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轶事

葛庚田

<h3>眼前几副发黄的老照片,将我的思绪带到那个已经远去的年代。那段刻骨铭心又激情燃烧的岁月,如大海的波涛涌现在我的脑海中。</h3><h3>七十年代末,中苏对立的形势依然严峻,加强战备准备打仗,是北线部队的神圣使命。奉上级命令,在崇礼县组建守备第二十五团,我们一连驻地南山窑村,使我终生难忘的是我的老搭当一连长成书全。</h3> <h3>老成年长我八岁,是一九六八年入伍的老同志,中等身材,满脸的憨厚,一身的正气。老成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求全连向“我”看齐。连队初建,基础差,底子薄,一切从零开始,我们同心协力,军政不分家,大处着眼,小事入手,细抓严管。</h3> <h3>老成爱兵如子,面冷心善,你要说他不行可以,说他的兵不行那可不行。老成天生一副不服输的性格,带领全连克服重重困难,军事训练和行政管理取得可喜的成绩,受到上级的肯定和表彰,连长功不可没。老成是我的榜样,我们连队的旗帜,是我终生难忘的良师益友。</h3> <h3>照片中左后的一位叫伦会津,是从河北省军区教导大队调入我连的。小伦可以说是全材,不但军事素质高军事技术好,而且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和文艺天赋。记得那年营里组织歌咏比赛,我们一连的一曲《长征组歌》一举夺魁,是伦会津一句一段一曲一调,不厌其烦,教唱排练取得的成绩。</h3><h3>由于条件的限制,他没能提干回到了家乡。他从头做起,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文员,成长为一名主政一方的县级干部。2014年我陪湖北的万正生战友去唐山,伦会津从外地提前返唐热情地款待了我们,看到功德圆满的老战友,我愧疚多年的心情难以言表,想起了央视节目主持人说的那句名言:是金子总要发光的!</h3><h3><br></h3> <h3>智珍喜,连队的军械员兼文书,一米八零的大个,英俊挺拔。除了管好全连的武器装备,还要做好上传下达,文秘报告,实力统计和津贴储蓄。他是连队的大管家,是连队干部的得力助手。</h3><h3>南山窑离县城30多华里,他经常要求连部的战士主动为兵服务,代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但有的战士入伍半年也没机会到县城照相,连队也没那个财力。那时县工商银行正在搞有奖储蓄,智珍喜与我商量后,动用战士津贴储蓄买了部分奖卷。天随人愿重了大奖,奖金200元,经过研究花了120元买了一部虎丘牌照相机,剩下的钱买了洗印像的设备,解决了战士照相难的问题,眼前的这些老照片,也是当年的作品呢!</h3> <h3>位于前左的这位是通讯员苏增亮,小伙子一表人材,腼腆的象个大姑娘,完成本职工作后刻苦学文化,一举考中北京军区通讯训练大队,学业期满留京提干,团职干部转业到北京某区监察委任领导职务。这是我任指导员以来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件事。四十年过去了,现在变成啥样我还不得知,相信我们总会见面的。</h3><h3><br></h3> <h3>卫生员刘光志,见人先笑,两个小酒窝,给人亲切随和的感觉。为了全连的卫生健康,小刘可没有少下功夫,大家称颂他是半个指导员。小刘退伍后一直干着老本行,服务百姓,造福村民,发挥着老退伍军人的光和热。</h3> <h3>  这段时光虽然远去,但在我的记忆里是那么的清淅和亲切。我思念我的连队,更思念那些胜似亲兄弟的战友们,当兵是战友,终生是朋友,祝我的战友们阖家欢乐,福寿安康!也祝愿第二故乡南山窑的乡亲们生活更美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