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如诗九十年

澧水愚叟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似 水 如 诗 九 十 年</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贺母亲九十大寿侧记 </b></p> <h3>九十高龄的母親</h3> <p><b style="color: rgb(1, 1, 1);">母亲九十大寿之际,应堂姐杜二英倡议,杜氏兄弟姐妹共聚一堂,恭贺老母亲生日。</b></p> <h3>母亲在天安门广场留影</h3> <p><b style="color: rgb(1, 1, 1);">都言女人如花似玉,花以美迷人,玉以润沁心。而我母亲则似水如诗,柔而上善待人,聚而涤荡尘埃;留美德以策子孙,好口碑相传邻里!</b></p> <p>1998年春全家福</p> <p><b style="color: rgb(1, 1, 1);">一九二九年农历六月十四,临澧县楊板罗家冲,正是荷放蝉鸣,山綠水秀的季节,一户财主家诞生了第一个小千金,这就是我的母亲!</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外祖父欣喜若狂,又感觉今年会是风调雨顺之年, 故依辈份"德″,给母親取名一一罗德顺。</b></p><p><b style="color: rgb(1, 1, 1);">.及至童年,母亲是当时方圆几十里第一个上私塾的女孩。从此,《三字经》《女儿经》《曾广贤文》就成了母亲的主修课,而挑花绣朵则成了必修的手艺。 </b></p> <h3>母亲和儿女及所有谪亲侄儿侄女.(拍攝:大孙女杜秋梦)</h3> <p><b style="color: rgb(1, 1, 1);">一九四七年,母亲阴差阳错认识了打长工还识几个字更觉长得帅气的父亲,历千难万阻,最终结为夫妻。</b></p> <h3>母亲与大儿子(本篇制作者64岁)(手机抓拍:大侄儿杜慎荣.68岁)</h3> <p><b style="color: rgb(1, 1, 1);">一九四八年,从小耳闻墨染如何发家的母亲携两百光洋和全部嫁妆,到津市开办自已的"友顺袜厂″。世事难料第二年春“金圆卷″风波,又加世局动荡,袜厂倒闭,全部希望变为一堆废纸。“运去金变铁",一如从天堂堕落地狱。父母从此一无所有。</b></p> <h3>小儿媳在寿宴上给母亲喂饭(手机抓拍:大侄儿杜慎荣)</h3> <p><b style="color: rgb(1, 1, 1);">也就在这一年,母亲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儿子,许是精神因素另加贫困的生活环境,此子不久即夭折。</b></p><p><b style="color: rgb(1, 1, 1);">无奈之下,父母只得回到老家十里坪海棠铺杜家,(澧县澧南公社前进大队)。年底,全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在评阶级成份时,母亲随父也被评为"贫农"。就是这一破产,儿女们免受了后来可怕的成份论的灾难,否则,一顶顶“资本家"狗崽子的帽子会稳稳当当戴在我们头上。</b></p> <h5>母亲和她的儿女</h5> <p><b style="color: rgb(1, 1, 1);">母亲的廚房手艺在当时的杜氏媳妇中是出色的。无论队里谁家有红白喜事,总有母亲忙碌的身影。老一辈亲戚们逢年过节到杜家,最喜到么房(父辈四兄弟,父亲最小)一饱口福。</b></p><p><br></p><p><br></p> <h3>母亲在人民大会堂留影</h3> <p><b style="color: rgb(1, 1, 1);">母亲的女红手艺是出色的。花鸟鱼虫,随手描来栩栩如生,用各色丝线绣在布上活灵活现——花能嗅出香味,鸟能拈出羽毛。及至六十年代未大女儿出嫁,花板床上的一对喜鹊也是木匠按母亲所描雕刻出耒的。</b></p> <h3>母亲和大孙女杜秋梦</h3> <p><b style="color: rgb(1, 1, 1);">"学针线,莫懒身,穿衣服,旧如新"。《女儿经》的警句,母亲躬身亲行。儿女多,加之社会制度的束缚,母亲把大孩子穿的衣服剪去破烂,重新缝补留给小孩子(翻新)。一家大小的春鞋,冬鞋,都出自母亲之手。最幸福莫过于我们在大年初一的早上,穿一双由母亲熬夜制作的新鞋去伯伯家拜年。</b></p><p><br></p><p><br></p><p><br></p> <h3>母亲和小孙女杜梦婷</h3> <p><b style="color: rgb(1, 1, 1);">母亲除了聪明的头脑和一手绝色女红手艺,对农活一无所知,这在大集体农业的年代,最不招人待见,不知遭受多少人的白眼。只得帮生产队放牛。就是在这种情景下,母亲陆续生下了两男三女,在一个全国人民都吃不饱的年代,养活这一大家子人,父母经受的艰辛可想而知。</b></p> <h3>母亲和孙子辈</h3> <p><b style="color: rgb(1, 1, 1);">在上世纪三年自然灾难时,母亲偷偷每天零点起床到二十多里外的道河大岩收购鲜魚,然后挑到楊板桥集镇出售,以每斤赚两分钱的差价赢利买米养活一家,天亮前回到家,神不知鬼不觉。这种经营理念贯穿母亲一生。及至到刚改革开放,母亲把它的"罗婆五香″,畅销澧水两岸。就这样,在八十六岁高龄中风臥床时,她手中仍有余额六万多元,这于多少农村老婆婆简直就是天方夜谭。</b></p> <h5>杜氏四兄弟(前两位侄儿)</h5> <p><b style="color: rgb(1, 1, 1);">“人之初,性本善″是母亲一生的座佑铭。她把《三字经》和《曾广贤文》的内容常期灌输给儿女,也成了她为人一生的主旨。“一生做善事,不必问前程″。对罗氏两个父母早亡的堂弟,她视为一胞之亲,一生相爱相助;对杜氏所有侄儿侄女,她倾其所能,能帮则帮,能借则借。“文革″初期,造反派到处抓侄女杜二英(共产党员,公社妇女主任),母亲则将其藏于家中,给于生活,宽慰心灵。</b></p> <h5>1998年父母和二女杜慎福 大孙女杜秋梦</h5> <p><b style="color: rgb(1, 1, 1);">那年头女儿出嫁,在随嫁物品中,必有一双新娘子给未来公公婆婆所做的新鞋,一是为讨赏钱,二是为考量新娘子针线手艺。而在我们队里,有新娘子出嫁,真正最后“上鞋"(把鞋帮和鞋底连在一起,是手工鞋制作最后一道且技术最高的过程)的则是我母亲。</b></p> <h5>母亲和大女儿 母亲中风后,生活起居均由大女儿负责。</h5> <p><b style="color: rgb(1, 1, 1);">“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许是母亲真有点大家闺秀的风范,母亲一生山塌于前不慌,水淹其后不忙,宽宏大度,普通女人无所能及。一九六四年四清运动,父亲当时任生产队会计,有污告者,有落井下石者,(这是时代造成的特殊人性,原谅他们)将父亲定为"四不清贪污分子",并被传唤至公社"坦白"。母亲担心父亲心理承受不了,遂写一宽慰信,劈破竹子藏于其中,命大儿(当时九岁)前往公社交于父亲。父子見面泪如泉涌,托儿告母三字"我没事″。第二年平反昭雪。也就在这一年,母亲生下最后么女,故取名不依"慎″字辈而叫杜解秀,大有解脱,解放带来好运之寓意。</b></p> <h3>大儿媳李德英和满女杜解秀</h3> <h3>寿宴上至亲在一起</h3> <p><b style="color: rgb(1, 1, 1);">母亲是从小跨过学堂门槛的人。她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无论再贫困,她竭尽让儿女们上学,大儿一九七二年高中毕业,虽成绩倘可,然家无后台,一生以泥土为业。恢复高考,她看到了曙光,四处奔走为小儿联系好的中学,终考上大学,使其功成名就。现任职湖南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b></p> <h5>2011年母亲和小儿子在北京鸟巢留影</h5> <p><b style="color: rgb(1, 1, 1);">看飞鸟千里含虫喂雏,母牛哺乳舔子,我们知道这世上最伟大的就是母爱。母亲在,家就在,归途就在。我们祝老母亲长寿,健康!母亲活着,我们永是儿女,是年青人,我们的肩上就有一分责任和担当。</b></p> <h3>本篇制作者和本次寿宴活动组织者杜二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