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尘世支扎寺,绿意怏然拉脊山

爱上小米粒

<h3>  当我安静下来整理这段文字的时候,已经回到上海半个月了。当你去过了一个远离尘嚣,僻静的天地,又很快地回到了喧嚣热闹的都市,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你觉得那似乎是梦里一场,要仔仔细细的回忆和拼凑出零散的片段,才能真切的证明,是的,你确实去过那里。</h3> <h3>  引用下图这位朋友的话说:一切都是机缘巧合。凑巧在某个时间巧遇了这座深藏在山里的藏传佛教寺庙,赶上了寺庙举办的一场盛事。当然这位和寺庙结缘十几年,笃信藏传佛教结善缘的朋友正是最关键的起缘。没有他的引领,我们自然也不能如此深入的了解和深入这里的习俗和文化,更不能满足我好奇而幼稚的本心。</h3> <h3>  飞机到达西宁已经是晚上八点半了,靛蓝的天色似乎觉得还不是很晚,微风吹过有一点点的凉意。朋友们接上我直奔距离西宁一个多小时的海东支扎寺。<br></h3><h3> 对于西宁这个城市,朋友说这几年变化很大,到处高楼林立,城区地域扩张地厉害;于我却没什么印象,尽管已经来过几次,每次却仅仅稍作停留或者干脆就是路过,没有真正的停留过。正如这一次我又是看眼巴巴地看塔尔寺的旅游标示再一次飞驰而过......依旧不知道下一次什么时候可以为它驻足停留。</h3> <h3>  到达支扎寺已经快十一点了,夜漆黑,几乎没有星光和灯光。在来这里的山路上全靠车子的灯光引路,还要小心躲避栖息在路中间的牛羊。朋友说,如果不是阴天,现在可以看到满天的繁星.....喔,那该是多美的星空呀!想起了小时候夏日的夜晚在院子里乘凉,抬头就是熠熠生辉的星空。这片高原的星空也是一样吗?</h3> <h3>  夜宿朋友的师傅——寺庙上师的家。让我诧异的是德高望重的师傅的家基本上都是现代化的设施,完全不是我在路上想象的那种苦行憎的生活。甚者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也算方便。的确,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切都是与时俱进。</h3><h3> </h3> <h3>  师傅的家里处处都是藏传佛教的影子。有一间专门辟为他的佛堂,装饰的富丽堂皇,供养着金灿灿的菩萨和两个转经筒(囧:因为不知道供养佛像的尊姓大名,这里统称为菩萨)。大师非常虔诚,第二天我早起去卫生间的时候,就听到了他在佛堂里低沉有力的诵经声了。</h3> <h3>  佛堂里挂着一副栩栩如生的唐卡,让人不敢直视。</h3> <h3>  上师的三室两厅里,设置了很多床铺,连客厅对面的饭厅里也有一个床榻,睡下2-3个人不是问题。我睡的房间一张书桌,一张可以睡下两人的床榻,床榻的中间摆着一个带抽屉的小茶几。床榻的一面是摆满了经书的书柜。按照寺院习俗,借宿在师傅家的俗家弟子或着朋友都是男女分开住宿,即使夫妻也不住在一起。当天晚上我和上师的另外一个非常和善的俗家女弟子同塌而眠。而男人们都在客厅里落脚了。听朋友说,如果寺庙有盛大的节日,上师家能住上十几个人,客厅的地毯,沙发都塞满了人。</h3><h3> 上师是一位五十几岁热情的高僧,有幸得到了他赠予的哈达。除了在这里常住,他也经常云游四海,结交了很多朋友。</h3> <h3>  清晨起来,才看清自己住在了哪里。原来是这座寺庙(寺庙在山上)下面的僧侣楼。听朋友说,这两幢楼是政府为了改善僧侣们的生活起居新盖的楼房;原来师傅们都住在山上寺庙自己搭建的平房里。</h3> <h3>  这两座和寺庙同一色调的楼房在这个村落里格外显眼,隔着一条小河就是居住在附近的藏族村民一层或者两层的自建房屋了。从高处看,楼房地处山谷的平地上,哗啦啦流淌的小河从旁边穿过,四周围绕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悠悠的青山,环境清幽美丽。远处的山峰仿佛是一尊巨大睡佛的模样,安祥的躺在那里,在沉睡中守候着这一方水土。<br></h3> <h3></h3><h3></h3><h3> 清晨的时光静谧而寒意料峭,尽管已经是七月,但是较高海拔的高原气温不会很高,早晨起来需加一件厚实的外套。而冬季就格外的寒冷,大雪封山的时候,车子也难以开进来了。因为地处高寒地带,这里的僧人并不忌荤,牛羊肉是可以食用的,只是不太吃鱼虾。 热情的上师昨天晚上就煮了羊肉供我们早上食用,美味的羊肉和热乎乎的饼,就着鲜美的羊汤,让这个清晨暖暖的。<br></h3><h3></h3><h3></h3> <h3>  一大早大师家里就聚集了一大家子来祈福的藏民信徒,很是热闹。</h3><h3> 这个背对着我们的小僧人,就是这家藏民家的孙子,今年刚满十岁。或许他是真正的有佛缘的弟子,听说他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不喜在幼儿园里读书,而是吵着要出来出家;家人不舍得,但也拗不过他的执着。如今已经在寺里生活了好几个年头了,非常适应寺庙的生活,并不怎么想家。</h3> <h3>  支扎寺最辉煌的建筑就是这个座浩然大气金灿灿的大经堂了。大经堂前硕大的广场是用木板铺成,也是寺庙里的僧人举行活动或着辩经的场所。</h3><h3> 这个寺庙是青海省著名的日朝巴寺院,始建于十九世纪初,距今有百余年的历史了。是一纯粹讲学之地,生活清苦,许多僧侣从小在此求学,还有外地慕名前来的求学的信徒。鼎盛时期寺院里有800多名僧侣,也出过不少有名的大学者。如今这里的条件大为改善,依旧是学院派,现在寺庙里大概生活着400多名僧侣。</h3><h3> </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清晨的支扎寺格外的宁静,只有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在大经堂的屋檐下翻飞嬉闹。因为高原反应,我从山下拾级上来时已经气喘吁吁了。寺庙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当你站在这空旷的广场上,面对着威严雄伟的大经堂,远眺那起伏的青山和“卧佛”,你的心顿时就安静了下来,似乎有了依托,什么也不用想,任何事情都可以置身事外了…… 山下藏民白色的房顶青烟袅袅,有牛儿马儿在街道上闲庭信步,远处有身着红褐色藏袍的僧人早起打水回家....远离尘嚣的这种慢生活也洗涤了我这颗烦躁不安凡人的心。<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一大早,陆续有勤勉的僧人围绕着大经堂边诵经边转圈,据说这是表达虔诚之心的一种方式。</h3> <h3>  听熟悉这里的朋友讲述,这个寺庙非常学院派,很多僧人从小就被家人送到这里来修行,所谓修行就是从小到大苦读背诵各种经书,或许是由简到难吧;僧人小的时候是不能理解经文的含义,完全靠死记硬背;到了一定的年纪才能慢慢参悟和理解。所以,对于我这种记忆力非常差的人是没有这个资质修行呀……(此处补充一下,男女都可以成为这种修行者,也有专门“女僧人”的寺庙)一般来说僧人们要修行二十多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格西的水平,格西有点像我们所说的硕士或者博士学位,总之这里的修行也是一级一级修上来的,类似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一点也不马虎,级别森严。修行的清苦和知识的积累在我看来是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但或许对于他们是一种信仰,虔诚和幸福。</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 当然,寺庙里也有个别僧侣最终坚持不了这种生活,抵挡不住繁华世界的纷纷扰扰,斩不断红尘而还俗的个例。信仰本来就没有强迫,往来自由。 这里也发生过一个凄美而又惋惜的故事:寺庙里有一个饱读经书修行了很多年的活佛,被寺庙悉心培养多年,前途光明。在游学其它寺庙的时候遇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一见钟情陷入了爱的漩涡不能自拔。在姑娘楚楚可怜地哀求下,活佛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而最终还是没能被师傅们苦口婆心的规劝挽留下来。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姑娘,当然想必他的内心也是挣扎了许久。这是爱情的力量,个人的选择,活佛也不例外。然而一旦还俗就再也回不去了,从此担当着万人尊敬和崇拜的活佛使命也就此永远的结束了。<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成为一个博学的格西是大概是每一个僧人的梦想。刻苦和勤奋也是在慢慢修行路上必不可缺少的坚持。当我一大早漫步在支扎寺里,路过寺庙的宿舍的时候,就听到院子里传出朗朗的诵经声。悄然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年纪不一的小僧人们在背诵经书了。问了一个看上去十岁出头的小僧人背得过吗?他羞涩的笑着,低头不语。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吧,可他们已经开始为自己的信仰而修行了。</h3> <h3>非常有幸,征得他本人和师傅同意和落落大方的小活佛合了影。清秀俊美的脸庞蕴藏着熠熠生辉的智慧,他就是天降大任的活佛,寺庙里德高望重,最有经验的上师亲自辅导他学习和修行。(请忽视我这张俗人的略带水肿的脸……)我好奇地问了他的名字,也看了他正在读的经书,简直是天方夜谭一般的一抹黑- - 满篇的藏文一个符号也不认识。小活佛毕竟是见过世面的,谈吐温文尔雅,落落大方,不骄不躁,不喜不悲,让人如沐春风。</h3> <h3>入乡随俗,我也围着大经堂转了三圈表达了自己的敬仰之心。正巧碰到了来这里做“千供”祈福仪式的藏民。这是个不小的仪式,藏民拉了一卡车装在大桶里的牛奶,酥油和其他供奉到寺院里。寺庙的师傅按照仪式要求要在大经堂里为他们点上一千盏酥油灯,摆上千样供品,僧人们全都集中到大经堂来诵经祈福。想来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办不了这种祈福仪式呀。(事后我们在大师家碰到了这家藏民,得知他家里有500头牛,1000多只羊,还有几千亩的牧场,是曾经富有的土司的后代)因为我们晚些时候要去拉脊山上参加活佛的拉番仪式就只能错过了这个场面宏大的千供祈福仪式了,非常遗憾。</h3> <h3>(百度上搜到了一张网友贴出的支扎寺的千供点灯照片)</h3> <h3>  特别喜欢这家藏民女主人的发辫,请上师询问我能否和她合影,她痛快的答应了。感谢能与她合影,可惜她听不懂我的普通话,我也不明白她说的藏语。但是她的微笑让我觉得她知道了我赞美了她精心辫起的整齐发辫。</h3> <h3>寺庙里统一为僧人们提供饭菜主食。大部分的原料都是信徒的供奉和捐献。想想每天都要用这两口硕大的锅子为四百多个僧人提供一日三餐,真是个大场面呀。</h3> <h3>大经堂的广场上开始慢慢集聚了举行千供仪式的僧人们。他们有序的自发排起了队伍,开始打坐诵经;大经堂上的屋顶上也站上了几个身强力壮的僧人吹起了嘹亮而又深沉的号角。悠远的号角声响彻了整个山谷,为寂静的时光增添了几分活泼的音符。</h3> <h3>趁着师傅们还在广场上打坐念经,我们进入了早已翻修竣工的大经堂参观。据说这次翻修花费了五千多万,大部分的修缮款是捐赠而来的,其中有一个煤老板就捐献了两千多万。<br></h3><h3><br></h3> <h3>造价不菲的大经堂宽敞通透,目测可容纳千人打坐诵经。装饰地富丽堂皇,精妙绝伦;精美的描梁画柱,明艳而复杂的花纹雕刻,色彩艳丽而又鲜明的装饰直晃人的眼睛;每一个高大的柱子都包裹了绣着活灵活现飞龙的羊毛毯,似乎一声呼唤,飞龙就会奔腾而出,盘踞在殿堂上。殿里挂满了高大的经幡,精美奢华,处处彰显了无比的尊贵和无上的荣耀。</h3> <h3>高大的屋顶全都画满了色彩明艳的千尊佛像和佛经故事。每一尊佛像似乎相似却又非常不同,或打坐或站立或舞动,栩栩如生的仪态和千姿百态的尊容让人浮想联翩又顿生敬仰。<br></h3> <h3>美轮美奂的数百副硕大的唐卡扑面而来。让人睁不开眼睛,不敢直视。静谧的时光似乎也沉淀在这尊贵威严的殿堂里,在僧人们朗朗的诵经生中缓慢的流淌...<br></h3> <h3>我站在门外,端详着这些华丽到炫目,精美到威严奢华的装饰,顿觉自己的渺小和卑微,如同一粒尘土飘散在风中。</h3> <h3>寺庙内的有些建筑还是原有的古迹,大都有着典型的藏族色彩,明艳又动人。</h3> <h3>金光闪闪的转经筒,可以带给人们安心的祝福。</h3> <h3>  靠近山顶的晒佛台,每年的农历六月都会举行盛大的仪式。</h3> <h3>  等不及观看千供祈福的大场面,我们被朋友带去参加近4000米海拔的拉脊山上活佛主持的拉经幡祈福仪式。</h3><h3> 拉脊山呈现在眼前的是生机盎然的绿意,一大片一大片就要绽放的油菜花特别耀眼;天公却不做美,阴沉沉的似乎要下起雨来。</h3><h3> 为什么每次来青海,迎接我的不是蓝天白云而是阴天下雨呢?</h3><h3><br></h3><h3>(上篇完结,下篇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