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font color="#ed2308">201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接着2018中央号文件正式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新轮的美丽乡村建设拉开了序幕。要建设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要先行。规划设计从何处着手,必先要理清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font></h1> <h3></h3><h1> <font color="#ed2308">一、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生活之美为本</font></h1> 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是主体、美丽是目标、建设是手段。美丽乡村的本质就是“三美”,即“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 。“生产美”是引擎,“生态美”是杠杆,“生活美”是画卷。生活美,就是实现城乡等值化,整体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和谐人际关系,主人翁意识充分得到尊重和发挥,村民伴着松涛阵阵,日出而作,随着袅袅炊烟,日落而息,一派繁荣田园景象。如此美好的生活画卷,倘若仅仅靠城市反哺乡村,政策扶持和“输血”,没有经济作为支撑,这样的美丽乡村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仅仅是县花一现。由此可见,建设美丽乡村产业发展仍然是重中之重,因此,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也要牢牢抓住产业,以产业为引擎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运用科学的规划知识,以问题为导向,步步深入推进规划设计。美丽的本质是“三美”。“三美”的本质其实也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即“农业强”、“农村美” 、“农民富”。 抓住美丽的本质也就深刻领会了中央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就把握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要义。<br> <h3></h3><h1><font color="#ed2308">二、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保护修复为基</font></h1> 胡桥村三到九组之间的那段自然小溪是山水胡桥景观精华的本底所在,本身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已经建成了多处人工毛石驳岸,山和水已经被人为隔离,这段自然山坡的存在显得尤为珍贵,怎么能再去人为的惊扰呢?山水相依,没有山的相伴,水怎么“活”呀!由此看来,美丽乡村建设中“拆”和“建”的思想已经根固于不少村民的心中。美丽乡村的建设本质个人认为应该是:保护文本、修复为要、建设为重。基于此,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切忌大拆大建。自然的山水林田湖草是给人类最好的恩赐,传统的文化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我们都要以保护和修复为主,重构文化更要珍惜传统。旧建筑物是历史的记忆,它积淀着厚重的文化,能勾起人们的乡愁。拆了,一段记忆就消失了,乡村的历史就断层了。比如毛泽东主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兴修水利,就象征着团结向上、人定胜天的劳动精神,要拆除就是磨灭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文化。乡村振兴,文化也要振兴,历史构筑物随年代变迁使用功能退出了舞台,但是,文化功能仍要延续,出现安全隐患时,可通过修旧如旧,让历史与现实交融中和谐相处。综合上述本质的认识,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中,要以保护---修复-- -建设理念的是贯串始终,才能推进美丽乡村可持续地发展。<br> <h3></h3><h3></h3><h1><font color="#ed2308">三、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产业发展为根</font></h1> 农业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本体,“农业强”也是我国强盛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乡村产业发展要抓住农业这个根。传统农业以提供种养殖农产品为主,发展到今天,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单一的业态形式和低下的产能完全不能适应和为乡村居民提供美好生活追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产业体系,挖掘农业发展潜力,构建“农业+”的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的循环发展和绿色发展,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要求。乡村的高标准农田可以为现代农业科技园提供基础,发展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实现“农业+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生态服务”,模式:乡村特色农产品走精品化、多元化的路线,实现乡村良好的田园风光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可以通过提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产品、乡村古树名木、历史遗迹、文化遗产、乡风民俗丰富多姿,是“农业+文旅”的重要基础。
胡桥村现有9个自然湾组,人口1601人,人均耕地不足五分,没有工商业基础,农业基础较为薄弱。但是,该村豆丝制作历史悠久,上百人参与豆丝制作、销售,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此外,该村地理位置较为优越,毗邻航空都市区和主城区,武鄂快速通道鄂州东出口位于该村中心,交通较为便捷;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两条溪流穿越其间,构成了静谧、幽远的山水格局;周边点缀着革命遗迹、宗教文化场所和生态农业园、高品质生活小区,挖掘好该村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走一条豆丝加工、销售+旅游的产业模式,带动基础农业种植,挖掘生态优势,构建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化繁荣的绿色乡村。分析胡桥豆丝产业,现状是: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品牌和原产地效应。但是缺乏行业协会领导,品牌的打造和维护力度不足。个人觉得可以:<font color="#ed2308">一是立机构。</font>成立行业协会指导豆丝产业发展;<font color="#ed2308">二是统品牌。</font>积极申报原产地标识,走精品路线;<font color="#ed2308">三是研配方。</font>实现品种多样化;<font color="#ed2308"> 四是强经营。</font>建立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实现抱团发展;,建立电商平台,运用互联网扩大销售。 胡桥豆丝可以在“吃法”上做文章,打造舌尖上的美食,可以让游客参与豆丝生产和制作,实现农耕体验。通过“胡桥豆丝文化节”弘扬品牌,将此项农事活动推向高潮。
综上产业发展愿景,在胡桥村旅游规划中,空间布局上形成以村委会地址所在的九组为中心的旅游接待中心和豆丝文化中心,豆丝文化中心含文化广场(节会场所、村民休闲健身中心、豆丝文化传播中心)、豆丝文化现场体验馆(农舍改造)。与此配套,村口建立“豆丝小镇”景观标识,周边实行环境景观整治。自此,胡桥旅游规划一个“中心”的空间布局形成,豆丝加工+文旅+农旅准形初现。豆丝产业典型特征是具有周期性,生产周期主要集中在九月份至春节,一个“豆丝文化节”不足以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胡桥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还必须梳理和发掘旅游资源,要构建一条全年候、长期旅游链条,才能推进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br><h3></h3> <h3></h3><h3> 上文提到,胡桥村有条发端于白羊山麓的溪流穿村而过,该村九个自然湾有一、二、三、九、四等五个村落沿溪流布局,形成山环水绕、开合有度的景观格局,蕴藏着良好的景观因子,可以发展观农业观光旅游业。二、三、九组之间的百亩良田春季厂种油菜,周边山体发展林果(梨、桃等),高速出口四组田块建花卉盆景园,共同打造春季花海;夏季有豆丝原料所需的精品水稻,形成“稻花香里说丰年,静听哇声心儿闲”的田园美景;秋收时节,将秸秆环保利用,制作稻草人等,构建独具特色的农田景观。据此发展要求,必须进行沿胡桥溪环境整治,硬化、美化沿溪道路,铺设农田栈道,将游客引入农田,加强农业观光体验感。溯溪而上,两条溪流在三组(王渡壳)交汇,这里曾经是一个古老的渡口。新建的王渡壳小广场,既是村民休闲活动中心,也是游客停下来观看水车风情之处,听着破旧的小木船和残垣断壁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一段小故事也许不足以引来游客前往,从三组继续前行,深度挖掘二组和一组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情怀,才是胡桥旅游链继续延长和发展的关键。二组规划中的社会资本进入的生态农业园正在建设之中,一组坐落于白羊山的东麓,三面环山,向西山间步道与麻羊垴云盖寺相连,向东翻越细牛山可到黄山水库和黄田寺,该组30户人家世代居住于此,茂林修竹、流觞曲水、环境清幽,村前天生一口十多亩的大水塘,湾内两口数百年历史的古井,常年清泉不断;该村保留有大量的农耕器具,老年唢呐队、多次获奖的农民书画作品。基此分析,可发展民宿作为一个旅游节点,完善胡桥乡村旅游链。
胡桥美丽乡村建设以豆丝产业为启动端,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辅以生态环境整治、景观改造,打造“一线一心多点”的格局。但是,这仍然是一条单线, 短线,封闭的线路,不足以在旅游人口上快速引流和分流。基于这一问题,势必整合周边资源,将胡桥乡村旅游切入到大的旅游环线之中,才能激发活力,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胡桥、保团、赵寨三个村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从主城区鄂城出发,经过新庙水月村进入赵寨,穿过黄龙水库,登上保团村麻羊垴,沿途风管旖旎,是一条传统的骑行线路,每天有爱好者穿行其间。更重要的是该线路沿线分布有水月寺、仙姑寺、云盖寺,赵寨革命烈士陵园、鄂南抗日革命根据地遗址和千秀谷农业生态园也分布于此。寺庙、革命遗址和黄龙水库、麻羊垴与其他节点共同构成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必可开发的旅游资源,结合胡桥村的豆丝采购、花海观光、农耕体验、民宿居住、登山健身、森林氧吧,共同打造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主城区一新庙水月寺----赵寨仙姑庵、烈士陵园----黄龙水库----千秀谷、云盖寺---- 森林氧吧、 胡桥一组民宿、农耕体验园、百年老井、农民书画馆(二组健身步道、生态农业园)---王渡壳水车风情----九组麻羊垴革命烈士纪念馆----农田栈道观光(花海、稻草人景观----豆丝 文化广场(豆丝制作体验) ___普罗旺斯小镇(旅居)---S7鄂州东入口)。由此分析,规划设计一条连接麻羊垴与胡桥村-一组的旅游道路和二组生态园通往麻羊垴的登山步道是打通胡桥乡村旅游瓶颈,实现旅游突破的必要措施之一。
<br></h3><h3></h3> <h3> 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中,更要注意处处渗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传统文化,打造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乡村景观要保持“乡村”属性,重视乡土材料运用,避免乡村城市化;忌生硬抄袭照搬,让乡村丧失个性。以“一村一品”为特色要求,建设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田园乡村。<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