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600岁,正青春!</h3><h3><br></h3><h3>无情的地震像一只巨手摧毁了家园!</h3><h3><br></h3><h3>倒塌的楼房像倾泻的洪水淹没了无数祖国的花朵;</h3><h3><br></h3><h3>不停的余震像一颗颗定时炸弹时时刻刻威胁着灾区的人们,撕扯着全国的心 。</h3><h3><br></h3><h3>地震之于人类,是无情的灾难、是血淋淋的伤口……</h3> <h3>前不久,四川宜宾发生6.0级地震,并且大小余震不断,造成多名人员死伤。</h3><h3><br></h3><h3>这让人们再度陷入悲情和深思,“抗震救灾、灾后救援、震后重建……”似乎是地震后唯一流程。</h3><h3><br></h3><h3>这让人不禁想起了故宫。</h3> <h3>在巴黎圣母院大火时它上过热搜:由于故宫消防队成立以来,这里从未出现过一次重大火情。</h3><h3><br></h3><h3>其实两年前,九寨沟地震后,故宫也上过一次热搜。7.0级的地震让九寨沟变得满目疮痍,而经历7.8级唐山大地震的故宫,啥事儿也没有!</h3> <h3>作为全世界现存最大木质建筑群之一的故宫,600年来经历无数次雷电风雨、战争变革及200多场地震,次次都安然无恙!这一奇迹让全世界震惊!</h3> <h3> 解密故宫</h3><h3> 600年屹立不倒的秘诀</h3><h3><br></h3><h3>10.1级地震,已经是破世界纪录的震感,而故宫屹立不倒的秘诀是——斗拱。</h3> <h3>斗拱,是中国建筑的特有结构,由弓形和方形木块组成,只靠着罗列本身,就能牢固地组装在一起。</h3> <h3>这样不但能均匀托住极重的屋檐,一旦发生地震,斗拱之间“松动”却不散架的结构,灵活地抵消了地震的破坏力。</h3> <h3>除了技巧的斗拱,紫禁城的抗震还有玄机——柱子。</h3> <h3>一般建筑的柱子都是深扎在地基里,一遇到强震就会直接从中断裂。</h3> <h3>而紫禁城的柱子却留有一定的移动空间,这就避免因折断而造成的整栋倒塌,哪怕遇到了强烈的震动,只会稍微发生一点移动。</h3> <h3>惊诧之余,英国学者把紫禁城抗震的秘密用一个词来慨括:flexibility(柔韧、灵活)。</h3><h3><br></h3><h3>“正是这种”柔中带刚”的特点,造就了紫禁城建成600年屹立不倒的奇迹,而这也很好地证明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天才之处!”</h3> <h3>外国网友,更是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完全被神秘古老的东方智慧深深震撼!</h3> <h3> 守宫人的百年坚守令人致敬</h3><h3><br></h3><h3>不过,宏伟壮观的紫禁城并非坚不可摧,一个闪电,一丁点儿火星,足以毁掉一座宏伟的宫殿。</h3> <h3>除了自然灾害、战争破坏,这个壮观的建筑最大的敌人,其实是时间。</h3> <h3>但庆幸的是,一直有人在背后默默保护它、修复它。</h3> <h3>青铜器、木器、漆器、百宝镶嵌、宫廷钟表……</h3> <h3>陶器</h3> <h3>书画</h3> <h3>对于故宫文物修复师来说,故宫的这些东西都是要生命的,他们的价值不只是把文物修好,而是在这个修复过程中,他把自己跟它的交流,对它的体悟,都融入到里面。</h3><h3><br></h3><h3>于是文物,就和600年前建造了故宫的匠人们一样,耐下心来,不急不躁地维护这座世界奇迹。</h3> <h3>除了这些修复师,故宫消防员可“功不可没”。入宫49年来,故宫未出现过一次重大火情。</h3><h3><br></h3><h3>62名消防战士们流传着一句口号,“万无一失,一失万无”。</h3> <h3>故宫无法容纳大型的消防车通过,遇到火情时,战士们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携带装扮跑步前往救援。</h3><h3><br></h3><h3>因此对于故宫消防战士而言,来到这里第一课是跑圈,熟悉故宫的每个角落。</h3> <h3>不是简单的跑步,而是背负空气呼吸气瓶爬台阶、折返跑,练习穿戴齐装扮,携带消防水带跑等各种跑步训练,速度要精确到毫秒。</h3> <h3>每天都要巡查,对重点部位的消防器材和设施进行检查,连垃圾桶也不放过。</h3> <h3>对他们来说,没有战功,就是最好的战功!</h3><h3><br></h3><h3>2020年,故宫将迎来它的600岁生日,而故宫消防队职责就是“把故宫完整交给下一个600年”。</h3> <h3>我们何其幸运能拥有紫禁城;</h3><h3><br></h3><h3>也何其幸运因为古人的智慧匠心与现今的“守宫”人们,才能令它屹立不倒,万古流长。</h3><h3><br></h3><h3>2020年,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紫禁城建城600周年!</h3><h3><br></h3><h3>600岁,正青春!</h3> <h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骑驴旅行(id:qilvrtip),作者:长腿驴叔。</h3><h3>谢谢欣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