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失踪者(四)上篇

北国草

<h3> 作者 董清波</h3> <h3><br></h3><h3><br></h3><h3>《苍天不负有心人》</h3> <h3>  故事的发生地新奥尔良建于1718年,位于北纬29°58´西经90°04´,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最大的城市,在路易斯安那州东南密西西河的下游,距出海口约160多公里,是美国最大的河港,也是最大的散货出口港,又是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海上门户。由于该港处在墨西哥湾的入海口,使它起着墨西哥湾和中南美的中转港的作用。新奥尔良港地处密西西比河的咽喉地带,腹地深广,也是美国重要的河海、海陆联运中心。</h3> <h3>俯瞰新奥尔良市</h3> <h3>飓风后被淹没的新奥尔良街区</h3> <h3>鸟瞰新奥尔良港</h3> <h3>从密西西比河看新奥尔良历史建筑圣路易斯大教堂</h3> <h3>新奥尔良滨河古建筑</h3> <h3>新奥尔良的滨河公园</h3> <h3>新奥尔良市的狂欢节</h3> <h3> “门合”轮船如期靠上了新奥尔良港的散货码头。管事在返航美国途中常常夜不能寐,经多日的苦思冥想,设想了寻觅失踪者的几种途径。顾不得躲避卸货形成的铝矿粉粉尘,管事迫不及待地奔向下船的舷梯,去求助当地的码头工人、工会和供应商,希望他们能协助查找小服务员的下落。</h3> <h3>密西西比河大桥</h3> <h3>航行在密西西比河的“门合”轮</h3> <h3>正在卸货的散货船</h3> <h3>  码头上有几位在工作间歇聊天的老工人,管事走上前和他们聊了起来。管事说有同事在上个航次船过新奥尔良河段时失足落水,至今渺无音讯,同事和家人都万分着急,并详细描述了小服务员的外貌特征。码头工人们听后十分同情这不幸的遭遇,但近几个月都没有过落水者获救的耳闻。沿着繁忙的货轮码头,管事走了数公里,凡在港区里能搭上话的工作人员,管事不耐其烦地向他们打听有无落水者获救的消息。美国人民的友好与善良使管事深受感动,他给几位非常热心的老码头工人留下了通信地址。管事还向给“门合轮”供货的商家布置了“作业”,请他们及家人帮助打听消息。</h3> <h3> 夜幕降临,管事从供应商得知新奥尔良市南方大学图书馆就在附近。怕回船吃晚餐耽误时间,管事直接从商行奔向灯火通明的校园图书馆,以阅读新奥尔良市近期的主要报纸,期望能在偷渡者的报道中查到有关小服务员的线索。这好比大海捞针,可不捞一遍,管事就是不死心。</h3> <h3>最不美国的美国城市新奥尔良</h3> <h3>新奥尔良杰克森广场</h3> <h3>  得知管事的来意,图书馆的管理员既同情管事的遭遇,又钦佩管事的执著。她带管事走进快速阅读室,向管事介绍了一种快速阅读的方式,并把小服务员失踪后至今的知名大报的缩拍胶卷全部交给了管事。</h3> <h3>新奥尔良大学</h3> <h3> 时间关系,管事丝毫不敢怠慢,急速浏览着阅报机上的内容。突然一条报道让管事为之一振,一名中国船员在密西西比河弃船跳水并游上岸。仔细读完这条消息,管事才弄清楚,是国内同一公司的一名“大副”在新奥尔良港跳水外逃了。刚有的兴奋瞬间全无,管事的情绪又降到了冰点。近似毁灭性的打击令管事难以承受,但他仍忍住眼睛胀鼓的酸痛,闭目歇了会发花的眼睛,将目光重新投向阅报机屏幕上密密麻麻快速移动的字母。</h3> <h3>新奥尔良大学</h3> <h3>  当他眼角的余光第二次扫到管理员走近的身影,管事意识到图书馆管理员已为他又一次延长了工作时间。图书馆是晚十点下班,而管事的手表指针已指向十一点,管事赶紧把总算看完的胶卷收好,还给了管理员,歉意地向她点了点头,不知说些什么才能表达出对她热情帮助的谢意。走出新奥尔良南方大学,管事心绪难平,感慨颇多。在这异国他乡的陌生之地,素不相识的图书馆管理员对他如此热情的接待怎能不令他感动。他不由地想起一位先哲的名言,人之初性本善。是的,友好善良的美国人民赢得了管事的尊重。携手同行,共创世界美好的未来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当属地球村村民义不容辞的责任。<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 <h3>新奥尔良港夜色</h3> <h3>新奥尔良市的夜色</h3> <h3> 新奥尔良市的辉煌灯火似满天的繁星落地。几片被映成浅橙色的云朵飘过宽阔的密西西比河,露出悬挂在天幕上的一轮明月。河上的几座大桥灯火通明,璀璨夺目,如同联接两岸的彩带,将被河流分割的景观连在一起,拼成接天遮地的宏大画图,令人极目远眺,震撼无比。<br></h3> <h3>新奥尔良港邮轮码头&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