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h3><h3>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今宝鸡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因此,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的渭河平原地区称为关中。</h3><h3> 历史悠久的关中,自然饮食文化也是相当的悠久!因为关中地理原因,盛产小麦和玉米,所以关中人的主食是面食,而且在面食上的造诣可算是精妙绝伦,今天我们来细数一些属于关中人的美食!</h3> <h3>1、搅团</h3><h3> 搅团是关中特色小吃,传说中是诸葛亮当年在西祁屯兵的时候(今陕西的岐山县),因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为了调节军队士兵的想家情绪,于是诸葛亮就发明了这道饭食,不成想深受士兵喜爱,不过那时的名字不叫搅团,而是叫水围城团。<br></h3><h3>随后,这道美食就流传了下来,尤其是关中女人们一说起搅团就滔滔不绝,口里生津。搅团多用杂粮面做成(玉米面,荞面,少有麦面)。</h3><h3><br></h3> <h3>从做法来说,搅团实为杂面搅成的浆糊,待水开时,一手握一棍子搅动,另一手均匀撒各样杂面,棍子顺时针搅几下,逆时针搅几下。因此有了“搅团要好,七十二搅,搅团要然,尻子拧圆”的说法。搅搅团大都是由家中主妇来搅,谁家娶的媳妇儿贤不贤惠,是要看看她打的搅团光不光或筯道不筯道。</h3><h3>搅团,在60-70年代可以说是关中人的救命饭。那时,农民的口粮标准低、粗粮多。农家几乎每顿饭不离搅团。原因是搅团含水量大,少量的面粉可以做出大体积的食物,同时也改善了口感,实现了粗粮细作。</h3> <h3>搅团做法单一,但吃法众多,甚至可以花样翻新。可直接盛入碗中,辅之于调料热吃,叫水围城,还可摊晾于案板,冷却后切片,像拌凉粉一样。这种凉拌搅团,是饭,也可充菜。</h3> <h3>还有一种吃法叫漏鱼儿,把滚烫的搅团从专用的漏勺漏入冷水中,让那沸烫的搅团在凉水中变成小指粗细的线,形似小鱼儿,冷却后用笊篱捞入碗里,再浇些调料食用。</h3> <h3>搅团制作工艺不算复杂,简单易学,酸辣的口味尤其迎合了关中人的味蕾,简单的设施就可以开店。</h3> <h3>搅团由于食材比较方便,吃起来有酸辣爽的特点,食用后容易消化,颇受女性食客的欢迎,搅团门前女人多说的就是这个现象</h3><h3><br></h3> <h3>2、麟游血面条</h3><h3>血条面是麟游县风味名吃。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麟游人招待亲朋好友的特色小吃。以细麦面用猪、羊血搓成块,擀薄擦油,切细,蒸熟晾干。传说李世民到麟游避暑时,路过乡村,闻香而下轿,血条面名声大噪。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h3> <h3>晾晒干的血面条</h3> <h3>血面条食用时再放入浓汤锅煎煮。血条面汤,要配大料,姜汁、蒜苗、葱花、豆腐条、鸡蛋饼、油泼辣子、臊子等做汤(最好用肉汤),将做好的血面入汤,泡几分钟即可食用,色香味俱佳。</h3> <h3>麟游血条面的特点是:薄劲香、煎稀汪。“薄”是指血面擀得很薄;“劲”是指血面柔中带劲,耐煮耐泡;“煎”是指汤很煎和,汤温较高;“稀”是指面少汤多,味道鲜美(人常说味道都在汤里头);“汪”是指汤的搭头很丰富,色彩搭配鲜艳,油多味香。它食用方便,利于贮存,是世界上是最早的方便面中的一种。味浓而不腥,色红而不辣,油厚而不腻。营养丰富,香味悠长,是宴待宾朋、馈赠亲友的独特食品。</h3> <h3>3、油糕</h3><h3> 油糕也叫糖糕,是一种以面粉、白糖、红糖为材料制作的特色传统小吃,在赶会、赶集上经常可见,也是端午节特有的小吃之一。糖糕以现炸现吃最能体现其香甜可口,酥脆诱人的特点。</h3> <h3>油糕属于油炸食品,常以红白糖做馅,吃起来甜糯可口,但不可多食。</h3> <h3> 刚出锅的糖糕程椭圆体,形状立整。放置后容易变软变塌,表皮不再松脆,吃起来又有一番风味。</h3> <h3>4、豆花</h3><h3>豆花也叫豆腐脑,它是一道著名的中式传统小吃,依据各地口味不同,北方多爱咸食,而南方则偏爱甜味,亦有地区如四川等喜爱麻辣口味。关中豆花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酸辣口味。</h3> <h3>店家会把做好的豆花存放在一个保温桶内,然后不停的招揽食客,当有人要吃时店家会用一个90度的平勺,小心翼翼的从桶内为你盛出一小碗温热的豆花。</h3> <h3>关中豆花的调料十分讲究,一定要用正宗的秦椒油泼辣子、纯手工制作的农家香醋、用油泼过的蒜泥,还会在碗面放几颗煮好的黄豆。</h3> <h3>豆花软糯可口,富含蛋白质,容易消化,特别适合老人孩子食用</h3> <h3></h3><h3>5、粽子</h3><h3> 蜂蜜凉粽子是陕西西安、关中和陕南一带流行的传统小吃。和糖糕一样,是在赶集、赶会时常见的小吃,也是端午节节日食俗。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h3><h3><br></h3> <h3><br></h3><h3> 粽子由于历史悠久,花样繁多。以糯米为主要材料,有时会包有红枣果仁,烹饪做法以煮为主,口味香甜。</h3> <h3> 关中的蜂蜜凉粽子形似菱角,白莹如玉,清凉解暑。吃时用丝线或竹刀割成小片,放在碟子里,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浆。吃起来筋软凉甜,芳香可口。</h3> <h3>厨娘给我们演示他包粽子的绝技,熟练的手法可以包出许多漂亮的形状。</h3> <h3>炎炎夏日里,好甜的食客吃上两个淋着蜂蜜的甜粽子,清凉之感犹然而生</h3> <h3>6、凉粉</h3><h3> 凉粉是关中地区传统特色面食小吃之一,凉粉味美、食甘、凉爽上口深受关中人的喜爱。在陕西大街小巷,一年四季均能品尝到地道的凉粉。关于凉粉流传着一个故事:清咸丰十年(1860)的某一天,咸丰帝听到宫外有人叫卖:"酸咸麻辣香,消暑是良方,若是吃一碗,三天心中凉。"咸丰随太监走出宫外,见一卖凉粉的被团团围住,大家吃得正香。咸丰立即要了碗,调的是芝麻酱、辣椒面、蒜泥、芥末、陈醋。吃完后又要了一碗,连声称好。但身上未装银两,只好脱下黄马褂说:"明日拿上这件衣服到宫门口换取凉粉钱吧!"第二天卖凉粉的向门官说明情况,咸丰特意赏赐纹银三百两,并留卖凉粉的在宫廷专门向御厨传授制作凉粉的绝技。这是来源于京城的传说,和我们的凉粉是否同源尚不得知。</h3> <h3>凉粉用淀粉做成,不同的淀粉口感及颜色均不同,常见的有豌豆凉粉、绿豆凉粉、荞麦凉粉等。将淀粉加水搅开搅匀,一边加热一边搅动,待淀粉水变成透明状,倒入盆里冷却。凉透的凉粉从容器中倒扣,可切,也可用专用的刮漏,浇上关中特有的调和水水,即可食用。也可炒、烩。<br></h3> <h3>店家小妹看似随意的调制,各种调料的多少却是手中有数,保证碗碗都是一个味。</h3> <h3>凉粉的调味是个技术活,关中人偏好酸辣口味。但是各种调料的配比却是各有不同。内行的食客常会吃出店家细微的差别。</h3> <h3>凉粉有时还可以漏成面鱼,想来也是从搅团和面鱼演变而来。</h3> <h3>一碗爽口的凉粉常会使食客食欲大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