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凤临阁是大同标识性的酒楼,据说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已有500多年历史。其间,还因“游龙戏凤”和“百花烧麦”两个典故而闻名于世。<br> 据说在明代正德年间(1505-1521),有李家兄妹二人,哥哥叫李龙,妹妹叫凤姐,在大同城内开了一家酒楼,叫“久盛楼”。正德十三年(1518)的一天,那位喜欢微服出游、各处寻欢作乐的武宗皇帝来到久盛楼,见凤姐面貌姣好,便言语相戏,被凤姐严辞正色相拒。皇帝只好露出便服内的赤金蟒服和佩玉,亮明身份。最终使凤姐委身相许,随皇帝回京。不幸途中身染重病,于居庸关去世,临终时还正言规劝皇帝以国事为重。皇帝感其恩,厚葬凤姐于居庸关下,坟丘上白沙白草,现该地还有“白凤冢”遗迹,为北京“关沟十八景”之一。为纪念李凤姐,久盛楼改名为“凤临阁”,成为大同的著名酒楼,后代沿袭不衰,绵延至今。<br> 还是据说,大同代王府最先制作烧麦,这烧麦皮薄如纸,透过面皮可以看到内馅;边口雪白,如同梨花开瓣;成为大同名吃。1900年8月,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因八国联军进京西逃,在大同驻跸四日,命凤临阁制作御膳。凤临阁厨师精心制作了9笼烧麦,分别包以鸡、鸭、鱼、牛、羊、猪等9种馅料,上端制成牡丹、芍药、秋菊等9种花形,馅内浇以相应的9种花果汁,称“百花烧麦”。慈禧吃后颇为赞赏,题字“凤临烧麦”。从此,凤临阁烧麦有了“天下第一笼”的美誉。<br> 这两个传说虚虚实实,一个说色,一个说食,“食色性也”,食色俱全,倒颇具吸引力。(北京“都一处”的烧麦也是山西人创始的,可见烧麦源于山西所传不虚。)<br> 我和老伴本打算在这个名楼小小腐化一顿,来到这个坐落在鼓楼西街、华严寺东侧的凤临阁,只见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在满城众多精美古典建筑中依然突出,毫不逊色。时值正午,门外却不见一人,原来排队等候的人群都在厅堂里安静地坐着,到这地方就餐,先要的就是这份文雅。到柜台领号,被告知前面还有十几桌,大概需要等一个小时。我俩本是游客,自然不会干等,就趁此机会穿过画廊,进入后厅,先行参观一番。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却看到里面有不少人都是专门来店里参观拍照的,店方非但不禁止,反而笑脸相迎,我俩也就放开手脚游走观看。不看则已,一看之下惊讶地发现:这哪里是个食店!分明就是个富丽堂皇的文化博览苑。楼上楼下建筑面积共约6000平米,真正用于进餐的房间并不多,大部分空间都用于展示,建筑、装饰、雕塑、壁画、书法、文玩、摆设……无一不精,无一不美,仿佛进入一个古典艺术世界。服务人员一个个文质彬彬,说话轻软,端菜送饭如同捧笏上朝,我简直被迷住了。再看客人们桌上的吃食,没有什么珍肴大菜,主要还是百花烧麦、浑源凉粉、八宝飯、羊杂汤之类。看网上的点评推荐,也不过是养生葫芦丝(西葫芦)、平城过油肉、糖醋丸子、荷塘小炒及玉米排骨汤等几样。但每一样都装在精美的瓷器中,每一样都摆得高雅尊贵,卓然不群。食材没有器皿值钱,摆盘比烹调更费工夫。这东西哪里是用来吃,简直就是用来看的。后来听说,凤临阁光装修就花了2个亿。天哪,靠这种卖法,卖这种菜肴,再有500年也回不了本儿。世间哪有这样开店做生意的?这就是大同风格,大同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整个中国也如是。<br> 看完了,看美了,也就没必要坐下来吃了。万一入口觉得味道一般,反而破坏了它那美好环境和靓丽形象留给我们的感觉。出门时,我对老伴说,凤临阁,凤临阁,老太太您光临了,来过了,就行了。(老伴名字中带个“凤”字。)<br><br><br><br><br><br></p><p><br></p> 宫殿一般的饭馆凤临阁 门前的这尊铜像应该就是李凤姐了 金影壁 银走廊 最豪华的餐厅内吃着最普通的饭食 最著名的烧麦,号称“天下第一笼” 专门到饭馆来拍照的女孩 饭馆旁边广场上的仕女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