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振儒好,各位同学好: 在振儒和志远班长及筹备组的幸勤努力下,我们的聚会将进入倒计时。 时光荏苒,日新月异,我们的母校——“平定师范”已升格成为“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每次路过学校,虽然是家乡的一街一景,但倍感熟悉亲切,也唤起师范岁月温暖美好的回忆。 平定师范学校坐落在钟灵毓秀,人才荟萃的古州平定上城榆关门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东接榆关、南临流杯、西眺冠山、北瞰下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汉代城墙、古榆关门遗迹至今犹在。清乾隆十六年,知州王祖庚,劝捐银二千多两,以利息作为师生费用,借用上城州署西部学院行署为讲学所,因上城为汉淮阴侯韩信下赵驻兵处(图),旧称榆关,取名"榆关书院"是当时平定州唯一官办书院。乾隆三十年,因临近嘉山、嘉水,改称"嘉山书院"。乾隆五十年,易名"冠山书院"。清光绪29年,改为官立平定中学堂,这是山西最早兴办新学的七所之一。民国元年改建平定中学校。1926年,进步学子在此加入中国共产党,创立"中共平定特别支部"(图)。 1949年2月,遵华北太原市人民政府令,晋中一中和平定中学校两校合并,在平定中学旧址上建山西省立平定师范学校,1952年改称山西省平定师范学校。1989年省政府批准成立山西省特殊教育师范学校。2010年国家教育部同意阳泉教育学院与平定师范学校合并成立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平定师范人才荟萃,享誉三晋,建国至上世纪末,晋东六县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来自平定师范,还有许多优秀人才活跃在全省乃至全国各条战线。 1980年9月一1982年7月,我们来自晋中地区各县区的53名同学来到平定师范组成了"平师92班"。 各县区具体人数是:榆次市5人,盂县7人,榆次县6人,平定9人,左权6人,和顺6人,寿阳7人,昔阳7人。 53名同学姓名如下图。 </h3> <h3>92班同学名单:</h3><h3>一组:郝振儒、赵志远、李源.张书林、<font color="#010101">赵忠</font>,王宏明、郝国珍、李瑞英、李旭英、韩桂英、梁改花;</h3><h3>二组:任继珍、白希树、张忠变、李秀花、康文昭、王新儒、王果萍、石秀琴、赵良才、田乃江、马善荣;</h3><h3>三组:高保平、曹跃华、段有明、原秀田、郝云富、郭银良、刘桂英、刘玉芳、梁海林、武巧娥、崔志祯;</h3><h3>四组:武金树、丁文梅、荣福兆、光秀平、郭俊果、李昧宝、刘焕成、杨秀萍、关新忠、王海栓、边俊萍;</h3><h3>五组:朱爱栋、郗俊林、岳进禄、武来全、李明昌、王莉琴、李彩珍、庞晨、乔双凤。共计53人。</h3> <h3>当时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政治,教育学,心理学,音乐,书法,美术,体育等。 任课老师有: 周典何(班主任),赵义鹤(班主任),师国梁,张克礼,席兰池,冯桂英,赵朝然,原体芳,李春海,崔珍琦,郭尚聪,要守文,王海宽,独家礼,兰文华,李志霖,李致凯,高毓华等。(可能不准确,请同学们指正) 期间教过我们的老师已有多人作古,最年轻的老师已近花甲之年,我们对我们的师长永远尊重和爱戴,祝老师们健康快乐。 </h3> <h3>同学们入学时,大多由同县区的认识的不认识的相互联系在一起,或由家长陪送到校报到的。那时各县区与平定、阳泉市有的开通了客车(红色的大客车),平定有长途客车站(现评梅广场)。从长途站下车经过城里街,那时当年县城最繁华的街道,百货大楼,迎春商场,兴盛魁、三合城,新华书店,五星(大众)澡堂,工农兵照像馆,东风商场,电影院,十字街,过嘉河石桥,上大坡(沙石坡),过上城街几十米到达学校正门。在坡顶东几十处有高耸入云的古宏伟建筑天宁寺双塔(原县广播电视台址)。 (平定史料称十字街往南,过嘉河济州桥,上大坡,是一座地形较高的城池,上也称上城,。上城是州衙县衙的所在地。古建阳春楼、涌云楼、龙天土地庙、关帝庙等。上称门称榆关门,上建阳春楼,有钟鼓二楼,是韩信起下赵处,上文也提到过)。 估计同学们影响最深的就是"大坡"。它的粗粝、"陡峭"、冷漠横亘在记忆中。7月5日平定小聚时,到达现场的同学跃跃欲试,多想重复体育老师让大家体育训练跑到坡下,再跑(爬)到坡顶,那种酸软无力、气喘吁吁的感觉;多想再看到那马车拉着居民过冬的煤炭上石坡的场景,赶车人吆喝并甩响手中的马鞭,马车在上坡前一小段路要飞速奔跑,加速再加速,争取有足够的速度以增强车的惯性,马的铁蹄在粗糙的石块上撞击出点点火星,平日高傲的骏马低着头,鼻孔里喷着白气,马车颠簸抖动着、艰难地向上爬行着,直至坡顶,期间过往的同学行人也会上前帮着推车;多想下坡到城里转一转,又多想上坡回到校园;多想在坡顶城墙边望到那周日回家返校给带回的萝卜干咸菜………… 学校大门为红漆大门,门庭很阔气,上方悬挂一巨匾书"平定师范学校"。(原校门图片)。现上书毛主席手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现校门照片),大门两边有白底红字的标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门前两棵大槐树现仍魏然屹立如两尊门神。门前石狮、台阶久经风吹日哂虽不太清晰、砂石斑剥,但仍在见证着学校的悲欢与兴衰。 进校门右侧一教室(后此位置为小卖部)、安排新生报到,校园张贴新生分班及班主任、住宿安排表。报到大致所查(看)收学生的报到录取通知书、户口转移、粮食转移、团员手续等,报到后前一至三个月学生工作还有上一年级排的辅导员负责安排督促。咱们的二名辅导员是:——成永健,——窦舍牛</h3> <h3><b>平定小聚同学合影</b></h3> <h3>两名辅导员在安排新生报到住宿、提醒注意事项、引领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课本领取发放、联络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等方面帮助很大。特别是在协助班主任对班干部的建立、与同学们相互谈心沟通了解新生思想状况、带领出操、组织集体活动教唱大家唱歌、指导新生遵守学校行为规范等方面印象很深,加之辅导员年轻帅气、多才多艺,在女同学们心中对"师哥"的情感更是深加深,以至辅导员离开时,很多人依依不舍,还偷偷落泪……。一些同学对辅导员的用心教导记忆犹新,你听xxx、xxx等人现在正唱着辅导员教唱的第一首歌,向聚会现场走来…… 当年,我们.92班的教室在校园中偏东位置(现位艺术楼位置),最后一排为8x班教室,现仍保留(图)。校园最东边是操场和平师附小(现建设为学校教学楼、最东边设立了学校后门(东门)。在校园西为学生住宿区,宿舍统称西七排(坐北向南砖瓦排房),男同学住在西三排,女同学在西五?排,(现都己拆迁,改为学生公寓)。(图)。当年的教导处为二层结构,中间突出部分为教导处、两边是部分教研组、青妇工会办公室、单身教师宿舍等。大家对班主任的宿舍应该不陌生吧。教导处前校园中建有学校礼堂(现已拆,现建特殊教育教学楼)。 八十年代,大中专学校学费是免费的,师范类校,学费书费全免,作业本校配发,还有就餐补助,管吃管住转户口(好多人也是冲这个报的师范).当时校还有一些福利每月集中看一场电影(电影院在校大石坡下边),有澡票,中秋节发月饼,有医疗费(一般常病费用),病了凭医生班主任批条还有病号饭,请假下灶月末还能退饭费。当时的早饭以小米饭为主,中午六两面的白馍,.晚上发糕和河捞汤或抿格斗汤饭。吃饭是以组打饭,回到宿舍(男宿舍为主)再以各组成员分饭就餐(一般男同学负责打饭、女同学负责分饭)。吃不饱但家庭条件稍好的同学通常去小卖铺买个油丝烧饼(二两粮票七分钱)、"钢砖"(阳泉当时持产由黄米面和玉米面掺和作的发糕,学校晚饭有时也吃,五分钱一个)。 学校作息时间一般是早晨六点(冬六点半)起床,以班整队跑操,随后回教室上四十分钟早自习。按下回宿舍洗漱吃饭。上午四节课,中间课间操。下午三节课,课外活动一个多小时。晚饭后两节大自习,一般老师不去。 当时学习的压力不是很大,是否学习,单凭自觉。但绝大多数同学勤奋刻苦废寝忘食,靠这一扎实的师范"童子功",脱颖而出,成为各领域的杰出人才。有的还为了事业奉献了青春、献出了生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