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一谨以此篇献给热爱泰山文化、热爱岱庙的各界朋友们!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随 笔</p><p class="ql-block"> 从去年9月份做完了岱庙篇(一),直到上周才把存于云库里的照片挨张下来,略做后期,把<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汉柏院、唐槐院、岱庙碑谒、泰山博物院的部分掠影编入篇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O19年7月16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本篇自2019年8月18日公开。2019年9月1日下午5时许补入部分照片。)</span></p><h5><br></h5><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 汉柏院</span></h1><p class="ql-block">>>>进岱庙正阳门北行约40米左右东行,便是汉柏院。这里是年轻时逛庙最常来的地方。若从1975年5月初次逛岱庙算起,同“汉柏院”的情缘,也有40多年历史了!</p> <h5>汉柏院门内高悬着的巨幅匾额“炳灵门“现代书法家李铎手笔。</h5><h5>(2019年9月1日补拍)</h5> <h3>>>院内迎门这座八角形石栏水池,建于1961年。因院内树影倒映于池中,名为影翠池。早年池中有水泥托盘,盘中有铁制鲤鱼喷水,是院中一景。陪朋友逛庙,多让人立于池北沿,在池南用120照相机面北顺光拍摄,人像虽然小一点,但可将汉柏和亭子一起摄入!</h3><h3><br></h3> <h3>>>汉柏院南部原为北宋学者孙明复丶石介讲学旧址,金大定初年曾在此建鲁两先生祠,建国后于1965年建为茶室。记得在七、八十年代,茶室门东有个葡萄架,架下有个方石板桌。逛庙时,时常在此买水解渴。大约在1985年春季,还曾同家属带着儿子和保姆阿姨一起游庙,在路上备好蒸包、香肠、午餐肉罐头等在此午餐!现己改为泰山学堂纪念馆。</h3><h5>(照片补拍于2019年9月1日)</h5> <h3>>>>院内现存古汉柏5株,传为汉武帝东封时所植,距今己有2500余年。其中,被列入岱庙八景的有三株。</h3> <h3> 其一,“汉柏连理"。此柏同根而生,双干相连,盘曲而上。饱经风雨,相互依存,不离不弃。今虽干枯肤尽,仍发新枝。被世人誉为“汉柏凌寒“。早年乾隆帝曾亲绘“御制汉柏图”,刻碑立于树旁!</h3><h3></h3> <h3>置于汉柏西侧的“御制汉柏图"刻碑亭</h3><h5>(照片于2019年9月1日补拍)</h5><h3></h3> <h5>夕阳下的碑亭</h5> <h3> 其二,“赤眉斧痕”。此株植于“汉柏连理“东侧,现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在树干下部,有一处砍伐的痕迹,并有红色浸迹。据史资记载,斧痕是西汉未年赤眉军砍伐留下的。时年“赤眉军”曾一度驻扎于泰山天胜寨,来到岱庙后对汉武帝所植柏树动斧,不料只砍了数斧,树干上竟有红色液体流出,使砍伐者大为恐慌,停止了砍伐!从此这斧痕便保留下来,且红色浸迹犹存!</h3> <h5>(斧痕照片于2019年9月1日补拍)</h5> <h5> 其<span style="font-size: 17px;">三,“苍龙吐虬",此株位于汉柏院西南隅,是岱庙汉柏中最粗的一株,需三</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个人手牵手才能合拢。细看方知它是由两株合植而成的,外为桧柏,是真正的汉柏;内为侧柏,是后来所植。桧柏几乎包着侧柏。然而侧柏己全枯;古老的桧柏虽老态龙钟,却仍有新枝勃发……象征着古汉柏强大生命力和顽强意志!</span></h5> <h3> 另外两棵汉柏,如今仍生机勃勃,枝叶茂盛。树干虽然已尽显苍桑,硕大的树冠却郁郁葱葱。</h3><h5></h5> <h3>>>据介绍,汉柏院内现存碑碣9O块。其中汉柏亭基台及东墙内嵌70余块。仅乾隆帝登岱之作就有26块,诗30余首。著名的有强衡《四思篇》、曹植《飞龙篇》、陆机《泰山呤》、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诗》、邓颖超题“登泰山看祖国山河之壮丽“、朱德诗碑、陈毅诗碑、刘海粟书“汉柏”、舒同书“汉柏凌寒"、沙孟海书“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等碣。</h3><h5></h5> <h5>汉柏院内的碑墙</h5><h5>(照片补拍于2019年9月1日下午)</h5> <h3>>>摆放在汉柏院里的米蒂“第一山"碑。碑原置于 老东阿县“少岱山”。20世纪5O年代初,少岱山拆毁,“第一山"碑被运至岱庙保存!相传此碑貌似出自一人手笔,却是二人所写,里面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h3> <h3>>>据介绍,院内原有炳灵殿,内祀泰山三郎炳灵王,古称炳灵宫或东宫,殿毁于1929年。建国后于1959年在此址建亭于三层台基之上,内置《汉衡方碑》及汉画像石,称为《汉碑亭》。1967年撒碑易毛主席诗词碑,改称为《汉柏亭》。</h3> <h3>站在《汉柏亭》内,眺泰山雄姿,望岨崃山影,瞰泰城新貌,观夕照晚霞。若细雨蒙蒙或银装素裹,将别有情韵!</h3> <h3>一一绕亭环拍,自然就想起1976年第一次在这儿拍照时的情境,心中不由地生出许多感慨一一四十二年匆匆过,不觉时光己暮年。</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二、东御座</font></h1><p style="text-align: left;">>>>东御座位于岱庙东华门内,汉柏院以北,旧称迎宾堂,创建于元代,是达官贵人的住憩之所。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拓建,改为驻跸亭,成为御用之所,是岱庙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院落。</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font></h1> <h3>东御座院门一一垂花门。做本篇专门查了查资料,方知垂花门是古建筑院落中连接内院和外院的通道。因檐柱不落地,垂吊在檐顶下,称为垂柱。垂柱顶部有垂珠往往彩绘成花形,故称为垂花门。</h3> <h3>东御座的第二道门一一仪门。</h3> <h3>内院门面对的九龙壁,象征着此处乃皇帝下榻的地方。</h3> <h3>东御座内院门</h3> <h3>正殿明间是帝王召见群臣的场所。两个次间,东为书房,西为寝室。殿内陈列着泰山三宝一一沉香狮子、温凉玉、黄蓝釉瓷葫芦瓶及古木家具和大理石花饰挂屏。东西配殿现为乾隆帝与泰山陈列室。</h3> <h3>正殿前松柏下,东有宋真宗御制《青帝广生帝君之赞碑》,西有《泰山秦刻石》残字碑,也称李斯篆碑。此碑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据《史记》记载,秦《泰山刻石》共36句,3句为韵,12韵,144字。是中国时代最早的石刻遗迹,也是研究秦代历史和文字的珍贵资料。是驰名中外的稀世瑰宝。</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三、唐槐院</font></h1><h3>唐槐院位于岱庙西侧轴线,与东侧汉柏院东西相望。据网上资料介绍,院北原有延禧殿,毁于清未。1997年一1999年,修建了延禧门,增设了槐香池、百碑墙、古槐荫山等,发现、清理出了延禧殿旧址,还发现了欧阳修、蔡襄题记碑刻和清乾隆唐槐诗御碑等重要碑刻。1999年5月1日对游人开放。</h3> <h3>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仿汉柏院“炳灵门"所建的唐槐院正门一一“延禧门"。</h3> <h3>进入延禧门,迎面有奇石,上刻“古槐荫山”。</h3> <h3>走近唐槐,可见在粗大的枯槐中,一棵新槐喷礡而生,硕大的树冠枝叶繁茂,遮天避日。这便是有名的“唐槐抱子"。</h3> <h3>其实,说穿了也并不奇怪一一唐槐原树粗大茂盛,可惜于民国年间枯死,1951年在枯槐内植入了新槐,形成了这特有的景观!</h3> <h3>现槐下仍有明万历年间甘一骥所书的“唐槐"大字碑,有清康熙年间张鹏翮题《唐槐诗碑》。西边立有清乾隆御诗碑:“兔木当年李氏槐,芽杈老杈倚春阶。何当绿叶生齐日,高枕羲皇梦亦佳“,均为原貌!</h3> <h3>重建后的唐槐院,大树参天,绿荫满园,翠草遍坪,绿茵弊地。且正值秋初时节,只见艳阳高照,微风习习。时尔有三、两游人,或拍照于槐下,或漫步于园中一一离开了城市喧闹,只身于典雅幽静的园中,确实令人心旷神怡,心情格外爽朗。</h3> <h3>院内增建的百碑墙</h3> <h3>唐槐院北侧旧有延禧殿,祀延禧真人。乾隆年间此殿并祀三茅真君。殿毁于民国年间。此为1999年清理出来的旧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四、岱庙碑林</font></h1><h3><font color="#010101">很久以来一一即使在拍这些照片至酝酿做篇的日子里,山对碑碣的了解本一无所知。直到本次做篇时查阅资料,方知碑碣知识浩瀚如海,且独具魅力!</font></h3> <h3>一一据了解,岱庙里最有价值的文物当属各种石碑,有岱庙碑林之称。<br></h3> <h3>>>庙里现存的历代碑刻达300余通。自年代最久远的秦泰山刻石到现代名人的墨宝、题诗、题词碑刻等,时跨二千余年,形成了一座天然的中国历代书法博物馆。<br></h3> <h3>这里有举世闻名的秦宰相李斯书写的李斯碑,有充分体现汉代隶书风格的“张千碑"、“张衡方碑”,有晋代三大丰碑之一“孙夫人碑",有形制特异的唐“双束碑”,有宋至清代重修岱庙的御制碑,有历代皇帝和地方官员封禅泰山时的祭文,也有重修庙宇的纪录,更有诗词作品………无论对各种字体、风格还是对古代历史、文化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所以又被称之为石园胜地。</h3><h3></h3> <h3>碑楼</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五、岱庙雨花道院</font><br></h1><h3> 雨花道院原为道士斋宿场所。院内有藏经堂、环咏亭、鲁班殿等建筑,1928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撤至泰安,将此处改建成旅馆和澡堂,古建、文物遭到严重破坏……<br></h3><h3> 现在所展示的,是雨花道院自2007年整修重建后的景象!</h3> <h3>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2O07年,雨花道院辟为岱庙石刻园,汇集了泰山石刻中的精华及岱庙馆藏历代书法作品,院内现保留环咏亭遗址,新建鲁班殿,北端新建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h3> <h3>重修的院门</h3> <h3>眼下走进石刻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右首的一处仿经石峪天然石坪,仿佛是泰山经石峪的一处缩写版。</h3> <h3>环咏亭<br></h3> <h3>满院都是泰山石刻精华的缩写版!如果你在登山时来不及流览所有著名石刻景区,在院内可一饱眼福!</h3> <h5>新建的凉亭。</h5> <h3>碑墙只是园内碑碣的一处缩影</h3> <h3>鲁班殿创建于清康熙年间,殿内祀木工祖师鲁班。民国年间遭损,仅存遗址。2O15年3月,鲁班殿复建工程竣工,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原国家建设部郑长叶如棠分别题写了“鲁班殿“和“万代工师"匾额。</h3> <h3>岱庙石刻园内的石坊。</h3> <h3>建于石刻园北的泰山世界地质博物馆</h3> <h3>摄影,文字、编辑/大山</h3><h3>参考资料源于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