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摩洛哥 圆梦撒哈拉(下)

兰魂竹影

<p>六、蓝城舍夫沙万<br>&nbsp; &nbsp; 接下来要去的又是一个让我心心念的地方,蓝色小城舍夫沙万。</p><p>&nbsp; &nbsp; 菲斯前往舍夫沙万一路双向两车道,全程由我掌舵。先生在菲斯时候闹肚子,发烧,这会儿在车上睡大觉呢。一路上非常惊险,路窄且都是山路,部分路段还在修路,车辆经过尘土飞扬,几次成功惊险超车给我增加了不少胆量,好像以后再开山路就是小意思了。<br>&nbsp; &nbsp; 菲斯出来前往舍夫沙万的路上,开始看到田野里有拖拉机和一家家在收割完麦子的田里劳作的情景,孩子们忙碌的身影让人感动,他们把收割的草(或秸秆)都整理成一个个方形草块。<br></p><p><br></p> 途中看到有些人们在边干农活边放羊,看到我们摇下车窗给他们拍照时,一阵阵欢呼声和尖叫声响起,还能听到“你好”的热情问候声。看到路边骑毛驴的,我会摇下车窗向他们问好,他们立刻笑容满面还略带羞涩给我挥手致意,这种互动让我感觉到了世界的大融合。 &nbsp; &nbsp; 途中拍到的仙人果 &nbsp; &nbsp; 看到路边有卖西瓜的,我们停下车买了西瓜和甜瓜带。卖瓜人和他的女儿帮我们将西瓜搬到车上,然后提出用他的手机来拍和我们的合影(注意下傅总手里拿的上我上图拍的仙人掌果,我没敢品尝,他始终没推销出去,最后不知是不是自己全部消化掉了),但他不让他女儿站过来留影,顺便我们也用自己的手机拍了一张。拍完照他希望我们能给他一瓶矿泉水,饮用水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我从车上拿了一大瓶给他,他脸上诚挚的谢意至今还浮现在我脑海里,还有他女儿欢快的跑过来抱过那瓶水时高兴的模样。<br>&nbsp; &nbsp; 有时候旅行不仅仅是为了看风景,途中不经意看到的一个表情、听到的一句话、遇到的一个情景,都会给旅行和未来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古人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大概也有这层意思吧。<br> &nbsp; &nbsp; 惊心动魄的路况没有了,在快到舍夫沙万的时候,先生醒了,外面的景致或许也因为他的苏醒开始变漂亮,路两边又有了怒放的夹竹桃,小溪随着道路蜿蜒流淌,溪边长着丰茂的绿植。<br>&nbsp; &nbsp; 渐渐的,路边房屋多起来了,前面不远处就是舍夫沙万。车辆也随之增多,赶紧让位给先生,他更适合在车流中挤来挤去。对讲机里领队大声说,左边可以看到蓝城全貌了,停车先远远预览下它的模样。<br>&nbsp; &nbsp; 远观蓝城<br> &nbsp; &nbsp; 舍夫沙万城镇始建于1471年,海拔564米,位于里夫山宽阔的山谷之中,作为回教国家的小城。位于老城区麦地那的小堡垒至今仍然存在,这里远离大都市的繁华,大多数民宅门口、阶梯和墙壁都被涂绘成最灿烂的天空蓝,因此也被称为“蓝色之城”。<br>&nbsp; &nbsp; 这个蓝色之城依山而建,想走遍这个蓝色城堡里的每条蓝色街道是需要一定体力的。为了能一饱眼福,并能美美的留下自己的身影,大家也是拼了。尤其我家先生,闹了两天肚子,但为了不负我封他的御用摄影师的名号,尽管身子飘飘然脚上如踩棉花,但还是背起重量不轻的相机,融入了到了这片蓝色的空间。<br>&nbsp; &nbsp; 先从一条蓝色小巷开始吧。首先,这里的蓝属于比较亲民的天空蓝,走进来,有种进了邻家小巷又不同于普通邻家的雅致感。因为墙上、地面、大门、台阶都粉刷了蓝色,又给人一种进入太空般的梦幻感受。配合阿拉伯人家风格的形状各异的大门,蓝色墙上挂着的鲜艳盆栽花,就如同一个人稍加修饰,气质瞬间不同,这些成就了舍夫沙万独特的气质。<br>&nbsp; &nbsp; 与想象中摩肩擦踵的小巷场面不同,人不是很多,可以慢下来静静感受这里的蓝色味道。因为光线的问题,今天的蓝色少了些许明媚。<br> &nbsp; &nbsp; 梦幻蓝 <!----><div class="cps-upload-file param-img"><!----><div data-v-24994c6c="" contenteditable="false" class="cps-img-container media-container editor-img-container"><img data-v-24994c6c="" src="https://ss2.meipian.me/users/7177028/df32eb70-a6d2-11e9-ac00-57927724fb2d.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data-src="https://ss2.meipian.me/users/7177028/df32eb70-a6d2-11e9-ac00-57927724fb2d.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alt="" class="img lazyloaded" style="height: 347.25px;"></div><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nbsp; &nbsp; 蓝色小巷</div></div><!----> &nbsp; &nbsp; 悠然屹立在房顶的这株小草,平淡的经历着岁月变迁,深情的守候着这座蓝城。 &nbsp; &nbsp; 静静走在梦幻小巷里 &nbsp; &nbsp; 不同光线里的小巷 &nbsp; &nbsp; 小巷里不时会碰到一群群当地小孩相互嬉戏打闹,见到我们,他们会友好的冲你微信,笑容很天真。很喜欢看他们的一颦一笑,我想,不管身处什么环境,无论在世界何处,对于孩子,他们的笑容都应该是一样的童真无邪! 上上下下走了约2个小时,基本上走完了这里纵横交错的小巷,来到山顶住宿的宾馆。 &nbsp; &nbsp; 山顶游泳池 &nbsp; &nbsp; 宾馆位置极佳,站在阳台上可以俯瞰蓝城全貌。<br>&nbsp; &nbsp; 俯瞰夜晚的舍夫沙万<br> &nbsp; &nbsp; 俯瞰白天的蓝城 <p>&nbsp; &nbsp; &nbsp;此次环摩洛哥游,路上不时会遇到警察违章检查,他们的做法与中国某些小城市交警如出一辙,躲在不易被发现且该路段极其容易超速的地方。记得从米德勒特去菲斯的途中,看到一名警察手持远红外线神器在检查远远驶来的车辆是否超速。由于这里警察蜀黍的隐蔽执法,过路司机师傅自发形成了驶出检查站后打开大灯提醒对面过来车辆“前方有检查站”的友情提示。<br></p><p>&nbsp; &nbsp; 菲斯至舍夫沙万途中拍摄的警察蜀黍。这个帅哥警察查到我的车时,居然还对我们露出友好的微笑。<br></p><p>&nbsp;<br></p> <p>七、首都拉巴特</p><p>&nbsp; &nbsp; &nbsp;告别舍夫沙万,向下一个目标首都拉巴特出发。2个多小时的车程,中午时分就赶到了拉巴特。首都拉巴特是全国政治、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位于摩洛哥西北的布雷格雷格河口,濒临大西洋,与菲斯、马拉喀什、梅克内斯同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自1912年以来,一直是摩洛哥政治首都。<br>&nbsp; &nbsp; 进入拉巴特,明显感受到了首都的与众不同,奢华现代感扑面而来。我们先到大西洋岸边一家颇具规模海鲜酒店品尝海鲜。抱着期待的心态和对美味的垂涎,坐下后吹着海风,看大西洋浪涛汹涌,静待美食。渐渐的,大家的心态开始不淡定了,1个小时过去了,我们没等来美食,同行的傅在等待中悄然进入梦乡,估计在睡梦中吃上自己点的龙虾了。先生因祸得福,因闹肚子不能吃海鲜,他老人家在如此高档的餐厅、在洋人们众目睽睽下淡然拿出电饭锅,在餐桌上开始煮方便面,我们眼巴巴的看着他吃着热气腾腾的面(当时海风吹的有点冷),估计都在悄悄咽口水吧,旁桌的老外居然还给他竖大拇指。<br></p><p><br></p> <p>&nbsp; &nbsp; 好不容易吃完了我们的海鲜大餐。<br></p><p>&nbsp; &nbsp;&nbsp;<br></p> &nbsp; &nbsp; 饭后去附近观景台看乌达亚城堡。这里是在沿海的古罗马城市萨累的废墟附近建立的一座军事要塞,定名为“里巴特•法特赫”,也称乌达亚要塞。 &nbsp; &nbsp; 拉巴特有一个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哈桑清真寺,建于12世纪,长183米,宽139米,四周有16道门,据说毁于15世纪一次大地震,从残存的一片高低不等石柱中,还能辨认出当时建筑规模的宏伟,耸立于寺正面的哈桑塔(宣礼塔)却完整无损,用玫瑰色石块砌成的高塔占地16平方米,高44米,加上塔顶,共高69米,是拉巴特引人注目的古迹。<br>&nbsp; &nbsp; 其中的一道门<br> &nbsp; &nbsp; 高低不等的石柱及完好的宣礼塔 &nbsp; &nbsp; 幸福的一家人 <p>&nbsp; &nbsp; 清真寺旁是默罕穆德五世陵墓,与清真寺形成的整个建筑群庄严雄伟,风格典雅,体现了阿拉伯穆斯林优美的建筑工艺和摩特有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虽然看到的是清真寺废墟,但仍然能感受到当时的宏大。</p><p>&nbsp; &nbsp; 陵墓门口的士兵(绝对是一帅哥),他面部表情庄严,不论谁站在身边合影,都是一幅目视前方、庄严肃穆的表情。站他身边合影,反倒有些紧张。<br></p><p>&nbsp; &nbsp;&nbsp;陵墓里面不能大声喧哗,但可以拍照。</p> &nbsp; &nbsp; 历史的沧桑与现代人的平静形成了一幅强烈的画面感 &nbsp; &nbsp; 参观完毕,我们驱车前往入住的酒店,途经拉巴特王宫,王宫规模很大,沿着宫墙开了很长一段路。王宫外约几十米设一处警卫,均荷枪实弹,本想摇下车窗拍张照片,警察伸手制止,悄悄录了一段视频。看着这么多的警卫,感觉到了王室的尊贵。 &nbsp; &nbsp; 入住的酒店 &nbsp; &nbsp; 酒店位置环境都不错,我们住一层,推开落地门,门前是厚厚修剪整齐的草坪,再前面是一条河,河对岸是在建的拉巴特国家大剧院,建成后这里会更加漂亮。 &nbsp; &nbsp; &nbsp;来酒店时经过附近一座桥下,一群年轻人在围成一圈演奏鼓乐,好像还看到有人跳舞。夕阳西下时,我和先生及同行的党老师都属于好事者,我们一同来到桥下看他们激情演奏。看到我们在拍照,他们非常配合,鼓点紧凑,节奏激烈。 &nbsp; &nbsp; 先生试探性的靠近他们,做了个拿鼓槌打鼓的动作,对方立刻明白了他的用意,从身上卸下大鼓系在我们身上,其中一个鼓手给我们每个人节奏,我们也即兴演敲打了一通。<br>&nbsp; &nbsp; 旅行的意义还在于参与吧。<br> <p>&nbsp; &nbsp; 和这群年轻人嗨完,夕阳的余晖已经洒在大桥上,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彩虹云。平时不怎么会拍全景的我立即想到惟用全景才能完整的呈现这道美丽的晚霞。飞跑着寻找最佳位置,记录下了在异国第一次看到的彩虹。</p><p>&nbsp; &nbsp; 很遗憾没能在拉巴特多停留一日,有种太匆匆的感觉。</p> 八、再见卡萨布兰卡<br>&nbsp; &nbsp; 从起点出发,又回到起点,这正是所谓的圆满。<br>&nbsp; &nbsp; 从拉巴特到卡萨布兰卡,一路的高速公路,70公里的路程比之前的行程显得极其短暂。<br>&nbsp; &nbsp; 卡萨布兰卡,我们回来了。<br>&nbsp; &nbsp; 最后的重头戏哈桑二世清真寺还等着我们呢。<br>&nbsp; &nbsp; 哈桑二世清真寺的建造据说耗紫5亿多美元,其中3/5是国内外的捐款,其余由政府出资。工程1987年8月正式动工,3万名工人和技术人员移沙填海,日夜奋战,用掉了30万立方米混凝土、4万吨钢材和6.5万吨大理石。历经5年的施工建设,于1993年8月30日建成启用,清真寺从此成为卡萨布兰卡的新标志。<br>&nbsp; &nbsp; 清真寺分主体大殿和露天广场两部分,全部占地面积9公顷。<br> 清真寺广场,可容纳8万名穆斯林同时礼拜 &nbsp; &nbsp; 回廊玉柱气宇轩昂 &nbsp; &nbsp; 广场玉柱&nbsp;回廊 <p>&nbsp; &nbsp; &nbsp; &nbsp;大殿内更是气宇轩昂,洁白的大理石墙壁精雕细琢,主体大殿内可容纳2.5万名穆斯林祈祷。主体的25扇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主体的正门重35吨,据说只有国王来了才会打开。正门不用钥匙,而是使用一组密码,否则就是撬也撬不开的。宣礼员还可以乘电梯直达宣礼塔顶,从这里发出的诵经声可以传到市内的每个角落。终于知道5个多亿美金是怎么花的了。</p><p><br></p> &nbsp; &nbsp; 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冬季气温降低时,地板可以自动加热(游客要求脱鞋进殿);夏季室内温度过高时,屋顶可以在5分钟内打开散热。 <p>&nbsp; &nbsp; 从大殿中央地面几块透明玻璃处可以看到地下这个类似莲花形状的大理石盘里流出的水。地下这个建筑不纯是为礼拜制造氛围的,还有一个用途是为信徒们净手、净面。</p><p>&nbsp; &nbsp;&nbsp;这个清真寺内部构造装饰是我目前看到最精美奢华的寺庙,让人叹为观止。</p> &nbsp; &nbsp; 当我们这个团队解散后,我们俩在卡萨又多待了一天,想深度体验下这里的风土人情。<br>&nbsp; &nbsp; 首先,体验下当地人的早餐,街头那些露天摊位有很多当地人在吃,基本上是油炸的类似于咱们的面包圈,然后沾着白糖吃,还有就是硬硬的面包和法棍。我们只是看看,不敢品尝。来到一家店铺,门口是在烤面饼和玉米饼,做法跟国内一样,喝的是类似罗宋汤的一种酸汤。<br> &nbsp; &nbsp; 早餐后体验乘坐市内有轨电车。正要自助机上投币,这位志愿者热情的帮助我们投了10迪拉姆硬币,结果没有出来车票,他使劲拍打购票机,没有任何反应,于是让我们等着,我们以为他去找修理售票机的师傅了,结果回来看到他一脸无奈的摊开双手,意思是没办法了,只好到旁边人工收票处购票。没告诉售票员去哪里,直接给了我们两张车票,算了下找回的零钱,原来单张票收费是7迪拉姆,应该是最远程封顶票价吧。没有英文什么都看不懂,地图上只能死记住宾馆这一站的名字和走出去了几站,然后在从对面乘车返回。<br>&nbsp; &nbsp; 吞币的售票机<br> &nbsp; &nbsp; 电车线路图 &nbsp; &nbsp; 电车 &nbsp; &nbsp; 回来看了下手机导航,《北非谍影》里那个咖啡馆是可以步行到达。经当地人指点,我们还抄了近路,正好穿过了当地的一个农贸市场。 &nbsp; &nbsp; 市场里的各种蔬菜 &nbsp; &nbsp; 居民巷子和巷子里踢球的孩子 &nbsp; &nbsp; 走街串巷,1个多小时来到网红打卡地—瑞克咖啡馆。门是关着的,路人告诉我们中午12点开始营业,来早了半个多小时。先拍照,然后在旁边的街心公园小坐会儿。 <p>&nbsp; &nbsp; 我们是第一批进去,咖啡馆里面1楼地方不大,也就容纳七八张方桌,里面是吧台,楼上不知空间多大,与电影里面的大场面相距甚远。我们进来后直接坐吧台前。</p><p>&nbsp; &nbsp; 吧台里三个帅哥蛮可爱的,表情异常丰富。我们看了半天菜单,没有找到咖啡。回头看了眼身后那些餐桌旁的人们,他们餐桌上点的多是午餐,没瞅见喝咖啡的,再看吧台柜里摆满了酒和酒具,没看到咖啡杯。<br></p><p>&nbsp; &nbsp; 无奈,我们分别要了一瓶啤酒和一杯鸡尾酒,像模像样的品起酒来。<br></p> &nbsp; &nbsp; 卡萨布兰卡是紧邻大西洋的一座经济发达的海岸城市,下午4点多钟我俩从居住的酒店(城东部)向西穿行,去大西洋边看落日。方向只要不错,大西洋的落日就应该不会错过吧。<br>&nbsp; &nbsp; 穿过商业区、居民区,街道由凌乱热闹慢慢开始变得整齐清静,路边的行人逐渐稀少到最后只有我们两个,我们不知不觉中已走出了热闹的市中心地带,没有了商店和写字楼,应该是出了城区。前面几个流浪汉向我们走来,吓得我赶紧往马路上走,内心开始忐忑不安起来。此时的大西洋遥遥无期啊,看下时间,已经走出来快3个小时了。赶紧跟先生商量要么往回走,找人多的地方,要么打车过去。路边招手出租车,没有停下来载我们的,什么情况啊?真的有点发毛了。先生淡定的拿出手机查看了会儿,发现我们偏离了路线,及时纠正路线后,继续前行。正在我们大着胆子硬着头皮往前走时,眼前豁然开朗,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终于有人烟了,街两边出现了整齐的院落,院墙上开满了各色的三角梅和夹竹桃,各式各样的大门彰显着主人不同的风格和情调。有家门口停了辆轿车,从车上下来女主人还有个小孩子,她打开大门旁的小门,带着孩子快速进入院子,难道担心我们进院抢劫(哈哈)。还看到有家院门打开,出来一个拎着修剪下来的杂草和枯花前往街边的垃圾桶的佣人,这里一定是别墅区了。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闻到大海的味道了,海风也吹了过来。走了3个多小时,终于看到了开阔无边的大西洋。波涛声此起披伏,此时的太阳仍高高的挂在水平面上,还没有看出要落下的迹象。由于走的路程太远,肚子开始闹腾了,看路边有家必胜客,先生要填饱肚子再下到沙滩上看日落,我虽然知道“眼前红日又西斜,极似下坡车”,吃饭有可能错过,但饥饿感一旦上来也是忍受不了的。等吃完饭一路狂奔来到海边,最终错过了最美的落日。但或许是我的诚心感动了太阳公公吧,它把最后一抹倩影留给了我,也把一道残阳铺水中的大西洋落日景象呈现在了我面前。 &nbsp; &nbsp; 怅然的情绪随着太阳落入水平面而陡增。也再次理解陶渊明他老人家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怅然若失间回过头来,一轮圆月悄悄挂上了天空,“谁谓月无情,千里遥相逐”,心情又得到极大安慰,也从“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释然。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日子就是这样周而复始。想家了,也该回家了。 后记:<br>&nbsp; &nbsp; 回来后有位去过摩洛哥的好友问我,此行最喜欢摩国的哪里。马拉喀什?撒哈拉沙漠星空?其实,我更喜欢的是那种在路上的感觉吧。<br> &nbsp; &nbsp;&nbsp;<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