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兵团情未了

姬海宁

<p class="ql-block">(原创作者/姬海宁、姬海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谨以此文献给兵团战士、下乡知青和并肩走过那段难忘岁月的人们!</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童年见征了一段真实的历史,爱国主义在心底发芽,岁月的年轮让她长成参天大树。在市场的赛道上一路狂奔,驻足,在她的华盖下小憩,心潮动,云飞扬,寻找来时的路,于是,在信仰的旗帜下又看到了:兵团精神。有位文学大师说过:我们每个普通人应一年一度去上到高峰上顶礼,然后回到人生的荒原心里又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一作者手记</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八一”建军节来临的时侯,大批鹤发童颜的人们从各大城市涌向了祖国的边疆,和当地人共同纪念“内蒙(等)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五十周年(知青下乡五十周年)”。面对这片热土,他(她)们哽然泪下,激情燃烧,一时间这片沉寂的土地再现火热的从前。此情此景让我们这些当年的农垦后代也情难自禁,仿佛又回到万里蛮荒,兵团战士擂鼓来!红旗猎猎,千军万马滔滔气浪!军号歌声响震天,摧人征战的史诗般的英雄岁月,白土地上又卷起了红色的芭蕾,铁血的忠诚······</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未一一70年代那场上山下乡运动,距今整整五十个年头了!五十年悠悠岁月,沧桑巨变,眨眼间黑发变华发。对于那场运动的认知和观点,人们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曾有过不同类型的表述:有以个人价值观为出发点的、有商业炒作的荒涎,还有政客的利用歪曲,不一而足。笔者作为见证者,只想从历史的真实,爱国主义角度去肯定一个群体的历史功勋和付出!他(她)们把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贡献给了国家和人民·····</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建国初期,新中国经受了惊涛骇浪的考验。生死存亡之秋,时代需要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把他(她)们的热血青春甚至生命贡献在“上甘岭”、贡献到祖国最艰苦危险的地方去。于是有了一个个群体背井离开小家,像种子一样撒到了大漠戈壁草原山沟,怀揣信仰,为了国家的强大和下一代人的幸福,宁可“一辈人受八辈人的苦”!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用人生最保贵的热血青春挥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国家精神。“知识青年、兵团精神”是其中闪光的不应忘记的一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时间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内忧外患,苏美两大军事集团亡我之心盛炽。面对东西方敌对势力的围堵,国家各项基础工程,尖端科技的研发生产只争朝夕,有限的财力和军力,南门拒虎,北门拒熊,国内边远地区的不安定,城市人口·就业·治安压力·农村文化落后生产力滞后等多种因素叠加·······;在这民族存亡的严峻关头,毛主席审时度势,作出了扩建生产建设兵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早可上溯到五十年代初)的决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千百万城市知青面对霸权主义的钢铁洪流和核炸弹挺身而出,奔赴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这军绿的大潮中,有从硝烟中凯旋的现役军人,复转老兵,更多的是来自上海·北京·天津·重庆·保定·宁波·青岛·呼市·包头等等大中小城市的青青少年(最小的年仅十五六岁)与本地农场职工混编组成一个个连队,再加上下乡插队知青和当地农民:几亿人几乎在一夜间完成了战略集结和展开。这是人类史上的壮举!这是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毫无疑问,这是老少爷们儿一起上,要和一切敢于來犯之敌拚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直奔国家大战略:屯垦戊边,备战备荒为人民!</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难怪当年中苏·中美在境内境外暴发直接和间接的武装冲突的时侯,那种“对中国进行核外科手术”的叫嚣成为无奈与了了无音!这其中有知青,兵团的巨大作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经过近十年的边疆战备生产中,兵团战士·广大知青同当地农牧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共同走过了那段艰苦光荣的历程。为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团结,当地生产设施的完善做出了巨大无私的贡献。也许他们中的好多人不曾意识到自己给边疆人民带来的文明与文化启蒙,以个人的苦难涅槃了国家的辉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更难能可贵的是返城之后他(她)们仍然在各条战线上默默奉献再立新功。有多少人失去了本属于他们心中的课堂,爱情与未来!改革进入攻坚的九十年代,有多少人经受了下岗分流的剧痛,下海经商的浮沉····。即是这样,他们依然挺直脊梁再一次承受了艰涩和淒风,又一次和共和国一同扛过。</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纪念“兵团五十周年”之际,他们又回到收藏和传承信仰和初心的第二故乡,寻找逝去的韶华和战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原巴盟一师八连有这样的一些场景纪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八连的老水井旁,每一个老战士都抢着喝一口凉水,八连的水还是那样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十年前捐资为18岁早逝的蒋启发立碑的坟前追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家一见面,没说几句就掉泪,他们对当年的兵团生活太有感情了,他们忘不了青春岁月,忘不了战友情,忘不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地群众和守望这片土地的战友们敲起大鼓迎亲人”;与这种热烈场景形成明显反差的是内心的失落、尴尬和震颤。在好些地方,记忆中简陋但不乏整齐的军营,已被个体经济农家小院击碎,白色涂料抹掉了当年的印迹,相对多是叫不出名字的中老年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师十四团五连,那个耿直的青岛战士王美兆,在宽厚的冯效俊老叔热心张罗下,和巴彦高勒美丽的姑娘牵手,一年后有了可爱的女儿。在你享受人间幸福的英年,却因一场矿难在八十年代早去。我三十八年未见的好兄长!一个好人走了。在您的长息地,《鸿雁》飞起的地方,身后是巍巍阴山,它是战士英勇无畏伟岸的身躯!浩荡乌加河水,是黄河的儿女!远处是圣洁的乌粱素海,如明镜挂在天边,它是您的胸怀。草原上那高出地平线的坟茔连同您的名字,成了人们心中至高的山:都说您没害过人,勤劳·勇敢·善良了短暂的一辈子!在这一方归栖宝地,临高安卧,清风明月,纵览湖光山色,极目无限。您是大地的主人!草原上那无数叫不来名字的,脱俗致雅的小花在每一个八月绽放,她们将化作美丽的仙子陪伴在您的身傍,您将不会寂寞。在上苍赐给一个好人一一您的这片至圣至美的土地上,您可以回望过往的风云,注视着未来的岁月,保佑您的妻女平安吉祥,福佑您的战友晚年安康。矗立在乌拉特草原上的兵团烈士纪念碑上铭刻着:你们是去了的我们,我们是活着的你们。芳华永驻北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人至今还在质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难道在农村这块广阔的无字书里,你没有得到一丁点教育和启示吗?!看看今日托起共和国大厦的领军人物,再看看拥抱欢迎你回来巡礼的第二故乡的人们,你还没受到教育吗?不要跟着砖家否定作践自己流血流汗的青春,当年为战士送行的隆隆礼炮是疏通蜿蜒河套数百公里总排干的决战,那是玩命,泥里水里挑战生理极限,却没有逃兵!冻土块在寒冷的冬夜飞崩,仿佛大地至今还在震颤,书写了可歌可泣不朽的铁血军魂,和当地人共铸了“总干精神”,它是北疆的“红旗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师十四团十一连,二支渠边的大柳树和两个小树林,还有连队东南路边的那行沙枣树,见证了战士的来去!现在怎也看不到它们的身影,让来时的路不再完整·····;房后渠在浇灌的季节依然流水泅泅,它仿佛是那些死难的农工或英年早去的战友们的思念和寂寞的眼泪,在倾诉半个世纪的乡愁。耳畔蛙声一片,还是昨日的声音,每一声都是那样的揪心····;原居户多以远走高飞,或乘风远去,留下的也变得不敢相认。多想对当地老职工和他们的后人说一声谢谢:我是八年木匠,我是三年木匠,我是小宁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来咧!噢,你是小张?不是?甚?你是小李?嗨,想起来咧,你敢是《智取威虎山》里那个演栾平的老白头冯志远哇!快进家,进家。唉!大爷老胡涂了,李平方,陈扬···习德一(周明川),赵松彬,林淑兰,周辽没回来?张友连长,指导员章世宣,朱保怀,一排长高峰,二排长刘景深,还有丁古楼,胡树杰·陈增波·孙福利·扬泽东···…〝;战士想战士,农工想战士,抑或是岁月的感悟,在感恩中,战士,职工,知青,农牧民的平视与尊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遍踏周遭,曾经那个准军营已化作难以寻找的碎片。夕阳下北望,阴山苍茫,山河无恙,马兰欢迎,绿柏致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记得07年三师青岛女战士刘玉珍在《再回种子站》一文中写到“这一天回到了种子站”,在当年老农工与留站战友盛情款待之后“暮色中我悄然离开,独自走在熟悉的小路上,突然我好像闻到了什么,是的,是河套平原特有的泥土和花草混杂在一起的芳香。它扑面而來,它也知道久别的亲人回来了!万物有灵,难道这是它给我们的问侯与拥抱吗?霎那间我泪流满面······”让人感伤东逝水,几人还识君?!“这是一片让我们每个兵团人魂牵梦绕的土地,这里有我们的鲜血、泪水、汗水、离我们远去的战友、有挥之不去的记忆”和理想,则是留在兵团人心灵深处的全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五十年”之际,当重逢的集结号在万里边关再一次响起的时侯,有的人英年早逝,有的人因种种原因没能入列,只能在公众号上看着战友大庆的仪式抽泣,心底永抉吗?!笔者出生在原二师十四团,虽说1969年那会儿还年幼,但仍见证了“兵团”的全过程。而我的老师多是兵团战士。十一连识字启蒙,周佩珍·邓丽宽···还在梦中。育红学校,青岛刘福江老师,风度翩翩,多才多艺,性格豪爽,歌声极好。小张老师(女,十连调团校的)性格善良,笑靥如莲,我一直有个问题:张老师哪里人,叫啥来着?您还好吗?!天津李慧英老师庄丽尽责,最后那一课精湛深情的课文分析成了我永恒的记忆和心中的痛。</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我去写下这段文字的时侯,每个字都凝结着战士老师们的心血!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共和国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今日的中国已不再是建国时的一穷二白,国民经济总量正与超级巨无霸美国拉近,态势喜人。第二故乡虽属边远落后欠发达地区,但变化可圈可点:呼包鄂依托资源优势异军突起;号称“苍天的阿拉善”大地以它的广袤雄宏前景无限;巴彦淖尔以“天赋河套”为平台正在整合区域优势,书写新的乐章;北大荒,边海防,新疆的哈密瓜熟了的时侯,中心小城拨地而起,一条条等级标准路面通向村里人家。入夜登高处,遥天巡看,小夜曲中城乡的灯火五彩斑澜,点缀着万里边塞山河绵绣。酒香中,你我他共同回顾着那段壮怀激烈的人生,歌唱着那段用无价青春和热血书写的爱国主义战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少小离家老大归</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十年青少付戎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首多少慈母泪</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生许国终无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年出征十五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华甲动地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往事百千!这里的人们也和你们一样,激情梦绕几十年,几代人。无论意气风发,还是岁月蹉跎,都去为“下乡知青,兵团战士”这一历史大事件中的自己而自豪吧!穿越历史的时空,一张张英姿勃发的笑容在历史定格,那是一个充满活力,乐观主义与英雄主义无处不在的伟大时代!</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天,人们隆重纪念下乡知青和生产建设兵团,最大的意义在于肯定弘扬一种精神,它是国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信仰的初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国家精神是什么?当天塌地陷的时侯,战士总是抒家卫国顶上去,舍小家为大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一种信仰叫追寻,在感悟中得到精神的归倚,找到回家的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新中国在中共的英明领导下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以人类史上不曾有的智慧和勇气,在贫穷落后内外敌人的围堵中,以艰苦奋斗敢于亮剑的精神突围。克服了非常人可想的千难万险,战胜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敌人,避免了比“南京大屠杀”更趋惨烈的亡国灾祸在中国重演!奠定了长期和平发展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与安全基石。在历次的爱国运动中,有几代人的付出和牺牲!从这个意义上说,肯定父祖爷亲兄姐的历史贡献终将成为思想认识的主流!新时期,弘扬传承一种精神,使我们的社会回归爱国主义的血性尤为重要和紧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战士在冲锋的路上也有匍匐的姿态,当我们低下身段也去匍匐,才可能完整领略英雄一跃舍身卫国的决绝表情和内心世界!于是人们在感动中走向英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英雄主义是一个民族和集体不可或缺的状态,它是生命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望一段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领袖垂范引领,才有了全民族的爱国主义自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向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青春的下乡知青,兵团战士,所有那个时代的人们致敬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迎“八一”,祝红色之旅的人们开心幸福!</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二师十四团老兵纪念集锦</h1> <h3>作者的三哥(右)和青岛战友重逢(1988年)</h3> <h3>作者的三哥(左)和北京战友重逢(1988年)</h3> <h1>十四团纪念会场</h1> <h1>二师六十二团冬景(毛征兵/制作)</h1> <h1>永远的丰碑</h1> <h1>青春劲旅热血踏征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h1> <h1>十四团卫生队</h1> <h1>重逢边关</h1> <h1>草原雄风,共有的家园</h1> <h1>英雄不会缺席历史的致敬!</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