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二)

那顺

<h3>供销社标志图</h3> <p>  上世纪七十年代正是全国开展文化大革命的时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各项工作不能正常运行,所以流通领域也程度不同的受到冲击。商品供应不及时,数量有限、花色品种少,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所以在物资短缺、限量供应的年代,供销社工作在社会上人们羡慕的行业,当个售货员更是年轻人向往的职业。</p><p> 那时候国家实行“工业品优先供应农村,农副土特产品优先供应城市”的计划经济政策,各种商品都要按着经济区范围所属人口比例进行分配调拨。当年的“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的供应数量,供销社比例比城市高,大多数紧俏商品都凭票供应。所以城市的有些人通过各种关系找我们购买自行车等紧缺商品。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走后门”也就是仅此而已。 </p> <h3>七十年代门市部。</h3> <p>  那时候的供销社承担着工业品,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农副土特产品的收购,销售任务,同时为外贸公司、医药公司、食品公司代购代销业务。所以我们在抓主营业务的同时收购活牛活羊、活猪和家禽野兽,经销药品。</p><p> 由于商品紧缺,每到过年过节,我们的工作忙的不可开交,有时候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因为所辖范围之内的群众都集中到我们这里购买所需商品,加上我们人员少(一般都三到五人),从早到晚接待顾客没有一点儿闲时间。下班后脱鞋一看,袜子鞋垫都湿透了。但是想到那么多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心里还是乐滋滋。</p><p> 晚饭后,我们还要加班,把一天的营业额、布票线票、棉花票、粮票和各种供应证整理登记入库。接着还要包装第二天卖的茶叶、糕点、糖类等论斤卖的商品,补充货源、挂年画,一直忙到半夜。有时忙不过来,经理叫来一、两个可靠社员帮忙。</p> <h3>八十年代供销社门市部。</h3> <p>  那时候,我们供销社实行大礼拜休息制度,每月的1日和15日关门休息,25日关板盘点。我们店经理和另一个同事家住在本村,就我一人家在外地。每到休息日的头一天下午三点左右,经理叫我带上半个月的营业款和结算手续送到中心社,顺便休息一天。</p><p> 那时不像现在,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只能步行走七公里多路程,到家已天黑。先到财务室交款、结算手续后才回家。那时候农村很安全,没有偷盗、抢劫、一点儿不担心人身安全。</p> <h3>七十年代我们供销社部分职工合影。</h3> <p> 我们供销社是在解放后的1948年由国家投资、当地农牧民群众自愿入股的基础上成立的集体所有制企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到六十年代末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后来改革的深入到1983年又恢复为集体所有制企业。</p><p> 建社初期,由于条件差,房屋简陋、规模小、只有十几个人。到七十年代我们参加工作时,供销社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心社和各分销店都新盖了门市部、办公室、仓库,更新服务设施,扩大了经营范围,增加了服务项目,拥有四十多名职工、五个门市部、四个分销店、五个代购代销店,承担着两个公社、三十多个自然村的购销任务。</p><p> 在计划经济年代,物资匮乏,农牧民所需的日用工业品和生产资料、农药化肥等离不开供销社的供应。除了日杂用品、小型生产资料、食盐等外,其余商品基本上都凭票供应。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由于商品数量充足,除电视机、冰箱等紧俏商品和统购统销商品外其它商品全部放开;物价也有了适当的放松,有了议价商品。直到九十年代初,才彻底取消了统购统销政策,停止使用粮票、布票等供应凭证。</p><p>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供销社根据上级社的安排部署,全范围开展了多种经营、扶持生产、送货下乡,为农牧民提供优质服务活动,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增加经营项目。八十年代初,供销社又增加了经营粮食购销业务并经销木材水泥、玻璃等建材商品。由于购销业务的逢勃发展,供销社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七十年代末走在了全旗供销系统前列。1977年被评为吉林省供销系统先进单位,受到表彰奖励(1978年7月份之前归吉林省管辖)。</p><p>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我们供销社认真贯彻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积极抓好主营业务,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业务,先后建立了糕点厂、罐头厂、挂面厂、榨油厂、冷饮店、豆腐坊、酱油酿造坊、米面加工厂、养猪场等加工企业,安排职工家属子女三十多人,既解决了子女就业问题,又增加了供销社收入;帮助农牧民引进优良品种的种羊、种猪,推广种植高产经济作物,增加其经济收入。</p><p> 八十年代初开始,供销社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购销业务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被评为旗、盟和自治区供销社系统先进单位,受到商业部、全国供销总社的表彰奖励。1988年,我们供销社老主任马官布同志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的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p><p> </p> <h3>全国劳模——马官布。</h3> <p>  在七十年代一起参加工作的我们四人在供销社领导和老职工的传、帮、带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先后成为主要工作岗位的骨干。哈森同学先后担任了组长、会计员、工会主席、九十年代当了供销社主任;巴木拉校友先后当过分销店经理、采购员、会计员,1984年被调入财政系统,担任了乡财政所所长;图布信同学当过分销店经理、出纳员、管理员等;我也先后从事过售货员、收购员、保管员、会计员等工种,1983年担任了供销社副主任,1987年被调到旗供销联营公司工作。</p><p> 然而在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供销社工作已经不能跟紧时代的发展步伐,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经济效益连年下降,终于到了1997年宣告破产,大批职工一夜之间变成了个体经营者。随着企业的倒闭,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多年奋斗、工作过的供销社,重新寻找新的生活门路。</p><p> 回想起几十年的供销生涯,心潮彭拜、感慨万千,看看如今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和幸福生活,更加期盼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p><p> 再见!曾经辉煌的供销社事业。</p><p> 再见!两次改变我命运的供销社。</p> <h3>1989年,参加供销社社员代表大会人员合影。</h3> <h3>八十年代,供销社办公室部分工作人员合影。</h3> <h3>2009年,老同事们在原供销社门市部前留影。</h3> <h3>老同事们相聚留影。</h3> <p>作者近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