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吴哥——一次让心灵升华的旅行

知足常乐

<h3>  过去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文明所在,埃及、希腊、印度、中国,但没有一个地方像吴哥窟,使我陷在一种茫然中,好像触碰到内在最本质的生命底层,美的震撼竟然变成一种心痛,美竟成了不忍。</h3><h3> 吴哥窟还是五百年前的吴哥窟,如此庄严,如此华美,不可思议。</h3><h3> 因为微笑,文明不会消失。</h3><h3> ——以上三段文字选自蒋勋老师《吴哥之美》序文,并以此作为本文的题记。</h3> <h3>(美篇题图:吴哥寺的塔尖,倒映在莲花池中,给人一种华丽虚幻的美感。)</h3> <h3>  最初对柬埔寨的了解,那还是七十年代初,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访问中国时说起,当时,我还是一名小学生,学校接到“迎外”的任务,说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陪同,要组织学生全部上马路“夹道欢迎”,其实那时我们只想亲眼见一下总理的风采,对外宾的来访,还真是没有放在心上,也许当时年龄还小,根本不懂什么政治,直到若干年以后,才逐步了解到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当时来中国的真正目的。不管怎么说,数十年来,柬埔寨是我们国家公认的东南亚友好国家,尽管它一直都饱经风霜、在战乱中求生存,但是对我们祖国都一直持友好态度,在政治上给予了相应的支持,这应该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当年高瞻远瞩的英明远见。后来在中学的地理课上,也许当时西哈努克亲王还在中国的缘故,地理老师在授课中,对柬埔寨又进行了重点讲解,特别是对柬埔寨吴哥的介绍,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月下旬,我和老伴决定去实地体验一下吴哥的魅力,虽然时间短暂,但还是让我感到了心灵的震撼,可以说是一次让心灵洗礼的旅行。</h3> <h3>(选自网络图片:上图:鸟瞰小吴哥窟全貌;下图:小吴哥窟平面图。吴哥窟的寺庙是座东朝西。)</h3> <h3>第一部分:吴哥窟——让人惊叹的沧桑之美</h3><h3> 柬埔寨王国(the Kingdom of Cambodia),通称柬埔寨,旧称高棉,位于中南半岛,西部及西北部与泰国接壤,东北部与老挝交界,东部及东南部与越南毗邻,南部则面向暹罗湾。柬埔寨领土为碟状盆地,三面被丘陵与山脉环绕,中部为广阔而富庶的平原,占全国面积四分之三以上。境内有湄公河和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又称金边湖),首都金边。柬埔寨人口约1500万,高棉族占总人口80%。华人华侨约100万。</h3><h3> 柬埔寨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公元1世纪就建立了统一的王国。柬埔寨先后被法国殖民过、被日寇占领过、又经历了郎诺的政变、红色高棉的残酷执政,连年的战乱,可谓苦难深重,直到1993年,随着柬国家权力机构相继成立和民族和解的实现,柬埔寨才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h3> <h3>(上图:柬埔寨王国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由三个平行的横长方形相连构成,中间是红色宽面,上下均为蓝色长条· 红色象征吉祥和喜庆,蓝色象征光明和自由。红色宽面中间绘有白色镶金边的吴哥庙,这是著名的佛教建筑小吴哥窟的造型,象征柬埔寨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现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已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下图:为吴哥窟寺庙的正门入口。)</h3> <h3>  暹粒(拼音:Xian Li;英文:Siem Reap)是柬埔寨暹粒省的省府,距离金边311公里,距离泰国边界只有152公里,人口大约有85,000人。近些年来,暹粒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得益于这里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吴哥古迹门户,暹粒是参观吴哥古迹唯一和重要的停留地,已有百年历史了。</h3><h3> 吴哥窟(Angkor Wat)又称吴哥寺,位于柬埔寨的暹粒省,被称作柬埔寨国宝,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吴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佛学古籍称之为“桑香佛舍”。梵语意为“寺之都”,是整个吴哥古迹重要组成部分,又称小吴哥,。小吴哥位于"暹粒"以北约6公里处,长1.5公里,宽1.3公里,因占地面积比吴哥城小得多,故称小吴哥。</h3> <h3>(小吴哥窟四周有条宽约190米的“护城河”。)</h3> <h3>(宽阔笔直的石板大道,直通吴哥寺塔的入口,蒋勋老师说这是心灵升华的入口。)</h3> <h3>  小吴哥窟是吴哥时代艺术鼎盛时期的代表建筑,它创立于12世纪中期,吴哥王朝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时,为供奉毗湿奴而建,举全国之力,花了大约35年时间建造。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筑,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吴哥窟是吴哥古迹最精华的部分,也是柬埔寨早期建筑风格的代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后吴哥窟作为吴哥古迹的重中之重,成为了柬埔寨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h3> <h3>(小吴哥窟外围长廊,选自朋友圈一位很有才情、心底善良的美女Grace于6月27日拍摄的微信短视频。)</h3> <h3>  吴哥寺后为高棉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的陵墓。15世纪上半叶,随吴哥都城废弃而荒芜,19世纪中叶重新修整,成为世界著名古迹。该寺全部用砂岩重叠砌成,占地约2平方公里,四周有城壕环绕。神庙围有依次增高的3层回廊,各回廊的四角配有高塔,以中心塔(高出地面65米)为顶点,形成高度依层次递减的高塔群,呈现出均衡美。吴哥寺的装饰浮雕丰富多彩。浮雕刻于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之上,题材取自印度教神话和高棉王朝的历史。</h3> <h3>(吴哥窟广场上,有两座藏经楼,且位置相对称。)</h3> <h3>  元朝灭亡南宋后,向南进军扩张的步伐,由于受到地理、气候的影响,曾一度被真腊阻挡,于是元成宗改变了战略,派使团去说服真腊及周边的小国自动归附元朝,公元1295年3月,浙江温州人周达观奉命随使团前往真腊,使团取海路从温州开洋,经七洲洋,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萨州),横渡淡洋至吴哥国登岸。周达观在真腊逗留一年后,于1297年7月回到中国。</h3> <h3>  在真腊期间,周达观遇到了在吴哥已居住了35年的老乡薛生,在薛生的带领下,周达观多次畅游了吴哥窟、巴戎寺等真腊的多处雕刻神像,给周达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以游记形式创作了《真腊风土记》。</h3><h3> 此书不但用绘画形式展现了吴哥城的建筑和雕刻艺术,还从城郭、宫室、服饰、三教等四十个门类,客观介绍了真腊当地居民的生活、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情况。从地理角度来看,此书包涵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的诸多内容。这部只有8500字的典籍,由于内容翔实可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文义颇为赅赡,本末详具,可补元史佚阙”。可以说《真腊风土记》是一部最早记录和介绍柬埔寨吴哥王朝历史、文化最鼎盛时期的文献古籍。</h3> <h3>(吴哥窟回廊上的浮雕刻画之一)</h3> <h3>  《真腊风土记》后续:1971年,柬埔寨脱离法国殖民统治,在整理文化古籍时,居然发现没有自己国家的历史文献,连历史教材都没法编。这时,柬埔寨作家李添丁把《真腊风土记》从中文翻译了柬埔寨文。由此,柬埔寨人知道了自己国家历史上还有如此辉煌的一页。</h3><h3> 柬埔寨人民也没有忘记周达观。在距离吴哥寺东北60里处有一座山,山上长满了荔枝树,据说这些树是周达观出访时赠送的种子繁殖而来的,于是当地人便把这座山称为“中国荔枝山”。此外,现在人们去参观吴哥窟时,当地旅游局还会发一本《真腊风土记》,书上还简略记载着周达观的生平。<br></h3> <h3>(通往二层回廊的台阶)</h3> <h3>  1431年日益强大的邻国暹罗(泰国)派军队攻入真腊国都吴哥,真腊迁都金边,自此,整个吴哥城在战火中毁灭,并逐渐被覆盖于废墟和森林之中,近半个世纪无人知晓。</h3><h3> 1819年法国J.P.A.雷慕沙首先将周达观所著《真腊风土记》译成法文。此后个别葡萄牙的传教士和旅行家到过这个地方,还写过报告,但被世人认为是天外奇谈,一笑置之。</h3><h3></h3> <h3>(吴哥窟顶部的莲花佛塔)</h3> <h3>  1861年,有位名叫亨利·穆奥(Henri Mouhot)的法国生物学家,来到柬埔寨雨林深处寻找昆虫制作标本,无意中在原始森林发现了一处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当时,穆奥的手中并没有相机,于是他就用手绘的方式,将大量弥足珍贵的画面记录到了日记之中。</h3><h3> 后来,穆奥在丛林中发病身故,不幸中的万幸,他的这本手绘日记由弟弟Charles Mouhot整理成一本图文并茂的《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其中手绘的那处古庙遗迹,就是在历史上消失了四百年的吴哥窟。在日记中㝍道:“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这才使世人对吴哥刮目相看,后来法国殖民柬埔寨,进行了吴哥窟的发掘,吴哥窟才慢慢展现在世人面前。</h3> <h3>(在通向心灵修行的阶梯上,匍匐而上,因为愈来愈陡直的攀升,知道自己必须多么精进谨慎。没有攀爬过吴哥寺庙的高梯,不会领悟吴哥建筑里信仰的力量。</h3><h3> 从没有虔诚的信徒会从梯上坠落,坠落的只是来此玩耍嬉戏的游客。吴哥寺庙的建筑设计当然是为了信徒的信仰,而不会是为了玩耍的游客。——此段说明摘录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吴哥之美》)</h3> <h3>(第三层顶部走廊上的莲花小佛塔之一)</h3> <h3>  吴哥窟的美,实在让人震撼!雄伟与简朴合为一体,战争的残酷,生活的衍变,历史的兴衰构成了吴哥窟!后期变成佛教寺庙。小吴哥在建筑结构和雕塑艺术上的完美,使它成为了吴哥古迹乃至整个柬埔寨国家的象征,当你置身其中的时候,跟随导游的讲解,你的思绪会不由自主地飞到数百年前,禁不住想象这个地方,在当时又是怎样的光景,充满无限神奇和幻想。</h3> <h3>(吴哥窟第三层顶部“天堂”的回廊)</h3> <h3>  吴哥窟第三层顶部就是那五座莲花佛塔,中心塔也是整个建筑的正中,象征着宇宙中心。高棉人民认为这里是最为神圣的地方,代表着天堂,所以通往天堂的台阶当然就是天堂梯了。由下而上代表着:地狱、人间、天堂。所以,前往吴哥寺朝圣者必须向上攀爬,向天堂跋涉。通向吴哥主殿的“天堂阶梯”,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上下台阶。但神圣的道路格外陡峭,与地面75-80度角,几乎是垂直的;每级阶面高25厘米,宽15厘米,且石阶已经被磨成弧形,无法将脚平行放稳;总高度13米,相当于4层楼,一梯到顶,没有扶手,手脚并用,需要鼓足勇气向上攀登。</h3> <h3>  (1973年,一对法国夫妇来吴哥旅游,不幸被蒋勋老师言中,妻子因台阶陡峭而不慎摔下身亡。其丈夫非常悲痛,为了纪念妻子,他捐钱在此造了一条木制楼梯,俗称“爱情阶梯”。)<br></h3> <h3>(在吴哥窟的莲花佛塔顶部,可以鸟瞰吴哥窟的全貌。)</h3> <h3>(这是小吴哥窟护城河边上的“七头蛇”雕塑,也是一个柬埔寨的图腾,几乎每座寺庙前都能看到。)</h3> <h3>第二部分:吴哥通王城——巴戎庙中无处不在的“'高棉的微笑”</h3><h3> 吴哥通王城(Angkor Thom)也称“大吴哥,吴哥通城,吴哥城,洲城”,始建于9世纪,多次毁于战火,后几经重建。现今为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柬王闍耶拔摩七世所建,它是高棉王朝最后的都城,当年繁华兴盛的地方如今已是断垣残壁。这扇大门是进入王城的五个入口中的一个,大门之上雕刻的是印度教创世之神梵天。</h3> <h3>(吴哥通王城的南大门)</h3> <h3>  一条长通道通向各入口石塔,通道两旁各有一排54座的石像,右边的石像代表魔鬼,而左边的代表神灵,共有108个神话人物守卫着吴哥通王城。魔鬼表情丑拧,着军用头饰,而神灵则有一双杏眼,戴圆锥形头饰,神情详和。其中一些石像上的头为复制品,正品已被送到暹粒的吴哥保护博物馆保存。</h3> <h3>(远眺巴戎寺全景)</h3> <h3>(要想领略“高棉的微笑”,必须从这攀爬上去。)</h3> <h3>  巴戎寺庙一座没有围墙的寺院,基本建筑非常简单,只是一座三层塔,但是其内部却异常复杂,廊厅、通道、石阶相互交错、四通八达,如同行走在迷宫之中。</h3> <h3>(巴戎寺外部长廊)</h3> <h3>  第一层和第二层是方形廊厅,长达1200米的浮雕刻画了11000个人物。内层回廊主要为神话和宗教故事,而外层回廊则描述了众多的世俗生活场景。</h3> <h3>(巴戎寺第二层长廊)</h3> <h3>(巴戎寺中这种浮雕刻画的图案随处可见)</h3> <h3> 吴哥大通城里的巴戎寺中,有49座佛塔,均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为典型高棉人面容,据说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吴哥王朝在阇耶跋摩七世的统治期间,由印度教信仰转为佛教信仰,因此所有的四面佛雕像,都是佛像脸上带着安详的微笑,这就是令吴哥寺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游客穿行在众多佛塔间,身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发现浮雕带笑脸的眼睛,注视着游客的一举一动。</h3> <h3>(当一切的表情一一成为过去,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莲花,那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容爱恨,超越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递给后世。——此段说明摘录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吴哥之美》)</h3> <h3>(54座“四面佛”之一)</h3> <h3>  整座建筑在第三层达到高潮:54座四面佛塔连绵耸立(四个面分别代表慈、悲、喜、舍),216张微笑的脸构成了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网,迷离而具体,亲近而疏远,永远走不进却又无法逃离。  </h3><h3> </h3> <h3>(望着四面佛塔,每个游客的感悟是不一样的,笑对人生,用微笑去面对生活中的烦恼,相信总有美好在等待。)</h3> <h3>  巴戎庙里最为出名的要数巴戎庙中的佛塔了,巴戎庙位于吴哥通城的中心位置,巴戎庙是由一组共49座小宝塔围绕中央尖塔构成的建筑群,每一座塔的四面都雕刻着巨大的佛面,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塔又被称作佛面塔,上面的佛被称为四面佛。</h3> <h3>第三部分:塔普伦寺 ——令人敬畏的自然神力</h3><h3> 塔普伦寺有着非常特别的意义,是高棉国王阇耶跋摩七世为了祭祀他的母亲而修造的。<br></h3><h3> 当时在寺庙中有上万名的僧侣在这里诵经,其中还有18名高僧,舞者 615 位,日常生活是由附近的村落,共约 79,365 个村民所提供,曾经的寺内有260座神像、39座金塔、566座官邸。<br></h3> <h3>(塔普伦寺的南门入口处,迎面耸立的是一尊高大的四面佛,进了城门,还看不到古迹,感觉是像走进一片密林之中。)</h3> <h3>  说到《花样年华》《古墓丽影》《龙虎兄弟》等电影,相信你即使没看过也听说过,他们都选择了塔普伦寺作为外拍地点,而影片的成功上映,也让人们对这座沧桑神秘的庙宇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h3> <h3>  塔普伦寺最令人难忘的就是保留了这里茂盛的树林,当时考古学家发现这里的时候,大树将整个寺庙都包围了起来,现在当游客来到这里时,依然可以惊叹到当初考古学家是如何将它们从丛林中发掘出来的。</h3> <h3>  塔普伦寺的吸引力在于,和其它寺庙不同,它被丛林所包围、所吞噬,在斑驳的树荫下,寺庙坍塌的宝塔和围墙被巨大的树木根系所缠绕;如果说吴哥窟、巴戎寺和其它寺庙是古代高棉人艺术天赋的见证的话,那么塔普伦寺则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其顽强的生命力。在这座古老的遗迹上,体现出了令人敬畏的循环:人类征服自然,快速地创造历史,之后又是自然再次主宰人类,慢慢地将其毁灭,因此,塔普伦寺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感官上的一种强烈刺激。</h3> <h3>(因为这个寺庙是阇耶跋摩七世献给去世的母亲的,所以这里的建筑中雕琢了很多佛陀和菩萨的塑像。)</h3> <h3>  塔布伦寺建筑风格与巴戎寺相同,只是少了微笑的脸、吴哥寺的华丽,它们都属于神灵,没有半点人间烟火,因为它有生命的参与而活泼。整座寺庙都被巨大的树木包围,密密麻麻的树根如巨蟒,紧紧缠住它们能抓住的一切,与古庙纠缠千年,直到成为一体。</h3> <h3>(也许这之前只是一颗种子,但在五百年的时光中就可以变成一棵大树。)</h3> <h3>  塔普伦寺有许多宫墙、城门被参天的巨树所盘据,当地人称为蛇树 (Kapok) ,其根茎穿绕在梁柱、石缝、屋檐、门窗之间。巨树在庙的空隙间盘根错节生长,种子遇水发芽生命力强,鸟类啄食树的果实将种子分布在神殿各处,树根深入建筑的石缝中向四方扩散,巨根抓紧破庙,这也见证了吴哥文明的衰亡败落的时光。</h3><h3></h3> <h3>(从倒塌的寺庙墙体,依稀可见塔普伦寺曾经的壮观。)</h3> <h3>  “树包塔”是塔普伦寺最为精彩的场景了,这个寺庙几乎所有的建筑都被大树所覆盖和包围,甚至树木的枝干都钻进了砖缝之中,在塔上和长廊上都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树枝。</h3><h3> 据说当年法国人就因为树根盘根错节的太严重,决定放弃整修,只稍加修葺让他保持了原貌,于是形成今日被巨大树根盘踞的神庙</h3> <h3>(也许只有在塔普伦寺,才能看到“树包塔”的景观。)</h3> <h3>  本该非常宏伟的寺庙,却被一棵棵大树垫在了脚下,也许只有巨大的自然力量才可以与佛抗衡。这些树根花了几百年的时间,缠绕着、穿透着牢不可破的石塔和回廊,缓慢的包裹着、埋葬着寺庙。</h3><h3> 佛也有佛的无奈,我们不得不感叹生命力的顽强,从发芽到挤开石缝直至最后舒展开身躯,生生不息的生命与佛一样值得敬畏。 </h3><h3> 天地间孕育神灵,亦繁衍生灵。他们在这里几个世纪地交织着,产生出如此精绝的景象,妖艳的为吴哥画上了谜魅的妆容。</h3> <h3>(这是塔普伦寺里一棵巨高的“空树”。)</h3> <h3>(《古墓丽影》中安吉莉娜朱丽就是摘花以后,落入陷阱发现了宝藏。陷阱就在这棵古树边的小门边上,而今这里已成为塔普伦寺最热门的景点之一。)</h3> <h3>第四部分:斗象台、十二生肖塔、古代高棉法院——“天狱”的审判 </h3><h3> 斗象台为十二世纪晚期闍耶跋摩七世建造,台的长度超过三百米,共有三个平台。南部的梯级以三头饰的大象为柱,象鼻卷著莲花,在斗象台的后面有个古代高棉法院。</h3> <h3>(斗象台前据说以前是斗大象用的,这里的斗大象不是大象和大象打架,而是士兵或者将军之类的人骑着大象,双方在大象之上相抗,谁先死亡或者掉落,谁就算输了!)</h3> <h3>(古代高棉法院)</h3> <h3>(斗象台的墙壁都有雕饰。)</h3> <h3>(斗象台的两边,各有一条较长的平台,应该是观看斗象的平台。)</h3> <h3></h3><h3>  这是斗象台对面的12生肖塔,12生肖塔是12座独立的小佛塔,现在已破败不堪。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记载的十二生肖塔为 “天狱”,如果两家打官司,难辨真伪的话,就会把二人关进12生肖塔里面,有理的人安然无恙,有罪的人就会生病。</h3> <h3>(12生肖塔的外观,现已成废墟。)</h3> <h3>(12生肖塔在古斗象台和古代法院广场的对面存一字排开。)</h3> <h3>第五部分:巴肯山——追忆失落的文明 </h3><h3> 蒋勋老师在《吴哥之美》中说道:“今天吴哥窟留下好几代的建筑,著名的巴扬寺、吴哥寺都是一般游客观光的重点。但是,如果要追究耶轮跋摩一世为何迁都的原因,也许应该攀登一次巴肯山。”</h3><h3> 巴肯山是吴哥窟主要遗迹群内的一座小山丘,在吴哥窟西北1.5公里处,高67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山丘上有一座吴哥庙宇遗迹,是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 I)开始以大吴哥城附近地区为首都后的第一座国庙,亦奠下后来吴哥窟建筑的基础格局。山顶上的巴肯寺(Phnom Bakheng)虽然早已破败,但它因为是高棉王朝移都吴哥建造的第一个都城的中心,被称为“第一次吴哥”。<br></h3> <h3>(建在巴肯山顶中央的宝塔,整个设计意图来自印度的曼陀罗式风格。)</h3> <h3>  巴肯寺的108座宝塔,按严格的几何图案对称地布置:顶层的五座宝塔,一座建在山顶的正中,其它四角各一,如五点梅花;庙山的每一层正方形台基的四角,安置角塔,共20座角塔;四道五层阶梯的每一道每一层,各有一对宝塔伺立左右,共有阶梯宝塔40座;另有44座宝塔环立庙山四周。14世纪初元代航海家汪大渊访问真腊时称巴肯寺为“百塔洲”,当时的百余座塔还是金塔,时至今日,宝塔已经残缺不全,但从几座废墟的宝塔外观,还可以想像到吴哥王朝第一座国庙的金顶辉煌。</h3> <h3>(站在巴肯山顶,从东南方向可以遥望吴哥窟。)</h3> <h3>  巴肯山日落,被称为最美日落之一,我想应该是先有巴肯山的名气,才有了今日最美的巴肯山日落,因为,游人在观赏日落的同时,也许还会去追忆巴肯山这个失落的文明……</h3> <h3>  “崩密列和洞里萨湖”是旅行社做为自费推荐的景点,因为也是我临行之前计划自由活动想去的地方,因此,我没有犹豫就选择了“崩密列和洞里萨湖”,一是图省事,二是语言不通,跟着当地导游交流更方便,之前对这两处的景点,也略作了攻略和了解,但是去了之后,看到的一切,还是比想象中的震撼。</h3> <h3>第六部分:崩密列——残缺之美</h3><h3> 崩密列(Beng Mealea),是一座小吴哥窟式的寺庙,名字的意思是“荷花池”。这座寺庙距离吴哥古迹群以东40公里,崩密列是一座印度教寺庙,但是它有一些雕塑都反映的是佛教的主题。建造这座寺庙最初所使用的材料是沙岩,所以很多建筑都已经损毁,而且很难再被复原。</h3> <h3>(面对进入崩密列的大道,这里也许是崩密列寺庙的主大门。)</h3> <h3>  崩密列整个寺内都是杂草丛生、寺庙坍塌,都体现出了一片荒凉的气息,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这里成为了电影导演们的最爱。</h3> <h3>  如果说残缺也是一种美,那一定说的是崩密列。树石交缠、破败荒凉的景象,却能遥想当年的昔日辉煌,只是人去楼空,留下一堆废墟供后人揣测与叹息。</h3> <h3>(下图:为拍摄《龙虎兄弟》,在崩密列的废墟上,搭建了数条栈道,现在已用于游人的走道。)</h3> <h3>  崩密列内部的一些雕刻都反映出佛教特色的主题,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建筑的损坏也是较为严重,难以恢复其原样了。</h3> <h3>(雕刻之精美)</h3> <h3>(据导游介绍:崩密列寺庙的历史无人知晓,由于严重损坏留给后人的信息也十分缺乏,只能从建筑特色和风格猜测是12世纪时的建筑物。)</h3> <h3>  穿越在丛林深处的崩密列,放眼望去都是一片废墟,到处都是断壁残垣,乱石林立,杂草丛生,从它宏大的规模看去,依稀可见它昔日的辉煌,此时,却让我想起了中国的颐和园,也许这同样是战争留下的遗憾,寺庙的壮观艺术,随着战争被毀于一旦,其寺庙里的宝藏,也被掠夺一空。<br></h3> <h3>第七部分:洞里萨湖——哭泣中的微笑 </h3><h3> 洞里萨湖又名金边湖,位于柬埔寨境内北部,呈长形位于柬埔寨的心脏地带,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湖滨平原平坦、广阔,长500千米、宽110多千米,西北到东南,横穿柬埔寨,在金边市与贯穿柬埔寨的湄公河交汇。它像一块巨大碧绿的翡翠,镶嵌在柬埔寨大地之上,为高棉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是柬埔寨人民的“生命之湖”。</h3> <h3>(虽然没看到洞里萨湖的日落,但是蓝天白云下的洞里萨湖,一样让游客惊艳。)</h3> <h3>  洞里萨湖意为“巨大的淡水湖”或纯粹“大湖”, 有一种说法是说TonleSap是来自希腊文“海”的意思,元朝的周达观到达这里时,将洞里萨湖叫做“淡洋”。 </h3><h3> 每年枯水季节,湖水经洞里萨河流入湄公河,补充了湄公河水量的不足,这时湖面长150千米,宽30千米,面积2700~30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仅1米左右。</h3><h3> 每当雨季来临,湄公河暴涨之时,汹涌的河水又经洞里萨河倒灌入湖中,从而减轻了湄公河下游的泛滥 。此时洞里萨湖湖面扩大到 1万平方千米以上,茫茫湖面宽 100千米左右,平均水深常10米以上,最深11.5米。</h3> <h3>(远处的黑影,便是水上人家生存的小船,蓝天白云对于他们来说,不是风景是希望,因为只有这种好的天气,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洞里萨湖。)</h3> <h3>(洞里萨湖的水上学校,也是一般游船到达湖区的终点位置,其目的也是希望游客所带的东西,捐给水上学校的孩子们。)</h3> <h3>  网上看到许多洞里萨湖日落的照片,非常值得期待,由于之前我们去巴肯山看了日落,导游谢绝了在洞里萨湖看日落,为的是团队早点回来,其实,我选择洞里萨湖的目的,主要也是想亲眼看看“水上人家”,因为日落在中国、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不同醉美日落,但是洞里萨湖的“水上人家”,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h3> <h3>(条件比较好的水上人家,开着装有马达的小船,在湖里可以快速地寻找或跟随游客的大船,最先获取游客的救济。)</h3> <h3>(每当有游船进入湖区,都会有这样的小船靠近游船,甚至与游船同行,在游船停航的瞬间,希望能得到船上游客的食物或生活物品。)</h3> <h3>(上图:便是水上人家的住所,每天水上人家的人们,都会划船“出门”到游船边上去索求帮助。下图:条件好的水上人家,会在船上安装一只旧马达,条件差的,只能像画面中的女子一样,不停的用桨划船,在湖里来回漂荡,想办法靠近游船。)</h3> <h3>  居住在洞里萨湖这里的“水上人家”,他们大都不是柬埔寨人,而是越南人,由于战争的原因,许多越南人的祖辈在战乱时逃进了洞里萨湖,战争结束后,越南人想回到自己的祖国,被越南政府拒绝禁止入境或驱赶,反之,因为没有国籍,柬埔寨政府也不承认这一群“黑人”,不允许越南人上岸,几十年来,数十万人的越南人,就是这样漂泊在洞里萨湖过着随波逐流的水上生活,如果柬埔寨是贫穷国家之一,那么洞里萨湖的“水上人家”则是贫穷国家里,极端贫穷的人们,用“贫穷、饥饿、地狱”来形容这里的“水上人家”一点也不为过。面对当天洞里萨湖 “蓝天白云”下的“水上人家”,给了我们心灵上的震撼,尽管导游事先让我们准备了一点零食、水果、矿泉水、小费等,但看到“水上人家”一群失去童真的孩子,“面无表情、衣不遮体”的情景,游船上的游客都掏空了身上的零钱和带去的食物,许多游客还把导游刚刚送的纪念T恤衫,也送给了靠近游船的孩子,孩子们如获至宝,带着微笑向我们表示谢意,此时此刻,望着孩子们的微笑,我们心却在哭泣。</h3> <h3>(我们的游船还没靠近水上学校,就被许多“拖儿带女”的小船团团围住,为的是抢先获取一点美食或小费,以维持身边孩子生存。)</h3> <h3>(这张照片我专门裁剪了一幅孩子单独的照片,用于身后洞里萨湖蓝天白云的对比,他们看到的不是蓝天白云、不是唯美的日落,而是希望每天都有更多的游客去洞里萨湖看日落……)</h3> <h3>(这是游船沿洞里萨河驶向洞里萨湖时,沿河岸拍到的水上人家,导游说他们是柬埔寨当地人,比洞里萨湖的水上人家的生活强多了。)</h3> <h3>  柬埔寨王国政府,为了改善这群人的水上生活,了很多办法,在洞里萨湖建设了水上学校、医院,有的柬埔寨人还在洞里萨湖开办了水上商店,一是做游客的生意,二是做点水上人家可怜的小买,水上人家得到的小费,只有换取食物,去获得更多的生存保障。</h3><h3> 在回程的游船上,所有的游客心情都很沉重,仿佛刚从“地狱”中穿越,又回到了人间“天堂”,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象到在这浑浊不堪的湖水中,生活着数十万以上的水上“黑户难民”,而且吃喝拉撒睡都在一条破烂的船上,避开政治因素不说,从内心希望这些极端贫穷的人们,能够得到人类社会的关注,早日解决洞里萨湖水上人家的基本生存问题。<br></h3><h3> 有祖国真好——这是从洞里萨湖回来后的最大感受。</h3> <h3>第八部分:吴哥全景博物馆——了解吴哥历史可以从这里开始 </h3><h3> 吴哥全景博物馆采用360度全景三维立体油画和电影、沙盘等型式,向观众展示了吴哥王朝的兴衰,对于参观吴哥遗迹提前提供了知识性的帮助。那幅全景油画有4个篮球场的面积,由63名朝鲜艺术家,耗时一年多时间精工绘制而成,画面细腻逼真,各类人物栩栩如生多达45000人,各种场景十分逼真,共分四个部分,向观众生动地展示了历史上吴哥王朝的情景。</h3><h3>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博物馆是由朝鲜援建的,据说用汉语向参观者讲解的端庄优雅的女讲解员也是来自朝鲜,也许是专门针对的是中国游客吧。<br></h3> <h3>(上图:为博物馆的建筑外观,下图:为博物馆正门中央的一幅巨型壁画:高棉的微笑。——图片选自网络)</h3> <h3>(选择网络图片:博物馆里的巨幢立体三维壁画,反映了当时高棉王朝时期人民的生活片段、战争场面以及建造吴哥窟的情景,此四幅图片为局部画面的截图。)</h3> <p dir="ltr">第九部分:国王行宫、皇家公园、姐妹庙</h3><p dir="ltr"><span style="font-size: 1em;">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em;">皇家公园”(类似于我们的市民广场)位于暹粒市中心, 附近有西哈努克老国王的“行宫”和一座“姐妹庙”,“国王行宫”的大门上方镶有镀金的柬埔寨国徽,门边坐着一对庄严地石狮,石狮前还有两座年代久远的古炮。门上悬挂着西哈努克亲王的大幅照片。几座小行宫屋顶都是红色,外观都以白色调为主,听导游介绍说:很多的当地人结婚都会跑来这里拍摄婚纱照片,也顺道过来去“姐妹庙”祈求平安、幸福,因为“姐妹庙”在当地是香火最旺的庙宇,同时吸引了无数市民带着一份虔诚的心前来祈福。公园里面还有一个特别神奇的现象,大树上常年都有巨大的蝙蝠高挂在树梢. 彷佛相伴“姐妹佛”不舍离去. 白天在树上休息,到了清晨或是傍晚, 成千只的蝙蝠便会在空中盘旋飞翔,景象还是很颇为壮观的,遗憾我们去的时间不是傍晚,只看到树上有许多“蝙蝠”白天正在“休息”,正应了中国的那句俗语“福星高照”。</span></h3> <h3>(皇家公园一景)</h3> <h3>(上图:为皇家公园旁的国王行宫;下图:国王行宫对面的“姐妹庙”。)</h3> <h3>第十部分:大榕树民俗文化村 ——柬埔寨的缩影</h3><h3> 大榕树民俗文化村是旅行社专门安排的一个景点,被称之为“袖珍的柬埔寨”,它作为柬埔寨高棉族代表唯一的文化村,坐落于历史古城暹粒。它是一个荟萃柬埔寨各地名胜古迹微缩景点以及集中各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文化旅游娱乐景区。通过当地村民的讲解,可以了解当地人朴实的生活和风土人情。</h3> <h3>(上图:大榕树村大门,游客进村时,能受到村民们当地特有的方式欢迎游客进村;下图:大榕树村里高棉族的柬埔寨人家。)</h3> <h3>第十一部分:陪你路过这个世界</h3><h3>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想走就走、说走就走”的,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也喜欢有时间,根据出行条件走走看看,寻找自己的远方。上半年临近结束时,终于在百忙当中,找到了几天空闲的档期,早就听说了柬埔寨传奇中的吴哥窟、神秘的高棉微笑、洞里萨湖的水上人家……,因此,在旅行目的地选择时,便想到了去吴哥。邂逅吴哥,不枉此行。当然还有与老伴的共同约定:陪你路过这个世界……</h3> <h3>(到达暹粒吴哥的第一天,在国王行宫门前和老伴合影,愉快的旅行从这里开始。)</h3> <h3>(感触历史)</h3> <h3>(今天我是《古墓丽影》的主角)</h3> <h3>(心灵升华)</h3> <h3>(希望生活都充满着“高棉的微笑”。)</h3> <h3>第十二部分:编后语——心灵感受</h3><h3> 从暹粒吴哥回来有20多天了,总想抓紧时间把吴哥之行的点滴分享出来,但每当翻看吴哥之旅照片的时候,都会感觉还没有真正地了解吴哥,吴哥高棉王朝的古代文明,虽然已是满目疮痍、历经沧桑,但是当你走进吴哥、亲近吴哥、触摸吴哥时,仍然会带给我们许多惊叹、震撼、神秘和向往。所以回来后,结合本次旅行的景点,我又多次浏览了吴哥的相关介绍、游记,同时,还购买了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先生的《吴哥之美》,结合此行景点进行阅读,让我回味无穷,加深了对吴哥的解读。</h3><h3>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古迹,仅仅靠几天的旅行,肯定无法深层次地去读懂吴哥的神秘,之所以吴哥被评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被推荐为一生必须去的景点之一,是因为从任何角度去看吴哥,都会让我们叹为观止,同时,也让我有一种再去吴哥的冲动。</h3><h3> 这次旅行不管是小吴哥窟的“精美建筑雕刻艺术”、还是大吴哥巴戎庙里“高棉的微笑”;不管是塔普伦寺 “百年老树缠绕千年奇石的奇观”、还是崩密列的“残缺之美”;不管是洞里萨湖中“哭泣的微笑”、还是巴肯山上望尽“沧海桑田”的日落……,都让我看到了柬埔寨吴哥王朝曾经的辉煌,虽然这种辉煌早已湮灭的一片废墟里,但是,当你穿透高棉王朝残破风化的神秘面纱时,你会从这些残垣断壁中,感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沧桑之美,甚至不忍心去惊醒吴哥沉睡千年之梦境,希望它一直都能保持原有的艺术风貌。</h3><h3> 吴哥旅行之前,自己查阅了要去的景点,没想到吴哥回来之后,至今还让我流连忘返,一是因为时间上的短暂,没有用心去解读吴哥之迷,所以标题选择了《邂逅吴哥》;二是正如副标题所言,是一次让心灵升华的旅行,柬埔寨王国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度,虽然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我相信人世间善良的存在,柬埔寨王国至今还是一个贫穷落后、被联合国评选为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希望淳朴、善良的柬埔寨人民,随着战争的消失,生活能够逐渐富裕起来,希望世界再无战争,让我们世界真正地充满和平、充满爱。</h3><h3> 再见,吴哥!虽有遗憾,我会带着蒋勋先生的《吴哥之美》再来,弥补这次的遗憾,去小吴哥窟看莲花池畔的日出、观赏洞里萨湖的日落,去触摸更多的吴哥历史——巴芳寺、女王宫、圣剑寺、空中宫殿……,其实,生活中所有的遗憾,都是为了再一次的完美,不是吗?</h3><h3> 经过20多天用心对文章的推敲、撰稿、修改以及照片的精选,完成了此美篇,感谢有幸看到此篇的朋友给予文章的肯定,也许能给您在去吴哥之前,提供一点点的帮助。</h3><h3> 吴哥,是去过之后,还想再去地方,蒋勋老师去了14次吴哥,才有了对《吴哥之美》的解读和赞美。</h3> <h3>(感谢中国美女导游秀秀的全程陪伴,在此道一声:谢谢!感谢吴哥导游帅哥和司机师傅的耐心讲解以及生活上的关心,在此说一句,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欢迎到中国来旅游。感谢所有的团友,在一起度过了几天美好而快乐的时光,相信缘分,期待下一次的相聚远行!)</h3> <h3>  “过往尽成废墟,未来不可知悉,唯有当下教我们万般珍惜!”也许只有去过吴哥的人,才能真正领悟蒋勋老师在《吴哥之美》中的经典语录。</h3><h3><br></h3><h3>文字撰写、摘录、编辑:知足(景点介绍选自网络或导游解说)</h3><h3>图片摄影:常乐(文字标注除外)</h3><h3>图片说明:图上字下(有括号部分)</h3><h3>文章配乐:吴哥窟的秘密</h3><h3>旅行时间:2019.6.21——2019.6.2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