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探秘记实(二)

悠游客

<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埃塞俄比亚,非洲的文明古国,有原汁原味的原始部落,也有活火山、七彩硫磺泉等奇特的自然地貌,以及古老、传统的运盐驼队。</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神奇的国度,是旅游爱好者的向往之地。我们上海的一群热衷于东非游的朋友,专门为此进行了半年多筹划。</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过辽宁朝阳悦途旅行社与埃塞当地旅行社(Senait Ethiopia Tour)反复沟通,上海领队王先生与埃塞当地导游宋先生直接参与,并得到中旅体育旅行社上海分公司曾曾小姐大力协助,策划确定了整个行程安排。2018年2月23日至3月12日,我们顺利实现了埃塞之旅。</h3><h3><br></h3><h3>(说明:以下介绍,均为文字在上,图片在下。)</h3> <h3>  第二篇章 自然景观</h3><h3><br></h3><h3> 一、厄塔阿雷(Erta Ale)火山</h3><h3><br></h3><h3> 埃塞探秘,最震撼的,就是厄塔阿雷(Erta Ale)火山之行。</h3><h3> 这段行程,路途艰辛,刻骨铭心。</h3><h3> 尽管如此,依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行者。</h3><h3><br></h3><h3> 这是从火山脚下的营地遙望冒着浓烟的厄塔阿雷火山。</h3> <h3>  据介绍,世界上,只有6个长期存在的熔岩湖。其中,埃塞俄比亚的厄塔阿雷火山,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的熔岩湖。</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为了一睹厄塔阿雷火山的尊面目,经过了长途跋涉。</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越野车离开大路,向火山脚下营地行进的2个多小时路程,相当艰难。先是一个小时的沙地,尘土飞扬。最后一个多小时,车子在凝固熔岩上颠簸前行,骨头几乎散架。</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 这是在沙地上的留影。</h3> <h3>  越野车都停在火山脚下的营地。游客在此用晚餐,做登山准备。</h3> <h3>  远方冒烟处,就是目的地——熔岩湖。</h3> <h3>营地入口处,有个迎客偶像。</h3> <h3>  从营地前往火山口,要走4个小时。</h3><h3> 这一队游客已做好徒步上山的准备。出发前合影留念。</h3> <h3>  我们这支队伍,每人骑了一头骆驼,于19:30动身,向山顶行进。漆黑的夜晚,看不清路况。向导告诉我们,骆驼见光后会受惊,所以,手电筒等照明工具都不能用。大家骑在骆驼背上,任由骆驼磕磕碰碰,搖搖晃晃地向上攀登。到达山顶营地,已是23:30。</h3><h3>&nbsp;&nbsp;&nbsp;&nbsp; 从山顶营地到熔岩湖边,还有一二百米要走。这一段路面,全是新喷起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火山岩石。大大小小、层层叠叠、交叉漏空,有的石块边沿极其锋利。踩上去,就像在不稳定的原始地壳表层行走。稍不注意,就会陷下去,或被划伤。事先准备好的头灯、手电筒一类照明工具派上了大用场。</h3><h3>&nbsp;&nbsp;&nbsp;&nbsp; 熔岩湖边,腾起一阵阵烟雾。许多游客已在观赏。</h3> <h3>  熔岩湖腾起的烟雾,灼热,又充满了刺鼻的硫磺味道。我们都戴好了口罩。</h3> <h3>  探头向下望去,熔岩湖撩开神秘面纱,展现在眼前,宏伟壮观,人心沸腾。</h3><h3><br></h3><h3><br></h3> <h3>  炽热的火山岩浆翻腾着,永不停歇。滚滚岩浆不时迸发,犹如璀璨烟花绽放,伴随着轰隆隆的声响,恐怖、惊心。激动人心的景象,把旅途艰辛的疲惫,一扫而空。</h3> <h3>  这样的自然景观让人震撼。</h3> <h3>  在山顶营地稍作休息,清晨5点多,就开始下山。回到山脚下营地,已是9点多。</h3><h3>&nbsp;&nbsp;&nbsp;&nbsp; 下山不一会儿,天色渐明。</h3><h3>&nbsp;&nbsp;&nbsp;&nbsp; 昨晚上山,黑漆漆的啥也看不清。此刻,放眼四周,漫山遍野,都是当年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疑固形成的熔岩石。</h3> <h3>  旭日映衬下的驼队。</h3> <h3>  我们的驼队在凝固的熔岩路上慢慢下山。</h3> <h3>  我们的领队 王先生。</h3> <h3>  团友们骑在驼背上,缓缓下山。</h3><h3> 从山顶起步算起,到达山脚下营地,整整花了四个小时。</h3> <h3>  接近山脚下营地时,树木、茅草顽强地从熔岩缝隙里长出来,为大地增添了一抹生机。</h3> <h3>  </h3> <h3>  二、七彩硫磺仙境</h3><div><br></div> 达洛尔地区(Dallol)的达纳基尔凹地(the Danakil depression)。这个凹地,低于海拔116米.<br> 这个凹地气候恶劣,是世界上最残酷的地域。<br> <h3>  由于火山的作用,地表下的地质结构活动频繁,形成了非常奇特的地貌地形。</h3> 在这里,酸液每天不间断地从地表下涌出,形成了一个个色彩斑斓、大大小小的硫磺池。分布着千变万化、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结晶体。<br> <h3>  这片褐色的地域内,有的不断涌出硫磺水,形成结晶体;有的像间歇泉,定时喷出热气;有的地方踩上去,脚底会感觉热乎乎的。</h3> 仔细看看脚下这一片,尽是这样的小“喷嘴”,会不断地喷出水珠和热气。<br> <h3>  我觉得,这里的一切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大自然在这里表现出了极其旺盛的生命力。</h3> 有的地方没有水,很明显,这是已经干枯了的河床,留下了硫磺水都无法腐蚀的岩石,排列成独特的图案。<br> <h3>  这个地区,已靠近埃塞俄比亚的北部边境。为确保游客安全,当局派出了武装人员在景区巡视。</h3> <h3>  有着生命活力的硫磺泉,让人流连忘返。</h3> <h3>  这是离硫磺泉不远处的一个池塘。奇特的是,整个池塘就像煮开的一锅水,不断冒着气泡。</h3> <h3>  据介绍,池塘里并不是普通水,是硫磺水。冒出的泡泡并没有热气。硫磺水的量,每天都在变化着。这表明,池塘底下有着非常频繁的地质活动。</h3> <h3>  这是又一处景观,高高耸起的土堆,类似石林。</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是结晶盐形成的盐山。因为混有土和其他杂质在里面,所以外表看起来像是土堆。</h3> <h3>  </h3> <h3>  三、生命之盐</h3> <h3><font color="#010101">  盐是对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之一,同时盐也有“百味之王”的美称。</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一望无际的达纳基尔盐湖。</font></h3> <h3>  合影留念。</h3> <h3>  2019年4月22日,中央电视台第九套频道开始播出六集人文纪录片《生命之盐》。这是一部历经五年精心打磨的记录片。</h3> <h3>  据《生命之盐》总导演张晓颖介绍,摄制组探访拍摄了十多个国家,其中埃塞俄比亚的达纳基尔凹地被称为地球的“热极”,是人类最难以生存的禁地之一,中国摄制组进入该禁地进行拍摄,此为首次。</h3><h3> 我们此次埃塞之行,专程来到了达纳基尔凹地。这里地处海平面116米以下,有着活火山、硫磺泉等地质地貌,素有地狱之称,是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进入的十大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h3><h3> 然而,正是由于一座活火山的存在,这里遍地都是盐。<br></h3><h3><br></h3> 据说,从古希腊时代起,居住在富饶的埃塞俄比亚高原的提格雷人,便赶着骆驼年复一年地咬紧牙关,走进那片令人生畏的大火炉,去寻找宝贵的盐。<br> 张晓颖导演讲,他们“深入到非洲普通盐工的家庭,也穿越非洲到达尘世秘境探寻盐之晶体,拍到了承载人类与盐之间的命运变迁画面,也拍摄到了超出以往我们对盐的经验、认知和想象的真实场景”。<div><h3>  张晓颖导演提到的“非洲普通盐工”,就是海吉拜拉。我们在Berehale小镇用午餐时,见到了海吉拜拉。</h3><h3> 当地导游宋先生参与接待了《生命之盐》摄制组。他向我们介绍了海吉拜拉。</h3></div> 在《生命之盐》第六集里,用大量篇幅介绍了海吉拜拉。海吉拜拉从小就从父辈那里,学习到了如何到酷热的达纳基尔去获得盐。他家里有十几头骆驼,要在自己退休之前,带着孙子阿米尔到那个地方走一趟。<h3>  这一趟爷孙俩将走上七天七夜。为的就是将一辈辈传承下来的驮盐之路,希望能有下一代继续下去。</h3> <h3>  在达纳基尔盐场,工人先用大锤敲打厚实的干燥盐床,待打出裂痕后再把盐块撬起。</h3> <h3>  再用凿把盐块修整为厚度和大小相同的方块。</h3> <h3>  最后把盐块叠起,绑在驼背两侧,等候运往集市交易。</h3> <h3>  盐场堆满了整理好的盐块,一个个驼队等待着装运。</h3> <h3>  早晨,一个个驼队向盐场走去。</h3> <h3>  傍晚,装满了盐块的驼队离开盐场。在那近乎极限的恶劣环境下,开始了运盐之旅。</h3> <h3>  </h3> <h3>  后记——</h3> <h3>  在北部火山地区旅行,是没有宾馆可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要风餐露宿。</h3><h3> 我们的宿营地在一个名叫Hamed Ella的村落附近。这里,摆放着一张张绳网织结的床架,旅行社配上垫子、床单,自己备着被套或睡袋。</h3><h3><br></h3> <h3>  旷野中,空气燥热,野风阵阵。躺在床上,满天繁星映入眼帘。<br></h3><h3> 真是别样感觉。——这样的体验,一生能有几次!</h3><h3><br></h3><h3> 早晨起床后,坐在床上留个影。</h3> <h3>  这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现代文明生活必需。</h3><h3> 世界各地来此旅行的游客,享受同等待遇。</h3> <h3>  收拾好行装,准备开始新的一天行程。</h3> <h3>  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进入这片环境恶劣、令人胆颤的土地旅行。</h3><h3> 征服自然,挑战自我。真正体验之后,便是永生难忘。</h3> <h3>  谢谢欣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