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桥沟风光(一)

天涯

<h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进深山,难觅美景。2015年1月、5月、10月“山里转”部分驴友先后三次进入回龙梓桥沟(又名纸桥沟)。梓桥沟全长25公里,沟里有黑龙洞、松树塔、响水洞、溶洞、三道峡、灯盏窝、百亩草甸等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沉醉不知归路”。</h3> <h3>2015年1月的一个周末,队友们一大早帽子口罩手套全副武装坐着摩托车奔向梓桥沟,沿路云山雾罩寒风扑面,咬紧牙关坚持走到梓桥沟口,实在是冻的招不住了,用镇安方言讲就是脚冻到狗啃了一样,下车脚是麻木的,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的。无奈只得到沟口第一户人家家里烤火,一边烤火一边询问沟里有那些景致。</h3> <h3>响水洞是我们这次出行的目标,村民介绍的黑龙洞我们也非常向往,据说洞里有泉水,清泉石上流,流在一个坛子一个坛子里,当时理解不了,看到实景就明白了。</h3> <h3>人工取火发明以后,原始人掌握了一种强大的自然力,促进了人类的体制和社会的发展,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冬天里的一盆火真是雪中送炭,“火光温暖了我”,烤了一会儿全身暖融融的。景点也了解得差不多了,还是尽早赶路吧!</h3> <h3>从沟口到响水洞大约18公里,平缓的通村水泥路顺河而上,道路尽头有个平场场,夏季的时候好多人在那里烧烤。河对面就是响水洞,过河上山约50米,走的人多了踩出一条“石头瓦块”崎岖不平的小路。响水洞上头是大老碗口粗的一条石缝,一股清泉喷涌而出,落差较大流速较快致使水流哗啦啦响声较大而得名响水洞,洞穴下面的烂石上布满青苔,并有杂树丛生,我们去的时候是枯水季节,水量不大,响声自然也就小了些。据说是个间歇泉,水大水小周而复始,间隔大约半小时。</h3> <h3>响水洞下面正沟里有个水潭,上午斑驳的阳光撒在水面上,潭水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让人浅喜深爱,赏心悦目。</h3> <h3>响水洞对面山上有一个溶洞,溶洞不大,里面景观也一般般。不过图片上这个驴友有点意思,像极了一只蝙蝠挂在石壁上。😂😂</h3> <h3>从响水洞原路往回返,下边山坡上有个松树塔,我们走了一段路上去,看到并没有什么奇观,便果断的返回大路,一心想抓紧时间去黑龙洞。</h3> <h3>龙洞山坡下有一个院子住着两户人家,是弟兄俩,姓赵,小赵是个朴实热情的小伙子,听说我们要去黑龙洞,主动给我们当向导并带着一把砍刀。从他屋山花边上山,开始有小路,走了一段路后路滑霜浓、小沟里从黑龙洞流出的水结成了冰,大家小心翼翼的前行。再往上就进入密林区,不时得砍倒几根灌木才能行走。</h3> <h3>黑龙洞给人带来的是一份惊喜、一份神奇、一份震撼,很大一汪清泉一眼见底,水下水上全是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坛,或密密麻麻,或散在分布,或大坛套小坛小坛套更小的坛,或大坛内套无数小坛,水从一个坛子或一片坛子流到另一个或一片坛子,有的坛坛深不见底,煞是漂亮,第一次见到这种奇观。我给它命名的是:水滴石穿万点坑。有人说:“再牛逼的肖邦,也弹不出老子的悲伤”。我说再好的摄影师,也还原不了现场的景色。不身临其境,你是不会知道那水那坛到底有多美。我们是当代“毛延寿”,把一片好景拍丑化了。哈哈!</h3> <h3>打开矿灯手电顺龙洞往里走记不清走了多远,有一个三四米高的简易木梯,木梯横档掉了好多,小赵和几位男士修好楼梯,我们爬了上去,里面黑暗没留下照片,因年代久远有什么风景已经记不清了。(驴友们有谁记得请发给我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