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农历六月文县的乡下比其他几个月都要忙碌,因为花椒红了。整个陇南出产花椒的县区不止文县,但就数文县的花椒最香。究其原因,当归功于自然神奇的造化,山大沟深却地理位置特殊(亚热带北缘山地气候);平地稀缺但雨露充沛。<br></h3><h3> 花椒不仅是调味品,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花椒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花椒能温中止痛,可用于中寒腹痛、寒湿吐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花椒含柠檬烯、月桂烯和爱草脑等挥发油类成分,以及青花椒碱、香草木宁碱、茵芋碱、单叶芸香品碱,脱肠草素等生物碱类成分。具有镇痛、抗菌、抗溃疡、抗血栓、抗腹泻、驱虫、保肝、降压及局部麻醉作用。</h3><h3> 花椒对于文县的农民来说是孩子们的学费,是改善生活条件的主要经济来源。到过文县的人都为此地的自然地貌感到畏惧,“悬崖绝壁几千丈 ,绿萝袅袅不可攀”。在狭长的河道两岸除了排村布镇用去的土地,可供耕种的耕地是少之又少;所以花椒树基本种植在高山上。</h3><h3> 文县各乡镇都有花椒,而让我最初感受到椒农不易是在离县城三十多里路程的石坊乡下柳元村。</h3><h3> 儿时每逢暑假都要在下柳元小住些时日,爱极了它的田园风光 ,也为淳朴勤劳的村民感动。在白水江沿岸能有一块平整宽阔的河坝的村子不多,而柳元正好拥有这样的风水宝地。站在江北岸的国道边向南望,从国道边延伸到村子边是一大片河坝平地,这片河坝一年四季都是绿悠悠的,因这片坝地是村民的衣食父母,精耕细作就可以养活这个千人大村庄。春季有油菜,夏季有水稻,秋天有玉米,冬天则是小麦苗;整个坝地又被分成整齐的小块,有水渠环绕,有竹有树环抱。村子被安置在巍峨挺拔的南山下,从山顶俯瞰柳元像一把展开的扇子,所以柳元人又自称“扇子坝人”。</h3><h3> 坝地种庄稼,山地种椒树,让本不清闲的村民更辛苦。从冬季开始每天上山整理椒树地,松土除草防治病虫害。要想椒树结椒子,这样的前期工作需要持续三年。从山下村庄出发到达最近的山地也要一两个小时,当坡度大于四十五度是不宜开垦的,所以找到坡度适宜山地有时需要翻过山头去另一座山;大部分村民为了节约时间就在山里修间“庵房”住在山里照顾椒树苗。农历四月椒树挂果,最怕突然来的冰雹等自然灾害。熬过春寒躲过春旱避过冰雹,农历六月颗粒饱满的椒粒开始转红,可以采摘了,椒农的心情激动中带着紧张,担心天气不晴又害怕晴天暴雨。只有晴好时摘的椒子颜色才是一级"大红袍",才能卖个好价钱。摘花椒需要好天气但炎阳却叫摘椒人受尽煎熬,椒树上的刺也是防不胜防,摘椒人还很容易犯晕,这是因为长时间在椒树下被椒的麻味熏晕了。往往在这个季节晴天也意味着雷阵雨随时会来,我经历过那惊心动魄的时刻,大家正在忙着摘椒忽然有人看到天边手掌大小的乌云,就要立刻收拾工具,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已摘下来的椒子(椒子浸水就会发白坏掉)并且快速向山下的村庄出发。你可能无法想象,骡马,大人,小孩一起在羊肠小道上飞奔,身后就是追来的夹杂着泥石的山水的场面,只为把摘下来的椒子及时运回家。</h3><h3> 千辛万苦收获来的椒子还要经过主妇们的手加工才能成为食客们的美味。有经验的主妇都知道暴晒是留住花椒自然美味的最好方式。把头天摘回来的椒子铺在房顶上或院子里让烈日暴晒,每过几十分钟用竹棍翻动一下,下午四点左右椒子就干透了,这时主妇们需要趁着热气未消赶紧揉搓,包在椒壳里黑色的椒米子通过揉搓才能和椒壳分离。这倒工序必须手工进行,即使能干的主妇要不到个把小时也会汗流浃背,双手失去知觉。无论是椒树的培育过程还是采摘与加工椒粒的工序,没有一样是轻松活。颗颗椒粒都饱含了椒农不能言尽的艰辛,丰年憨憨的笑容抹去所有倦意。</h3><h3>有一首词作描述的最为贴切:</h3><h3> (一)椒,北岭南坡宜种辽。炎炎夏,满树着霞飘。</h3><h3>(二)椒,最喜中天夏木骄。霞光里,争脸把红描。</h3><h3>(三)椒,通体无私献众肴。千家味,一剂善煎调。</h3><h3>(四)椒,红脸于人麻猛料。何心黑?正气杀虫妖。</h3><h3>(五)椒,长使农家胆气豪。丰收季,朝暮点银钞。</h3><h3>(六)椒,还是阴平定向标。东西纵,此地领风骚。</h3><h3> 黑黑的脸庞,粗糙满了伤痕的双手是椒农的标配,他们也可以不这么辛苦,但谁又明白椒农对故土的热爱,用双手改变贫穷的小小梦想,陪伴着儿女健康成长不必远行的小幸福。</h3><h3><br></h3><h3>注:词引用梁贵平先生的归字瑶.椒(文县花椒)</h3><h3>同样感谢下柳园村干部王利文支书提供的帮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