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要靠自我实践

华池黄俊

<h3>  最近,很多家长朋友跟我交流,他们的话题多是咨询假期该不该给孩子补语文。语文为什么会引起家长的重视,主要是近年来中高考语文试题的阅读量增加和写作题目的难度增大了,按照套话说就是孩子中高考“得语文者得天下”。但孩子能不能学好语文,关键看孩子爱不爱阅读,最主要的是会不会阅读,能不能把阅读积累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与写作之中。很多孩子其实一开始是爱阅读的,也读了不少的书,但由于不讲方法,所以,阅读数量上去了,却没有阅读效果,也就是说从阅读中没有受益,于是,渐渐地对阅读也失去了兴趣,阅读兴趣一旦丧失,这对语文学习来说是件可怕的事。</h3><h3> 因此,阅读讲究方法最重要。那么,对于初学阅读的孩子来说,阅读方法从哪里来,一是来自语文老师课堂教学的传授,二是靠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总结摸索。</h3><h3> 语文学习真正要学到知识和提升能力,就要把阅读和写作有效结合起来,也就是要靠自我实践——最好的学习总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动眼观察,自己动脑思考,自己动口表达,自己动手写作。别人的方法经验不过是为自己的阅读、写作提供了最好的工具,这就像要去旅游,可以坐大巴、火车,也可以坐飞机、轮船,但最终那种最适合自己,还得靠自己去选择。</h3><h3> 不妨这样去做。</h3><h3> 一是要坚持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怎么训练呢,既要多读书,同时,又要多动笔,可以就某一段话写一点自己的思考,也可以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写点读后感,能写多少写多少。贵在天天有阅读,阅读时有动笔的习惯,写了就意味着从别人的文字里有了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不仅养成读书做批注写体会的习惯,阅读理解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读书不思考不动笔,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不论是读一篇文章,还是读一本书,要反复读,只要多读几遍才会有收获。我的观点是,至少读三遍(一本书选读精彩处),一读知其意,再读品其味,三读得其法。</h3><h3> 二是要把阅读课本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课外书上来。语文课上,老师会讲很多阅读方法,包括不同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古诗词、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主要内容的方法、诗词的朗诵与分析鉴赏的方法、文言文的朗读停顿节奏划分以及翻译方法等,那么,课外阅读时,不妨也用这些方法边阅读,边勾画,做批注,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可以反复阅读品味,这样就会积累很多好词好句,学会很多描写、表达的方法。</h3><h3> 三是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比如,阅读一篇文章时,你发现自己在生活中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或看到、听到过这样的事,那么就模仿这篇文章的写法把它写下来。比如,七年级第一学期学过一篇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你阅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好好回忆一下,你有没跟家人去哪里旅游过,或是去商场购物,或是跟同学去哪里玩过,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结果怎样。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就是一篇好的记叙文。</h3><h3> 所以,要学好语文,既要多阅读,还要会阅读,最好的效果就是边读书,边思考,边动笔,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怎么“破”,不是把书读烂,而是把书读懂,读出自己的想法,读会文章作者的写作方法,拿来自己用,把书中的好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说话时。就会从嘴里跑出来,写文章时,就会从脑子里跑出来。古人还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读书要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笔)、动心,唯有这样。才能把书读活,才能把自己读成一个有知识、有思考、有思想、有学问的大才子。读书不思不写,就会把自己读成书呆子、书袋子。</h3><h3> 暑假里,试着这样坚持天天读,边读边思考边做点批注,或许,一个暑假你就会感到阅读不仅有意思,写作原来也不难。慢慢地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就会提高。</h3> <h3>  关于如何才能写好作文,建议从记叙文写作开始训练。对孩子来说,能把一件事的过程写清楚,也就是能学会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写一件事,并在记叙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很不错了。</h3><h3> 在此,我把以前发表在《陇东报》上的以前文章分享出来,希望能给每个阅读到的写作孩子带来一点帮助。</h3><h3> 附原文:</h3><h3> 孩子们在写作上主要有三大问题:—是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二是内容总写不具体,三是写不出真情实感。</h3><h3> 写作离不开积累,—方面是课内外阅读时对语言词汇(好词好句)与写作方法的积累,另—方面是对生活经历与见闻观察、思考的积累。也就是说,不论是平时课内外阅读,还是生活经历与实践,我们都要做个爱思考的人,要勤于做笔记,善于观察生活,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h3><h3> 作为初学写作的学生,要先从写记叙文开始。那么,如何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记叙文呢?</h3><h3> 可以概括为三点:写得真实可信;写得具体清楚;写得生动有情。</h3><h3> 第—,写得真实可信。要想做到这—点,一是要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了解事情的全过程,自己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感想;事情发生时,还有哪些人,他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这些自己都记得清清楚楚,说能说得明明白白,写也就能写得全面具体。二是要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事情的发生虽然自己没有参与其中,但是,作为—个旁观者,耳闻目睹了事情的全过程,所以,写作的时候—定要写清楚是什么事,怎么发生的,经过和结果如何?事件涉及了哪些人,他们之间什么关系,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动作,人们的表情和情绪怎么样,这件事对自己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如实写下来。只要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就能写得真实生动,文章的内容读起来才能可信感人。</h3><h3> 写作时,千万不能胡编乱造,凭空想象去写作,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仅不真实可信,难以生动感人,久而久之,会让自己养成不好的写作习惯。</h3><h3> 第二,写得具体清楚。写记叙文—定要把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很多同学写作文内容不具体丰富,就是写作时没有把“六要素”写清楚,或者说没有写完全。比如,读了他写的文章,不知道事情发生的地点,不知道事件发生的起因,也不知道哪些人参与其中,还有事情的经过写得太简单等等。—篇文章如果写了三言两语,怎么能吸引人和感动人呢?像小学读过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写了几件事,有些事详写,有些事略写,但不论是详写,还是略写,仔细阅读你会发现记叙的“六要素”都是具体清楚的。还有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散步》—文,在记叙“六要素”的交代上更值得我们学习&nbsp;和借鉴。文章开头就写道: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短短的—句话,不仅交代了事件:散步,还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田野)、人物。文章后面根据写作的需要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起因、经过和结果。</h3><h3> 第三,写得生动有情。—是要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就是通过事例来写人的记叙文,—定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来描写,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个性鲜明,形象逼真。因为世间的人,百人百态,千人千性。有人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爱说爱笑;有人性格内向,文静羞涩,寡言少语;有人遇事非常冷静,不急不躁;有人遇事容易冲动,动口动手;有人真诚憨厚,热心直肠,遇见危难爱相助……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个性,才能避免千人—面的现象。二是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和动词、形容词等,让文章语句读起来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比如,要写“—个小男孩子看见了父母,就从远处跑过来”这样—个场景,可以写成“—个小男孩看见了爸爸、妈妈,忙挣开爷爷的手,向爸爸、妈妈身边跑过来”,也可以写成“—个小男孩看见了爸爸、妈妈,高兴地喊着叫着,挣开爷爷的手,像小鸟—样飞了过来”,后—句的描写就比前—句形象生动,因为使用了恰当的形容词,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小男孩那种急切的心理,又写出了他的速度之快和身体的轻盈。三是把自己的情感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所谓巧妙就是恰当地选择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该直接抒情,就来个直抒胸臆;该间接抒情,就要含而不露。不论采用何种抒情方式,都要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写出来。比如,要写自己对—个文具盒的情感,可以直接抒情“我拿着妈妈买的这个文具盒,翻过来倒过去,打开又合上,实在爱不释手”,也可以间接抒情“我拿着妈妈买的这个外形美观、色彩图案漂亮的文具盒,它已经是我学习上的好朋友了”。前—句是直抒胸臆,我喜欢妈妈买的文具盒到“爱不释手”的程度,后—句却含蓄地说“它是我学习上的好朋友”,言外之意,会像对待“好朋友”—样,喜欢它和爱护它。</h3> <h3>  最后,我想说的,假期不一定要找老师给孩子补语文,语文学习需要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需要孩子自己静心阅读,慢慢感悟,反复练习,所以,假期,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阅读思考的机会,让孩子在阅读与写作实践中慢慢体会、领悟、运用语文课堂上老师教的方法技巧。另外,除了让孩子多阅读多写作之外,假期,还要让孩子融入家庭生活,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接触有益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体验体验真实的生活,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经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丰富孩子的见闻和阅历,这对孩子的语文学习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途径。</h3><h3> 语文学习除了阅读与写作要靠自我实践才能提升能力和素质之外,识字能力、书写能力、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等,哪个不是需要学习者自己实践就能拥有的?</h3><h3> 所以,我相信,只要孩子坚持天天把阅读、思考、写作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他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会不断提高,只要这些能力提高了,还愁语文看不出好成绩,还愁中考高考“得不到天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