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行之 • 雨中访隋刹

尚能饭否

<h1>  初夏六月,正值江南梅子成熟的季节,刚吃过杨梅的那几天,细细绵绵的梅雨就淅淅沥沥的在江南大地上下了起来,连续不断的梅雨一天接一天的下着,湿嗒嗒粘糊糊的闷热天气让人心神不宁。正在此时有朋友相约去浙东天台山游玩,此举正中下怀,於是朋友一行十余人驾车前往天台山游玩解闷。</h1><h1> 天台山位于浙东中部天台县境内,素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之美誉,是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景区主要有隋代古刹国清寺、隋梅、隋塔七佛塔、石梁飞瀑、铗剑泉、铜壶瀑布、金溪翠谷、古方广寺等众多景点。其中,国清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和韩日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方广寺则为佛教五百罗汉道场。而石梁飞瀑自古被誉为天下奇观,花岗岩天生桥与飞瀑巧妙结合,极其雄伟奇丽。这里还是“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不过自己这次只是去了国庆寺。</h1><h1> 早上六点半出门,在时停时下的小雨中行车倒也顺利,两小时余就到了座落在国清寺旁山脚边的那个民宿。所谓民宿自然与农家乐不同,它提供住宿却不负责吃饭。于是一到民宿按排好房间就请老板陪同去农贸市场买菜,回来将菜一放任由老板娘烧制菜肴,反正约定25元一桌的加工费,当然为了有口家乡的口味,好厨艺的朋友在灶头上出了大力,余下的人便等待着在餐厅里吃饭。门外的雨不停地下着,几个喜欢麻将牌的朋友当然不会错过空余的时间扛开麻将桌搓上一节也好。</h1><h1>无所事事的我便在餐厅窗边看着楼外的水田与老板有一句没一句的聊开了。老板是个五十岁开外纯朴的当地农民,对本地的人土风情了如指掌。看着窗外水田里冒雨劳作的农民,我不仅感叹中国农民的勤快,也感到分田到户对农民生产积极性所参生的激励和鼓动作用。站在一旁的老板却慢悠悠的说道起来。他说:这些不是农民自己的田,眼前的这一片直到对面公路边的溪水畔,这葱葱绿绿的百余亩水田全是国清寺的田产。从他那里得知解放前的寺院都有田地,以其下等僧人的劳作来补充实现寺院的自给。解放后寺院的僧人一度解散,寺院的地产也上交了国家,“文革”后国家落实佛教政策又将田地归还给了寺院,要求僧侣通过劳动自给自足。随着宗教政策的放开,各类寺院香火逐渐兴旺,朝山进香虔诚拜佛的人也越来越多,佛殿里种福田的箱子前捐款的人总是络绎不断,人们或多或少的从自己口袋往捐款箱里塞钱。小小寺院的和尚都富了,何况国清寺那种国家级重点寺院的僧侣。目前见到过很多关于国庆寺僧人种地劳作,自力其的视频,其实这只是谬解,现在不是解放初期,寺院的僧人早已不再在水田上劳作了,眼下寺院的土地全都僱用农民耕种,由农民代为劳作。</h1><h1> 在水田劳作的农民都是当地老人,我们住宿的村子里就有好几个。这些农民大多是朴素虔诚的佛教徒,他们无需严格的管理,不管天晴天雨都会自觉来田上干完今天能做的所有劳作。中午自然有寺院提供的免费素斋,那些人每月1800元的微薄工资寺院倒是按月发的,说是宪法明确规定“劳有所获”。但老人们不在乎这点钱,只说是人在寺院里做事特开心。一番聊天说的我脑洞大开,我从心底钦佩农宿老板这样的农民,这世间这社会的一切在他们的心底就象明镜似的一清二楚。</h1><h1> 待老友们的一场麻将结束午饭便开始了。午饭的菜肴是丰富的,因为这不是农家乐的饭菜,必竞是自己菜场买来的,有鸡有肉有翘嘴鲌鱼有河虾海鲜,至于蔬菜就更无需多说了,说蔬菜是“刚落地头就上灶头”的说法一点不假,那个新鲜自是无法说道。面对好菜当然是好酒款待,一顿美宴让人酒酣饭饱。</h1><h1> 窗外的雨仍一刻不停地下着,难以出门的老友们继续着他们的麻将事业。面对现状不懂麻将的我显得特别无奈,于是还是去找正在玩手机的老板说道说道。言语间听老板说从后面小道一直前往,转弯过了小桥就是国清寺的山门了,走着过去也就十来分钟的步程。听此一言让我一阵兴奋,无聊的下午可有事了。于是与友人打过招呼,撑着雨伞独自冲进细密的雨中顺着向前延伸的小道直奔古刹。雨中的小道一路高低不平水滩众多,鞋邦溅上了满满的泥浆,那路虽说泥泞但离国清寺真的很近。穿过一段古木林子拐上跨在溪上的石板小桥,就见到古刹山门外那橙红色带有月洞门的院墙了。这让还在阴霾的雨中撑着雨伞奔走的我心中一阵敝亮。</h1><h1> 终于见到古刹的山门了,这个山门是我见过寺庙中最古朴简陋的一座了,它垮在路中央,没有高大的身躯,没有用上等的石料,只是一座砖砌的门庭,上面三角的造型显得有些穷窘,山门上面的匾内写着四个字已经模糊不清,只看清后面的“胜景”两字,我估摸着大概会是“五峰胜景”吧,但又无法确认。山门的一边是沿着山溪的,那溪中的潺潺流水已经默默陪伴了山门一千四百多个岁月。山门的路边还有无数棵古木大树,人说那树径三人合抱,我觉得像我这等一米七的个子就是四人也不一定能合围。古木至今至少八百余年的历史,它们一同见证了千年古刹的世事沧桑。大树之名大概是叫作枫杨吧,我也不太确切,找遍了树旁也没见到铭牌。站在树下感受不到细细密密的梅雨,但从树冠叶子上滴下的水滴都很大。我想像着要是再过半月季节进入伏里,那巨木树冠遮天避日,这会儿树下一定是个游人纳凉避暑的好去处,坐在树下听着淙淙溪流的哗哗声,喝口饮料凑点零食那不知让人会有多少惬意。</h1><h1> 巨树对面的路边有一道长长的橙红色院墙,墙后那条上山的小道直通到筑在山半腰的隋塔。江南自古气候温润潮湿,一般建筑的历史都难以长久,在江南留在世上的连元朝的古建都极少见,要见到一千四百多年的隋代建筑实属不易。于是我顺着山间小道拾级而上去寻找那里的隋塔。山道深深空无一人,山林间只听到雨打树叶的嗒嗒声和树梢在山风中摇曳的沙沙声。十来分钟终于来至隋塔前,一路无人却在塔基背后偶遇一对相拥在雨伞下的年青情侣,任由古塔见证他俩间的爱情。</h1><h1> 眼前的砖塔建于隋代(公元598年),是国庆寺隋寺隋梅隋塔的“三隋”之一。据传古塔是隋文帝扬广为国清寺天台宗祖师而建,千百年来风风雨雨的屹立在这山峦上。古塔高59米,六面型制,无檐,共九级,但六角型的塔基直径只有十来米,昂头见那塔身显得瘦瘦高高的特别细长。塔身四周砖壁上雕有佛像,栩栩如生极为精致。据传这每一块塔砖上都刻有工匠的名字,以便官方对建塔质量的监督和追责,这大概也算是我国最早的实名制了吧。目前,隋塔塔身的砖块己分化缺损了很多,好比家乡宁波鼓楼前的唐代咸通塔一样分化严重。自己在塔前转了一圈,那塔是既没有门又没有窗无法进入。塔基上嵌着一块石碑,上面的石刻文字经过岁月的分化而模糊。我想这石刻碑记一定记载了建塔的缘故和过程。撑着伞站在碑前十来分钟试图解读一些内容,可惜直至离开我未能读出完整的一字半句。</h1><h1> 参观完隋塔我匆匆下山直奔国清寺而去,古刹就在眼前。国清寺是我国著名古刹之一,南宋时就被列为“江南十刹之一”,系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一九八三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寺院。</h1><h1> 国清寺是建在一条溪水畔的,进寺先得过了古刹照壁前那座卵石搭建的石拱桥。桥的前面路边有一块与院墙连在一起的照壁。每个寺院都有这种照壁觉得並不稀罕,一般上面都写有“南無观世音菩萨”,因普渡众生乃是佛教的核心内容呀。但这块照壁却与众不同,上面写着“教观总持”四个大字,或许其是告知前来学佛的僧侣和朝拜进香的居士香客这里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该宗的佛门教观全出於此。短短四字气宇不凡。</h1><h1> 据说八十年代初期,有日本天台宗僧人前来国庆寺朝觐,有关外事部门通知方丈出於礼义要求僧众出门迎接一下日本僧人。但让方丈一句话顶了回去,“我们是祖庭,哪有祖宗迎接子孙的道理,叫他们自己上来才是正道”,联系人胆颤心惊地将原话告知日本僧人,结果那些日本僧侣横是三步一跪拜五步一磕头的从山外一直拜到国庆寺觐见。这是一种尊严,说来真让人解气。</h1><h1> 这连日的梅雨,使得古刹门前的石桥上显的有点湿滑,桥下溪水轰鸣。过了石桥的照壁上题有“隋代古刹”几个苍劲大字,我见大凡到此的游人都要以此为背景拍摄照片留作到此一游的纪念。石桥左侧溪边的古树下立着一块厚实的青石古碑看来历史久远,上刻“一行到此向西流”。我觉得这古人所题之句一定是关于这溪水的,为弄清此句之意於是我临时起意缘溪而上,行走百余米之后在天台宾馆面前看到那条原先本由北向南的山溪突然有了个急转弯,转向九十度向西奔去,至此终于明白了碑中所述之意。</h1><h1> 国清寺的大门就在隋代古刹照壁的转角处,这门很小很窄大约只有三米多宽,显得有点另类小架子气,与宁波天童寺这类同等级的寺院相比这大门逊色不少。国庆寺是沒有门票的,许多年前在旅游部门的要求下也曾收过五元一张门票,但最后硬是被寺院取消了,不象浸润在铜臭中的河南少林寺、杭州灵隐寺那样依旧是“进香礼佛,无钱莫入”。进了寺门转弯,在过道上便看到一座单拱门两边各有一个圆型石窗的单檐歇山式建筑,我想大概这才是国清寺真正的大门吧。门前那两只汉白玉大狮子据说是清代雍正朝从紫金城里搬来的,它们原本是镇守皇城的,现在却守在寺院里,可见国庆寺原本就是皇家寺院。石狮子背上覆盖着厚厚的青苔足以表明此物身上的历史沉淀。那拱门上方的“国清寺”三个大字据说是由大清雍正皇帝御笔亲赐所题。进拱门两边各有两尊菩萨,应该就是四大金刚吧,原来这只是国庆寺的天王殿。</h1><h1> 出了此殿的左右两侧就是钟鼓楼和藏经阁了,从这里开始以后的佛殿都是倚山而筑,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建筑拾级而上越建越高。雨越来越大,打伞己经无法遮避雨水的侵湿,裤子己是湿到了膝盖。在雨中从雨花殿看上面的大雄宝殿己是模糊不清,我似乎不敢再出雨花殿屋檐向外游走。但虔诚的香客居士仍在大雨中的香炉边烧香磕头,再大的雨也好像与其无关,雨水倾刻湿透了她们的衣衫。我不懂佛也不信佛,所以我不知香客迎雨而磕拜的勇气来自那里,也无法理解一心向佛的虔诚心态其动力来自何处。或许这里有一种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那句“信则灵不信则无”的说法诱导着香客,所以只有信者才会参生这种对佛的虔诚。</h1> <p class="ql-block">  我继续着行程往上走,筑在上面的佛殿只有通过两边的甬道才能顺着石阶登上去。国清寺里最高的佛殿算是观音殿和药师殿了,上面虽然还有殿阁但都掛有游客止步的禁示牌子。由观音殿从上往下看,寺院的佛殿在古树枝桠的遮掩间层层叠叠,我无法想像古代工匠在没有现代工具的前提下是如何建造这等大规模建筑的,毕竞这是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事情,可想这工程在当时是何等的艰巨。</p><p class="ql-block"> 这寺院建筑其实何止于这些,除了寺院中轴的佛殿其左侧还有伽蓝殿、三圣殿,五百罗汉堂等佛殿,这里或许是天台宗祖庭的缘故,总有些许与其它寺院不同的地方,不说别的,就看看这罗汉堂和伽蓝殿吧。先说这罗汉堂,所有寺院供奉的罗汉是五百尊,如苏州西园的五百汉罗汉堂。但在这里罗汉却有五百零一尊,这多出来的一尊是个天台当地人,俗名叫李修缘,这个名字大家都不太熟悉,但说是“济公和尚”就人人皆知了。济公是在天台国庆寺受戒,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在虎跑寺圆寂,其一生充滿了传奇。这罗汉堂中五百零一尊真人般大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全用金丝楠木雕刻造像,是国庆寺难得的传世一宝,观后真会让人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从罗汉殿出来左边的侧门旁便是伽蓝殿。这个伽蓝殿里供奉的伽蓝菩萨不是其它寺院那样都是红脸的武圣关公,这里供奉的则是一个叫做王乔的当方土地神,一个土地公公,一个普通的僧人,因为他在国庆寺还未造之时早已在这山里结庐修行,故其圆寂后国庆寺首任方丈就把他当作当方土地供奉在伽蓝殿。这个现象在全国寺院中只是独此一家。</p><p class="ql-block"> 国清寺中还有一宝,那就是大雄宝殿右侧梅园里的隋梅了,这棵栽于公元六百年隋朝的梅树至今己是1400多年,每年二月梅花盛开暗香滿庭。隋梅旁筑有一亭,历任方丈高僧都会在此悟禅论经,于是乎这边上的隋梅也有了佛禅仙气。历史上它也曾有过枯木逢春的历程。隋梅据传是国清寺五祖僧在此亲栽。此梅名声颇大,无数到此的历代名人为隋梅题诗,新中国文人中要算邓拓《题梅》最为传神,“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脂粉绿颜色,最忆天台相见时”。目前梅树仍然枝盛叶茂,年年寒冬梅香朴鼻,初春果硕累累,这真是一种奇迹,此现象仰或是意含国泰民安,国运昌盛吧。</p><p class="ql-block"> 雨天的夜似乎是来的早一点,也暗的快了点。当我正在寺院的最高点游兴正浓之时,一声醇厚的“关门啰”的声音由石阶下方传来。扭头往下一看只见长廊那里站着一个穿红衣的僧人,手中拿着一把叠起的折扇招呼着游人。寺院里有着穿各种颜色僧衣的僧人,那僧衣分成红色褐色和灰色等几种颜色,我不知道那些颜色的僧衣在佛门中代表的是什么等级,那种才适合是方丈是高级僧侣还是底等的僧人穿着。眼前反正那一定是寺院里的僧人。在寺院总得服从僧人的意见。一看时间也已近五点,心有不甘的我只能从观音殿经由大殿右侧沿着梅园的台阶一路下奔至寺门,顿时我觉得自己的头发己经全湿了,脸上流动着什么,大概是汗水夹着雨水混合在一起在自己脸额向下流着,脊背上感到了凉意。出了寺门站在古刹前的石桥上那一声声“关门啰”的催叫声还在寺院佛殿空旷的山谷间回荡着。我轻声地呢喃“好多地方我还没细看呢,如书圣王曦之的石刻书法真迹等,我还会来的,待到明天,或许是明年一定还会和朋友们一起再来寻访这座充满历史人文底蕴的隋代古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台山的白天虽然整天淅淅沥沥的下着梅雨,但前往国清寺的香客和游人却依旧络绎不断。随着古刹暮鼓声的远去香客走了,游人走了,除了山涧的溪流声,佛门又恢复原有的清静了。夜幕渐渐降临到了这个山寺边的小村。夜饭后本来就静谧无限的后山村则显的更加寂静。山村的小路少有路灯,朝窗外一眼望去除了近近远远农舍的窗口透出一丝忽明忽暗的微弱灯光,周边全是一片漆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村夜渐深,屋内人未静。夜饭后住在民宿中的朋友有了各自的归属,有了疲倦感的先回房间去洗涮休息看电视;酒兴未酣的便聚在一起呷一口香茗闲聊起了儿孙天伦、养生之道以及老来人生,甚至还聊到智能手机的功能和使用;要搓麻将的肯定不会错过用这个漫长黑夜来好好搓上两圈。那一夜不知为什么我一直觉得不困没有睡意,惑许是睡眠环境的改变,或许是因为窗外的雨声和溪流的响声,也可能是那楼外水田里渐息渐鸣的蛙声让我想起年青时在兵团里的生活,眯眯糊糊似睡非睡,或许生活就是这样失眠也属正常。听着床侧老友时有时无的鼻息声直到窗外微微发亮,随着清凉的晨风从远处传来古刹隐约的晨钟声,天渐亮了。起床拉开窗帘才知原来是昨夜窗子未关,所关的只是窗帘而己,因故夜间嘈声杂起。喔,真是一夜无眠,多想再美美的睡上一觉,但无奈今天还得开始新的旅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己亥六月十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写於天台山</span></p> <h1>民宿餐厅窗外那块国清寺的水田。</h1> <h1>从民宿前的小道去国清寺必经的石板小桥。</h1> <h1>从石板桥上一眼见到的国清寺山门外院墙。</h1> <h1>国清寺简陋古朴的山门。</h1> <h1>围墙边小门内的山径直通山峦上的隋塔。</h1> <h1>远望山峦上的隋塔又高又细,59米高度可比城里20层的高楼。</h1> <h1>近在咫尺拍攝的历经13OO多年风雨岁月的隋塔。</h1> <h1>另有新意的桥前照壁。</h1> <h1>将山水古木溪流溶于一体的隋代古刹。</h1> <h1>寺门边的国清寺照壁。</h1> <h1>隐若在照壁侧面小小的寺门。</h1> <h1>寺院大门上的匾额。</h1> <h1>进入寺门后的甬道。</h1> <h1>回睸一望,那甬道在蓊郁参天古木的簇拥下显得特别古朴苍翠。</h1> <h1>其实这座建筑才算是国清寺的大门。</h1> <h1><b> 天台山之 •</b></h1><h1><b> 《雨中访古刹》</b></h1><h1><b> 隋代古刹天台中</b></h1><h1><b> 山门照壁寺墙红</b></h1><h1><b> 佛殿次递倚山筑</b></h1><h1><b> 雨中香炉烟漫空</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宝殿槛外听经诵</b></h1><h1><b> 香客虔诚磕头重</b></h1><h1><b> 古树梢头无月影</b></h1><h1><b> 寺门闭时清灯红</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刹外山巅隋塔耸</b></h1><h1><b> 石拱桥下溪流宏</b></h1><h1><b> 滩石难挡淙淙水</b></h1><h1><b> 一泻千里奔江东</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20px;"> 夜卧农舍溪水隆</b></h1><h1><b> 床侧老友鼻息浓</b></h1><h1><b> 楼外水田蛙声渐</b></h1><h1><b> 山风隐隐送晨钟</b></h1><h1><b> 己亥六月小暑</b></h1><h1><b> 於天台国庆寺</b></h1> <h1>寺内放生寺前的照壁。</h1> <h1>国清寺永续不熄的佛门香火。</h1> <h1>宁静修心纳凉的僧侣。</h1> <h1>出了甬道小门转弯就是五百罗汉殿了。</h1> <h1>佛殿前摆放着专为国清寺定制的硕大青铜三脚香炉。</h1> <h1>幽深的佛门玄妙无比。</h1> <h1>位于寺院顶端的观音殿。</h1> <h1>溪桥前的石狮与佛灯。</h1> <h1>位于古朴高台上的大雄宝殿。</h1> <h1>梅雨中的雨花殿。</h1> <h1>躲在客堂屋檐下避雨的僧人。</h1> <h1>依山而筑层层叠叠的佛殿。</h1> <h1>山壁间“说妙法藏”的石刻道不尽佛门的无限奥妙。</h1> <h1>山巅禅院深,柴扉通幽真。若想得真谛,待人心先诚。此处己经不予游客通行。</h1> <h1>从隋塔小径出来的寺门。</h1> <h1>雨花殿前的香炉。</h1> <h1>风雨中大雄宝殿的全景</h1> <h1>大雄室殿的侧面,写着佛字的门帘遮风挡雨只为让佛前的香烛油灯永续不熄。</h1> <h1>葱绿的爬山虎掛滿了药师殿的基台。</h1> <h1>药师殿旁古木参天。</h1> <h1>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上面的佛殿便是观音殿了。</h1> <h1>佛殿旁的古井似有出典故事,只是没功夫去问问守在佛殿中的僧人。</h1> <h1>柴门不锁菩提心,普度众生救世民。</h1> <h1>观音殿前的古木佛灯及盛开的荷花。</h1> <h1>从檐廊走可直通观音殿侧门。</h1> <h1>慈祥端庄的观音殿。</h1> <h1>隋井……莫道此处水井异,凿山造井千年奇。</h1> <h1>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石刻题记。</h1> <h1>不妄言,不杀生,寺院总是不缺这种放生池。</h1> <h1>寺门前西去的溪流。</h1> <h1>罗汉殿真人般大小楠木雕像五百罗汉是国庆寺的三宝之一。</h1><p class="ql-block"><br></p> <h1>这真是一座隐在山峦间的寺院。</h1> <h1>伽蓝殿前的山林自然景观。</h1> <h1>  庄重的佛殿,虔诚的香客。</h1> <h1>  </h1><h1> 云山叠叠连天碧</h1><h1> 路僻林深无客游</h1><h1> 远望孤蟾明皎皎</h1><h1> 近闻群鸟语啾啾</h1><p><br></p><h1> 老夫独坐棲青嶂</h1><h1> 少室闲居任白头</h1><h1> 可叹往年与今日</h1><h1> 无心还似水东流</h1><h1> 镌刻在石碑上的这首唐代僧人寒山写的天台山诗精确地描述了当时国清寺周边的风貌和自己的人生感叹。这位寒山应该就是“和合两仙”寒山拾得二人中曾在此寺院修禅的唐代名僧寒山了。</h1><p><br></p> <h1>古木掩衬下高高翘起的佛殿檐角。</h1> <h1>雨花殿前的连亭香炉。</h1> <h1>大雄宝殿右侧的梅园,栽有建寺初期的梅树,距今14OO多年。</h1> <h1>墙边这棵隋梅至今枝盛叶茂,年年岁岁的寒冬梅香漫院。</h1> <h1>山林古木衬映下的重檐佛殿。</h1> <h1>曲径通幽处。这卵石小径弯弯绕绕的通往山坡上的隋塔。</h1> <h1>莲花是观音菩萨的坐台,观音殿前的荷花己结了莲蓬。</h1> <h1>药师殿旁的锡杖古井。据传建寺初期山间无水,僧侣在此凿井取水,井己极深但被山石阻碍,于是告之方丈,方丈前来用锡权在井底山岩上敲了三下,顿时便山泉涌现,故取名锡权井。</h1> <h1>山中有佛殿,道场众生连。</h1> <h1>一草一木皆俱佛性,</h1><h1>一卷一经总感僧灵。</h1> <h1>幽深的佛殿甬道。</h1> <h1>筑在基台上的大雄宝殿。</h1> <h1>梅雨中屋檐下的雨水让在此躲雨我想到了一副联子,“水滴佛殿屋檐,东一点西一点,点点愁绪。蛙呜溪畔水田,重一声轻一声,声声入韵”。</h1> <h1>国清寺各佛殿前共有十四处供奉的香炉。</h1> <h1>大雄宝殿的全貌。</h1> <h1>寺院的客堂。</h1> <h1>国清寺周边的山林溪流。</h1> <h1>溪滩中的山石难挡西逝的溪水。</h1> <h1>寺院的钟鼓楼。</h1> <h1>山门前著名的七宝佛塔。</h1> <h1>走过这些台阶就离隋塔不到三十米了。</h1> <h1>在去隋塔途中见到此碑,只是没时间去细读这块古碑,看这石碑的规制应该是皇帝勒赐的御碑。</h1> <h1>去隋塔用卵石铺就的山径小道。</h1> <h1>从远处看到耸立在山间的古塔。</h1> <h1>返回民舍时路过的国清寺山门里侧。</h1> <h1>書有“双溪汇澜”寺院围墙。</h1><h3></h3> <h1>寺前石桥旁大树下的古碑刻有“一行到此向西流”之句引人入胜。</h1> <h1>寺门前不知建于何时的卵石拱桥。</h1> <h1>深林山溪。</h1> <h3>透着柔和光线的佛殿窗棂。</h3> <h1>天台国清寺景区大门。</h1> <h1>寺院照壁。</h1> <h1>梅雨中成群结队进山拜佛的香客。</h1> <h1>波形起伏的院墙。</h1> <h1>山门溪水边的参天古木。</h1> <h1>从民宿三楼窗户里拍攝的古塔。</h1> <h3>静静的山道。</h3> <h1>溪水淙淙。</h1> <h1>山门前的“七佛塔”与天童寺的佛塔相仿,有得一拼。</h1> <h1>一路古木大树。</h1> <h1>流泾至此潺潺溪水已汇成了小河。</h1> <h1>溪滩难挡西去的流水</h1> <h1>林深路依旧,下问去何处。</h1> <h1>山溪中的捕渔人。</h1> <h1>要离开了,总该请人帮忙留下仅有的一张照片作为纪念。</h1><h3> </h3><h1> END</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