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 屋顶正脊,也称中脊,正脊两端线脚向外延伸并分叉,即燕尾脊、燕仔尾。庙宇、祠堂及大厝中多使用燕尾脊。</h3> <h3> 燕尾出于《诗经·小雅》中的篇章《斯干》,原文仅是周王修筑宫室完成时的祝颂歌辞。至于“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简称“鸟革翚飞”,则是形容屋脊造型有如鸟儿翱翔的翅膀,及其色彩的斑斓。这不单单是燕尾飞檐的出处,同时也表示著“燕尾飞檐”的建筑装饰仅限用于帝王宫室。若民间随意使用,便是属违反礼制,属于僭越身分地位的行为。</h3> <h3> 按照闽南民间的说法,只有举人以上的官宅才可使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地域上,泉州地区民居使用燕尾脊的现象十分普遍,至漳州、同安一带民居则使用相对较少。所谓的“皇宫起”大厝,大多使用燕尾脊,称“双燕归脊”。</h3> <h3> 早期,中国大陆地区的燕尾都出现于宫殿、寺庙等较具有特殊地位的建筑。然而,时至明朝末年,海禁迫使原繁荣的泉州港没落,附近沿海居民为求生存而走险,以漳州月港为据点,长期从事海上走私。当时,刚好西班牙、葡萄牙及荷兰等欧洲海商来到中国贸易,为这些走私的沿海居民带来财富。居民们长期在海上求生,大部分个性冒险不羁,对于违反体制的举动多不在意,财大气粗之下,便在当地兴建许多具华丽装饰的建筑,故闽南地区的民宅便开始出现一些附带燕尾飞檐或马背的红砖红瓦式宅居。</h3> <h3> 埭美也叫埭尾,位于福建龙海市东园镇,距月港不足五公里,是一个面积不大,四面环水的小村庄。这里完美地保存了始建于明末清初,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民居村落,它是具有典型的闽南特色建筑——燕仔尾大厝。</h3> <h3> 古村落被一条河面二十几米宽的河流包围着,这条河流起到排涝,护卫作用,以及连接外界水上交通,至今还保留古码头遗址。现在村落东西南北面则有几座石桥与外界相连。走过石桥,呈现在眼前的是排列整齐,极具有规划的红砖红瓦燕尾大厝。整个村落干净卫生,路面也是红砖铺就。慕名而来的游客打破了村庄的寂静。由于当地政府的重视,巨资打造,这里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古村落变成旅游圣地,当地农民变身精明商贩,贩卖各种闽南特色小吃,特产及经营民宿,为游客摇橹划桨,让放飞心情的远客乐不思蜀。</h3> <h3> “前祠堂”是埭美社的官厅,是埭美古建筑群中的精华所在。前祠堂的木雕,砖雕,泥塑等工艺极为精湛,美伦美焕,里面的“苏彩”与“斗拱”更是文物中的精品。祠堂前面的大埕有多根旗杆,一直以来是埭美社人才辈出的印证。</h3> <h3> 由于每座大厝整齐划一,采用对称设计,每座大厝各有两扇偏门,倘若边门同时打开你可以一眼望穿整排房屋,甚至可随意窜门走动。站于边门有感于古人的建筑智慧,几百年前的村落极具规划布局,人与自然合谐统一。</h3> <h3> 每座大厝统一规格,都是13米*13米,房前屋后及两侧都留有排水沟,雨水顺着沟渠迅速排干。大厝内分为“前后落",前落分为几个小房间,后落正中是客厅,供奉先祖灵位及招待客人场所,左右各有两间卧室。前后落之间则有纵向边房作厨房餐厅之用,大厝正中心则是天井。</h3> <h3> 四处走走看看,发现村后一棵黄连古木更让人惊叹生命的顽强。由于台风的侵袭,它已倒伏于地露出根须,然它风采依旧,生机盎然成为村中一景。树下石磨石桌摆放整齐为游客提供茶叙乘凉便捷。</h3> <h3> 埭美社真是个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h3> <h3>[作者简介] 常春藤,原名陈财顺,中师毕业,福建省云霄县作协会员,漳州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 , 论文《“通阻” 、“开源”和密切联系生活》获全国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论文比赛三等奖,业余爱好旅游、写作。时有作品发表于网络文学平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