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h3><h3>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h3><h3>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h3><h3>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h3><h3>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h3><h3>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h3><h3>你的美一缕飘散</h3><h3>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h3><h3>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h3><h3>2007年周杰伦一曲《青花瓷》唱红神州大地,唯美的歌词和旋律引燃了大众对青花瓷的追捧,青花瓷,这一中国瓷器中的传统品种,第一次受到了国人如此的热捧,不光是因为歌曲本身的魅力,也源自于两年前的那场拍卖。</h3><h3>2005年,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在伦敦以2.3亿人民币的天价成功拍卖,创造了中国瓷器艺术品拍卖的记录,由此引爆了收藏圈持久的元青花热。元青花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更成为收藏界持久不衰追捧目标,一时间凡是与收藏搭点边的,谈必元青花,元青花成为挂在嘴边津津乐道的谈资。与持续的元青花热相呼应,收藏界也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有关元青花的争论。凡是与元青花有关的问题,比如元青花的存世量,元青花的窑口,元青花的原料,元青花的鉴定方法等等,小到元青花的气泡,画工,铁锈斑,晕散,都在争论不休,各种说法论点频出,各不相让,不亦说乎。这种百家争鸣式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正确的认识元青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在争论中厘清了以往对元青花的一些模糊认识,是一次瓷器收藏的大进步。在元青花的争论中,一个共同的焦点就是元青花的灵魂苏麻离青料。苏麻离青,这种高铁低锰来自于中东地区的进口钴料,成为大家判定元青花的一大硬核证据。关于苏麻离青,包括苏麻离青的产地,成分,使用时间以及在瓷器上的表现特征等等,已经有很多的专家和藏家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这里只结合实物和个人的观察,就苏麻离青在元青花瓷中的微观特征结合实物进行一些陈述,试着解码一下苏麻离青料基本有着普遍共识的“流淌感”和“炸”的特征和表现。<br></h3><h3>关于苏麻离青再瓷器上的特征,社会上有很多的研究文章,总结了很多,概括起来就是吃胎,有铁锈斑结晶斑,晕散感。随着对苏麻离青特征表现的研究和争论的不断深入,有的藏家和研究者总结了苏麻离青的两个新的特征,即苏麻离青的“流淌”和“炸”。这两个特征逐步在收藏者中形成了比较普遍的认可,有极端的藏家甚至认为没有“流淌”和“炸”就不可能是苏麻离青。但什么是“流淌”和“炸”?怎么去辨别?下面,结合图片,试着进行解码。</h3> <h3>这是典型的流淌感。流淌的方向一般是向下的,上下都有流淌感的地方就是炸点。流淌感实际是比较浓重的苏麻离青在烧造过程中形成的,如果浓重部位有较粗的苏麻离青矿物颗粒,在高温烧造中就形成所谓的“炸”,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炸点向四周放射,但明显以向下部为主,这是重力的结果。</h3> <h3>流淌感与“炸”常常是伴生的。有炸必有流淌。</h3> <h3>这种点状的黑斑非重笔点染可做到,这种颗粒状的点其实就是炸点。如果颗粒够粗,炸的效果就明显显现。</h3> <h3>这张的颗粒感更强,部分有炸点感觉。</h3> <h3>这张图片中“炸”的感觉很明显。</h3> <h3>结晶斑浓重的地方都有很自然的向下的流淌感,这是重笔点染无法做到的。</h3> <h3>重笔点染无法形成的有流淌和晕散感的黑结晶斑。</h3> <h3>晕散与流淌相伴生。</h3> <h3>黑色结晶斑依笔势而自然产生。</h3> <h3>个人观察研究认为,苏麻离青料在青花瓷中产生的“流淌”和“炸”,是苏麻离青料自身特性形成的具有身份性特征,是鉴别是否苏麻离青料的一个重要依据,可作为鉴定中的一个要点来使用。下面,发一个完整的元青花龙纹大碗,大家共赏,也欢迎拍砖。</h3> <h3>造型规整,线条流畅,弧壁撇口,典型的元代大碗形制。</h3> <h3>内壁模印龙纹,这也是元青花碗的常见装饰手法。</h3> <h3>釉色显现淡雅鸭蛋青色。</h3> <h3>典型的流淌感。</h3> <h3>流淌与炸相伴生。</h3> <h3>细砂底,温润细滑,这在元青花中并不多见。底足修足工艺是典型的元代特征,胎釉结合部位,一条自然的一线红有隐约的金属光泽,色调过渡自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