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每天的生活都简单的很,工作,看书,家务,睡觉,然后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因为总有那么多那么多想看的书,于是一本接一本,只想看下去,连美篇的记录都越来越懒惰。大刘在《球状闪电》里有一句话“………所以,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深以为然。像树枝的爱摄影,灰的读诗写诗,我的看书,人活着,还是迷上些什么才好,生活就变得单纯而简单,快乐而丰富,有了你因之而沉静的东西。</h3><h3><br></h3><h3> 有时候也为这沉迷烦恼,因为这种沉醉难免会忽略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该多一些经营朋友关系的时间都被满足于干自己喜欢事的私心霸占,觉得自己活的太超脱,可也太自私了,很矛盾。一方面,去繁就简,给生活做减法是很理想的状态,可另一方面,这样的如意也会让我不安,因为难免会把业余时间留太多给自己和儿子而忽略了对其他亲人的关爱。老人们都身体尚好,不需要我们生活上的看护已经是很大的福气,但精神上的慰藉与陪伴却是他们期冀的,我想自己离他们的期望一定差太多。</h3><h3><br></h3><h3> 本来想写读书笔记的,可是随心写了这些后却觉得后悔读书花这么多时间(可见人是思维其实不受控制,你随着它飘,它会引你去完全没想到的方向)。又不是做学问的人,读的也不是什么大众眼中的好书,哪里比得上那些厨艺超群的好妈妈天天花样翻新、让家人大快朵颐?也比不上爱健身的人至少给了自己好身体。也只有用越来越多的感受到别人对我表达的善意来安慰自己,无论在美篇还是生活中,都接受了许多真诚真心的馈赠和喜欢,我想读书赋予人的力量真的很像气场。</h3> <h3> 既然写了,就坚持到底吧。这段时间读的书很杂,这可能也和我的性格有关。总是对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充满好奇,要不断的变换口味。一个类型长了就倦了,看这本书突然对什么发生了兴趣,就看看相关的。所以着迷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想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多,只觉得什么都想看,根本控制不了。有时候觉得眼睛都要瞎了,暂停一下,结果又追了一部剧《破冰行动》,跑步机好久没跑了,给自己的借口是夏天太热。其实对自己挺无能为力的,太随心所欲了。</h3> <h3> 这段时间看的书里分量最重和耗时最多的应该是肯叔的中世纪三部曲:《圣殿春秋》《无尽世界》《永恒火焰》,了解了中世纪的大体进程。佩服他们教堂修建的耐心(动辄几十年上百年的修建过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筹集资金的漫长),可怕的黑死病,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英格兰苏格兰在宗教改革过程中的政权斗争,法国、西班牙、英国、苏格兰几个国家皇亲国戚的复杂关系和政教的复杂关系。应该说只是大致的梳理和印象。看小说(特别是史料较真实的小说)的好处是历史事件会随着情节而记忆的比较生动,比看学术性的历史书容易记住。</h3><h3><br></h3><h3> 《圣殿春秋》里塑造了非常打动人的菲利普、汤姆、杰克这几个有着不同美好品质的人,也静心体味宗教在真正信仰它的教徒中的意义,那种指引。这本书男性形象深入人心。而《无尽世界》中最杰出的人物当之无愧是凯瑞丝。在女性作为丈夫附属并且受多数职业限制的时代,凯瑞丝在诸多被动与主动的因素影响下最终实现了她看病救人的理想,也得到了深深钟爱她一生的梅尔辛的守护。书中描述了十四世纪时太多教会及神职人员的无耻,英法战争,政教分离的斗争,黑死病的肆虐与人类的无助,农奴和佃户在教会和地主压迫下悲惨的命运。在一次次面对黑暗和无奈时,一次次不得已的逆来顺受和臣服时,凯瑞丝、梅尔辛、格温达这些个体不屈的斗争,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信仰不在那些唱着赞美诗和祷告的修士心里,形式终归是形式,真正的信仰在凯瑞丝这样的人心里,她怀疑上帝,怀疑上帝的这些代言人,可是她怀着慈悲、理想、博爱、无畏、牺牲、正义。看到梅尔辛在塔楼用凯瑞丝的样子雕刻了天使,无比感动。引用书中一段话:</h3><h3><br></h3><h3> ——梅尔辛点了点头:“半座城的人都认为你已经是一位天使了。”“可我不是。”她说。“不是,”他说着,脸上又浮现出那种令她心醉神迷的微笑,“但你是大家见过的最接近于天使的人。”</h3><h3><br></h3><h3> “最接近于天使的人”,如果世界上失去了这样的人,人类就没有希望了。虽然少,可是她带来的关于信念的光芒,却让众多的凡人在黑暗中看到了指引和希望。</h3><h3><br></h3><h3> 纵观历史,我们现在享受到的,无论女性的权利,宗教信仰的自由,劳动休息的权利,所有的一切,似乎没有什么不是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以鲜血和斗争才争取得到的。和平不易,要珍惜,也要为之斗争。</h3><h3><br></h3> <h3> 因为对《永恒火焰》中玛丽女王上断头台印象极深,接着又看了这部《苏格兰女王的悲剧》。居然是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一直以为他是伟大的小说家,原来也写了几部传记。这本书读的过程还是蛮有趣的,刚开始真是觉得妙趣横生,语言非常精彩,对人物内心的猜测和描述活灵活现,不同于一般传记文学的严谨刻板,让我觉得非常过瘾。当时写了一段读后感“这部作品的风格掺杂着大量作者的主观看法,但写的很有趣且直白,不像传记,像小报的时评,带着辛辣嘲讽的语言,活泼的很”。还特意去百度了一下译者,叫侯焕闳,并不出名,是个出生在民国的老人家,但明显感觉功夫过硬。</h3><h3><br></h3><h3> 这种欢快的阅读感持续到400页左右(全书不到1100页),再往下读,忽而觉得索然无味起来,因为太多太多的描述都是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揣测,很多描写也比较雷同,越读越觉得没什么意思,一度想弃书。再到八百多页后,逐渐又感受到女王的悲哀,特别是对伊丽莎白女王和玛丽女王各自角度的心里分析非常细腻,尤其伊丽莎白翻来覆去的态度变化,复杂焦灼的心路过程,不禁让人代入并理解。原以为无聊可笑的颠三倒四,慢慢理解了她作为历史人物的拿捏作态与迫不得已,重回欣赏精彩文字的心态,完成了整本书的阅读。这种阅读感受于我不多,通常喜欢的就是喜欢,不喜欢的也在开始就不喜欢,从强烈的喜欢到极其讨厌再到平和有厚度的喜欢,这是第一次。</h3><h3><br></h3><h3> 这本看完对宗教改革对英格兰和苏格兰政权的影响,两国当时的国情等有了更为细致的了解,有一些内容与《永恒火焰》略有差异。感觉很受益,历史的一些细节更清晰了。而且对天主教与新教产生了很大兴趣,下一步会看看相关书籍。</h3><h3><br></h3> <h3> 张竞生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他的“爱情的四项定则”:</h3><h3>(一)爱情是有条件的;</h3><h3>(二)爱情是可比较的;</h3><h3>(三)爱情是可以变迁的;</h3><h3>(四)夫妻为朋友之一种。</h3><h3>这样的观点,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也不能不说是相当激进的。</h3><h3><br></h3><h3> 看完最多的感慨是“生不逢时”。张竞生,他想把性爱当社科学来探讨、普及,可惜,“性”直到现在在中国,依然处于缺少性教育的阶段。虽然此书中当时能引起轩然大波的案例,现在看早已不足为奇,但“性”却依然以“能做不能说”的模式深得人心。过了快一百年了,现在出这么一本书,估计大家依然是以猎奇的心理去看。当然,现在想获取性知识的渠道和各种研究已经博大精深了。很佩服他当时的勇气、精神和一些超前的理论(如计划生育,节育避孕),此人其实也是那个时期的文化大鳄,可惜被这部性史遮去了其他光芒。</h3> <h3> 孙频的《无极之痛》,属于女性的敏感视角,隐秘而执拗的情感。四篇小说里都无关真正的爱情,但渴望爱情的女人们从不停止试探和索取,像溺水前渴望大口呼吸空气,结果灌进更多致命的脏水。写的很细腻,很有痛感,也很悲观。引用文中印象比较深的一些话:</h3><h3><br></h3><h3>——这个世界,外表看起来人人有选择,事实上基本没有选择,每个人只不过都在绕着既有的轨道运转罢了。因为我们作为人类,自身就带着邪恶的平庸性。</h3><h3><br></h3><h3>——一心想把当年的恨事弥补,觉得这样才能圆满,不留遗憾,不料都已经是些干花,碰都不能碰,一碰便是灰飞湮灭,片瓦不留</h3><h3><br></h3><h3>——女人一心想解放自己,解放来解放去发现本质上自己就是个囚徒,要爱情你是囚徒,要婚姻你也是囚徒,单身着你依然是囚徒。就像站在北极点一样,无论往哪个方向走,其实都是一个方向,向南,一路向南。</h3><h3><br></h3><h3>——一切的自由和一切的束缚都殊途同归,不过都是因为太爱自己。</h3><h3><br></h3><h3>——她能和他六年交往下来,是因为她觉得他适合结婚,但她对他的那点喜欢也就只够结个婚。谈爱情吗,不够,真的不够。这点不够逼着她四处索取,铤而走险地问别的男人索取。她觉得自己就像钻到果核深处的那只虫子,越贴着那点阴暗的核就越快乐。虽然这快乐很无耻。</h3><h3><br></h3><h3>——她在他们身上找一个缺口就会使劲叮下去,叮到那点血腥的东西了,她快乐着,却还是忍不住流泪</h3><h3><br></h3><h3> 不禁感慨,有时候,陷入纠结的女人是病态的,越想去证明的,越无法相信。明知道那缺口继续叮下去就是残忍的真相,非要鱼死网破。女人在爱情上太贪心了。</h3><h3><br></h3> <h3> 摄影作品的意义就在于其真实性。一直很想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细节,但还没选到合适的作品看,这本算预热吧。欣赏这句话:“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并没有超越时代的清醒,但却一直在默默的拍摄,让历史可以被观看,使后来人可以通过这些照片重回历史现场,感受历史的热度,探寻事件的真相”。</h3><h3><br></h3><h3> 还看了一本外国人的《从西点军校到鸭绿江》,写的非常混乱,读不下去,到现在还没看完。但不同视角,不同立场,是我想要了解的。</h3> <h3> 村上春树《眠》,最开始的梦境有点像《刺杀骑士团长》,当然,后面完全不同。一个主妇按部就班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睡不着觉打破了,仿佛灵魂脱离肉体,17天不需要睡觉却精力充沛,她感觉每天多偷来了八小时,所谓“生命的扩展”,完全的自我意识,让她得以审视自己的日常。</h3><h3><br></h3><h3> ——“自打睡不着觉以来,我心里念叨着,现实这玩意儿多么简单啊。把现实玩弄于掌中简直轻而易举。无非是微不足道的现实罢了。无非是微不足道的家务、微不足道的性交、微不足道的家庭罢了。就如同操作机器,一旦记熟程序,接下来不过是单纯的反复。按动这边的按钮,拉动那边的拉手。调节刻度,关上盖子,设定时间。仅仅是一再重复而已。”</h3><h3><br></h3><h3> 看着有点怪怪的。似乎她对生活中的人与事都没有投入感情,我困惑那么要那样多时间来看书又有何意义呢?逃避现实?难道完全沉浸在对小说的体验中就真的可以获得满足了吗?自我并不是虚拟的,自我要与现实发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才能体现出自我价值的意义。</h3><h3><br></h3><h3> 这个短篇或许是我们生活的某个状态,可是如果是常态我觉得是可悲。</h3><h3><br></h3><h3> 喜欢这段描写:</h3><h3> ——每天差不多都是相同的重复。我记简单的日记,一旦有两三天忘写了,就会搞不清哪个是哪天的事。昨天和前天颠倒顺序,也没有任何不便。我不时想,这叫什么人生啊!但也没有因此感觉光阴虚度。我仅仅是感到惊讶,惊讶于昨天与前天毫无区别,惊讶于自己被编排入这样的人生,惊讶于自己留下的足迹甚至还未及认清,就在转瞬间被风吹走变得无影无踪。这种时候,我便站在卫生间的镜子前,凝望自己的脸庞。大约在十五分钟内清空大脑,将自己的面孔当作纯粹的物体进行观察。于是我的面孔渐渐从身躯分离开去,成为偶然并存于一个地方的另一物体。对啦,这才是真正的现实。我认识到这一点。足迹之类原本就是无谓之谈。把这种并存照旧维持下去,才是对我的至高要求。</h3><h3><br></h3> <h3> 林少华说他很喜欢夏目漱石和村上春树,依我看来,这两个人在以第一人称深刻剖析和展露最真实的自我这一点上很相似。</h3><h3><br></h3><h3> 这部小说,读完之后觉得起名为《心》很恰当。阅读时看到一个书友发表评论,是针对“我”毕业回老家爸爸特别开心儿子毕业了,而“我”心里却认为爸爸的表现不如先生那淡淡的一句“祝贺”,书友说感觉养个儿子不如养条狗,我当时也是同感,为儿子不能体谅父母的恩情与爱而讨厌他。书友回复因为这个给这本书打了三星,而我最终给了五星,是因为我一边略带不耐烦的看先生最后琐碎细致的自白时,一边却越来越深沉的感受到叙述的力量和作者的意图。我们每个人,若是把自己最真实的每一个想法都这样毫无遮掩的剖析暴露出来时,其中有多少都是自私、虚伪、欺骗、自我开脱……,同样面目可憎,同样令人厌恶。心,藏在身体里,经不住这样赤裸裸拿出来示众。</h3><h3><br></h3><h3> 主人公因为看清他人和自己而厌世自杀,不禁想起那句“世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发现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它”,可我想对他说——我们要在认清自己人性的弱点后依然爱自己。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之人,知善美想善美的人已经可贵。努力做更好的自己,有时候,也不妨原谅自己。因为,人是无法脱离人性的。</h3> <h3><br></h3><h3>——历史它就是个戏子,给谁演戏就为谁化装。这世界只属于当代,从来都不属于历史。</h3><h3><br></h3><h3>——无知者无畏,无畏者无识,无识者无信,无信者无德。</h3> <h3> 一口气看了丁墨8本小说,其实丁墨的文笔依我个人喜好比桐华、辛夷坞差不少,不过男女主人公都蛮讨喜的,特别是情节和感情上,感觉简单干净,那份坚定、珍惜和甜蜜让人看着很开心。</h3><h3><br></h3><h3> 这样的爱情和这些优秀的男女大概只在小说中,所以喜欢看言情小说的大有人在。反正我是看一段时间正经书后就忍不住要看一点这些可爱轻松的书。倒是想起毛姆关于畅销书说过一段话:“还有一种可能,一本书因为满足了多数人浪漫和冒险的愿望而得到畅销。毕竟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想要摆脱孤独与单调的生活唯一的方式便是沉溺于幻想中,如果将这种方式也禁止了,未免过于苛刻。”想必多少人也是因此喜欢小白文。不过白日梦就不要做了,想要优秀的人喜欢你,先把自己变成优秀的人吧。</h3><h3><br></h3><h3> 而且墨大真的很能写,商战,推理,侦破,连科幻的平行空间之类都有。虽然明明觉得很多漏洞也费脑,可那都无所谓,因为我就是喜欢看她笔下甜蜜专一简简单单的爱情,那么甜,让人总是笑,结局也美好,就足够轻松和开心了。</h3><h3><br></h3><h3><br></h3> <h3> 阿耐的商场小说非常专业,《都挺好》看的早,电视剧也没看,已经记不清了,印象里是家庭伦理小说。这次看《不得往生》,有新鲜感,之前小说题材这样商业化又生活化令人有真实感的会想起豆豆《遥远的救世主》和《天幕红尘》,两位都是神秘的女作家,应该都身份不凡。不过还是感觉不一样,豆豆写作风格更偏哲学深沉,阿耐更通俗生活。</h3><h3><br></h3><h3> 像半夏这样的女子,是我生活中从未接触过的类型,且不说大姐大的好身手,单单是作为商业人士敢打敢拼的气魄,八面玲珑的圆滑,精打细算的智谋,处乱不惊的气度,已经足够人瞠目结舌。脑子转的飞快,各种弯弯绕绕立刻理得清清爽爽,利字当头,心狠手辣,实在让人觉得望尘莫及,不是自己世界能触及的。这个人设,有其为了生意破坏环境、大环境下中国企业不择手段追逐利益的一面,更多是生意场上利字当头中人性的种种考验纠结,友情、爱情、义气和背叛,都是赤裸裸的权衡与较量。想必最终这两个人还是不会在一起。半夏身边珍惜的情意最终想必也都会越来越远。而塑造了高跃进这样的同类,如刺猬般的感情陪伴,也预示着人生的孤独。这本不错,是看的较少的类型,很吸引人。</h3> <h3>值班时一口气看到夜里四点看完了,可见情节还是很紧凑吸引人,一直有悬念抓着人往下读。不过读完感觉案情太简单了,原本希望枫的人设更复杂邪恶一些,包括伯朗父亲的人设,因为看介绍说比《恶意》更复杂,所以看的时候我自己脑子里给他们加了很多戏。没想到读完还蛮温情的,更像因为突发事件反而凝聚了兄弟间的情谊,还有关于儿子为母亲复仇用心良苦的故事。</h3> <h3>确实是因为洪晃才看的,看到很多书友也是这个心理。应该也属于猎奇心和窥探欲吧,希望看看小说中透着什么更真实的内幕,不过没带来多少满足感。这个张大小姐比起阿耐笔下靠自己打拼的商业女精英,无疑像个白痴。她保持着善良天真,其实也不过是特权带给她的附加,真要是失去她所享有的,她就成了刀板上的鱼肉。可怜那个警察,才是体现了没有特权的天真,横冲直闯只有死路一条。</h3> <h3>金仁顺,看的不多。《绿茶》是好久好久以前看过的作品,好像还拍了电影,应该是赵薇演的吧,评价很差。确实赵薇的模样太鲜明,不适合书中形象。作者文笔很好,语境很有蕴味。三个故事各有特色,不过有共同点——原生家庭不幸福会带给孩子在婚姻爱情的选择上多少心里障碍。</h3> <h3>还是很喜欢。作为一个高中就物理很差的人,很多理论是看不懂的,但不影响我喜欢科幻小说。这本比《三体》感觉专业性更强,情节少很多,可是讲故事的结构和紧凑依然很吸引人。我喜欢大刘,是喜欢他对宇宙的幻想,会让我信以为真,想象捕捉雷球的场景,球状闪电的神秘和之后一次次对奥秘的发现,那种新奇和喜悦,打开了一个未知世界,永无止境的神秘世界。</h3> <h3>三则以史为据编撰的小故事,文字不错。也许这类小说包括很多半架空类历史小说,都应了作者这句话:“小说家言,唯在遣词造句雕琢人心,于史固不足证,然亦有其道存焉。”历史中掩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真相和故事,永远无法探究,只能猜测了。</h3> <h3> 好长,累,想必你们读的更累。失去了以前没有微读时用心记录的情感,情感都在边看边发表感想中经历了一遭,喜欢的句子在微读里也已有记录。而且现在对介绍内容完全没有兴趣。我还要不要坚持这样的记录呢?这原本是我玩美篇的初衷,就是为了写读书笔记。或者只记录纸质书的?</h3><h3><br></h3><h3>(所有照片都是阿克塔斯村夕阳下美丽的田野,我百看不厌的地方。谢谢它们每次下乡的陪伴,给我无限安慰和喜悦。)</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