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4、脾胃疾病常用穴—</h3><h3>小孩子的脾胃是比较娇弱的,在季节变换之时,脾胃最容易出现问题,其中以腹泻最为多见。对于腹泻,小儿推拿的效果是很好的,有四个基本用穴,简单的説就是“龟尾七节,摩腹揉脐”,配合其他穴位对于腹泻有很好的效果。其中的摩腹操作,在脾胃疾病时,常常会被选用以调理脏腑气机,同时,摩腹也是日常保健可以给孩子操作的一个手法,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腹这个穴位!</h3><h3>摩法在古代就有应用,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癃》“……两人(手)为靡(摩)……”。在明清时期,小儿推拿渐渐兴起,相关记载则逐渐增多,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肺受风寒咳嗽多,可把肺经久按摩”。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寒腹痛者……按弦搓摩……。”</h3><h3>摩腹是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对于摩腹的补泻,有很多的观点,“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是常见的观点,但是,总结各种教材与书籍中的记载,总结观点如下:</h3><h3>摩腹方向上,还是以“顺摩为补,逆摩为泻”为基准,但是“摩腹”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无论“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凡小儿感觉“轻柔和缓”时都为补,反之,即有“泻”的作用。因此,摩腹时应以手法的轻重来影响补泻。</h3><h3>腹</h3><h3>【位置】</h3><h3>整个腹部。</h3><h3>【操作】</h3><h3>腹部的操作手法很多,包括推、摩、揉、按、拿等,上面为常用的推拿手法。</h3><h3>1、以两拇指从剑突起,分别朝两边推动,边推边从上向下移动,直到平脐为止,称为分推腹阴阳,操作100次。</h3><h3>2、全掌摩腹,摩5分钟。急摩、重摩、逆时针摩刺激量相对较大,属泻;缓摩、轻摩、顺时针摩时刺激量相对较小,属“补”。</h3><h3>3、以全掌,或掌根置于腹部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120~160次。</h3><h3>4、一手食中无名与小指在腹的一侧,拇指在腹的另一侧,拇指和另外四指同时用力,向中部推进,并将腹部提起,谓之拿腹法。操作3~5遍。</h3><h3>【功效】</h3><h3>调理脾胃与大小肠。</h3><h3>【应用】</h3><h3>1、摩、揉、推腹部,力度相对较轻,可健运脾胃,调大小肠,利于消化和吸收,可应用与脾虚所致之腹痛、厌食、泄泻等。</h3><h3>2、拿腹部力度相对较重,长于消导、促排便,多用于各种积滞内停、便秘、腹胀、腹痛等。</h3><h3>3、腹部推拿对全身气血均有调理作用。摩腹、揉腹可用于日常儿童保健。</h3><h3>在小儿推拿中,腹、脐、龟尾、七节骨四穴,临床上常配合应用以治疗腹泻,其程式和套路被人们习惯称为“龟尾七节,摩腹揉脐”,即传统小儿推拿止泻四法。在选穴上,腹、 脐两穴在腹部,属阴;龟尾、七节骨两穴在背部,属阳。前后四穴相配,两阴两阳,从选穴上就遵循阴阳平衡的原则。</h3><h3>腹泻有虚实之分,虚者多正气亏虚,实者多邪气盛,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传统止泻四法虽然只有四个穴位,但其操作却丰富多彩,如龟尾可揉可点可按,脐可摩可揉可捏挤,而摩腹与推七节骨更有顺逆与上下之分。因此,同样是腹泻,如为虚证,此四穴的操作应力度轻柔、时间长、频率缓,顺时针摩腹与上推七节骨;反之若为实证,宜力度重、时间短、频率快,逆时针摩腹与下推七节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