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优质的教育,给老师优质的引领——南郑区乡村卓越教师第一学年度培训心得体会南郑草堰中学 刘兴聪

刘兴聪

<h3>  从事语文教育,我之幸运;成为“黄廷方教育基金”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南郑教体局培养的卓越教师,我之幸运。从导师到南郑亲临课堂,到赴京研学,再到导师的亲临课堂,实践——反思——研学——反思——实践——反思,结束了第一学年的培训,我收获颇丰,也在践行给学生优质的教育,给老师优质的引领。</h3><h3><b> </b></h3> <h3><b> 一、给学生优质教育,实现培养人、发展人</b></h3><h3><b> </b></h3><h3><b> 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是不变的准则</b></h3><h3> 《易经》有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于漪前辈说:“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人。”习总书记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北京外国语学校党支部书记王祺老师在给我们的培训中说,教育的基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德育实践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与时俱进的育人模式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创建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教育的必然要求。让教育回归原点,回归生活与社会,把德育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细节中,让孩子们成为真实而完整的人。</h3><h3> 我在教学《邓稼先》一文时,让学生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通过观看我国航天科技的影像资料以及创写人物颁奖词,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给学生正能量,其实这就是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在教学《台阶》一文时,及时链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父亲,以此激发学生对父亲的疼惜与敬重,孝敬父母,积极面对人生。学生一个个哭成泪人,我想这种捕捉痕迹的德育已经实现了,学生今后成长,定会懂得孝敬、感恩,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h3> <h3><b>  知行统一、爱能助力,是不变的法宝</b></h3><h3> 马丁·布伯说:“因为这个人的存在而信任这个世界——这是教育关系最内在的成就。因为这个人存在,无论虚无如何占据你的内心,也不可能是一片渺茫。因为这个人存在,在黑暗中仍有光,在恐惧中仍有救赎,在同胞们的麻木中仍有大爱。”习总书记也倡导教师做“四有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班建武老师告诉我们,学生对咱们教师的关注超乎了咱们的想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以老师上下班为依据,只以学生的在场为依据。</h3><h3> 我开始尝试眼里先有人、再有事,做好学生的关怀者。用“爱能”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道德问题和学习问题,从而“赢得”孩子。“老师,我们班都很好,您不用担心,您要多注意自己身体。您嗓子不好,多喝点水。老师,多为您自己想一想吧,我们也都挺大的了,不用您来操心了。老师,您为我们操劳这么久,辛苦了。”“老师,你终于来了,想死我们了。”“感谢在七年级时对我语文方面的指导。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好的基础。感谢您对我的付出和指导。作为您的学生我很荣幸,谢谢您刘老师。”“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我们都很想你。”“希望您快点回来教我们,以后在你的语文课上,我一定会好好听课的,多回答问题。”“学生从来都没有忘记过老师,现在每每想到你给我们讲作文课的时候,心里总是暖暖的,总觉得很享受,上你的课很有趣很开心。时常和同学谈起初中语文老师,我总是很骄傲,因为我的语文老师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课讲得也好,等以后我也担任一名语文教师的时候,我也会学习老师的方法,将知识更好的传授给我的学生,等有机会,回初中学校看望老师!”“想念你,想念你的课,有机会回学校了,再听你讲一节课。”“老师,你虽然是来支教的,但我们已经受益匪浅。”“当时考大学,公务员都因语文分数高才有幸考过。”“我做为她母亲,深知你当年的鼓励对她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学生和家长这些真诚的话语告诉我,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身为教师,必须用“爱能”榜样示范、感染引领,这是一种职业能力,也是一种职业幸福。否则便会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痛苦和无奈。</h3> <h3>  “伟大的教育一定是在和风细雨中,在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中产生。”北师大硕士生导师陶礼光教授从一节课到底该如何上,一天该怎么上课,教室怎么布置三大方面为我们作了深入浅出、细致详尽的讲解。于是,我也开始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比如,把黑板分成三部分,左边用于学生默写,中间用于我板书,右边用于学生反馈。把课堂分成三个阶段:新课学习前,学生默写古诗、背诵经典诗文,畅谈诵读体验和收获;课中,学生带着主问题和问题链探究;课后主要写作和链接文本书籍阅读,深化延伸。每天晚自习固定的读书分享,这无形之中调动了学生读书与思考与写作与运用的“追赶”“超越”,并促使学生养好的读书习惯,把学生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h3> <h3><b>  匠心独运、生命课堂,是不变的真理</b></h3><h3> 于漪老师说:“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 </h3><h3> 石心老师强调课堂提问技能,我深感科学巧妙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快速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有效探究,而且可以培养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在这一年来,我更是尤为重视课堂提问的问题,运用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回答反应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木兰诗》一文时,设计的问题为从哪些地方读出___的木兰?侧重表现___木兰?英雄的豪情?还是儿女的柔情?为什么?要是表现豪情,可以添加哪些情节故事,写一篇作文。这主问题和问题链成为课堂学习得以顺利进行、走向纵深的一个个“推手”,整个课堂学习前后连贯,从不同的认知层次引导学生进行思维,逐步抵达课文学习目标。</h3> <h3>  北京师范大学高级管理者发展中心(EDP)执行副主任秦晓虹老师主讲的《PBL项目式学习》“敲打”和“撞击”着我对“课堂”的原有概念,让我大开眼界,更引发我深深的思考。于是,我开始了教学尝试。学习《皇帝的新装》,我让学生从童话情节角度提出项目式学习——虚构夸张是童话,学生通过书籍、网络、访谈、编剧、表演等等多重形式,对童话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了更全面通透的认识。</h3> <h3>  语言学家王宁教授说:“语文教师的语言学修养一定要深厚。没有深厚的语言学修养,教学不可能丰富,更不可能有趣。修养大于能力,更大于知识。教师的语言学修养包括语言的理性把握,发掘语言现象的敏锐,用前人已经总结出的规律来生动地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以及在教学中发现新的语言学课题并从事语言学研究的能力,还包括鉴赏语言和文学的品味。”周鸿祥教授强调了在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是基础。没有语言的学习、积累、建构与运用,就失去了语文的核心价值。语文教育的成败,与是否重视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密切相关。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判断一个人学习某种语言程度的首要标准。 教学设计体现教师的理念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关乎教学的成败。周教授告诉我们,特别要设计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师引导和组织下,民主对话,平等交流,学生通过自身的语文学习实践,提高语文素养。</h3> <h3>  我在作文教学《写人要写出人物的精神》中,采用“台阶式作文”教学模式。由学情入手,从学生的习作中发现学生缺失,通过名家例文,让学生明白写人的精神需要什么,再通过例子(名家和学生习作)引路,提取写法(融入性情、虚实结合、自主创新),让学生尝试换一种方法或者多种方法写同一个内容,再比较优劣,从而让学生掌握灵活巧妙使用各写法,学生自判,现场互改互评,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实现“一课一得”。 整个课堂学习给学生切实的抓手,可操作性强,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信心。</h3> <h3>  记得周教授在将语文核心素养时,把我的诗歌《幺姑,你走了》作为课例,让我们进一步明心:语言的建构是基础,语文的人文内涵、文化品质绝对不可忽略,但它们又不可能游离于语言之外。从语言入手是语文教学的唯一正确路径。周教授的确鼓舞了我,我想在今后的路上,我会努力将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我语文教学的核心和我写作的核心。真心的感谢周教授!</h3> <h3><b>  二、给老师优质服务,实现引领人、带动人</b></h3><h3> <b>热诚服务、给予帮助同进步,是卓越教师必修课程</b></h3><h3> 一位卓越教师的成长,除了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学生教好,还得具有热诚服务的精神,帮助带动同事和周围老师,大家共同进步。我积极在校内上公开课,也受邀去外县上示范课,这种实战演练,强化了自己的课堂,也对别的老师起了一个学习思考的作用。在去年和今年的教学能手评选过程中,我反复亲临五位老师的课堂,听课、评课,跟进指导,她们有的获得县级教学能手,有的获得实际教学能手。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也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h3> <h3><b>  卓越引领、示范辐射共成长,是卓越教师必修课程</b></h3><h3> 身为卓越教师培养对象,卓越引领、示范辐射是一种教研和学习氛围,一种教师团队与教师个人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共同努力奋斗的气氛和环境;卓越引领、示范辐射是一种卓越情怀,一种对教师职业的深厚感情,并由此产生出强大的前行动力。2018年,我跟着名师大篷车,先后去了汉台、勉县和宁强,给老师们进行了为期五天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培训。讲座培训受到一线教师的普遍欢迎,大家纷纷表示,很受益。掌声和肯定是次要的,主要的是我发挥了余热,也给我的成长注入了新的信心和活力。</h3> <h3>  于漪先生说:“课堂学科教学是单一传授知识技能,还是以所教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效果迥然不同。后者是真正的教书育人,把情意激发、情操陶冶、责任心、创新意识、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等等,伴随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撒播到学生心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获得发展,心里逐步亮起人生追求的明灯,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判断。课堂教学应该立体多维,发挥育人的多功能。”</h3><h3> 于漪前辈还深情地呼吁:“作为基础教育的领军人物,应该有一种气象,有一种境界,是时代的良知,智能的火把,教育精神的代表。这种气象,这种境界,要有辐射作用,让更多从事基础教育的人对此不懈追求。”“如果让我选择来生从事什么行业,我还做教师”,这是我们的语文导师68岁的周鸿祥教授掷地有声的回答。什么是职业幸福?“如果让我选择来生从事什么行业,我还做教师”,周教授的回答是最好的诠释。有了这一年卓越教师研学的洗礼,我相信我的讲台行走又向卓越迈进了一步!我有信心在追求卓越的路上,真正成为南郑教育的生力军,辐射引领南郑教育、汉中的教育、乃至陕西的教育更好前行!</h3><h3> 让讲台烈火燃烧永恒,让育人闪电映亮天空,用所有热情换回成长,让教育的梦没有终点!再次感谢黄廷方教育基金、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EDP培训中心、南郑区教育体育局为我们提供的学习平台!感谢北师大项目部的所有老师!谢谢您们,致敬您们!</h3>

学生

语文

老师

教师

教育

课堂

教学

学习

卓越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