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记忆母校和顺一中</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瑞宏 </p><p style="text-align: left;"> ——作家韩少功说:“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br></p><h3> ——我心归去! </h3><h3><br></h3><h3> 母校和顺一中,建于1952年,位于县城西陲,坐落在林木葱郁自然秀美的云龙山东麓,如今已走过67年的光辉历程,作为和顺县唯一的一所高中,为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的山区小县培养了众多的合格高中生,为高等学府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h3><h3> 1979年9月,我考入和顺一中初52班,与母校结缘,承恩师教化启智,蒙母校雨露恩泽,成为教育战线的一名辛勤园丁。<br></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和顺一中全称山西省和顺县第一中学校。1952年9月,招收一个初中班,学生46名,刘振华任代校长,教师李振华、贾善,总务郜交荣,大师傅张同聚,共有教职工5人。校名为山西省和顺中学校。因暂时无独立校址,只能临时借用和顺县第一高级小学(泰山庙,旧二中)的部分办公场所和教室。</font></h3><h3> 1955年,省教育厅下达指示,修建和顺县初级中学,位置在县城西北,占地40亩,校长程广宇(昔阳县人),是年招收两个初中班。<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 1960年,增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br></h3> 记忆中,1979年,第一次看见和顺一中坐南向北的大门,四根高大的砖混水泥方柱,外面裹着一层水洗的小石子拼成的菱形图案,柱子顶端还建有优美的斗冠造型,两扇简陋矮小的铁栅栏大门,基本上看不出原来油漆的颜色,有很多红缨枪长矛状造型,在西侧的门柱上挂着一幅木质长型校牌,上书白底黑字的行楷大字“和顺一中”。<br> 大门的东西两边都是整齐的排房,每两间或三间隔为一个办公室,远远望去像一个个精致的盒子。<br> 大门的西侧是两间大的门房,由邢村人巩世荣师傅当门卫,年纪有五十多岁,长方脸上呈现出微红色,脊背略略驼着,待人和蔼,管收发报刊杂志,兼有打铃的职责,那时候,只有教学楼内装有一个电铃,除上下课外,其余的起床、出操、预备或遇上停电,都由老巩师傅敲响挂在图书室门前树上的一截铁轨,悠扬的钟声于是回荡在整个校园上空。往西的一长溜坐北向南的排房分别是学校后勤处的办公室、文印室、保管室等,时任总务主任是左权籍张庆顺老师,白崇智老师担任总务会计,白向忠老师是文印员。<br> 大门的东侧也有一处两间大的房子,和西侧的门房正好对称,这是学校的体育教研组兼器材室,那时,全校只有常福廷、李正昌、冀玉堂三位体育老师,特别是李、冀两位老师,一高一矮,年轻有为,干劲十足,全校的两操一活动在北操场搞的生龙活虎、有声有色,每年一度的校运会高手云集、精彩纷呈,许多校纪录如今也很难打破,两位老师功不可没,记忆尤深的还有,每逢校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时,代高中物理的曹用沛老师(天津人),虽然身量不高,但是声音洪亮厚实,充满磁性,铿锵有力,颇有播音员的风范,他用标准的普通话宣布着运动会上的一条条程序,“运动员入场、校长致开幕词……”,第一次近距离地听到类似收音机里的声音,令我热血沸腾激动万分。<br> 大门的东边也是一长溜坐北向南的排房,分别是学校会议室(电视室)、校长室、教导处、团委会等行政机构,时任校长巩来曙老师,三奇村人,穿着洗的发白的蓝色中山装,年近花甲,中等身量,华发褐面,讲话有条不紊,富有逻辑,底气十足,1978年6月—1980年12月担任和顺一中校长,任职期间,给北大哲学系毕业的黄学诗老师摘掉右派帽子并落实政策,把学校的工作重心由“学工学农学军”转到教书育人的正确轨道上来。副校长是裴智彦老师,三奇掌村人,富有激情,工作热情,口才很好,1978年10月—1982年12月担任和顺一中副校长,短暂时期主持过学校工作。教导主任是平定人刘岐老师,团委书记是胡海江老师(女)。大门东面排房中还有一个不大的会议室兼电视室,只有两间,里面放着一台二十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当时在和顺县还是少有的奢侈品,每到星期六晚上,老师和学生挤得水泄不通观看电视节目,诸如《动物世界》、《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等。<br> 当时,母校最宏伟的建筑就是两层高的教学楼了(后来俗称“旧楼”),距离大门20米处,一条炉渣甬道直通其北门,它就像一位敦厚的长者,默默地慈祥地把渴求知识、渴望成材的莘莘学子都揽进自己宽大的怀抱,经过数年的辛勤哺育,放飞了一朵朵的希望,实现了一代代的梦想。<br> 带有苏联建筑风格的教学楼,砖墙厚实,楼体坚固,到1979年,已历经二十多的风雨剥蚀,门窗亮黄色的油漆犹在,纱窗已破,但窗户扇闭合自如,门把手生锈,但依旧结实耐用,画着斜方格的水泥地面,依然完好。教学楼两层共16个教室,靠楼道楼梯处两侧分别有8个教师办公室,高中生都在二楼上课,初中六个班全在一楼就读,一层西面还有物理、化学实验室,我们52班的教室在一楼的东南角。<br> 穿过教学楼,是一条用炉渣石灰铺成的人行甬道,从教学楼到校园的最南端,长约300米,甬道两旁栽着亭亭的杨树和婆娑的柳树,教学楼南的门前,东西各有一处花池,到了春夏季节,姹紫嫣红,一片生机,花池前立着一排阅报栏,是学生们了解国内外时政消息并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之地。同时教学楼南门前的广场,也是全校举行大型集会和召开全校师生大会之处,如开学典礼、表彰大会等,记得,高二年级学长崔彦平和学姐曹英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言,他们文质彬彬学养深厚,言谈中绽放出拼搏的激情、理想的火花,给全校学生树立起一个又一个榜样,激励着和中学子暗下决心苦学成才。<br> 这个名副其实的大“四合院”,北面为教学楼,西面有一长溜排房,有二十多间,是女生宿舍和女教工宿舍,门前有好花池和柳树,这排房子的后面建有厕所、猪圈、垃圾池等;东面对应也是二十多间排房,分别是医疗室(校医是李海亮)、教师宿舍、教工灶房等,东排房的后面还有一排房子是学生灶房和茶炉房,自行车棚在教学楼东墙的对面(那时候城里的学生除了极少数干部子弟能骑上自行车,其余都是步行上学,诸如九京、邢村、南窑等跑校生才骑车上学),这个“四合院”的南面有两座房子,被人行甬道隔开,东边的六间房子是复习班教室(九十年代末的微机教室),西边的六间房子是图书阅览室(后来的图书阅览室),大院里安装着单杠、双杠、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br> 复习班教室和图书室的后面有两片不大的菜地,种着些玉茭、西红柿、豆荚,山药蛋、茴子白、胡罗卜之类的庄稼或蔬菜,秋后就踩成了两条对角线相交的小路。因为这块菜地紧挨我们男生宿舍,一到秋天,乘月黑风高之夜,我们宿舍总有几位勇敢的“游击队员”偷挖几棵胡罗卜回来,然后共享“胜利果实”,我们一致问心无愧,因为人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虽然我们不曾耕耘,但是,我们宿舍的全体同学往菜地里施了不少优质的农家肥。<br> 男生宿舍在校园的南端,甬道的两边各有三排北房,每排房子有六个房间,排房两端的房间较小,约一间房,一般都住着本班的班主任老师。中间的四个房间为学生宿舍,每个宿舍两间房,几根粗木桩和结实的木板结构而成的“大通铺”,上面要住10—12人,一个人的床位就是褥子对折起来的宽度,我们晚上睡觉的姿势基本是侧身,如果要想翻翻身,必须万众一心。<br> <h3><font color="#010101"> 曾任和顺一中副校长兼教导主任的刘岐老师亲手绘制的和顺一中校园变化图。刘岐老师主编《和顺一中45年》、《续和顺一中50年》、《和顺一中六十年》。2019年,刘岐老师与世长辞。</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从1956年的校园平面图看出,学校的建筑只有二层教学楼一栋、东西排房各一排、简易操场一个,学校的大门朝南开,但没有正式的校门,大门南面是操场,即现在的农机公司所在位置,没有留下任何照片资料。</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p> 和顺一中初52班毕业照。</p><p> 第二排老师左四起:刘玉锁(数学)、赵昌玉(化学)、温乃寿(语文,班主任)、郭瑞平(地理)、路文凌(物理)、郭爱卿(政治)</p><p><br></p><p></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恩师风采</div><br> 1979年9月,我去和顺一中报到的那一日,是学校的教导员李占斌老师(1991—1995年任和顺一中校长)把我们带到当时的图书阅览室开会分班,清楚地记得李老师讲到:“你们今天有幸考进和顺一中的重点班,是光荣的,以后要勤奋学习,但不能沾沾自喜。”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沾沾自喜”这个成语,并且在几十年后时时用这个成语鞭策告诫着自己。<br><br> 我们初52班的班主任是白江莲老师,她当时大约四十岁,短短的剪发头,像慈祥的农村大妈,白老师代数学,讲课时富有激情,头略略上仰,说话时嘴角不时地溢出唾沫,颇为尽心费力,光怕我们听不懂而不解其意。住校生到周六时,想早走一节课(因为当时我们都是操山路步行回家,与高中生相跟,人家走,我们人小就得小跑步,时间两小时,冬天是下午六点放学,回家就是万家灯火了),我们到校园东南角的东排房,白老师的家中登门请假,白老师一般不会准假,我们就分别编造不同的理由忽悠老师,这时白老师的丈夫常子祥老师(时任和顺二中教导主任,1983—1986年任和顺一中校长)就顺势教育我们,诸如:“男儿有志四方,学习就要吃苦”等道理,架不住我们死缠硬磨又陪出些许泪花,结果是最后往往准假,赶紧溜之大吉,胜利逃亡回家。<br><br> 白老师温和善良,缺少刚性手段,但同学们很尊敬她,到我们初二时,卸去了班主任的担子,只代数学课(初三由刘玉锁老师接任数学课),由年轻漂亮的代政治的郭凤兰老师接任班主任。(白老师年龄大了后,学校安排代了副课,九十年代中期退休)<br><br> 郭老师治班严格了许多,我因为偶尔违纪,被郭老师叫到二层的办公室温柔地教训过几次,后来郭老师筹备自己的婚礼,忙乱了好长时间,记得郭老师好像也是当时流行的旅行结婚,郭老师返校上班后,还让班长石明轩给每个同学分了几块水果糖。郭老师上课时还有些微微的羞涩,从不提她结婚的事。郭老师的授课水平挺高,说话干脆利索,要点突出明了,深受学生欢迎。郭老师代完我们初二就告别了52班,由刚刚代了初三毕业的原初49班班主任温乃寿老师接任班主任,郭爱卿老师代我们政治课。(郭凤兰老师后来接任了财会工作,现在已经退休了)<br><br> 温乃寿老师是瓦房桦树岩村人,当时也是四十岁的样子,但面相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老,他孩子很多,拖累挺大,想想当时的温老师一个人挣着微薄的薪水养活着八九口人,生活该多么的艰辛和困难。温老师住在我们男生宿舍一排的最东面的单身宿舍,记得是他的大女儿温兴爱跟着念书,温老师的妻室都在农村生活,时不时还要回农村种地,所以温老师从外表看和普通老农无异,极其朴实率性。温老师讲语文课性情悠悠,喜欢双唇紧撮,等学生思考或回答问题,《孔乙己》一文用了两礼拜讲完,至今还记得孔乙己到咸亨酒店排出九文大钱的所谓“富贵”与“趾高气扬”。温老师治班有方,班风学风有了明显好转,经常叨叨磨磨劝我们做一个好人,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们认真学习,考上大中专院校,实现农家子弟“三转”(一转户口,即农民户口为市民户口;二转正,即由学生分配成为国家公职人员;三转干,即普通人成为干部身份)的梦想。1982年中考,我们班取得了优异成绩,有四人考取平定师范,一人考取榆次一中,多数同学考入和顺一中高中,三年后初52班又有许多同学考入大学,至今活跃在各行各业,并有所成就。(温老师后来代了副课,九十年代到校办印刷厂当负责人,一直干到退休)<br><br>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或者说影响改变我人生的老师,是代英语的温宝珠老师,天津人,说一口侉话(和顺人认为只要不是本地话,统统归为侉话,其实温老师讲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声音磁性厚实,有播音员的水准),是高级俄语翻译,1960年被打成右派发配至偏僻山区小县城和顺改造,先教俄语,六十年代中苏外交恶化,全国大中学校开始学英语,温老师随之改教英语。温老师的身上散发出浓郁的诗人的浪漫、文人的儒雅、男人的阳刚,那种学者气质、师长风范、大家气息至今都深深地感染并浸润着我。温老师梳着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三七分发型,四十多岁,虽然发已苍苍,但浓浓密密,上课总爱用手往起拨拉头发,风雅无比,经常穿着整洁的中山装和锃亮的皮鞋,到了寒冷的冬季,温老师穿着那个时代少见的呢子风衣,戴着裘皮暖帽,脖子围着围巾,风度翩翩,进教室后,必先脱帽给学生敬礼,在众多的老师中,温老师犹如一道亮丽优雅的彩虹挂在天空上,让学生仰望不已。温老师学识渊博,授课幽默风趣,常用和顺话称呼学生:“小,你起来回答问题。”或“小妮,你念这个单词。”或者说:“你一(和顺话是‘一个’的合音,没有合适的字代替)人过来,”看见刚剃过头的男生,温老师亲昵地抚摸着光脑袋,大大的眼睛中流露出无限的爱意等等,我的英语成绩很好,与温老师的博学多才和魅力人格是分不开的。温老师的妻子在和顺县医院工作,瘦高的个子,育有两子,当时长子温明是高中生,次子温亮是小学生,都在天津市上学,放假时来和顺与父母团聚。温老师后来又代了高中英语,八十年代中期调回祖籍天津市,现在应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温老师也许记不起我了,但我一辈子忘不了温老师对我及山区教育作出的巨大贡献,人生无法选择时代,历史是单程车票,温老师那一代人是不幸的,因特定的时代而致使人生弯路曲曲,把美好的青春奉献给和顺人民,对于和顺一中来说,善莫大焉!许多年之后,在梦中还常常出现温宝珠老师提问我英语单词的情形!<br><br> 教导主任刘岐老师代我们美术课,不要小看这门副课,想要代好也真不容易。刘老师瘦高身材,穿着洗的发白的中山装,笑眯眯地用平定话轻声细语授课,刘老师数学老师出身,思维敏捷,教法灵活,他的美术天赋很高,无论写美术字还是写生素描,皆得心应手,随心所欲,不用直尺画出笔直的线条,不用圆规画出标准的圆形。刘老师担任教导主任,事务繁杂,但一节课也不曾耽误,颇为敬业。我和刘老师的深交,是仰慕他独身孤己执著无畏编修和顺一中校史,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都奉献给了和顺老区的教育事业。四十年的工作历程,其中三十余年是在和顺一中度过的,他当过教师、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他与和顺一中的情愫已化为千千情结,和顺一中锻炼造就了他,同时,他又是和顺一中成长壮大的历史见证。刘岐老师在教书育人之时,时刻不忘把和顺一中的发展经历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启之当代,飨于后人。有朝一日,编修校志,可谓刘岐老师之莫大心愿。治史修志乃神圣职责,绝非常人所能胜任。刘岐老师学术精湛,知识渊博,留心观察,长于积累,且无私无怨,淡泊名利,满腔热忱,持之以恒,几十年如一日,实属难能可贵。现在刘岐老师在孤独而平静地编纂着和顺一中校志,少有人关注并理解他的辛勤与贡献,作为学生的我一直在深深地怀念着刘老师。<br><br> 郭瑞平老师初二时代我们地理,1969年山西师大毕业,阳泉市人。对于郭老师我早有耳闻,念小学时,郭老师就在我村的温源中学教学,学识渊博,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喜欢和学生打篮球。郭老师年轻时长得高大英俊,风度文雅,又有文化,是村里姑娘心中的白马王子。郭老师讲课信手拈来,驾轻就熟,记得郭老师说:“我刚来和顺的时候,不知道‘大尿’是什么意思,我还以为是小便量多量少都要计量出来,和顺人实在认真啊!后来,才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一群和顺人听了乐不可支,郭老师的课堂总是这样充满着乐趣。听着郭老师温文尔雅幽默风趣的阳泉话授课,我们就像干涸的土壤轻轻缓缓地流入了股股清泉,幼嫩的心田得到了滋润。郭老师热爱教育工作,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多次受到省市县校的表彰,撰写的论文十多篇,先后在省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1990年,我回母校任教后,数次与郭老师搭伴合作,年老体衰的郭老师,老当益壮,爱岗敬业,学生们非常敬重爱戴郭老师。然命运无常,天妒英才,郭老师终旧病复发,身染重疴,于2008年左右去世,终年六十余岁。我至今都深深地怀念着可亲的郭老师!<br><br> 其他代过我们的老师很多:<br><br> 地理老师李鲜是盂县人,娇小玲珑,用盂县方言讲“湖管说,天哈绝”,始终不知其意,后来才知道是“湖广熟,天下足”的意思。<br><br> 郭爱卿老师胖乎乎的长得很喜人,一口马坊腔,“则怪概念、纳怪知识点”,口齿伶俐,政治课教的有一套。<br><br> 刘玉锁老师代初三数学,个子不高,徒手画圆作图时一绝,刘老师讲课时动作幅度很大,课堂气氛活跃。<br><br> 赵昌玉老师代化学,二十多岁,讲课时有点紧张,鼻尖上时常冒出汗珠,脸色泛红,板书特别认真,教学一丝不苟,我的化学成绩中考得了95分,赵老师功不可没。<br><br> 路文凌老师代物理,精精瘦瘦的中年人,说话慢慢悠悠、有条不紊,我对物理本来就很感兴趣,再加上路老师的引导教化,我的物理成绩一直看好。<br><br> 郭先锋老师代过我们的音乐和历史,不到三十岁。个子矮矮的,发起脾气来,眼睛瞪得滚圆,教会我们识简谱,因为不是专业出身,教历史就是照本宣科了。<br><br> 代旭林老师代过我们一段时间语文,他是初51班的班主任,浓重的南乡喂马口音,教学相当认真,写字一笔一划,从不潦草。<br><br> 李实老师代过我们一年多的语文,他是个活力四射的人,嘻嘻哈哈,待人热情,爱护学生,后身体不适就休息了。<br><br> 体育老师李正昌,不到三十岁,个子高大,年轻有为,说话有点结巴,上课极其认真,田径体操等都详细讲解,学校的两操一活动组织的井然有序,充分体现了和顺一中生龙活虎的校风。<br><br> 马逸老师短时间代过我们历史,一个干巴黑瘦的小老头,江西口音的普通话,很难听懂,作为中央大学的高材生,身心多年遭受苦难,代我们时刚被“解放”出来,允许登台授课,也算幸运。<br><br>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诸位先生,不辞辛劳,无私奉献,传道授业解惑。三尺讲台,领万千学子驰骋天地人间,观宇宙之大;一方教室,引无数心灵神游古今未来,察品类之盛。念我师长,惠我实多;忆我师长,育我实多;寸草春晖,深思难偿。<br><p></p></font></h3> <p> 1979年9月——1982年7月,我在和顺一中初52班就读,当时的校园大致布局就是1970年代的图,从北往南依次为:北操场;北大门,木制校牌手写体“和顺一中”是竖排,挂在大门东门柱,大门西侧门口是传达室,西侧排房是总务处,大门东侧门口是体育组,东侧排房是校长室、教导处、会议室、电视室等;旧教学楼;300米炉渣甬道;大四合院,院西排房是女生宿舍和女教工宿舍(西排房后面是厕所、猪圈),院东排房是校医室、教工小灶、男教工宿舍(德语教师吴国宾先生在此居住)(东排房后面是学生大灶和茶炉房);甬道东西平房是图书阅览室和复习班教室;东后门(两扇大铁皮门)、东南是旧礼堂;西平房两处教师家属住(黄在恭老师和毕向荣老师);甬道南端东西各有三排北房(学生宿舍两间,两头各一间教师住,一般是班主任);校园的东南角有一排东房,教工家属住(白江莲老师等教工家属住此处)。<br> 1990年8月,我回到母校任教,当时校园的布局就是1991年的图。从北往南依次为:北操场;大门,西单面楼是单身教工宿舍和总务处,东单面楼是校办、校长室、教导处、政教处、会议室等;旧教学楼,西侧是小厕所;大院,东西两侧各建起四座排房,并券有月亮门(住着部分教师);新教学楼,西侧大厕所,东侧旧平房(周乃林住);西操场,西面教工单元楼,北面教工家属平房(走云龙巷出入);东后门(两扇铁皮门);甬道东西两侧平房图书阅览室、微机室;甬道西侧单面楼男生宿舍,东侧单面楼教工宿舍;甬道东西两侧双面楼是男生、女生公寓;校园最南端是学生餐厅兼礼堂和教工餐厅;西南角排房是印刷厂;东南角墙外是教工家属区(许多结婚成家的年轻教工在此居住)。<br><br></p><p> 1990年8月,我从教育学院毕业后,再次回到母校,这次是以高中语文老师的身份出现的。<br> 此时,母校校园建设与我八年前的记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门上改建了钢筋水泥结构的屋顶(平顶),四根水泥立柱更显高大,和顺一中校牌挂在大门的门楣,遒劲有力的大字,引人注目。大门东西两侧的低矮的排房已翻盖为二层单面楼,西面是单身教工宿舍和总务处,东面是学校办公的地方,校长室、教导处、政教处、办公室、会议室等。旧教学楼没有多大改观,但原来旧教学楼南面的大四合院不见了,东西两侧的排房及东排房后的学生大灶和茶炉房已拆掉,东西两侧又建了约四排七间房,并券有三个月亮门,部分教工在此居住,距旧教学楼以南80米处,新建了一座崭新的假三层教学楼(三层只有一个会议室,后改为语音室),校园南端的东西三排男生宿舍拆掉,建起了东西两座单面楼(东面住教职工家属,西面是男生宿舍),还有东西两座双面宿舍楼(分别是男女生公寓),校园的最南端建起了教工灶房和学生餐厅兼礼堂。新开辟了西操场,并建起了教职工宿舍楼。茶炉房建在西操场下。<br> 我在母校工作的14年中,学校的校园建设日新月异,教学和生活设施不断完善。<br> 1991年,在大门往南30米处,建起一座影壁,上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新建了西操场西面的教职工宿舍楼,是和顺县较早的单位自建福利房。<br> 1999年,县城西大街拓宽,拆掉房子72间,东围墙缩回10米,校园地面全部硬化绿化,一改往日校园“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的窘况。<br> 2000年,学校购买62台电脑,2台服务器,建起微机室,方便了老师和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并提高实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水平。本年暑期,新教学楼加为三层,新增八个教室。<br> 2001年,新建教工餐厅、活动室499平米。12月29日,实验楼奠基,天气寒冷,但场面相当隆重热烈。 <br> 2002年,4月7000平米五层的实验大楼破土动工,8400平米教职工单元楼破土动工。土地都是占用了原学校的北操场。<br>2003年,建起第一个阶梯教室(校园西面),教学实验大楼投入使用。 <br> 2004年,把学校大门由北门改为东门,重新改造装潢旧教学楼,改为学校办公大楼。旧北大门、影壁以及东西两侧的单面楼拆除。</p><p> 2011年后,县政府把粮食局直属库等土地划拨给和顺一中,校园重新规划,只留下2003年建起的实验楼,其余建筑都陆续消失,一直到2018年,和顺一中新校园全部改建竣工。<br></p> <h3><font color="#010101"> 和顺一中的大门,当时的校名是“和顺中学”。这张照片大约拍摄于1965年前后,校门庄严肃穆,大方高雅。校牌在校门的东侧。这是母校的第一代校门(1959年-1985年)。</font></h3> <p> 和顺一中初30班师生于1968年在校门前的毕业合影。</p><p> 前排蹲着的女生统一是右手捧着红宝书。隐约认出第二排左起第六个戴眼镜的人是贾志成老师(时任数学老师,1959年毕业于北师大数学系,1963年来老区和顺工作,一直到1988年调回故乡南京任教,已退休多年了,九十年代暑期,贾老师每年基本都要回和顺避暑),第一排左起第三个人是焦俊英老师(时为学生,1991年调入和顺一中任教,曾任校办公室主任,现在已退休)。这幅照片的背景就是和顺一中建校时的大门,我在1979年考入母校时,清楚的记得大门就是照片上的样子,总共四个门柱,照片左面为东,那时的东中门柱上挂着竖木牌手写体“和顺一中”四个大字,1979年的时候一进校门没有那么多大树,其他的布局一样。</p><p><br></p> <h3><font color="#010101"> 和顺一中大门(北门),古朴慈祥,1993年拍摄。这是母校的第二代校门(1985年—2003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和顺一中的新大门(东门),2011年拍摄。这是母校的第三代校门(2003年—2012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和顺一中的新大门(东门),2016年拍摄。这是母校的第四代校门(2012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南庄沟农场——一代人的永恒记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和顺一中1970年代建起,位于九京村西南的南庄沟农场,这些房屋是1976年和顺一中师生自己动手盖起的。斑驳而凋零的门窗述说着曾经的过往,青青的小草亲昵地依偎在主人的身边,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font></h3> 1970年,正处在文革中期,遵照“五·七指示”精神,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各行各业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于是当时军事化编制的初中五个班命名为二连1—5排(每个班级命名为排),到九京村西南的山沟里,开辟南庄沟农场。<br> 二连1—5排全体师生(全部是初中生),每日以行军要求徒步往返县城与南庄沟10公里路程,开辟南庄沟农场,为防止山林起火,同时要开辟出道路,师生先砍倒丛生的荆棘(都是比人高的黑圪针),坚硬带刺的灌木挂破了衣服,把手脸划出一道道血痕,学生们毫不畏惧,一双双稚嫩的小手举起沉重的斧头锄头,用力刨起灌木的老根,再垒堰平整地面。休息时,以班以排,学习领袖语录,学唱样板戏片段,开批判会,一派热气腾腾的场面,中午啃着自带的干粮,喝柴火烧开的水或米汤。当年就栽了400棵果树,种了二十亩谷子。<br> 1971年,二连七个排在指导员张秀梅,连长刘岐的带领下,继续开辟南庄沟农场。挖土窑洞两眼存放工具,遇上天气恶劣也能让人住。<br> 1972年,继续扩大南庄沟农场,开垦荒坡种植庄稼,大量栽种果树。师生到山上用榔头人工打石料,身材高大壮实的男生从山上把石料抬到盖房子的地方,扎起根基,然后捣土坯垒墙,竟然还盖起十间瓦房。<br> 1973年,每班到南庄沟农场,轮流住一个月,春种秋收。师生担粪从学校走十里地到南庄沟农场,给农场里的庄稼和果树施用农家肥(当时集体的庄稼地都施用农家肥,由于经济原因,一般不用化肥,所以县城各个单位或人家的厕所都被县城周围的农民掏得干干净净),并栽起11根电线杆,装上变压器,方便了生活用电和工作用电。<br> 1975年,国家倡导师生必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知青上山下乡,知识分子到广阔的农村里可以大有作为,号召农业学大寨,教育革命也要学大寨,于是和顺中学掀起了扩建南庄沟农场的高潮,南庄沟农场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南庄沟里的主河道弯弯曲曲,雨季四处横溢,师生勘测后,沿着东山脚将河道取直,投工8000多个,挖土方2000方,修坝180米(上面可以走汽车),修河滩地10亩,1亩菜园,挖20方水井(池),供人畜用水和浇灌菜园,因山体滑坡,每年开春挖泥疏通。在农场西南的“西沟”,师生勘测设计施工,开凿了一条210米排洪渠,沟里修起高5米的巨石大坝,垫地5亩,作为苗圃,还出售树苗,栽植10000多株杨树。师生自力更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试验定向爆破,炸掉土梁,填沟造地8亩。<br> 1976年,和顺中学改为“五七农大”,实行“校办场,场养校,校场合一”的方针,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己更生样样有。师生捣坯烧砖、烧石灰,起房盖屋。在南庄沟盖起教室一座,瓦房七十余间(钢瓦房二十多间),砖窑洞三眼,土窑洞两眼,还盖起牛圈、羊圈、猪圈、鸡舍、兔舍。当时种地200多亩,栽种果树4000株和杨树万余棵,饲养牛20多头、羊300多只,南庄沟农场初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教学基地。<br> 1977年,师生建起髙灌站,在一沟两面坡的山顶上建起500方的蓄水池,在九京河滩挖一口井,盖水泵房。高灌扬程110米,师生自行测量、设计、修建、安装。在施工中,书记、校长、教师和工宣队师傅,吃住在工地,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危险活抢在学生前头去做。<br> 1978年,国家开始拨乱反正,日渐转入正常的运行状态,大中小学的教育也步入了符合教育规律的轨道。<br> 1978年以后,南庄沟农场作为和顺一中象征性的劳动基地,每个学期轮流派出班级劳动几天,体验劳动生活和适当培养劳动技能。<br> 我在1979年入学后,一年去南庄沟农场劳动一两天,大多是春季植树,我们住校生让跑校生借上工具,学生大灶提前发给一个大馍馍,那时候是全体步行去南庄沟农场,劳动任务也不太重,中午南庄沟的校工早就熬好清米汤让我们就着干粮吃,春天的暖风吹起股股尘土,我们沙沙地吞着馍馍,快乐地吹开飘满浮尘的米汤,欣喜万分。下午早早就整队返回县城里的学校,感觉到集体春游一般的惬意。<br> 1990年我回母校任教后,每年春季还带领学生去南庄沟农场一天,主要任务还是植树,那个年代,高中生都骑着自行车,住校生大部分也有自行车,没有自行车的让同学带上,自行车上绑上铁锹等工具,浩浩荡荡,一字长蛇阵行进在路上,师生欢歌笑语,学生们都带着面包、鸡蛋、火腿肠、饮料(主要是健力宝)等种类繁多的吃食,这时候,已经感觉不到是去体验劳动生活了,更像是集体郊游踏青野炊联欢,栽树任务本来就不重,高中生干起活来速度效率很高,早早完成任务的男生就帮助女生,一天的任务半天多就完成了,中午吃饭时,可爱的学生们把最好的吃食捧到我面前,甚至必须看着让我吃一口,至今我还深深感动。校工王家宝住南庄沟看场,经常传出有关他的一些有趣的街谈巷议,老师们常常以此作为谈资而津津乐道着,无聊的调侃鲜艳着平淡乏味的日子,生活的微澜不断回荡在南庄沟农场的山坡上。<br><br> 1994年4月,和顺一中决定出租南庄沟农场。从那年开始,我再也没有踏进南庄沟农场一步,南庄沟农场也就永远成为了一代和顺一中人心中青翠瑰丽的传说。<br> <br> 1955年,和顺中学兴建校舍,由上海施工队承揽建造,5月教学楼(旧教学楼)奠基,历时一年又三月,1956年8月竣工。<br> 这座二层楼房是和顺县第一座砖混结构的洋楼,后来被俗称为旧楼或旧教学楼,这是大楼竣工后校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合影。当时,这座大楼建起后,从未见过洋楼的和顺人曾络绎不绝来县城专门参观,一时街巷闾门传为美谈。<br> 旧教学楼作为和顺县首座大楼,和顺中学又是本埠最高学府,在这座现在看起来几乎不算高楼的二层教学楼里,从1956年8月学生入住,直到2004年3月停止教学的功能改造为办公楼,近半个世纪,这座楼房让山区小县的众多贫寒子弟依靠读书越过了八缚岭、迈出了娘子关,是知识改变了数辈和顺读书人以及他们家庭甚或家族的命运,和顺学子从旧教学楼走出来,从而走向省会、走向首都、走向全国各地,一代又一代的和顺青年学子才能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国家的栋梁之才。<br> 旧教学楼既是和顺一中的文化与文脉的载体与象征,又是和顺县的珍贵文物,或者说就是和顺县的现代文庙,遗憾的是由于和顺一中新校园的规划设计,旧楼已于2012年被拆除,已荡然无存,永远留存于和顺一中校友的记忆中了。<br><br>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1991年的旧教学楼,基本保持了建筑初期的原貌,校园的地面还是土院,没有硬化。</font></h3> <p> 1991年,高71班 在旧教学楼前的毕业合影。</p><p> 第二排坐着的老师左起:杜建业(物理)、杜占维(教导主任)、师友良(副校长)、黄在恭(副校长)、李春林(校长兼书记)、刘岐(副校长)、焦志东(英语、班主任)、白爱江(校团书)、吴仁义(政治)、张书文(体育)。那个时代,高中毕业班都以旧楼为背景拍摄毕业照片。</p><p><br></p> <h3><font color="#010101"><p> 1991年,高72班 在旧教学楼前的毕业合影。</p><p> 第一排坐着的老师左起:苏金平、郝维精、师友良、黄在恭、李春林、刘岐、杜占维、侯建忠、焦志东、吴仁义</p><p> 第二排石俊海(左)、刘永贤(右)</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1995年,高95班 在旧教学楼前的毕业合影。</p><p> 第一排左三起:杜建业(副校长兼教导主任)、张俭(教研室主任)、刘占富(校长)、白瑞宏(班主任)、范新宇(副校长兼政教主任)</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和顺一中举行欢庆1996年元旦教工合唱比赛,焦志东老师担任指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96年,和顺一中学生合唱团参加县里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歌咏比赛。伴奏以教师为主,焦仲斌老师担任指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00年,和顺一中的教工会议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03年,和顺一中举行庆祝第十九个教师节活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旧教学楼和影壁,影壁后面是教工车棚(2000年)。</font></h3> <p> 这是2004年以后的旧教学楼,停止教学功能变为学校办公大楼,经过改造并重新装潢,外墙贴了瓷砖,木头门窗更换为彩钢材质,加了屋顶的瓦帽,内部的教室分割为各种办公室,铺了地板,加建了卫生间,里里外外穿上新衣的旧教学楼,格外神气与骄傲。</p><p> 我在母校读书时初52班的教室就在旧教学楼的一层东南角(照片的一层右下角三个窗户)。我在母校任教时,我代的高76班教室在二层的西南角(照片的二层左上角的三个窗户),高169班的高一上学期在一层的东南中(照片一层右下的右数第四五六窗户)。</p><p><br></p> <p> 2012年7月28日,旧教学楼被拆除的情形。<br></p><p> 1956年,上海建筑工人苦干一年零三个月为“邑处山谷之中,水不载舟,陆难行车,商贾鲜通,止事耕凿”的山区和顺,盖起了全县第一座“洋楼”,引来和顺父老的瞩目欣喜,为蕞尔小县培养了众多人才。那斜方块的水泥地、厚重的墙壁、蓝油漆的墙围、金黄色的木门、老式的铁制门把手、木头味道的扶手、宽敞的楼梯,装纱窗的玻璃窗户每天透进明媚而和煦的阳光,照在渴求知识的学子脸上身上,点燃他们心底承载的理想与希望;如今,这些都幻化为尘土瓦砾,依依不舍地倒下,艰难繁重地消失。再见,旧楼!<br></p> 照片的背景就是建于1986年的单身教工宿舍楼。2004年拆除。 <p> 新教学楼(摄于1990年)。</p><p> 1985年,校园大规模翻修,拆除旧建筑后,新建教学楼2245平米,假三层楼房,三层有一个大会议室,九十年代末改建为语音广播室。一层二层共有16个教室,11个教师办公室。我在母校任教后,我所代过的高93班高一时期(一层西南中)、高95班高二高三时期(二层东北中)、96届理一班(一层西北中)、高115班高一时期(一层西南中)、97届文补班(二层西北中)、98届理一班(二层西北中)、高126班高一时期(一层西南中)、高128班高二高三时期(一层西北角)、2002届文补班(三层东北角)、2003届文补一班(三层东南中)等学生都在新教学楼上学读书成才的。</p><p><br></p> <h3><font color="#010101"> 照片的左上部分,就是新教学楼。(摄于1997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新教学楼在2000年暑假加为三层,增加八个教室。2004年后外墙粉刷,把木制门窗换成彩钢门窗,楼顶加上瓦帽。楼前的院子在1999年得到硬化,既方便了师生出行,又美化了校园环境。新教学楼已在2012年拆除,永远消失于我们的视野中。(摄于2011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2001年,高128班毕业合影。背景是新教学楼。</p><p> 第一排左起:药广让(体育)、赵爱卿(地理)、王利民(数学)、白瑞宏(班主任)、范新宇(副校长)、杜占维(校长)、白爱江(副校长)、毕海忠(年级主任)、李卓伟(政治)、高芝(英语)</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校园甬道西,男生三层宿舍楼 ,该楼1990年建起,2012年拆除。2011年拍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校园甬道东,女生三层宿舍楼,九十年代,常文珍夫妻是楼管。该楼1988年建起,2012年拆除。2011年拍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单面楼男生宿舍(校园甬道西,在男生三层宿舍楼前面), 建于1986年,这一年和顺一中教室宿舍全部送上水暖暖气,持续三十年的冬天取暖生火炉的时代结束。右边露出的粉色房子就是茶炉房,三奇人巩成锁工友是多年的茶炉工。该楼2012年被拆除。2011年拍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单面楼学生宿舍(校园甬道东,在女生三层宿舍楼前),1986年建起。刚开始住单身教工,后来住刚结婚成家的年轻老师,一层右面开过校园小卖铺,2004后整体改为学生宿舍,2012年拆除。2011年拍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微机室,前身是1979年前建起的复习班教室,2000年学校购买62台电脑,2台服务器,改造为微机室,朴素而闭塞的母校师生才初次听说并接触因特网、</font>s<font color="#010101">操作系统、电脑鼠标、学会玩翻扑克牌的游戏等等。2012年拆除。2011年拍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照片的背景就是和顺一中学生餐厅兼礼堂,大约是2000年左右拍摄。高大的水泥柱和陈旧的木门窗,是一代人的记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学生餐厅兼礼堂,1984年建起。现在看到的餐厅外观是2004年修缮装潢后的情景。我1990年回母校任教,记得餐厅的东头是大灶灶房,和打饭窗口,名为餐厅,无桌子凳子,学生打饭后,大多回宿舍吃饭;西头是一个中型舞台,母校每年元旦都要组织各个班级表演热烈多彩的文艺节目,节目丰富有趣,生活气息浓厚,有的自编自演,有的请专业人士辅导,各班和教工的节目的质量很高,给师生带来了无上的精神享受,同时也活跃了校园的生活,培养了一批有文艺特长的学子,走向了更大的舞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西操场西面的教工宿舍楼,建于1991年,建筑面积2700平米,除了体育组,住着41户教工,这是和顺县较早的单位自建福利房。摄于2003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1年,和顺一中教工宿舍楼。为了新校园的建设,面临着拆除的命运。冬日里并不灿烂的阳光下,教工单元楼肃穆而无奈地矗立在那里。2012年被拆除。我曾在那里断断续续住了12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85年建起的西操场(大门外的北操场就几乎不使用了),这是1996年学生在操场军训的情形。</font></h3> <p> 这是2000年在西操场召开校运会的情形。</p><p> 因为是土操场,到了夏季,雨水丰沛,艳阳高照,一过暑假的几十天,操场就会长满一人高的蒿草,开学时,学生们的首次劳动就是铲除蒿草。每到开运动会前,安排学生把土操场上的小石头捡掉,甚至要用大扫帚清扫,然后泼上水减少灰尘,体育老师们用水壶灌上石灰水,快速跑动划跑道、划各种标志,一直忙到天黑。校运会的前几天,全校像要庆祝盛大庄重的节日,各班都在精心策划上街游行的方块队的班旗、服装和标语,以求在大街和主席台前给市民及领导亮出本班独特的风采。</p><p><br></p>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2000年校运会铅球比赛的情形,杜守明老师(现已退休)当裁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2000年和顺一中校运会的刚从大街上游行回来在西操场过主席台的情形,国旗、校旗、标语、彩旗队、军乐队等。</font></h3> 郭义军老师在摄像,张瑞庆老师(初中部主任)在照相。<br> 土操场为和顺一中默默奉献了近20年,承载着军训、校运会等大型集体活动,土操场留下了一中师生的跑步声、欢呼声、加油声,土操场上的篮球场和半个足球场让生龙活虎般的莘莘学子,强健着体魄,倾诉着压抑,释放着青春。 <p> 1992年, 高76班毕业照,在西操场拍摄。</p><p> 第二排教师左四起:赵建文(体育)、张明德(地理)、白瑞宏(班主任)、郝维精(英语)、郭爱卿(政治)、曹篆珍(数学)、卢凤萍(历史)</p> 这是和顺一中北操场的局部照片,摄于1992年。因为建起了西操场,九十年代,这个场地就很少使用了。县里的大型活动,如正月十八游行、公审大会等用到。 <p> 实验大楼(五层),面积7000平米。</p><p> 2001年12月29日,实验楼奠基,记得天气极其寒冷,但场面相当隆重热烈。2003年投入使用,我所代的高169班的教室高一第二学期就在四层东。2003年以前的建筑,只有硕果仅存的这座建筑物了。</p><p><br></p> <h3><font color="#010101"> 2011年以前的影壁</font></h3> 这张照片从前往后看依次是:阶梯教室(2003年投入使用)、实验楼,实验楼后面,房顶有太阳能的是两栋新建的教工宿舍楼(2004年入住)。 <br> <h3><font color="#010101"> 2003年建起的阶梯教室的内景,和顺一中第一座阶梯教室,我在母校工作时,在里面参加过几次会议,当时很自豪母校有了阶梯教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照片的右上方,是正在建设中的和顺一中新校园的教学大楼、住校生公寓、餐厅等建筑。摄于2011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照片的上方看到的白色建筑就是和顺一中新建起的教学大楼、餐厅(蓝顶)、两栋公寓。摄于2012年。</font></h3> <p> 2012年,和顺一中没有大规模改建前的全景图。红顶建筑都是曾经记忆中的老建筑,从左往右依次为:学生餐厅、男女生双面宿舍楼(两栋)、单面宿舍楼(两栋)、茶炉房、微机室图书室(两座)、新教学楼、旧教学楼、阶梯教室、实验大楼。远处空地为西操场,再远处为旧教工宿舍楼。</p><p> 让我们和顺一中的校友们,把曾经生活学习过的教室宿舍餐厅操场等建筑,牢牢锲刻于心灵的铭牌上,永远在记忆深处泛出温暖的光芒。</p><p><br></p>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2013年10月拍摄的和顺一中拆除旧校园后,远处大约是原餐厅宿舍楼新教学楼的地方,建学生地下停车场,然后整个地面修建高质量的运动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2013年10月拍摄的和顺一中校园建设的工地,远处堆土处就是原西操场的旧教工宿舍楼,这里未来将要建起规模宏大的综合办公大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新建的学生餐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新建的教学大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校园一角</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新建的学生公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校园一角</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新建的多功能综合教学大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新建的运动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近年来,母校和顺一中校容校貌日臻完善,办学条件日新月异,教育教学质量突飞猛进,祝福母校蒸蒸日上,永争一流!</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此文2019年7月14日发表, 2019年7月20日进一步修改完善。)</font></div> <b><font color="#167efb">说明:因水平和能力有限,本图文志不足和谬误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fon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