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松声今昔

梧仓散人

<h1>“厦门大八景”之一的“万寿松声”位于今万寿路南侧的阳台山东麓。大概古时候这一带有不少松树——“松林郁茂”,“松涛谡谡,别有清韵”,因此得名“万寿松声”。据此处石刻《万寿岩记》记载,始于明代永乐13年(公元1415年)依岩建庙。称“万寿岩”,又称“山边岩”、“一片瓦”。几百年来屡毁屡建,为岛内主要的佛寺之一。1932年及其后,弘一大师南来时曾数度驻锡万寿岩,宣讲律学,留下一段佳话。弘一法师还在寺中的山岩上题留下“潮音洞”三字的题刻。</h1><h3></h3><h3></h3> <h1>万寿岩寺今虽不存,但仍留一些遗迹。最为显眼的是一亭子,亭中存有一古钟,据载,寺内确曾存有一钟,“岩有钟,高二尺有奇,径三尺”,据说为北宋开宝6年(973年)时铸,明万历年间移至此寺;但后来又移存南普陀了,现在此钟亭内存于玻璃柜中的铜钟,上有“咸丰”字样,当为咸丰年间(1851~1861年)之物,置于此处不知何故。以亭所在位置和亭子的风格分析,应该是近代新建,或专用作放置、保护古钟的?</h1><h1>  </h1> <h1>万寿岩所存摩崖石刻较多。“无量寿佛”石刻在高数十米的大石块上,此石当在原寺址后。“无量寿佛”四字为楷书直题,每字字幅约1米见方,题款“福建都司郡□贾定立”,左侧落款“(明)正统七年四月□刻”及“康熙四十四年太学生马世杰□月重镌”。是厦门已发现的最早的纪年石刻之一(仅次于云顶岩“天际”石刻)。弥足珍贵。</h1> <h1>此石刻附近的潮音洞侧,巨石前现在有厦门市政府“市重点文物保护”的“俞戚诗壁”立碑。岩石上一大幅石刻保存相当完好,应该是整体一次完成镌刻的;左侧是上文提到的《万寿岩记》,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住持普荫树氏撰文(可推出这片摩崖石刻当是乾隆年间的事了);右侧是三首七言诗:</h1><h1>其一</h1><h1>万仞峰峦耸目前,不须雕巧出天然。</h1><h1>露涵石瓦生春色,炉爇旃檀起瑞烟。</h1><h1>自信明时无隐逸,还疑僻处有神仙。</h1><h1>公余正好谈玄妙,又统三军过海边。</h1><h1>其二</h1><h1>幽岩屹立梵宫前,片石呈奇瓦俨然。</h1><h1>峭壁罅虚寒漏月,博山香爇暖生烟。</h1><h1>高僧煮茗能留客,樵子观棋每遇仙。</h1><h1>说罢禅机登绝顶,恍疑身在五云边。</h1><h1>其三</h1><h1>禅宫俯瞰乱峰前,片瓦重重势俨然。</h1><h1>松落石檐寒带雨,云飞山户晓生烟。</h1><h1>人夸竺国三千界,我爱蓬莱第一仙。</h1><h1>幸喜封疆无事日,楼船同泛海南边。</h1><h1>这几首诗都没有署名题款。现在立碑称“俞戚诗壁”,大概有经过考证了。这一组唱和的七言诗《鹭江志》称“明人诗三首”,传此三首中俞大猷、戚继光各有一首。嘉靖年间俞大猷、戚继光在闽粤沿海平息倭患,曾到过厦门。这诗壁可是研究厦门地方史的重要资料吧。</h1> <h1>诗壁左侧的题刻“万寿松声”,是1919年(民国八年)黄仲训的,原来最为醒目,现在渐没于草木之中了。</h1><h3></h3> <h1>近年有人莫名其妙地将此题刻中“万寿”二字及题款刻在路口巨石上,举目可见,使不识者误以为这就是原有的古摩崖石刻;更奇葩的是还将原石刻中的竖排题款也用右起横排刻于其下,令人哭笑不得。</h1><h3></h3><h3></h3> <h1>今建的墙边的石头上刻有“放生池”字样(在新刻字“开展谈心活动 这个方法很好”两行之间下部),由此看来,当年此处当有一放生池,不过现在几经变迁,已无从考证了。参考旧照片,可知此放生池距主殿也有几十米,足见万寿岩寺当年也是略俱规模的。</h1><h3></h3> <h1>前几年修建停车场时挖出过两根石柱,均已断裂;应是圯废的寺庙立于大殿前的石柱。工艺比较粗糙,大概当年水平就是这样吧;柱上刻有“咸丰壬子年桂月(1852年农历8月)”字样,由此可知万寿岩寺在1852年前后曾重建过。</h1><h3></h3><h3></h3> <h1>“华藏玄门”右侧有巨石一片,其下石窟成室,称“圆通古洞”,这就是有名的“一片瓦”。原供奉观音菩萨,下图老照片中即为此殿,现已不复旧貌了。</h1><h3></h3> <h1>还有一些石隙曾加改造,供奉神佛的,现在犹存。</h1><h3></h3> <h1>由“俞戚诗壁”左侧“华藏玄门”入,石砌高低,没走几步就看见巨石兀然其上,石上有“阳台夕照”四个大字,下面有一幅小字题记:<br>“小椿先生(欧阳桢)此四字书于民国念四年(1935年)病中 旋归道山</h1><h1>己丑(1949年)秋 李槃璜 蓝琛 蔡乌石 罗丹 欧阳璜 镌石 李禧识”<br>可见这幅石刻是1949年才有的,其中记载着厦门文化人的一段往事,令人浮想连翩……</h1><h3></h3> <h1>“阳台夕照”也是厦门八大景之一,历史上此“阳台夕照”的亮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除“阳台夕照”一方石刻,也不知相关遗迹何处可寻。惟此处有条山径,一路石阶通向山头,路上还存有一亭,但再没走多远小路就消失了。揣想可能从前登阳台山揽胜就是由此而上,所以阳台山下,“万寿松声”的紧邻就是“阳台夕照”。只能作如是想。</h1> <p class="ql-block">文中引用的黑白老照片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