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坑尾埔》第二辑

驿上一隅(思忠)

<h3>  四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次短暂的相聚,只能了却我们一时的惦念,但了却不了我们一生的思念,这就是深深的知青缘,一生一世的知青情谊,只要我们心存不老,那些照片,那些言语,那些笑容也将成永恒美好回忆……<br></h3> <h3>方照红场友:</h3><h3>——摘选纪念坑尾埔知青上山下乡四十五周年活动大会上的讲话</h3><h3> 榆荚散来星斗转,桂花寻去月轮移。1974年7月11日我们进场至今,转眼已过45载。往昔的场景时至今日,依然记忆犹新,令人感慨万千。当年,我们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朝气蓬勃;今天,我们已年至耳顺,白发苍苍,耳重眼花。常言道,人老念旧,近事记不住,往事忘不了,尤其是激情燃烧岁月的那些人、那些事,更是终身不忘!为了回应广大知青农友希望举办上山下乡45周年聚会的心声,我们积极行动,精心谋划,适时成立纪念活动组委会筹备组,众多知青兄弟姐妹纷纷解囊捐助,无私奉献,三青集团鼎力支持。经过短暂而又紧张的三个月筹备之后,今天我们又重返故里,在惠安坑尾埔知青农场原址,隆重举办上山下乡4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h3> <h3>许建设场友:</h3><h3>——上山下乡4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摘选</h3><h3> 我们是昨天的追梦人:遥想当年,我们曾经迷茫,曾经抑郁消沉,“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虽然是接受了毛主席他老人家“上山下乡”的宣召,但跳出农门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最大愿望,为了这个梦想,我们战天斗地二十亩,挥洒汗水筑梯田,上山捡牛粪,下溪捞沙土,沐浴在石英粉尘的雾霾里,沉浸在米粉厂轰鸣的机声中,我们享受了啃甘薯,喝“金刚”,抽“喇叭”,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知青“经典”生活,迎来了“忆苦思甜”的革命化春节,还办起了史无前例的春节文艺晚会。此情可待成追忆。</h3><h3>&nbsp; &nbsp; 我们是今天的追梦人:当梦想照进现实,我们实现了胜利大逃亡,随着最后一批糖厂职工的就业,坑尾埔知青场落下了沉重的帷幕,我们终于跳出了农门。随着角色的转换,我们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经受了新的考验:经商从政,亦工为师,建家立业,撑起了家庭一片天,步入了为人父为人母的行列,侍老抚少,含饴弄孙。尽管历尽艰辛,但我们仍把自己的命运绑在中华复兴的战车上,无怨无悔,即使在被下岗时也没给国家添乱。“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这就是我们这一代追梦人的抱负和情怀!</h3><h3>&nbsp; &nbsp; 我们是明天的追梦人:“芳华”已去,青春不再;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昔日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如今已是饱经风霜,年逾花甲的“孙经理”。岁月沧桑,抹不掉我们对已逝青春的记忆;时光流逝,隔不断当年知青农友的情怀。“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我们随遇而安,随缘而行,把黄昏的幸福紧握在手中,我们相信有足够的智慧,去争取夕晖持久而浓烈的幸福,以我们独特的方式去追求我们心中的中国梦。</h3><h3>&nbsp; &nbsp; </h3> <h3>苏爱国场友:</h3><h3>——揭碑仪式讲话摘选</h3><h3> 为隆重纪念坑尾埔知青场上山下乡四十五周年,经全体知青的共同努力,我们在这里举行“福建惠安县坑尾埔知青场原址”石碑揭碑仪式,旨在让时光老人见证这一辉煌时刻,让全体知青农友们不忘初心,永远铭记这如火如荼的人生中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让我们的知青情怀和梦想如磐石般永远镌刻在这光荣神圣的土地上。</h3> <h3>周亚英知青场长:</h3><h3>坑尾情缘感言 ,咱们 第三次的相聚时间短暂的,印象却是深刻的,相隔I5年,有的45年了,想当年大家才是17、18岁的英俊帅气的小伙子,如花似玉的小姑娘,如真己是两鬓斑白的中年人,初次见面百感交集,心里有点酸酸的,:这次相聚时,大家相互倾吐衷肠,倍感亲切,真希望时间能过得慢一点,我们还有很多知心话要说的, 可是到了晚上十点了,大家要回去休息了。可是,可是我很想再跟你们说说往事,离开你们两天,可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总回忆在农埸时咱们一起劳动,一起吃苦,一起创业,一起成长的曰子仿佛就在昨天,但可惜时间不可倒流…。 </h3><h3> 感谢广大农友弟妹们,大家对我的大力支持和理解,鼎力帮助和包容,我感谢大家!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爱你们!永远像亲人一样思念!</h3> <h3>王宪场友:</h3><h3>纪念坑尾埔知青场上山下乡四十五周年活动有感</h3><h3>&nbsp;——花甲之年致自己</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感恩每个醒来的清晨,庆幸每个送别的黄昏,花甲之年的当年知青,走好当下每一步脚下的路,拥抱每一个遇见的人,流连每一处相逢的景,坦然面对年迈的酸楚伤痛,笑对夕阳霓虹下的每一天。</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功名皆烟云,生命需回音,厚德熠生辉,方悟舍与得。&nbsp;&nbsp;&nbsp;</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 <h3>胡适荣场友:</h3><h3> 四十五年过匆匆,同学相见换时空。把酒问姓似曾识,称名恍惚记旧容。千里难得能晤面,情牵梦迴坑尾行。</h3><h3>《当你老了》</h3><h3>——献给花甲之年的老同学老农友<br></h3><h3>老了,有什么不好?!</h3><h3>没有了谋生的困苦,</h3><h3>没有了功名的利诱,</h3><h3>没有了学业的压力,</h3><h3>没有了生活的负担。</h3><h3>老有老的风趣、味道,</h3><h3>老有老的成熟、憨厚,</h3><h3>老有老的从容、美好。</h3><h3>吾辈己交出了接力棒,</h3><h3>人生舞台正在徐徐落幕。</h3><h3>瞧瞧自身零部件,</h3><h3>原装依旧,</h3><h3>运转正常。</h3><h3>眼不花,</h3><h3>腿不软,</h3><h3>腰还硬,</h3><h3>牙还固。</h3><h3>舞姿照样翩翩,</h3><h3>歌声依旧嘹亮。</h3><h3>老了,</h3><h3>迈开双脚,</h3><h3>寻访名山大川,</h3><h3>游乐天下美景。</h3><h3>同学们,农友们,</h3><h3>放飞心情,让快乐心灵尽情随风飘荡!</h3><h3>写于二0一九年七月十三日</h3> <h3>陈世章场友:</h3><h3> 感谢组织策划这次坑尾45年庆的各位筹备组成员和亚英姑,可能的话把参与这次筹备工作的成员公布,好让大家对各位的艰辛细致工作表示谢意!虽然这次活动只有短短一天,详细说只有两三个小时的重聚会面,虽然是大家在分别四十多年后相聚却是一生难得,虽有的只有招招手、牵下手问个安,有的却很相识却叫不出对方的名字……等这种场景这一生也只有这一次这么齐了,以后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所以希望大家把各自拍摄的像片、小视频展现出来统一收集让大家在后半生回味、思情!</h3> <h3>陈海涛先生:</h3><h3> 观看《情牵坑尾埔》微信视频后的感言:45年前的坑尾埔农场,惠安知青的生命历史印记:在那里,多少热血奔放,多少青春飞扬,多少同窗山盟,多少农友海酣;在那里,又有多少理想纷飞,多少咸苦酸甜,多少爱恨离愁,多少情谊迷茫。坑尾埔,让那一代知青,体味汗流浃背,负重前行;品尝披荆斩棘,荜路褴褛;饱受日出月归,餐风露宿;深切农民艰难,乡村不易。坑尾埔知青,战天斗地,改造了自然,也拷炼了自己,它是一笔巨大精神财富,让那一代知青懂得乡土情结,懂得脚踏实地,懂得自强不息,懂得父母慈爱,懂得师恩如山,懂得同学纯真,懂得家国情怀。45载燃情岁月,春来秋复,已到夕阳时分,人生瓜熟蒂落。无论功成名就抑或失落多舛,无论成败得失抑或幸福痛苦,伴随那一代知青的,总有挥之不去的故土之恋,始终难泯的是百折不挠的激情梦想!向45年前坑尾埔知青致敬!这是我的感慨!</h3> <h3>张华英女士:</h3><h3>知青筑梦群微信选录——</h3><h3> 45年前,意气风发的你们,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一颗红心、二种准备;为了明天的梦想,您们来到坑尾知青农场,品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谱写了一部:艰苦创业,战天斗地的青春交响乐!您们的吃苦耐劳、与天斗与地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困难,改造自然;这种大无畏的时代精神;留给下一代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留芳万年、世代相传!</h3> <h3>李亦平场友:</h3><h3>下乡四十五年庆有感</h3><h3> 风雨兼程三载整,坑尾埔谊情愫深。春华秋实四五载, 鬓发斑白话青春。人生相逢有几回,相遇必须心怀存。心潮澎湃展回首,更盼来年荔枝红。</h3> <h3>洪进春场友:</h3><h3> 小陈:首先感谢你与三青埸全体员工对这次坑尾埔知青上山下乡纪念活动的大力支持。其次我还有一小事需要麻烦你帮助一下。我七四年夏天上山下乡时被编入第一生产队第三组,编号十七号。当时的生活用具包括床,蚊帐,椅子,小木橱都是农场统一发放的,而且在所有的生活用具上都印有本人的编号。2017年11月我与外地的埔友重上坑尾埔,在参观中偶然发现在男生宿舍楼下靠塗型方向第二间里面我的桨红色十七号小木橱赫然在目。这经常激起我深情的回味和无尽的思恋。我衷心的的希望你帮帮找一找我的十七号小木橱,就是放在知青博物馆也是一件好事,我也将在有生之年多看几眼吧。感谢你!</h3> <h3>宋建东场友家属:</h3><h3>——为活动献歌</h3><h3>两鬓斑白染风霜</h3><h3>喜悦写在皱纹上</h3><h3>四十五载同窗情</h3><h3>悠悠岁月不相忘</h3><h3>八方相聚于学堂</h3><h3>回忆对号细端详</h3><h3>羞涩当年成历史</h3><h3>各显神通创辉煌</h3><h3><br></h3><h3>——情深</h3><h3>举杯邀月饮乡愁,</h3><h3>四十五载复春秋。</h3><h3>闽南鲁北心相系,</h3><h3>聚首拥抱热泪流。</h3><h3>兄弟姐妹手牵手,</h3><h3>发小同窗到农友。</h3><h3>青春活力续暮年,</h3><h3>岁月如歌情深厚。</h3> <h3>许锦良场友:</h3><h3> 我们纪念上山下乡坑尾埔45周年活动,除了揭牌、开会、留影、重游故地以外,还有一条靚丽的风景线 ,那就是观赏我们知青自己的书画展。</h3><h3>&nbsp;&nbsp;&nbsp;&nbsp; 这些书画是我们这些经历生活沧桑和磨难的知青自己的作品,你看:那诗、那歌、那山、那水无不渗透我们坑尾埔知青对当年的思念和怀旧。这是我们这些知青情和缘的结精;这是我们这些知青友谊喷出的火花。愿我们的思念成为永久的回忆,愿我们的友谊长存!</h3> <h3>周国安场友:</h3><h3>——选摘周国安散文《情牵梦萦荔枝树》</h3><h3> 我们不约而同,满怀深情地来到原来的二十亩水稻田周边,走进一片根深叶茂、树冠如伞的荔枝园,一阵阵淡淡的果香扑面而来。那一棵棵高大的荔枝树上,挂满了一簇簇沉甸甸的红里透青的荔枝果,就像一颗颗色彩鲜艳、璀璨夺目的天然珠宝。枝头上仍开着少许白色的、芬芳的小花朵儿,引来蜂飞蝶舞。我们同荔枝树近距离接触,拍下了珍贵合影。在浓荫蔽日的荔枝树下,凉风习习,久别重逢的知青兄弟畅叙当年,怀念老友,交谈生活和工作,倾诉离别多年来对荔枝树的一片思念之情!四十五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在部分热心农友的倡议下,坑尾埔知青上山下乡四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我和我的同组知青兄弟们,都在盼望着再次相聚的这一天,盼望着重逢在我们挥洒过青春汗水的红土地,盼望着再去看看让我们这一生情牵梦萦的荔枝树!</h3>