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博物馆的奇妙时光

miffy

<h3>我从小到大去过许多博物馆,从籍籍无名的小博物馆到声名远扬的大英博物馆,每次都是走马观花,粗粗扫视文物和介绍,没有收获,亦无留恋。</h3><h3>这次我决心改变这一情况。</h3> <h3>我用的方法是记笔记,虽然这个字真的是我写过最丑的,但是…最重要的是记录的过程吧!经常有路人问我为什么不拍照,我想,拍照只是浮光掠影,也不会回看。只有抄写一遍才有理解知识的过程。</h3><h3>比如看到前面说,西周礼乐制度分鼎制和悬制,如果只是拍照,我根本不会思考它们是什么。但因为笔记,我当时就在悬制边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参观到后面才发现,悬指的是乐悬,是悬挂的乐器的意思。</h3> <h3>曾侯乙墓是曾国一位诸侯的墓。</h3><div><h3>曾国原来被称为随国(汉东之国随为大——齐桓公),位于湖北随州。后面发现很多青铜器上都有“曾”的字样,于是叫曾国。</h3><h3>先参观的是青铜器,对应礼乐制中的鼎制。参观到的很多食器、水器,在此不多赘述。</h3></div><h3></h3> <h3>印象深刻的有铜鉴缶。鉴为水器,尊缶为酒器。在古代,隔夜的酒容易酸胀发臭,于是古人就发明了一种装酒的器具。在鉴与尊和缶之间装上冰,可以使酒清冽。</h3> <h3>然后是乐器,对应礼乐制的悬制。其实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曾侯乙编钟。当站玻璃窗外,看着柔光的灯下的编钟时,你会被那一种历史的大美无言所震惊。</h3><h3>还有一个小科普,是金声玉振这个词语的由来。孟子说:“编钟之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编钟是以青铜(也叫青金)铸成的,编磬是由玉片制成的,因此钟磬的声音,清脆悦耳又恢宏悠扬,金声玉振也用来比喻智慧的观点。</h3><h3><br></h3> <h3>周朝给人的感觉是有很严格的礼乐制度。鼎制中分正鼎和陪鼎,正鼎又与簋相配,官员的墓室中有奇数的正鼎,偶数的簋。天子是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h3><h3>礼乐也是,天子的墓中四面有悬乐,称宫悬,诸侯三面有悬,称轩悬……</h3> <h3>以上写的全部都是手记下来的知识,没有参考互联网,若有不对请多指教。</h3><h3>我今天参观两个小时,够我学到这些,甚至连曾侯乙墓的漆器都没有时间看,而这一个馆仅仅是整个博物馆的九牛一毛。</h3><div><h3>然而我所感受到中华古典文化的壮美,学习到渊博的知识,却是走马观花的欣赏,远远无法达到的。</h3></div><h3></h3> <h3>我看综艺节目的时候,看到有一个人说,他每天都会问自己一句,今天比昨天更博学了吗?如果现在见到他,我很想跟他说一句,来博物馆看看吧。<br></h3><h3>若你走马观花,看到的只是一栋富丽堂皇的建筑;但若细细研究,博物馆真的是一栋取之不尽的宝库,等着你发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