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 杨 氏 兄 妹 姐 妹 </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拍摄、扫描:杨永智 文稿编撰及部分照片:杨永信)</h3><h3>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二0一五年全国人口普查,杨姓总人口4270万,是中国人口的第六大姓。查阅史料,杨姓人中有着非凡杰出的名望:有帝王,有将相,有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有影视明星,航天英雄……。相比之下,吾辈却相形见绌,寂寂无名。然“苔花小如米,也学牡丹开”。平凡人有平凡人的生活,平凡人也有不平凡的经历。为了方便叙述介绍,通篇一致,本篇以杨永信的口吻加以介绍我辈的些许经历。<br></h3> <h3><font color="#010101"><h3> 我们的父辈<b>杨在德、杨在善</b>二兄弟养育了<b>杨永仁、杨永义、杨永礼、杨永智、杨永信,杨桂香、杨贵香、杨金香、杨兰香、杨金花</b>五男五女共计十个子女。父辈一直祖居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甘肃省民勤县,他们勤俭持家,过着极为艰辛的农耕生活。因一生辛劳,身体不能得到好的保养,父亲杨在善、大伯杨在德先后于1960年、1965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大妈孙桂珍于1981年辞世,只有母亲俞桂英坚韧顽强长寿,营造了一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2004年辞世,活到了89岁高寿。</h3><h3>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社会的发展进步,我辈姊妹们陆续长大成人,家中也在发生着变化,二哥杨永义、三姐杨金香及本人杨永信为了谋生,先后于1960年、1963年来到新疆,定居木垒县。1977年恢复高考后,本人考入西安地质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西北石油局工作。四哥杨永智于1964年应征入伍,1988年转业到成都四川石油管理局输气公司工作。大哥杨永仁、三哥杨永礼及三个姐姐一个妹妹一直守故土、当农民,精心操持家务,他们的子女都很争气,个个成才成器。后来随着大哥二儿子杨有明石油物探专业毕业分配到四川石油局,这样我们一大家子就形成了西南西北的格局。 </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上图左起:四嫂香金花、大嫂徐兰香、三嫂吴金花;</p><p> 下图左起:四嫂香金花、二嫂赵存英、本人妻丁彩霞。</p></font></h3> <b>杨永信:</b>即本人,笔名冰言,本篇文稿编撰人。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杨永信实属一个命运多舛之人。学识杂而不精,工作杂而不专。学过地球物理勘探、文学、史学、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种过地、放过牧、教过学、干过石油物探、政工宣传、新闻记者、食品加工、行政管理、项目管理、工程预算......。退休后给自己的题词:“岁月催人老,转眼逾花甲,来日有多少?想着做点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祖 辈 概 况 </b></h3><h3> 我们的祖辈一直生活居住在甘肃省民勤县,祖父杨如升生育了二男三女:大伯杨在德,父亲杨在善;三位姑母除远嫁给新疆木垒王有年的大姑母,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伯大妈、二哥、三姐及本人为了谋生来新疆投奔她以外,另外两位姑母的情况现已较难查询。</h3> 父亲、大伯没进过一天学堂,没有给后人们留下点滴文墨图像,现在对他们的追忆也只能凭借难以连贯的回忆和传说。 <div><h3> 祖辈们留给我们的记忆碎片:</h3> <b> 祖父杨如升</b>因家里干活不可或缺的驴丢了,他带了点水和干粮进沙漠去找,几天后,驴没找到,人回来了,带回了吃不下饭的噎食病,不久离开了人世,年纪、岁次不详。<br> <b>父亲杨在善</b>为了家庭,为了子女的穿戴,一天的劳累之后,还利用夜晚,赶上毛驴到很远的盐湖驮盐背盐,驴驮一袋,人背半袋。回来后再利用夜晚时间驴驮人背到上百里外的武威卖钱。1960年春天,因家中缺少劳力,在饥饿、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到十几里外的荒滩植树,晚上回家时倒在了距家不远的芨芨丛中,再也没能起来,永远地离我们而去,时年49岁。<br><h3> <b>大伯杨在德</b>去新疆之前,每次驮盐背盐都和父亲结伴而行。到新疆仅几年时间,从一无所有到置办起一个像样的家,可见他是一个多么能干的人。记得1964年,大伯因病而错过了冬季喂驴喂羊的割草时间,等他病好后已无草可收,可他硬是将那些又矮又稀疏的草一点一点的收割,使驴、羊过冬无忧。1965年春节后,大伯患上了牙龈出血不止的病,医治无效病故,享年65岁。</h3></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大 妈 孙 桂 珍</b></p><p><br></p><p><br></p> <h3> 大妈拍照片很少,第一张是1966年我们举家搬迁到奇台县后,到县城照相馆拍的。后来又在1975年母亲来疆时妯娌俩拍过一张合影。 1975年6月因生产队从天山采回的药材贝母被盗,当时担任生产队支书的二哥请来县公安局刑侦人员破案,期间公安人员给大妈和母亲等人拍了照片。现在只能通过这几张珍贵的照片来缅怀瞻仰大妈这位刚强善良,勤俭持家,百般呵护子孙老人的慈祥面容。</h3> 大妈因养育子女少,她对我和三姐如同己出,非常疼爱。后来二哥二嫂先后生了三男二女,她对孙子们也格外上心,有点好吃的也要先想着孙子们。<br> 因为解放前,大妈的堂弟、侄儿被抓了壮丁有去无回,杳无音讯,使她对“兵”这个字眼特别敏感,当1965年收到四哥参军后寄来的6元汇款和信件时(信中装有四哥穿军装的照片),大妈听着信,端详着照片流着泪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是生活所迫啊!”1966年,我们全家搬迁到奇台县园艺场七队,1967年春节期间,因救济款问题,这个队和另一个队闹着要脱离园艺场投奔兵团所属青年农场而且成功了,大妈不愿意进兵团,我们又返回到木垒平顶山这个封闭的山湾中。<br> 大妈为了本人的成长、学习、进步付出了很多很多,正当本人1980年底从学校毕业,可以挣工资孝敬她的时候,她却患上了甲状腺癌,医治无效,于1981年2月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享年72岁。<br>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母 亲 俞 桂 英</b></p><p> 我们的母亲是一位坚韧顽强,有主见,敢担当的伟大女性。是她把子女们一个个拉扯的成人成才成器。她于2004年12月无疾而终,母亲百年后,儿女给她的挽联是这样写的:</p><p><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一世含辛茹苦,半生肩挑两幅重担;</b></span></p><p><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万般恩泽子孙,后代皆为有用之才。</b></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母亲身材矮小,但她有双与身材不相称的大手,正是这双勤劳的大手为儿女们纺线织布,缝补衣服,纳底做鞋;编麦辫,盘草帽,换油盐酱醋,换零用钱供子女购买学习用品(图片为1988年8月拍摄)。</font>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b> </b></font><b>兄 弟 姐 妹 简 介</b></h3><h3><font color="#010101"> <b>大哥杨永仁</b>勤劳朴实,吃苦耐劳,思想活泛,善于探索,实行包产到户后,他在自家的承包地里试着搞小麦黄豆套种获得成功。在种好承包地的同时,植树养禽,种菜种瓜,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原本困难的家境有了很大的改善。1997年12月因患肝癌,医治无效病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大嫂徐兰香</b>是我们杨家的第一名共产党员,她开明豁达,有主见,她为了家庭、为了子女付出了太多太多,她是相夫教子、持家能干的好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二哥杨永义</b>可算得上一名能工巧匠,他心灵手巧,喜欢琢磨,到新疆后,他无师自通,成了小有名气的木匠,家里的水桶、面柜、桌凳、风箱,还有搗蒜的蒜窝子、舂调料的石臼(姜窝子)全都自己捣鼓制作。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分点什么都要在登记表上盖私章,在没有雕刻工具的情况下,他用凿子、推刨刃和普通的刀子给自己和不少社员刻了名章。他是一名共产党员,生产队支部书记,文革结束后,当县上推行“五定一奖”时他一马当先,带领社员们创出显著的佳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二嫂赵存英</b>属于农村非常能干的典型,承担着极其繁重的家务。在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之余,还要拾粪割草,为一大家子人洗衣做饭,给分门别类的禽畜煮食添草。她对丈夫体贴恩爱,尤其是二哥因车祸住院和恢复期间及进入古稀之后,更是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照顾的格外周到,格外细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三哥杨永礼</b>固守本土,专心做农民,从事农耕。几十年来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精心照顾伺候年迈的母亲,在当地留下了敬老、爱老、孝老的良好口碑。因为有他,使外地的弟妹们能够不分心、无顾虑地专心从事的工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三嫂吴金花</b>是一个朴实厚道的农民,同时是一位好妻子、好儿媳、好母亲。家里家外,忙进忙出,不得消闲。要说三哥是敬老、爱老、孝老的典范,三嫂则是榜样。婆婆媳妇平平静静相处几十年,没有一定的涵养,没有一定的耐心是难以做到的,三嫂做到了。按说进入老年,该享清福了,可她肩上的担子依然不轻,既要照顾丈夫,还要尽心带孙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四哥杨永智</b>: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他从小就聪慧机智,这和他的名字很匹配。17岁参军入伍,在部队这座大熔炉里,以他的勤奋、刻苦、机智、好学,进步很快,从班长、排长、指导员、作训股长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高升。1979年以团副参谋长的身份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自卫反击战结束不久,升任团长。他通过自学,取得大学本科文凭。1988年转业到四川石油管理局输气公司工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四嫂香金花</b>精明强干,事事处处都走在人前。随军之前,在生产队男人干什么,她就干什么,不要同情照顾;随军后,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不论干什么工作,都十分认真、严谨、细致,做的有声有色。同时她善于关心人、帮助人,在单位、在邻里、在兄弟姐妹中都有很好的口碑。</font></h3> <b>妻子丁彩霞</b>:小学高级教师,她是一个有爱心、有孝心、爱操心,有责任心;对家人关心,对朋友同事热心,对工作细心,是一个手巧心细的人。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在哪儿工作,领导对她的工作都放心满意。在家庭,按古时候的说法属于那种“上炕的裁缝,下炕的厨子”类型。 四个姐姐、一个妹妹中,除三姐杨金香到新疆后上过两年学,妹妹杨金花高中毕业外,大姐、二姐、四姐都没上过一天学。姐妹们虽没文化,但都识大体、顾大局,精明能干,思想开通,是务农顾家的能手。<br> <b>大姐杨桂香</b>可谓是鲁迅笔下的孺子牛。为了家庭,为了丈夫,为了子女,没明没夜地操劳,年轻时因大姐夫脾气不太好,可她脾气出奇的好,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碰到什么样的麻烦,她都无怨无悔,忍让着。现在虽然已到耄耋之年,但她的心中总还是想着儿女子孙,能够自己做的事,就不给儿女们添麻烦。2019年春,因不听儿女们的劝阻,自己到草棚装填炕的柴草,被羊抵而造成肋骨骨折,胸腔积水,后经儿女拉到武威地区医院医治脱离危险,当弟妹们看望和打电话慰问时她说:“是儿女们用钱给我买回了性命,我还得好好活着,不然对不起他们。”<br> <br> 四个姐夫一个妹夫,各个都身体健壮,通情达理,精明强干,顾全大局,是种田务农的把式,操持家务的好手。<br> <b> 大姐夫香万来</b>:身材高挑,站得高,看得远,深谋远虑,处理事务能力较强,为了儿女的事,尽心尽力。他曾两度来新疆,但最终舍不得离开故土,返回原籍务农。于2004年5月病故。<br> <b>二姐杨贵香</b>心胸宽广,是敬老孝老的楷模,主事理家的高手。在她和二姐夫的精心操持下,家庭生活在当地来说一直过的比较殷实。她把一生的心血几乎都用在了儿女上。1980年,在大妈生病期间,她作为大妈唯一的女儿,专程从老家来到新疆伺候照顾大妈一月有余,尽到了女儿最后的义务。2004年,二姐因高血压病突发而病逝。 <b>二姐夫李敬文</b>:无论做什么都无怨无悔,为了家庭,为了儿女辛勤劳作,一生没有离开过故土,在当地享有很好的口碑。因为生的男孩多,在农村里,他除了干男人该干的活,还兼干做饭、缝补衣服、捻毛线,织毛衣、织袜子等女人做的活什。于2008年病故。 <b>三姐杨金香</b>10岁跟随大妈来新疆,成为大爹大妈的贴心小棉袄,二哥、二嫂的得力助手,也是本人读书上学的重要经济资助人。她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勤俭持家、踏实肯干、宽厚待人的优良传统,结婚成家后生活环境条件相对较好,她和三姐夫陈兴来一起营造了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同时也给予二哥和本人较多的关心照顾。 <h3><font color="#010101"> <b> 三姐夫陈兴来</b>:身材高大魁梧,身体强壮,一直给人们展现着小平头的形象。对他来说再艰巨、再难干的活到了他的手下就轻而易举地干过去了。他还是一名运动健将,公社篮球队的主力队员。他乐于助人,敬老孝老,虽然他们弟兄姊妹较多,他的父母两位老人还是选择和他一家生活在一起。他与人相处和蔼,办事公道,善于作协调与调解工作,村民们选他当队长多年。他还通过协调关系为队上申请到了打一口水井的资格,现在方圆几个队,唯独他们队拥有两口水井,从而实现了旱涝保收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四姐杨兰香</b>是吃苦耐劳的好手,结婚出嫁前,她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生产队干活和男劳力一样啥活都难不住她。和四姐夫包万忠结婚后,里里外外仍然不落后,对家人细心周到,关爱有加,姐夫一度胃不好,她时时处处给予照顾。在她的精心打理下,家庭开始好转,有了明显的起色。可她福浅命薄,正当包产到户,大显身手,生活不断改善的时候,1992年春天,赶骡子车拉柴禾时因骡子受惊吓而翻车,脊椎骨骨折,医治无效,过早地离开了了人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四姐夫包万忠</b>:一头不知疲倦,拉车不停歇的老黄牛。高大的身躯蕴含着使不完的力气,不论家里家外,干活从不懈怠,为了家庭,为了子女尽职尽责,因四姐过世较早,三个孩子尚未长大成人,他既当爹又当娘,专心致志地抚养孩子们成人成才。现在虽然已年逾古稀,但他仍然闲不住,只要看到有活,他就会尽力去做。</font></h3> <b> 妹妹杨金花</b>在五姐妹中是文化最高的,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时间较长,是敬老孝老的典范。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的耄耋慈母因腿骨受伤残疾,生活难以自理。每当到了冬季,考虑到三哥家的出行环境条件没有妹妹家便利,外地子女希望母亲能够到妹妹家过冬生活。受传统观念束缚,有人规劝说: 古语云“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行将入土之人,老死家中,谁来担责?可她和妹夫杨忠泽力排外议,给母亲填炕煨火,洗衣端饭,悉心伺候照顾母亲达四个冬天之久。作为四哥和本人经济条件相对好些,在资金上也尽可能提供一些支持。 <b>妹夫杨忠泽</b>:较为活泛,干的工作多而杂,放过骆驼,当过厨师,干过农活,当过队长,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无论干什么都有模有样,得到受益者和领导的好评。他是敬老孝老的楷模,伺候照顾我们的母亲他毫无怨言,解除了我们外地子女的后顾之忧。2017年4月,因患食道癌,医治无效病故。作为哥哥、姐姐们未能表达应有的感激之情,感到遗憾,只好选择从外地赶回老家送他最后一程。 <h3><font color="#010101"> 爱老、敬老、孝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基本准则。这方面,我们兄弟姐妹们继承了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每个人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尽自己的责任。</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弟 兄 们 不 同 时 期 合 影</b></h3> <h3><font color="#010101"> 姐妹妯娌十人未能留下一张十全的合影,五妯娌也没有拍过一张合影,但愿今后有机会五妯娌相聚补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和我们这一辈相比,我们的下一辈小弟兄们更加幸运,他们赶上了好时代,他们的文化层次高,知识范围广,接触社会宽,业务能力强,无论在什么领域,哪一个行业都是行家里手,业务骨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杨姓自古出美女,古代出了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当今有享誉全世界的大明星三口百惠。我们杨家的小姐妹们虽算不上美女,但也个个眉清目秀,相貌端庄,身材匀称,称得上人俊、心灵、手巧。无论工作、家庭都不落于人后。</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穿 军 装 的 杨 家 人</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b>家 庭 合 影</b></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br></b></font></div><h3><font color="#010101"> <b>大合影:</b> </font>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本人、侄儿杨有明陆续参加工作,家族间相互走动逐渐多了起来。本人一参加工作,就因工作需要就配备了照相机,出行时尽可能携带,四哥杨永智更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平时注重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回家、探望亲友都会用相机记录美好的瞬间。这样一来,我们相聚的合影照片就逐渐多了起来。近年来的拍摄合影更不必赘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 庭 合 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 庭 合 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 庭 合 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 庭 合 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 庭 合 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 庭 合 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 庭 合 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b> 出 行 观 光 旅 游</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2006年6月,四哥杨永智特别邀请远在新疆的二哥杨永义、二嫂赵存英,三姐杨金香、三姐夫陈兴来到四川游玩,使生活在干旱荒凉的大西北人体验了乘坐飞机的感受,领略了大城市的繁华,享受了高级宾馆的舒适,品尝了四川的名小吃,游览了众多风景名胜......。</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在成都及乐山留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二哥二嫂在重庆、在邓小平故居留影</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b>三哥与陪同他的四哥四嫂及侄儿杨有明在景点留影</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因母亲和三哥三嫂一起生活,一直由三哥三嫂精心伺候照顾,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四哥曾几度邀请三哥三嫂到四川游玩。1994年12月,三哥杨永礼、三嫂吴金花第一次去四川成都,四哥一家人热情接待,陪同游玩。第二次因家务事多,三嫂离不开,三哥一人前往,这次不仅四哥一家人接待陪同,还招来南充工作的侄儿杨有明一起陪同游玩。</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b>三哥三嫂在四川留影</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 </h3> <h3><font color="#010101"> 本人因工作关系,去成都机会较多,每次去四哥一家人都热情接待。2014年4月又一次同妻子丁彩霞带常乐去西南游玩,到成都后,四哥和四嫂都已退休,他们带着我们游玩好几天,之后又安排侄儿杨有明全程陪同我们游云南、游重庆、游长江、游武汉......。</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b>旅 游 景 点 留 影</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为了表达对妹妹、妹夫伺候照顾母亲的敬意,四哥杨永智特邀他们到四川游玩。四哥四嫂陪伴他们在成都及四川的众多风景名胜、旅游景点观光游玩多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旅 游 景 点 留 影</b></p><p> </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三哥杨永礼2008年元月来新疆参加二哥三儿子杨有虎的婚礼,因新疆冬季漫长,没有合适的旅游去处,期间本人陪同游览了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二道桥、火车南站冰雕等景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3年9月,杨金花、杨忠泽由甘肃民勤来新疆游玩,9月7日,本人同时约二哥杨永义、二嫂赵存英、三姐杨金香、三姐夫陈兴来到吐鲁番游玩。此为途经达坂城风力发电站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吐鲁番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吐鲁番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交河故城没有遮阴当阳植被建筑,这里太阳对人的蒸烤不亚于火焰山,好在九月已过了最为炎热的季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经过炙热的蒸烤,来到葡萄架下,给人一种格外凉爽的感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火焰山是吐鲁番最著名的景点。其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当地人称它为"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火 焰 山 留 影</b></h3> <h3><font color="#010101"> 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区东北11公里处,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沟内有布依鲁克河流过,主要水源为高山融雪,因盛产葡萄而得名,是新疆吐鲁番市的旅游胜地。2007年5月8日,吐鲁番市葡萄沟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因时令进入9月,葡萄收获的季节已过,加之时间较紧,没有进入沟内,只在沟口停留,拍张留影作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7年5月,远道而来的四哥杨永智、四嫂香金花、三姐夫陈兴来、二哥的三儿媳妇杨丽乘此和三哥等人到父母的坟前祭扫奠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看望大姐杨桂香。上图右起依次为四哥杨永智、三姐夫陈兴来、大姐杨桂香、四嫂香金花及本人杨永信。下图大姐两侧分别是大姐四子香兴智、四儿媳杨彦平(大姐夫香万来于2004年5月10日病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图是大姐杨桂香、四哥杨永智及本人杨永信在一起;下图为四嫂香金花、侄儿媳妇杨丽与大姐在一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看望大嫂徐兰香。上图右起依次是陈兴来、杨永信、徐兰香、杨永礼、杨永智;下图前排左一是三哥儿子杨有海(本次出行探望全程由杨有海驾车随行),右二、右三是大嫂长子杨有成,大儿媳赵淑萍(大哥杨永仁于1997年12月因患肝癌医治无效病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看望三哥杨永礼、三嫂吴金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看望四姐夫包万忠。上图为三姐夫、四姐夫俩连襟合影;下图左一是包万忠儿子包松山,右一是儿媳侯瑞英,左二是大女婿赵云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四姐杨兰香本是吃苦能干的持家好手,在她的打理下,家庭生活不断好转,可惜她福浅命薄,1992年春天因拉柴禾的骡子车受惊吓车翻人受伤,后经医治无效丧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回家期间与哥嫂、侄儿侄女、外甥外甥女等人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9年春节期间,在三姐昌吉的家中相聚,下图左起依次为:丁彩霞、杨永信、杨金香、陈兴来、杨永义、赵存英、杨金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9年春节期间,由本人安排在乌鲁木齐全聚德聚餐,体验自助餐的感受,品尝驰名中外的全聚德烤鸭。在新疆的哥嫂、姐姐姐夫、妹妹等人参加。餐后就近进入乌鲁木齐地铁一号线,参观地铁站,体验乘坐地铁。</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参 观 地 铁 站</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乘 坐 地 铁</b></h3> <h3><font color="#010101"> 新中国,新面貌,新气象,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民富国强。我们的家庭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暂且不说经济收入、生活条件的改善,仅从文化教育就可窥见一斑:我们的祖辈大字不识一个,到我们这一辈(多数出生在解放前),70%识字有文化,取得大专以上学历二人,获得副高职称二人,我们下一辈出了五名大学生,再下一辈,绝大多数都是大学生、研究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本篇制作期间,杨有明、杨有海、杨有军、香兴智、陈海燕、包彦君、杨玉萍、杨有忠等人提供了部分扫描和翻拍照片,在此致谢。</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