的古典美与现代性。园林,不仅仅意指空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情怀。夜晚时分,当我漫步于热闹繁华的观前街头,在众多人流中驻足,闭目凝想,历史中曾在此生生活过、流连过的文人雅客渐渐清晰起来。拙政园、留园、网狮园、耦园等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它们独有的外观设计与内涵。“月到无心处,风来水面时。"从天籁到光阴,点滴细微处,无不透着一种生活态度,无不展示着一种生活情怀。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也许,苏州园林,就是我们在努力寻找的精神家园。</h3><h3> 徐莹老师:初中教材中有一篇经典的说明文《苏州园林》,自从入职以来,这篇文章也是讲了好几遍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还有四个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但是当时备课的时候,确实重点放在了苏州园林的园林建筑特色和园林设计的艺术特色以及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几年前也去过苏州园林,自以为很能欣赏苏州园林的美。今天听了郭明友教授的讲解,感觉我苏州园林白去了,这么多年来对苏州园林的认识简直太肤浅了!我只看到了假山绿树,看到了曲径回廊,看到了拱门花窗,却忽略了每一个园林背后的故事,忽略了每一处小景的设计意图,忽略了每一个图案寄托的情愫,更别说每一个花窗每一个月洞门每一个雕刻的深刻寓意。今天的讲座让我重新认识了苏州园林,她是用空间抒情的,我懂得了她的温婉含蓄,也感受到了她就文化底蕴,渴望走近她,再走近她。行走中的文化,在文化中行走。且行且珍惜!</h3><h3> 郑丹老师:一、闻大师风采。自古姑苏人杰地灵,今之有幸一观,果亦为其倾慕,旋即成迷妹一枚。郭教授和杨教授的精彩讲座,让我再次回到了青葱的美好时代。对他们的治学精神是种折服,对他们的人格魅力是种佩服,做他们的一日之生是种幸福。二、观园林艺术。烈日炎炎亦挡不住前行的脚步,在耦园中散步午休,粉墙瓦黛、峰峦绝壁、意趣盎然,然眼前浮现的却是佳偶伉俪琴瑟和鸣的身影。只因课堂有所学,才能实地观察有所得,不至于走马观花,错失风景。三、感姑苏文化。园林胜景外化的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而内核确是那千年的文化积淀,凝固的艺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四季变化、天地宇宙融于小小的一方天地,犹如空灵跳脱的写意画卷,潇洒恣意的抒情诗篇,回味无穷。四、悟人生哲学。姑苏文化更是彰显着吴越之地全面精致的人文气质,一亭起风范、一树传家训、一砖示德行,一坟显境界。范仲淹、苏舜钦、沈秉成……恬淡闲适中的充分满足,守拙园田中的神情风韵,而更深藏着一份厚重的家国情怀。</h3><h3> </h3><h3> 通稿负责:研修二组</h3><h3> 文字统稿:吉瑞霞</h3><h3> 审核:迟淑玲</h3>

苏州园林

园林

文化

老师

教授

讲座

苏州大学

为例

园林设计

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