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李王庙街李怀角说古

美友37206151

<h3><br></h3><h3> <b><i><u><font color="#808080">李王庙街:据《大同市地名志》载,位于朱衣阁之东,东起东史宅,西至朱衣阁。相传,该街内有唐代大同节度使李国昌的家庙,后其子李克用受封为晋王,民间称“李王庙”(庙已拆毁,其址新中国成立后,曾为粮食门市部)。</font></u></i></b></h3><h3><b><i><u><font color="#808080"> 李怀角:《大同地名志》载,位于大东街中段路南,北起大东街与太平街相对,南至朱衣阁。街名始于晚唐,据《纲鉴易知录》记载:“唐懿宗成通十年(869)以李国昌为大同节度使,治云州城(今大同)。”相传李国昌的家庙在李王庙街,李怀角是通往李王庙的通路。当时因怀念李国昌的德政,故称该街为李怀角。</font></u></i></b></h3><h3><br></h3><h3> 李国昌(?-887)原名朱邪赤心,唐沙陀部首领,姓朱邪,袭父执官职,为阴山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宣宗大中初,因战功迁蔚州刺使、云州守捉使。懿宗咸通十年(869)任太原行营招讨使、沙陀三部落军使,从康承训镇压庞勋起义,进大同军节度使,赐姓李,名国昌。</h3><h3> 其子李克用(856-908),曾在唐朝担任云州节度使,系内迁大同地区的沙陀部落的后裔,亦是五代后唐的奠基者。他生于神武川天王村(今应县),自幼生活在军前马后,善骑射,能仰中双凫。15岁跟随其父李国昌征讨庞勋,战斗中冲锋陷阵,被军中称为“飞虎子”。他任云中守备使时,于僖宗乾符五年(878)云州兵变,杀大同防御使段文楚,据云中,自称留后。期间曾有刺客趁李醉酒后行刺,反被他威风凛凛的睡态吓退。他“北据蔚、朔,南侵忻、代、岚、石,至于太谷”。</h3> <h3>  李克用一目失明,号称“李鵶儿”,又号“独眼龙”。黄巢起义后,朝廷诏他率沙陀军镇压起义军,提拔他为河东节度使。乾宁二年(895)十二月,唐昭宗赐他忠贞平难功臣,封为晋王,其威风大振。时淮南吴王杨行密想看看李克用的长相,便派了名画师,伪装商人,来河东偷画李克用像,画家来晋阳后,就被李克用的手下发现并抓捕。李克用大怒,知其来意后,就对周围人说:“我是一只眼,让他来画,看他怎么画?”画家到后,李故意声色俱厉地说:“如果你画得不像我,台阶下就是你死的地方。”画师点头无语,当时正是盛夏,画师巧妙地画了一副李克用扇扇,半遮其面的像,正好遮住了那只残眼。李克用看后,既佩服,又摇头,还让他再画一张。画师苦思冥想了半天,在他的画笔下呈现出李克用弯弓射箭的姿态,那只残眼斜闭着,正瞄准靶心,既画出他射箭的神态,又掩饰了那只残眼。李克用看后非常高兴,重赏了这位画师,放他归国。李克用是唐末战乱枭雄,他靠镇压黄巢起义起家,与吐谷浑赫连铎争夺云州几十年,逐渐发展成五代时横行天下的沙陀军,在中原建起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沙陀族小朝廷。他死后,他的长子李存勖继晋王位,灭后梁,建立后唐,即为后唐庄宗。尊他为太祖。李王庙、李怀角是对这段历史的记录和定格。</h3><h3><br></h3><h3> 李王庙街29号樊家大院,还是徐永昌将军的故居。他随父来大同后,先在南关居住。8岁时,继母所带,他称二姐得疫病夭亡,继母伤心过度病倒。恩人樊荣,将其全家接回自家大院东耳房居住,后大哥及奶他的大姐也先后亡故,直到继母和父亲也先后病故。1900年他同徐棒龄随义军离开大同。直到1932年夏天,他才有机会回大同,循着鼓楼向东,找到自己曾待过的车马店,再向东拐进李王庙街,找到自己的故居樊家大院,见到了久别的恩人樊荣。见面后,他要施大礼,被樊制止。</h3> <h3>  在樊荣的帮助下,到兴国寺找到徐父所埋的义地,当时该地已成为寺庙的菜地。经与寺僧祯棋洽议,将义地中道沟南之一段,计6亩,划作忠厚堂徐地界。另由徐在兴国寺北购粮地20亩,作为兴国寺园地,以相互调换,并经县政府办理了有关手续,还刻碑记事。于是在原菜园地上建立“忠厚堂茔地”。该茔地坐西朝东,前为6级台阶,左右有云石、鼓石,沿石阶20米处,为汉白玉四柱石雕牌坊一座,南北两外柱相距9米,中间两柱相距3.5米,4根通天柱,中间高6.5米,两边柱高6米,门首正中横额刻着“白云在望”四个大字。中间两柱上雕刻徐永昌亲笔撰写的楹联一副,北柱上联为“趋庭有训思忠敬”,外边上款一行小字为“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六月”;南柱下联为“负士余衰永蓼莪”,落放小字为“男永昌敬题”。牌坊后30米处是一对立式汉白玉华表,两表高6米,相距7米。其后面是一座长2米,宽0.5米的汉白玉大供桌,桌后是两座用汉白玉砌筑的坟墓。坟北面竖汉白玉碑4通,即:徐永昌撰写的《访墓记碑》,徐永昌撰《兴国寺义阡记》碑,徐元德《呈大同县政府文》(刻石)。《大同县政府批第二三二号》(刻石)。前两通碑,现保存在大同市博物馆。</h3><h3> 徐永昌将樊荣作为自己的恩人、贵人,1937年夏,樊荣病故,阎锡山(樊荣是阎锡山与徐兰森的介绍人,徐为阎生有五子),听到噩耗后,非常痛惜,因忙于抗日战事,不能脱身,即派两名身边官员,乘飞机来大同,代他料理丧事。并带来他亲笔撰写的挽联,派专人送来吊祭。这两刷挽联在灵前一悬挂,轰动了全大同。很快以县政府为首的各机关、团体、店铺,连周边各县的有关单位团体都送来挽联、花圈。大同丐帮感念樊巡警多年的恩德,纷纷出动,帮着悬挂挽联,摆放花圈,李王庙街、李怀角一片白色。辞灵那天,吊祭的人排成队,吹鼓手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出殡时,僧道、鼓手、纸扎、送殡人排成长长的队伍,沿途许多店铺摆出供桌“路祭”。徐永昌将军知恩报恩的情怀,不仅是报樊荣恩,也是对哺育他成长的大同人民的感恩。至今该街老住户,还将此事传为美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