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岁的马识途为85岁的王春才题写书名《三线建设的追梦人》

晓露

<h3>  马识途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春才也是著名作家,是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名誉会长。<br></h3><h3> 105岁的马老和85岁的王春才(作者注:我本应称呼王春才为王老,但王老说他在马老面前只是一个晚辈,在马老面前只能写他的姓名)的忘年之交始于1990年春天,当时四川人民出版社即将再版王春才著《彭德怀在三线》一书。有一天,马老在楼梯上遇到王春才(马老当时是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马老对王春才说,你的书才15万字,应该充实内容,再丰富一些,并且应该印得大气庄重。王春才按照马老的指示,继续了解与彭德怀(彭老总)有关的故事并写进书中。从此以后,马老对王春才是赞赏有加,鞭策有加;而王春才对马老的态度,永远像一个听话的好学生,谦虚谨慎,勤奋努力,从不懈怠。马老曾担任过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四川省建委主任、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党委书记、四川省人大副主任,主抓过四川的三线建设。对彭德怀充满敬意、对三线建设充满感情的共同情感,使得马老和王春才的友谊历久弥新。</h3><h3> 王春才了解到马老也见过彭德怀,就于2007年4月23日采访了马老。那是1965年12月15日,西南三线建委第三副主任彭德怀考察南充炼油厂和南充丝绸厂,住在南充莲花池宾馆,碰巧,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下放调研“四清”工作组干部马识途也住在同一宾馆。马老有一种强烈愿望,要去看望彭老总。马老趁着彭老总一个人在房间休息的时候闯了进去,自我介绍是西南局宣传部的干部,彭老总接待了他。两人围坐在小火炉前,随意攀谈起来,谈得实在很有深度,彭总喜欢直言的马识途。王春才就将这个故事写成《马识途夜访彭老总》,发表在报刊上,并收录在四川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大西南》一书中。</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图片说明:王春才展示他的新书稿《三线建设的追梦人》,由马识途题写书名)</font></h3><h3><br></h3><div>&nbsp; &nbsp; &nbsp; 1999年10月,时年65岁的王春才,脑梗中风,手抖抽筋,腿不能走,头不能抬,口水直流,吃饭都要家人喂,根本不可能写作了。西医说他的病很难治好了,能维持现状就不错了。但生性倔强的王春才不甘心这样活着,他八方求医,后来在成都金牛区刘氏门诊(现名蓉威诊所)刘继贤、王华英中医的治疗下,口服以地龙为主的60多付中药,身体逐渐开始好转并扔掉拐杖。<br></div><h3>  1999年以前,王春才曾主编过《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三线建设铸丰碑》、《中国大三线》、《航程》等书,出版了《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三线》一书。2003年后,大病初愈的王春才倍感生命无常,更加拼命地写作。他整天趴在他的绘图板上,用钢笔又写出了《苍凉巴山蜀水情》、《日出长江》、《九九艳阳天》、《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大西南》、《彭德怀三线岁月》、《巴山蜀水“三线”情》等书,共计300余万字。</h3><h3>  2004年4月,时年90岁高龄的著名作家马识途为王春才新作题写了《日出长江》书名,该书出版后,王春才将书送给马老,并对马老说:我70岁了,身体不太好,我不写作了。马老说:你才70岁,怎么能够说自己不行?你熟悉三线建设,有生活,要为后人留下点东西,你再写20年都没有问题。王春才听了马老的话,又不停笔地写作。2006年9月,马老在王春才新出版并题写书名的《九九艳阳天》一书的扉页上写下了鼓励的话:“春才同志出好书,艳阳天际人共仰”。2008年7月13日,马老在王春才新书《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大西南》扉页上题词:“好书,王春才同志又出了一本好书,可喜可贺。”</h3><h3>  2014年10月我采访王春才的时候,时年80岁的王老对我说,我感觉多动脑、多动手、多动腿、越写作身体越好。在单位组织、领导同志关心下,享了老伴、家庭子女的福,我现在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比生病前还好。现在,100岁的马老还在写作,我要向马老学习,一直写下去。</h3> <h3>(图片说明:2019年7月9日上午,王春才在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会议暨弘扬三线精神研讨会上讲话)</h3><h3><br></h3><h3> 前段时间,因为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会议暨三线精神研讨会即将于2019年7月7-9日在四川成都市大邑县雾山三线文化小镇召开,为了一些会务问题我经常给王春才打电话请示,很多次接通电话的时候,王春才都说他在欧克印务打印资料,他说他正在抓紧时间整理他历年写的和最近写的有关三线建设的文章,争取早日结集出版。我知道,为了马老的嘱咐,王春才又在只争朝夕、不知疲倦地写作了。</h3><h3> </h3> <h3>(图片说明:2019年2月25日上午,105岁的马识途为85岁的王春才的新书题写书名《三线建设的追梦人》)</h3><h3><br></h3><h3> 2019年7月9日,在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第二届代表会议暨弘扬三线精神研讨会上,王春才要上台讲话,他在会场上找到我,说他有两本书稿,太重,他拿不动,请我帮他拿到台上去。原来,这就是王春才最近忙着整理的新书书稿。王春才坐在主席台上讲道:这本书是105岁的马识途马老于2019年2月25日为我题写的书名,名字叫《三线建设的追梦人》。马老对我说,我已经105岁了,我争取活到108岁,我活着的时候要看到你这本书出版。四川大学三线建设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课题组的李德英教授将我的书作为她的课题,请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但是马老的名气大啊,好几家出版社听说了,都想出版我这本书。为了支持三线建设研究,进一步把三线精神传承下去,把三线建设这段历史传承下去,李德英教授带领几个研究生到我家里采访我几次了,所以我还是要支持李德英教授的工作,将书交给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不懂这个出版的规定,是李德英教授和四川大学出版社签订的出版合同。最近他们告诉我说,有70万字,我拿在手里都拿不动了。出版这本书,我希望能够让马老看到我的书,这是最主要的。另外我也向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陈东林陈老师报告了这件事,目录也发给他了,他是研究三线建设的权威学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他非常支持我出版这本书,提出要作为重大题材重点出版。我出版这本书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献给我们三线人,特别是我们三线的老人。当年我们三线人是为了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到三线来了,现在我们要让三线人特别是三线的老人睡好觉。</h3> <h3>(图片说明:左为王春才,右为马识途的儿子马老师,于2019年2月25日合影。马老师将他父亲的题字送到王春才家中,并说父亲年纪大了,为了他健康长寿,不让他再为别人题字)<br></h3><h3><br></h3><h3> 王春才对我说,他1935年11月12日出生在苏州黄包车夫家庭,父亲王恒祥拉了20多年,为家庭谋生存,几十年来,王春才传承父亲拉黄包车的精神,向前走不停干事业。 </h3><h3> 多么可敬的老人。王春才工作时一直为三线建设而奋斗,退休后又一直为三线建设鼓与呼,85岁高龄了仍不停歇。他是我们三线人的知音,是我们三线人的贴心人;他是三线建设研究的灵魂,是三线精神的具体实践者。受王春才精神的感召,全国各地的三线建设研究者、宣传者齐聚在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决心要把三线建设的历史讲述给世人,把三线精神传承下去。</h3><h3>&nbsp; &nbsp; &nbsp; 马老和王春才相差20岁,一个不断鼓励和鞭策,一个不断努力地写作,既是文友,更像师生。他们都是值得尊敬的老人,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h3><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2019年7月于成都</h3><h3><b></b></h3> <h3>(图片说明:2014年3月22日北京会议中心,中国社科院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陈东林(左))、作者晓露(中)、王春才(右)在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成立大会上)</h3> <h3>(图片说明:《三线建设的追梦人》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巡视员、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宣传联络部副部长宋毅军作题为《亲历.宣传.传承》的序。图为宋毅军)</h3> <h3><font color="#010101">(视频说明:2019年7月9日,王春才在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第二届代表会议暨弘扬三线精神研讨会上讲话,由稚梅手机拍摄)</font></h3> <h3>(图片说明:2004年王春才著《日出长江》,由马老题写书名并题词)</h3> <h3>(图片说明:2008年7月13年,马老在王春才新书《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大西南》扉页上题词)</h3> <h3>(图片说明:2007年5月15日,马老为王春才新书《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三线》题词:彭大将军谁复识,灯前白发老衰翁。为民请命千秋范,立马横刀百代功。皎皎易污随处是,峣峣必折古今同。任他朔北霜风劲,岂撼长城铁甲松。)</h3> <h3>(图片说明:左为作者晓露、中为王春才、右为作家稚梅,在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会议暨弘扬三线精神研讨会上合影)</h3> <h3>(图片说明:参会代表在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会议暨弘扬三线精神研讨会上合影)</h3> <h3>(图片说明:参会代表在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会议暨弘扬三线精神研讨会上合影)</h3> <h1><b><u><font color="#ff8a00">被两位老人感动了吧?那就转发吧!</font></u></b></h1><h3><br></h3><h1><b>如需转载请留言,与作者联系。</b></h1> <h3>(图片说明:作者晓露在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第二届代表会议暨弘扬三线精神研讨会上)</h3><h3> 作者简介:晓露,三线二代,四川省泸州市人。8岁时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离开泸州市,来到重庆南川天星沟里的国防厂,在山沟里生活了28年,后随工厂整体搬迁到成都。现为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宣传联络部副部长,四川省作协会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