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师嫣

<h3>  我知道,月下推窗,让一缕缕荷香飘进斗室,捧卷一读《荷塘月色》,是一件难得的赏心乐事。但我更喜欢在清晨氤氲薄雾中,碰落小径边一线草叶上的露珠,举着长镜头在莲叶荷丛中长久寻觅。</h3><h3> 不比空谷幽兰,荷跟大多花儿一样,也喜欢扎堆绽放。或端庄典雅,或清丽妩媚,或飘逸禅性,或羞涩腼腆,竟是如此的千姿百态!有道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对我而言,寻觅到一枝一朵入画足亦!那种静静远观的赏荷境界,当同样可入定悟禅,且可比月下夜读的意蕴和阐释。</h3><h3> 这样的寻觅,置"接天莲叶无穷碧"于不顾,偏偏舍大取小,锁定一枝,不知为什么,突然冒出了类比《非诚勿扰》在一群佳丽中,选心动女生的荒唐!是痴了?是醉了?还是踌躇到了糊涂?</h3><h3> 沒闲功夫去管这搅局的乱七八糟了,先框住这一朵,静下心来拍摄再说。</h3> <h3>  7月5日午后,我和小友劲阳,茶米和聂力一行四人,乘高铁南下郴州,再驱车前往南楚之地的无名小城汝城采风。</h3><h3> 汝城?</h3><h3> 沒错!是汝城,而不是吾城。即是"你"的城,不是我的城。这个"汝"字,在《三国演义》中倒是常读到。如白马银枪小将策马杀到,云长大喝一声!"汝乃何人?"而现代汉语中"汝"比那个"伊"字还少用。如果当下很火的网络直播的小鲜肉主持们遇到"汝",恐怕不翻字典是不敢发声的。</h3><h3> 汝城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之地,古属桂阳县。从郴州往汝城的高速公路,是蓉厦高速的一段,大多是在南岭山脉北麓和罗霄山脉南段的隧道中和桥梁上穿越。仅仅一个半小时车程100多公里的路,由于造价高昂,高速公路收费就要100元,如果沒有这条路,去汝城或许是很艰难的。</h3><h3> 是否因为行路难,汝城就籍籍无名躲在山中?不仅仅是外省人不知道"汝"的存在,而即使是湖南人,长沙人也少有所闻。我知道汝城,还是两年前小友古丽采风拍摄到过这里,那些极有特点的乡村祠堂古建群的佳作画面,让我震惊。由此也落下病根:且不管是你的城还是我的城,从此念念不忘了。且趁久雨初晴,我来了却这个心愿吧! </h3><h3> 途中这般模样的风光,让我对汝城充滿期待。</h3><h3> </h3> <h3> 下了高速,在汝城的门口,抬头就望见一高大伟岸的雕像耸立在花坛中。定晴一看,其身下有周敦颐几个大字。</h3><h3> 啊?!这是周敦颐?是那个写下《爱莲说》的周敦颐?此刻,老先生正衬在乱云飞渡的天空下向远方眺望,他来汝城何事?此前我只知周老先生的故里在永州道县。</h3><h3> 拿起手机一查,老先生啊!原来汝城正是您的城啊。那个搜寻多年的濂溪书院也在这里!一时间,那些什么"唯楚有才,于斯为盛","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之类一起翻滚上心头,哈哈,汝城有戏了!有了他,还少得了荷吗?</h3><h3> 荷乃花中君子,与之亲近,我儿时是无缘的。少小时在重庆,能见到的只有郊外几亩山塘,且大多是不种莲荷的。最初的赏荷,也许就从周敦颐的《爱莲说》开始。篇中名句惊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技,香远益清",此情此景,还是成年后入湘在洞庭湖畔赏荷时才得以印证。</h3><h3> 这些年来,我去过不少宋代的书院,对于彼时的程朱理学也曽留心,毕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组成部分。但心性自在的我对于道学并不热衷,先生被尊称为道学之宗,我倒是宁可认定他与我同为花痴!</h3><h3> 望着那高高的雕像我有跟老先生对话的冲动。一时间,对来汝城采风也有了主意,我很想告诉周老先生,自今日起,汝城是您的城,也是我的城。千年俱往亦,你挥毫写下了《爱莲说》,是否我也可用镜头图说爱莲说?只因爱莲之心,人皆有之。莲台之上,心声皆为佛音。而高洁之美,亦真亦幻,皆善莫大焉兮!</h3> <h3>  为在夕阳西下时分抢拍几幅,我们按捺下奔向县城去濂溪书院的冲动,先去了距县城最近的古村落金山村。在汝城县城乡还留存的上百座家庙祠堂中,这个村子的几座祠堂名气很大,造型精美,是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筑之一。</h3><h3> 待进村一看,果然。</h3><h3> 裁下一截马头墙入镜,也还好看呢。</h3> <h3> 村里孩子们都放暑假了,小女孩独自转裙也无人欣赏,老人们每天都这样坐在祠堂门口,他们忙着聊天呢。</h3><h3> 中国古建基本上是土木结构,两千多年来毁于战火天灾人祸的不计其数。即使在地处边远的乡村,也不指望能看到蓟县独乐寺,应县木塔那样的建筑,这几座较好保持原貌的明清古建,已经实属不易。像眼前这座卢氏宗祠,飞檐斗拱,如果不去细看那粗劣的人物木雕,整体上多少还有点繁复的南楚之风。</h3> <h3>  顾不上细看祠堂了,进村时就发现路边大片荷塘,从村口直铺到远山脚下,趁此刻还有淡淡的阳光,赶紧奔向荷田。</h3><h3> 这样的第一枝,多么有禅意的灵性!</h3> <h3>  远山如黛,花儿此起彼落堆在一起。</h3> <h3>  荷花小丫,娇美娴雅。</h3> <h3>  "三面荷花四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小时曾听我父亲对母亲呤诵过。多年以后,才知是《老残游记》中的诗篇。偏偏印象深刻的还有这一句:"还记得大明湖的夏雨荷吗?",好像是哪一部电视剧的台词?我从不追剧,也沒看过,但我喜欢雨荷。瞧瞧,莲花带雨比"梨花带雨"更美吧!</h3> <h3>  舞娘。</h3> <h3>  阳光的着色。</h3> <h3>  浩然正气。</h3> <h3>  第二天,我们的拍摄从濂溪书院开始。</h3><h3> 书院,可视为中国古代的大学,是"授业,传道,解惑"和精研之地。最早的书院应从汉代的"精舍”始,但冠名"书院",则是到了唐代贞观年间,遂宁那座书台书院(也称"张九宗书院")。到了宋代,书院才进入鼎盛时期。</h3><h3> 中国的教育开端,当上溯到商代教授"六艺"的右学(大学),左学(小学)。几千年来,一直在官学和私学中折腾。最严酷的管制当是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官学独尊,私募弟子什么"有教无类“的,逮去活埋了。而私学泛滥则是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和宋代遍布域中的书院。</h3><h3> 久闻天下四大书院之名,去过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而白鹿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还得去走走。但一直牵挂着的还是这濂溪书院。</h3> <h3>  走进中庭,迎面而立的仍是周老先生的塑像,其身后是陈列先生生平和论著的希濂堂。这个书院,并非是周敦颐授业传道之地,而是念他任过此地县邑,百姓爱戴而建,很有几分祠堂的意味。从宋嘉定年间起,迄今也有近700多年的历史了。</h3><h3> 也就是说,《爱莲说》并非写于汝城,而是他与友人共游江西于都罗岩时成稿,因友人中曰沈希颜者,建濂溪阁求题,先生遂作《爱莲说》相赠。</h3><h3> 他授业传道的濂溪堂,也建在江西九江。</h3><h3> </h3> <h3>  希濂堂中悬挂的《爱莲说》匾,其中堂一侧匾书曰:上承孔孟,下启朱程,很到位地明确了先生及濂溪书院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哲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濂溪书院不仅是他潜心治学,写下《太极图说》,《通书》,《拙论》等宋代理学开山篇之地,也是他专业授业于程颢,程颐兄弟之所,乃至苏轼,朱熹,王守仁等前来拜谒之地。</h3><h3> 于是,濂溪书院不仅最初开堂的九江有,汝城有,连湘中邵阳,郴州,宁远,赣西的蓬安,赣州等地都有。在程朱理学的"去人欲,存天理",“格物致知"等核心学理上,有着所谓"四大学院"等无法比拟的渊源与灵魂。由此看来,正宗的濂溪书院在哪里并不重要,而"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的影响和传承方为正道。今日包括"千年学府"拥有岳麓书院的湖南大学等等,谁能与濂溪书院比肩争锋?</h3> <h3>  汝城这个濂溪书院,我环视这四合院的格局,正是极佳的读书之地,但缓步走了一遭,除了展室,还真沒发现小院何处安放了一张平静的书桌。</h3> <h3>  趁着睛好,还是出城去走走乡村。乡野里几乎村村有祠堂,荷塘则无处不在,走汝城很有"步步生莲"之感。</h3> <h3>  祠堂斗拱上,竟有璠龙腾飞,也说明汝城是名符其实的"天高皇帝远",搁回明清,只怕会灭族问斩,这祠堂应是民国年间翻修的吧?</h3> <h3>  祠堂里往往沓无人迹,苔痕青青,与村子里只剩老人孩子,倒是相映成趣。</h3> <h3>  墙头也芳草萋萋,那一双白色浮雕人儿让人浮想联翩,无端生出悠悠思古之情。</h3> <h3>  还是赏荷吧!有道是:自在飞花轻似梦。</h3> <h3>  彩荷。</h3> <h3>  娇花。</h3> <h3>  羞莲儿。</h3> <h3>   白头与红颜。</h3> <h3>  浓装淡抹总相宜。</h3> <h3>  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h3> <h3>  草根芳华。</h3> <h3>  小楼下。</h3> <h3>  小丫赏荷。</h3> <h3> 在水一方。</h3> <h3>  小荷才露尖尖角。</h3> <h3>  工笔描写。</h3> <h3>  水墨写意。</h3> <h3>  并蒂莲。</h3> <h3>  据说是滿滿的胶原蛋白。</h3> <h3>  什么也不说了,赏花吧!爱莲者们。</h3>

汝城

书院

爱莲说

祠堂

周敦颐

老先生

授业

古建

之地

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