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天然塔 位于长江北岸、宜昌市滨江公园延伸段内,为宜昌市城区唯一保存较完好的清代建筑物。1962年公布为宜昌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始建于晋代的天然塔。 <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宜昌天然塔的这张照片是由英国人威尔逊在1909年2月28日拍的。据说这是天然塔最早的照片。这个照片由美国哈佛大学保存。</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 <h3>1911年,湖北-宜昌。天然塔。(威爾遜-歐内斯特-亨利 Wilson, Ernest Henry 攝)<br></h3><h3><br></h3> <h3>美国的旧资料里找到一张据说是拍摄于1914年的宜昌宝塔。<br></h3><h3>应该是同一座塔,即是位于宜昌宝塔河的天然塔,历经200多年风风雨雨。有趣的是两位摄影师所选的角度基本相同,却相距几乎100年了。<br></h3><h3><br></h3> <h3>网友:跨越百年的文明对话!2014年同样的月份、同样的角度再拍一张,<br></h3> <h3>天然塔在宜昌市东,相传为晋代郭璞所建,清代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重修。 塔高四十二米,<span style="line-height: 1.8;">砖石叠砌,</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七棱八层,塔座八角,</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有石雕八大金刚负塔</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登塔顶,可俯瞰宜昌港口。每当朝阳初起,塔影与五龙山影倒映江中,犹如钢鞭压在五龙之上,有“鞭打五龙”之称。</span></h3> <h3>【风水学祖师爷—郭璞】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br></h3><h3>郭璞曾经在夷陵尔雅台注释古代经典辞典:《尔雅》;曾在宜昌磨基山结庐而居,当时磨基山被称为郭道山。后因所著《藏经》首次系统的阐述了风水被尊为风水学祖师爷! <br></h3> <h3>湖北宜昌天然塔,八角塔身,底端每个角有一尊僧人(或佛像)石雕托举起来,不过每个都遭到了破坏,很可惜,保护文物,尊重历史 淡化了!<br></h3> <h3>天然塔,始建于千余年前的晋代,复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长江北岸伍家岗区境内,是宜昌市标志性古建筑之一。<br></h3> <h3>天然塔虽名“天然”,却是人工所建。清同治三年(1864)《宜昌府志·艺文志》中的“重修天然塔记”(王春煦)一文载:“城南青草铺有塔,岿然耸峙江干。旧传晋郭景纯侨寓时所建,培地脉,壮文峰,制客山,镇水口,咸于塔乎是赖。”
相传,西晋末年,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郭璞,赴建平(今重庆市巫山县)省亲后,一度寓居夷陵。
沿江大道川流不息,滚滚长江默然东去,天然塔似一个智者,任游人来去,傲然静立。
<br></h3> <h3>听老人讲过,脚下的这个宝塔,是为磨基山修的!老人们说,古时,我们所在的江北出了个宰相。江南人认为是江北的风水把江南压了,就把以磨基山为主的五个山脉称为五龙。这一改,江南风水就好了,也出了个宰相。这样,江北的人就不高兴了,要想办法把风水夺过来。著名文学家郭璞于西晋末侨居夷陵,以他为首捐资,修建了这个宝塔。意思是宝塔的影子投在江水里晃动,像鞭子一样抽打五龙,叫“鞭打五龙”。果然,江北的风水就又好了,接连出了好几个宰相。<br></h3> <h3>对江五龙山,五峰连峙,苍翠欲滴,状若五龙蜿蜒临江。<br></h3><h3>朝阳初起时,塔光山影倒映江面,宛如一条巨型钢鞭,压在五龙之上,因而又有“鞭打五龙”之称。</h3><h3>呵呵,你看到五龙了么?<br></h3> <h3>我在宜昌四十年都没来过,沿江步行两小时,今天才近距离看到它了!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宜昌长江边的古塔---天然塔,</span><br></h3> <h3>宝塔河受到了保护,塔底的八大金刚虽面目全非地仍顶起宝塔。塔门上了锁,没有人能进去。塔底听说墙面像花岗岩一样的礁巴赖不好看,就把它们全部糊上水泥,建了一座酒店。所以,人们进不了宝塔,只能走进酒店。<br></h3> <h3>蓝天白云之下的天然塔! <br></h3> <h3>当天然塔爱上蓝天,当蓝天眷恋白云,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来,静谧,祥和,安好!<br></h3> <h3>感概啊:绿树掩映天然塔 虽然居住在宜昌,虽然离天然塔仅仅数公里,虽然去东站,去公婆家都要从天然塔经过,然而,却一直没有到天然塔游玩过,直到今天顺道办事才到天然塔目睹古塔真容!<br></h3> <h3>七月流火,气温38度,顺着陡峭石梯而上,我爬上了宜昌人的福塔天然塔台。<br></h3><h3>我来到宝塔跟前,围着宝塔真的转几圈,宝塔大门朝大河(长江),后门是小门,沿江大道。<br></h3> <h3>仰望:七层灰白色八棱宝塔高耸入云,巍峨古朴。<br></h3> <h3>天然塔,喻意培地脉、壮文峰、制客山、镇水口,以人为之力、行天然之事,故名天然塔。明朝拆除,清乾隆年间本土绅捐资重建。塔高43米,七层八棱,砖石叠砌,层层出檐,塔壁清水做法 <br></h3> <h3>天然塔上长出杂草小树-<br></h3> <h3>忆往昔 晨练天然塔 面山傍水 清新空灵 吸收负氧离子<br></h3> <h3>不知名的花儿特别香。<br></h3> <h3>我们大宜昌的天然塔,为啥子就这么文艺范呢。<br></h3> <h3>沿江大道川流不息,滚滚长江默然东去,天然塔似一个智者,任游人来去,傲然静立。<br></h3> <h3>夷陵新雨后,天气晚来秋<br></h3> <h3>古塔冬韵</h3> <h3>天然塔公园,每天晚上都有周边居民自发组织的舞蹈聚会,基本上都是跳一些宜昌本地流行的土家舞、健身操,有时候也赶着潮流跳一次“鬼步舞”,男女老少都跟着学,一时间感觉整个公园都在舞动……<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晚上的古塔,打上灯光,勾出轮廓,映着江景会更美。</span><br></h3> <h3>宜昌天然塔,门楹刻:<span style="line-height: 1.8;">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天然塔原名自然塔,行阴阳,风水之事。有句话说天然,文采不谈,但亦是妙中之妙--“以人为之力,行天然之事”! </span></h3> <h3>大宝塔的大门是老红色的,门很厚,向内敞开,<br></h3> <h3>天然塔,宜昌人世代相传的记忆<br></h3> <h3>穿越时空的宜昌天然塔~ <br></h3> <h3>天然塔上又长了不少小树和杂草,游客很担心文物遭到破坏。<br></h3> <h3>天然塔
那些与风与塔与铁路桥有关的记忆
暂且留在心里
来去匆匆,恍如从未来过
宜昌天然塔,一座城市的记忆。<br></h3> <h3>一座塔,一个城,一段年华,一生守候。默默于峡江边的天然塔是有灵性的,从百年前英国人的图片中它有了第一张照片到现在,此塔见证了宜昌的发展,也见证了我那些远逝的青春年华。 <br></h3> <h3>附:天然塔虽名“天然”,却是人工所建。
据记载,天然塔建成之后,应佛教居士和僧侣的要求,徐经业等士绅又捐资在塔后门购置土地,兴建寺院,建庙宇3栋,设禅堂、斋房、僧舍等,命名为“天然塔庙”。
“一塔天然俯碧流,登临四面景全收。山连吴楚开云日,江涌潇湘过客舟。远村烟浮元亮圃,近城风扇谪仙楼。春光到处都成画,茅屋人家隔水洲。”清代诗人冯荃用诗勾勒出这幅全景。
可惜,这些亭、榭、花木及庙宇,在抗战及“文革”时期被悉数尽毁。在天然塔八棱转角处,原本各凹置一尊托塔力士,如今也被不同程度破坏,难辨原貌。
史有厚赠,所幸,千年古文脉在今天得到了人们的珍视。
2001年,为保护天然塔,沿江大道延伸段施工时,放弃了直行方案。2007年,天然塔迎来了解放后第一次大的修葺。宜昌市博物馆研究员赵德祥介绍,这次维修采用整旧如旧原则,更换了部分破砖,修葺了塔顶,“基本恢复了塔身原有的光彩。</h3><h3>而在现在,当外地的人们来到宜昌,说起千年古城,唯一可以见证和说明这座古城的历史,可以触摸的历史遗迹,可能就只有天然塔了。</h3><h3>作为培地脉、壮文峰的天然塔,至今仍福佑宜昌这片土地。这片热土上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天然塔与有荣焉。<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