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颐和园

说书艺人+郑州+张海

<h1><b><font color="#167efb">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万寿山、昆明湖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font></b></h1><h1><b> </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颐和园占地293公倾,各种形式的宫廷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部分。</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167efb">  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北京颐和园内慈禧的寝宫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乐寿堂前的庭院里,一个雕刻海浪纹的石座上,横卧着一块海青色的大石头,上面刻着乾隆皇帝的手书:青芝岫。这块山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就象立在当院的一架屏风。</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玉澜堂在颐和园昆明湖畔。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是光绪帝的寝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曾幽禁光绪于此。</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宜芸馆始建于乾隆年间,1860年被烧毁,光绪年间重建。《续博物志》:“芸香辟纸鱼蠹,故藏书台称芸台。”芸是一种香草,可以防书中蛀虫,宜芸馆原是藏书之处,所以有这名称。光绪年间这里是隆裕皇后在园中的住处。</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是慈禧60岁生日时所建,专为其看戏所用。</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临昆明湖。清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的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阁仗山雄,山因阁秀,万寿山在远处西山群峰的屏嶂和近处玉泉山的陪衬下,小中见大,气势非凡,苍松翠柏,秀色葱茏。佛香阁面对的昆明湖又恰到好处地把这个画面全部倒映出来,山之葱茏,水之澄碧,天光接引,令人荡气舒怀。中国造园家们所津津乐道的造园手法--借景、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运用和体现。</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佛香阁是北京市颐和园的主体建筑,建筑在万寿山前山高20米的方形台基上,南对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佛香阁高41米,8面3层4重檐,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佛香阁是一座宏伟的塔式宗教建筑,为全颐和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佛香"二字来源于佛教对佛的歌颂。该阁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兴建在20米的石造台基上,八面三层四重檐。高约40米,内有八根铁梨木大柱,直贯顶部,下有20米高的石台基。阁上层榜曰 “式延风教”,中层榜曰“气象昭回”,下层榜曰“云外天香”,阁名 “佛香阁”。内供接引佛,慈禧曾在此烧香礼佛。</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排云殿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其母后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的时候更名为排云殿。“排云”二字取自晋代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排云殿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时期,整个景区占地约8000平方米,以排云殿为中心,由排云门、玉华殿、云锦殿、二宫门、芳辉殿、紫霄殿、排云殿、德辉殿及连通各座殿堂的游廊、配房组成。1860年该建筑群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慈禧重建,现殿内多陈设慈禧庆寿时王公大臣进献的寿礼。</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智慧海是颐和园最高处的一座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苏州街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的风貌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的一条水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1986年重建。是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在颐和园的整体建筑布局中,后山后湖建筑群将西部西藏庙宇和江南临水街市浓缩在一个风景区里,安排在一个建筑轴线上,堪称匠心独运,苏州街在别处也有修建,但在皇家园林中仅此一例。</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颇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丽。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子上。</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长廊故事画 牛郎织女</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长廊故事画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长廊故事画 武二郎景阳岗打虎</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长廊故事画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长廊彩绘属于“苏式彩画”,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上的装饰艺术。长廊彩画题材广泛,山林、花鸟、景物、人物均有入画。而其中最引人入胜的当数人物故事画,一共2000多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1990年,长廊以建筑形式独特、绘画丰富多彩,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颐和园石舫取自海清河晏之意,又名清晏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在园林中建石舫不仅是为证明水是活的、可坐舟,为的正是在“舟自横”中,突出“野渡无人”的境界。</font></b></h1><h1><br></h1> <h1><b><font color="#167efb">  石舫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船体乃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是颐和园内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它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大约2平方公里,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湖面主要向东西面面发展,有计划地把原来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闺在湖中,便成了湖内西堤及三岛。</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它位于北京市西郊颐和园内,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一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 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鼍偃月”,南面书“修蝀凌波”,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颐和园南湖岛呈圆形,岛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云香阁等,均为毁后重建。南湖岛北部是用山石叠成的假山。假山上建有涵虚堂和岚翠间,为岛中的主体建筑。涵虚堂是一座两卷殿,南面有露台,绕以石造雕栏。岛东南处有著名的十七孔桥相连东堤接壤湖岸,它四面环水,环岛用巨石砌成泊岸,并用青白石雕栏围护,视野广阔,八方佳景,一览无余,是昆明湖中最佳的观景游览场所。</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廓如亭做为我国现存最大的亭子 ,坐落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畔,为中国古亭之冠。</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颐和园廓如亭建于乾隆时期,俗称八方亭。占地140余平方米,亭有内外三圈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亭顶采用重檐攒尖的形式,造型舒展而稳重。当年颐和园没有东墙,亭北是烟波浩渺的湖水,亭南是干顷稻田,登亭远眺,一望无际,廓如亭由此得名。</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颐和园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神态生动、栩栩如生的镀金铜牛它昂首安卧于岸边。令游人流连忘返,合影留念。牛的力大无比,勤劳朴实,温顺善良,平和自如的形象使游人陶醉;另一层意思,是镀金铜牛的故事,多少年来,吸引了千千万万游人。</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西堤六桥指的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的六座桥,从北向南依次筑有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在柳桥和练桥之间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有“北国江南”之称。</font></b></h1><h3><br></h3> <h1><b><font color="#167efb">  界湖桥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亭毁于一八六〇年英法联军之劫,因处于内外湖的分界处而得名。</font></b></h1> <h3></h3><h1><b><font color="#167efb">  豳风桥原名桑苎桥,光绪时期为避咸丰帝(奕詝)名讳,改为今名,取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活的作品——《豳风》。以“桑苎”或“豳风”为桥名都是为了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玉带桥位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长堤上,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桥,是当年乾隆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洁白的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雕工精细,形象生动,显示了雕刻工匠们的艺术才能。</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镜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练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上建有四角重檐桥亭,供观景和憩息之用。</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柳桥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取自“柳桥晴有絮”的诗句。</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景明楼位于北京颐和园练桥和柳桥之间,始建于1750年,由主楼和两座配楼组成。</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乾隆皇帝用“景明”二字作楼名,一方面是景明楼具有“柳绿桃红、岸芷汀香”的春和佳景,另一方面是借《岳阳楼记》中的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自己在游娱之中“偷闲略前赏还知愧”,“后了先忧缅前贤”。</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