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冯庄》

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军营的艰苦岁月,在许多退伍老兵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军营的思念越来越深。原航空兵15师西安籍部分退伍老兵,在2019年8月1日建军节来临之际,终于踏上了开往大同的火车,回到了难忘的冯庄军营。在怀仁高铁站上空,一架架战机呼啸而过,时隔多年,我们又置身于老部队的训练空域,望着蓝天上的战机,许多往事历历在目,尘封已久的记忆,把我们又带到了那个充满青春气息的火红年代。</b></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12月26日下午,一列运送新兵的火车从西安发出,在临汾兵站和太原兵站短暂休整后,列车继续行驶在银装素裹的山西北部。12月28日上午,我们在一个冰天雪地的小火车站下了车,站外待命的几辆军用卡车把我们接到了军营。由于部队刚从无锡换防到这里,条件非常艰苦,西安新兵120多人被安排在一个大饭堂里居住。新兵连指导员汤宝福亲切的告诉大家:“这里是山西省怀仁县的冯庄,向北40公里是大同市,部队编制序列是空军航空兵第15师”</b></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组织新兵参观学习部队史,是入伍教育重要的一课。航空兵15师的前身,是参加孟良崮战役的华东野战军24军71师,1950年改编为空军,抗美援朝战争中,航空兵15师曾两次赴朝参战,击落击伤敌机67架。19岁的飞行员韩德彩击落美国双料王牌爱德华.费希尔,美国飞行员跳伞后被地面部队活捉,1955年中美达成协议,爱德华.费希尔换回钱学森。1978年西安兵到达15师怀仁机场时,师长是韩德彩。这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一支英雄辈出的部队。</b></p> <p>(此照片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紧张的新兵集训开始了,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队列条令和内务条令,是成为一名军人的开始。训练场上严格按照条令进行操练,齐步走每分钟120步,正步走每分钟116步,每步75公分必须达到标准化程度。分解动作迈出的步伐定格在空中,单脚着地保持平衡,踢出的正步刚劲有力。在执行内务条令时,把被子叠的像豆腐块一样整齐,床单平整的没有纹路,脸盆、水壶、毛巾摆放位置统一整齐。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晚上九点半熄灯成为规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  “一、二、三、四!”,训练场上,杜连长洪亮的口令声响彻在天空,使我们这些新兵记住了服从命令的重要性,只有经过艰苦的训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革命歌声多么嘹亮!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b><b style="font-size:22px;">”。</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踏着雄壮的进行曲,展示着每一个人的力量,让每一个人的心灵得以震撼,让每一个人的青春在这里绽放。在冯庄这个火热的军营里,每一步必须走出标准动作,因为步伐代表着军人的形象,步调一致才能彰显一个集体的雄壮与威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新兵连集训的时候,我们最怕紧急集合,部队三分钟之内要从睡眠状态穿好衣服、打好背包、列队完毕。快速重复三短声是紧急集合的哨声,杜连长教导我们哨音就是命令!第一次紧急集合,有的人没有戴帽子,有的人没有扎武装带,还有的人穿反了鞋,真是洋相百出,最狼狈的是有好几个人的背包散开了,只好抱着被子跑步。紧急集合都是在半夜进行的,而且不许开灯,大家在班务会上总结经验教训,保持冷静的思想准备,经过努力在第二次紧急集合时就做的比较好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达冯庄半个月后,部队举行了庄严的佩戴领章帽徽仪式,崭新的军装配上领章帽徽,大家一个个都很神气。当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兵时,其实这仅仅只是开始,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优秀的士兵,这是新兵向一个合格士兵的转化过程。在我们从一个学生转变为一名军人的关键时刻,杜连长教会了我们不怕困难、勇猛顽强的精神,使我们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变。战士的自信来源于艰苦的训练,荣耀也来源于艰苦的经历,当自信和荣耀在新兵身上体现地越来越浓厚时,杜连长高兴地说:“你们像一个兵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部队有飞行训练的时候,双机编队和四机编队呼啸着从冯庄上空飞过,超低空飞行时,都可以看到飞行员的轮廓。大家都渴望早日到机场,加入到维护战机的行列,成为一名地勤战士。一个月的新兵集训结束后,我们将在教导队进行为期8个月的培训。冯庄操场上有一架歼六战斗机,是退役后供教学使用的,教导队共分五个专业,我们军械专业的课目有:30毫米航空机关炮、瞄准具、飞行员逃生弹射椅、照相枪等部件的维护与保养,以及基础电学的理论课学习。</b></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去地勤休息室搬运课桌,是我们第一次到机场,坐在跑道边上观看飞机起落。歼六战斗机备有减速伞,在起落架着地一瞬间减速伞打开,速度降下来后飞行员抛伞,由地面人员迅速回收。跑道边上穿地勤工作服的老兵,给我们讲解了飞行训练的很多课目,比如飞仪表、飞一般气象、飞复杂气象、打地靶等等,其中打空靶最精彩,每架飞机挂一根200米长的钢丝绳,拖一个直径两米、长度12米的三叶靶,两架飞机瞄准移动靶互相开炮。</b></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摘自百度)</p> <h1><b style="font-size:22px;">  冯庄操场旁边有一块菜地,学习种土豆是在司务长王寿军大哥的带领下,我们把老土豆切成小块,间隔均匀的一排排种下。队列训练间隙经常看看小苗生长的高度,收获季节就像一个节日,大家把成熟的土豆挖出来运到炊事班,每当吃到土豆时大家都很开心。冯庄每个周末都要放电影,操场上有两根木头电线杆是专门用来挂银幕的。我们搬着小凳子按各个专业排队就坐,两边是冯庄的村民。电影放映前各个专业进行拉歌比赛,《战友之歌》、《我爱祖国的蓝天》等军旅歌曲,一直唱到电影开始。</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的夏天,我们在教导队进入实习阶段,拆装航空机关炮是训练单兵技能的重要课目。在工作台上把两百多斤的航炮,拆分成30多个零件后再组装好,每回合必须在两分钟之内完成。炎热的天气大家光着膀子,汗流浃背的循环操作比赛,有节奏的金属撞击声响成一片,最后要蒙住双眼计时考试。由于几个部位要用榔头敲打,突出的细小毛刺把每个人的双手都划了许多血口,练习拆装航炮那段时间,每个人的手都无法伸平,直到这个课目结束。这样严肃的工作态度,熟练的工作流程,超强的工作力度,在其它课目训练中也经常出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发黄的老照片是在教导队学习期间,军械专业西安兵在冯庄的合影。已经不记得谁给拍摄的,也不记得为什么拍摄,拍完后也没有看过这张照片。30多年后,西安战友有了微信群,我们的老班长张岩松发到群里,有几个战友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怀疑照片上到底是不是自己,因为时过境迁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冯庄军营的艰苦岁月,那是一段特殊的经历,那是一生难忘的体验,一个真正的军人,不在于他穿没穿军装,而是在于他身上有没有军人的气魄和灵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8个月的刻苦学习,我们完成了在冯庄教导队的各项学习任务,将要分配到机务大队的各个中队。“迎着晨风、向着朝阳,我送战鹰去出航……”,离开冯庄的前一天晚上,我们聚集在一起高唱《地勤战士之歌》。在这艰苦的环境中,成长是一种蜕变,这种蜕变有苦、有泪、有痛。这是一种刻骨铭心地记忆,是一种至今回味起来都满含了苦痛却略带甜蜜的滋味。多年后我们再回首,会感谢那些艰苦的经历,感谢它让我们成长,增加我们抗击打的能力,把我们锻炼成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坚强战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重回冯庄,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在部队官兵的热情陪同下,我们参观了光荣的师史馆以及曾经的岗位。每到一处都触景生情,总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感慨,一草一木都能唤起我们无尽的回忆。时隔整整40年,重新站在冯庄的操场上,仿佛又听到了杜连长那洪亮的口令声,听到了拆装航空机关炮的金属撞击声,听到了涡轮发动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当年我们走进冯庄军营的时候只有18岁,如今已经年逾花甲,40年来不知道多少次梦见冯庄,今天终于梦想成真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离开冯庄年代久远,部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简整编把许多零散的营房划归地方所有。为了寻找40年前的记忆,我们找到了冯庄村委会的老村长,说明来意后,善解人意的老村长很高兴,把我们带领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飞行员用过的防空洞以及旁边的破旧平房。当我们看到这几排熟悉的平房时倍感亲切,当年在冯庄学习训练的时候,我们就住在这几排营房里。在老村长的帮助下,我们走进了曾经住过的房间,目光寻视着每一个角落,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墙壁,仿佛摸到了青年时代、穿着军装、英俊威武的自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冯庄对我们影响最深的人是杜连长,他阅历丰富、坚毅果断、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深受我们的敬仰,是我们心中偶像级的人物,他把我们从西安带到冯庄,言传身教,无微不至地关怀,使我们在解放军这个大家庭里,倍感亲切和温暖。杜连长浑身散发的军人气概,更是深深地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在我们从一个学生转变为一名军人,具有里程碑式的转换过程中,杜连长教会了我们不怕困难、奋勇拼搏、敢于奉献的品格,使我们在冯庄军营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跟杜连长在冯庄一起生活的难忘岁月,成了我们一生中最大的财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近几年,每次见到杜连长,总会想起在冯庄的日子。杜连长在参加我们入伍40周年茶话会上意味深长地讲道:“40年前,航空兵15师在西安招的是技术兵种,武装部给了优先选择权,你们是百里挑一、敢于奉献的热血青年,为国家和军队做出了巨大奉献。虽然退伍多年,你们一直保持着军人的气魄,我有你们这样坚强勇敢的兵!而感到骄傲!”杜连长哽咽了,他短暂调整后大声说:“我建议把十年聚会一次、改为五年,别让我等的太久了,我想你们啊!” 拥抱、泪水、掌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说:“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极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重回冯庄,而冯庄对于我们正是那个熟悉而热爱的故乡,用更长的时光焦距,重新审视对冯庄那份真挚的爱。冯庄是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起点,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难忘的军营,难忘的连队,难忘的训练场,在那里锻炼,在那里成长,冯庄你常出现我的梦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冯庄这片充满青春气息的沃土里,我们播下了坚强、勇敢、豪迈的种子,经过多年的培育,收获了丰厚的硕果,这是我们团结拼搏,奋勇向前的力量和源泉。无论何时何地,我们这些退伍老兵总是唱着军歌、高举酒杯、热情奔放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这种豪迈的情怀是在冯庄打下的坚实基础,冯庄的名字永远镶嵌在每个人的心里,这种牵挂是我们平凡生命中最真实的表达。冯庄像一首歌,唱起来热血沸腾;冯庄像一首诗,读起来诗情画意;冯庄像一个号角,向我们发出冲锋的命令!冯庄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是我们人生华彩乐章中最精彩的一个篇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