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当我们在电视上、微信里看到一个农民合唱团可以唱出如此美妙的和声,作为业余合唱同行的我们,牢牢地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小水井”,并且这歌声把我们拽到了云南昆明,才有了寻找的冲动。</h3> <h3>7月初,墨乐丹女子合唱团在云南抚仙湖集训结束后,带着全体团员们的愿望,我和先生驱车行驶在云贵高原,开始了寻找“小水井”的跋涉颠簸之途。</h3> <h3>驱车行驶在云贵高原的山区里,一路上人烟稀少,道路崎岖,原生态气息朴面而来。</h3> <h3>尽管有导航和路标,寻找的过程仍然不失艰苦。</h3> <h3>翻山越岭,一路颠簸,我们来到昆明以北32公里的边远山区富民县,再向大山里行驶15公里,才到达我寻找的目的地——小水井村。</h3><h3></h3> <h3>这个坐落在海拔2380米高山的苗族村寨,与外界联系仅靠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驱车往返也必须能忍耐强烈颠簸的艰熬。</h3> <h3>全村现有152户475人,是昆明地区最大的苗族村落,85%的村民信奉基督教。生活艰苦,每年每户平均现金收入仅600元。</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农作只有简单的玉米、洋芋。村民或捡点山货换点现钱,但 即便上好的山珍,也难遇上路人的青睐。</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独特的发型正体现了山里苗家人的爱美情节。</span></h3> <h3>农活多用牛耕,马驮,肩背。粗茶淡饭,度日清贫。</h3> <h3>由于百年的基督教信仰历史,全村和谐、安宁,始终保持诚实守信,古朴慈善的民风</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苗族村寨的小水井是他们的生活源泉和祖祖辈辈休戚繁衍的历史见证。</span></h3> <h3>乡亲彼此肢体,爱人如己,恰似世外桃源。</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当我走进小水井见了农民指挥和牧师那一刻,心情非常激动!看着眼前这位朴实的庄稼人怎么也不能和指挥家联想到一起,但他却着实带领着一群山里庄稼人唱出了最震撼人心的歌声!</span><br></h3> <h3>我们寻找的“天籁之音”竟出自这位朴实的农民兄弟、这些面朝红土背朝天的庄稼人、这些带有泥土牛粪气息的简陋老屋……!</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贫困的山村生活并未使他们闷闷不乐,反而促使他们热爱歌唱,热爱生活。</span></h3> <h3>云南富民小水井农民合唱团,又称“苗族唱诗班”。早巳在十余年前就蜚声海内外,深得业内人士喜爱和追捧支持,并多次走出国门。</h3> <h3>苗族村寨的小水井是他们的生活源泉和祖祖辈辈休戚繁衍的历史见证。饮水思源,追溯苗族发展进步的脉络,不难发现他们源自基督教的文化影响:</h3> <h3>1865年由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创立了基督教会总部,该教会的英国传教士伯格里Samuel Pollard ( 1864 – 1915 )把他精力充沛的年华主要献身在云南昭通和贵州毕节的苗族聚居区从事传教,并在以两省交界贵州毕节地区威宁的石门坎建成宗教、文化、教育和医疗中心。他无私奉献20余年并安葬黔西北荣归主怀。澳大利亚传教师郭秀峰Arthur G Nicholls同工协助,足迹遍步滇北黔西南。</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富民县小水井苗族基督教信仰主要来自这个总堂下属的分堂影响。</span></h3> <h3>当时,滇北苗族学唱赞美诗,在不懂简谱阿拉伯数字的状态下,采用首调tonic – Sol-Fa,,利用当时创造的那种老苗文标注音名,便于学唱。</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基督教义的音乐与歌唱化有利于苗族的记忆、理解并促进文化程度的提高。西南少数民族不同山岭的对唱和群体发声的错位是养成多声部合唱天然因素,而欧洲唱法和规范的和声与乐理又使东西交融一拍即合。</span></h3> <h3>在改革开放与落实宗教政策以后, 1982年恢复、建立唱诗班,时经36年寒霜,唱诗班音乐水平已经明显提高。</h3> <h3>良好的心态使他们对待比赛泰然自若,发挥自如并取得较好的业绩:2003年10月获中国首届西部合唱艺术节一等奖。</h3> <h3>2004年4月10日在央视CCTV的著名品牌栏目“同一首歌–走进云南”大型演唱会上表演四声部、无伴奏合唱“同一首歌”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h3> <h3>2007年10月在广东中山市举行的“全国首届社会主义新农村合唱大会“拿到第一名(19个省区,25支代表队)。</h3> <h3>另外,还到澳门演出并与俄罗斯爱乐乐团在滇友好交流。</h3> <h3>他们传承了基督教的歌诗美德,长年传唱他们祖辈留下的基督教赞美诗,也能演唱现在的社会歌曲。</h3> <h3>作为富民县的一张知名文化名片,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但大山里的苗族群众自然流淌出的天籁之声,让太多的人沉醉。</h3> <h3>他们极具特色的原生态唱法,大力彰显着文化自信,历经36年,用精湛的表演刮起了最炫民族风,并终于站到世界顶级音乐殿堂。</h3> <h3>让中西方乐曲与中国大山深处的原生态歌喉和谐共鸣,谱写了一曲人文交流的新篇章。</h3> <h3>为什么当我们听到小水井合唱团的歌声会那么激动,这歌声为何如此撞击人们心灵,那是因为这歌声来自西方教堂音乐的科学发声和山里人淳朴情感的完美结合,又经历几代人的积淀,才如此美妙!</h3> <h3>他们每晚做完农活9点排练到近11点,每个人从进场排练到站队演唱完座下,无一人说话,安安静静听指挥讲课。</h3><h3>他们的自觉性和组织纪律,对音乐的执着的态度,太值得我们合唱人学习,敬佩!</h3> <h3>他们排练的全过程,几个小时里除了指挥讲解声音和歌声,别无其他任何声音,听完之后,我的激动已无以言表!泪水滴滴落下。相比之下,我们的排练是多么的浮躁啊!</h3> <h3>只有这些纯洁的心灵、干净的思想、真情的流露,才能发出这么打动人心的歌声!</h3> <h3>当晚又听了合唱团的排练,非常震憾非常感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反复思考,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但大山里的苗族群众自然流淌出的天籁之声,闻名世界,让太多的人沉醉……</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寻访的时间很短暂,但“小水井”那大山深处飘来的“天籁之音”,久久回旋在我的耳边,让我夜不能寐,他又像大海的波浪在撞击着我的大脑,让我不停的思考,他更像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冲洗着我们内心深处的尘埃!</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 <p>因为感动而激动,我情不自禁想把这次寻访经历告诉大家、分享给我的同仁们。或许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寻找一一天籁之音!</p><p>(周虹于2019.7.11,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p> <h3>编缉说明:</h3><h3> 当团长周虹把寻访的图片视频感想文字发到我们墨乐丹群里,我看后非常感动和兴奋!周虹夫妇俩冒着旅途的劳累颠簸,为完成大家共同的心愿,在大山里寻找“小水井”,当他们找到小水井的激动心情也感染了我,不仅“小水井”的一切感动了我,更被这个寻找过程所感动,所以我就周虹提供的图片视频和文字编辑了这个美篇,以便保存和分享。</h3><h3>美篇编缉: 厚德载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