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h3><h3></h3><h3></h3><h5><font color="#ed2308">给孩子展现愉快的精神,这将点燃美丽的脸;<br>抚慰孩子心头的皱褶,这将造就美丽的手;<br>辛勤奔波于孩子的痛苦,这将铸成美丽的双足。<br> </font></h5><h5><font color="#ed2308"> ——题记</font></h5><h3></h3><h3></h3><h3></h3><h3></h3><h3></h3> <h3> 为期整整八天的培训,使我了解到上海学前教育的发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令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使我对幼儿教育及幼儿教师自身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面对这里的幼儿园环境、面对这里的教师、面对这里的培训教授和这里的教育氛围,我无时不刻不在思考,无论是先进的管理风格、教学方法还是丰富的讲座内容、教育细节都触动着我、感染着我。现将我所看、所思、所感、所悟与大家分享。</h3><h3><br></h3> <h1><font color="#1564fa">一、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修养和专业技能哪个更重要?</font></h1> <h3> 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老师从修养、心态、仪表、专业技能等几个方面并结合了自身的教学经验展开了幼儿教师故事的分享。</h3><h3> </h3><h3> </h3> <h3> 在分享中我便思考:作为一个幼儿教师,修养和专业谁更重要?老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孩子们无条件的信任、崇拜自己的老师。可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午餐时间时,老师叮嘱蔬菜有营养,一定不能挑食,可是,老师的餐盘里却总剩下饭菜;教室里,孩子们拖拉小椅子,老师叮嘱小椅子要两手搬,可是,老师却一手拖过椅子……渐渐的,孩子们不相信我们了,因为他们觉得我们的教导连我们自己也做不到,这样,教育的效率可想而知。<br></h3> <h3> 我觉得这可以说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而不是“教师“的专业问题.可是,当一个“人的修养”妨碍了一个“教师的育人”,那么,这已然成为教师的专业问题了。因此,在以后的一日生活中,对于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的孩子们来说,我们潜移默化的身教远胜于我们喋喋不休的言传,我们美好的表现远比我们的训诫有效。我们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们是热衷于模仿教师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br></h3> <h1><font color="#1564fa">二、如何组织一次有效的教研。</font></h1> <h3> 黄丽萍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如何组织一次有效的教研活动,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战演练和现场教研的方式帮我们梳理日常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黄老师说:教研是建立教师们的学习共同体,也就是“共享精神”,教研的灵魂是“研”,是形成同伴间的专业对话。</h3><h3> </h3> <h3> 我的思考: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经验较多的老师,也有新教师,专业能力差异较大;有些老师的参与性不高;过程中有的老师会跑题……遇到这些问题组长是否起到了作用呢?组长是“关键角色”,首先应引导大家围绕主题研讨,让每一位组员都来陈述自己的观点,组长要仔细倾听,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去伪存真。关键时刻要“无事生非”,引发矛盾,互相争论,每个人的思想碰撞,一定会碰出美丽的火花。</h3><h3> 而在教研活动之前的准备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有一份预案,让大家提前思考做好准备。然后最关键的是要聚焦问题,找到一个能持续研究并有教研意义的问题,最后研成结论,回归课堂。</h3><h3> 在以后的教研工作中若遵循这个原则,每一次的教研都会是事半功倍的。</h3> <h1><font color="#1564fa">三、专注评价,让幼儿的成长看的见。</font></h1> <h3> 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安庆幼儿园温园长就指向个性化教育支持的幼儿发展评价研究并结合其幼儿园实例与我们做了分享。她提出:多元主体协同评价产生共同文化,教师协同家长参与评价,共同体验幼儿的成长过程;基于年龄特质,给提供幼儿自我评价的方法,即家长+教师+幼儿都参与评价。<br></h3> <h3> 我的思考: 温园长的分享令我印象很深刻,教师没有形成一个体验儿童成长的评价观,所以我们在评价时一方面忽视家长评价,一方面习惯了自己是专业的“独裁”,不够重视家长、幼儿这两部分在评价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幼儿的自我评价,体现的少之又少。<br></h3><h3> 就像幼儿园里的成长档案和作品夹都是一些评价工具,我们可以让幼儿和家长自选并一起制定作品夹的封面,而不是老师统一打印好、制作好,让家长和孩子都参与进来。在幼儿播报新闻时,也可以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墙面环境是孩子的“第三教师”,墙面上多投放一些自我评价的内容,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人。</h3> <h1><font color="#1564fa">四、如何真正的做到幼小衔接?</font></h1> <h3> 上海市十佳青年教师吴佳瑛老师就我眼中的幼小衔接与我们分享了她的幼小衔接经验。 </h3><h3> </h3><h3> </h3> <h3> 这么重要的一个时期,我们怎么做才能给孩子做好衔接?工作了五个年头,带了三年的大班,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我以前觉得幼小衔接是上了大班才开始的活动,甚至会从大班下学期开始,听了佳佳老师的分享,才觉得自己对幼小衔接认识的多么浅显。<br></h3> <h3> 孩子4岁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开始,幼小衔接就开始了,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交往的习惯,为孩子上小学做准备。
虽然天天讲幼小衔接,可是幼儿教师真的熟悉小学的工作吗?同样,小学老师也是对幼儿园的情况一无所知,这样怎么能成功的衔接呢?所以在上大班时,可以采取三方教研,也就是幼儿教师、家长、小学教师一起教研,比如:针对如何度过课间十分钟等问题,与家长分享教育的经验,彼此增进了解,最大的受益者当然就是家长和幼儿。<br></h3> <h1><font color="#1564fa">五、音乐教学的密码。</font></h1> <h3> 音乐特色、教育教学评比一等奖的宋燕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幼儿园创意性音乐律动的价值和实施。</h3><h3> 宋燕老师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老师,还记得13年在青岛听过她的一节改编的音乐活动《快乐的小鼹鼠》令我非常震撼,当时觉得这个老师表现力太强,音乐一响,她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随着音乐活动起来,完全沉醉在音乐当中,而孩子毋庸置疑的跟着她一起沉醉了。当时我想音乐活动原来还可以这样来组织,非常的开心这次又碰到了燕子老师。</h3><h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所以音乐教育不是音乐技能的训练,而是为了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的感染力,让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快乐地成长。</h3><h3>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不断的在反思自己,日常的音乐活动中,总会出现老师很认真的教唱儿歌,重点让幼儿记住歌词,没有让幼儿动起来,游戏起来,亲身感受节拍和旋律。音乐是行走的声音,是动起来的,最应该让幼儿通过身体来感受和体验,让孩子爱上音乐活动,从而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感。而教师应该充满活力,不断的引导孩子、感染孩子,培养孩子的创造力。<br></h3> <h3> 上海之行内容繁多但是丰富,如同一股清泉注入干涸的渠道,带来生机与活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幼教的道路上,我们不断前行,希望遇见更好的自己。</h3> <h3>上海之行
日日韶光
字字珠玑
我之所见
处处美景
事事可为
重拾并重识最好的自己,追梦的路上脚步不停!<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